麦冬的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

麦冬的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

刘江[1]2010年在《四川盆地麦冬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的麦冬药材为百合科(Liliaceae)沿阶草属(Ophiopogon)多年生草本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Thunb.)Ker-Gawl.的干燥块根,其主要分布于我国四川、浙江等地。本研究搜集了四川丘陵区、盆周山区、川西平原区及重庆地区等26个不同来源的野生麦冬资源,建立起了四川盆地麦冬种质资源的色谱指纹图谱,并开展了模式识别研究;在麦冬种质资源的形态指标,大类成分、氨基酸含量,指纹图谱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麦冬多层次的质量评价体系,对四川盆地不同地区野生麦冬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初步筛选出了多个优质的麦冬品种资源,为麦冬化学计量学分类及其质量的科学评价、有效控制及品种选育工作提供了有效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麦冬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研究对引种的26份四川盆地麦冬种质资源样品的13个形态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麦冬资源的形态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其中,块根鲜重、干重及茎叶鲜重、干重的变异系数最大(≥58.45%),根长和叶片长的变异最小,变异系数分别为14.39%和25.89%;各形态性状间存在相关性,且多数达到0.01显着水平;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第1主成分反映麦冬植株的数量性状特征,第2主成分反映茎叶的大小特征,第3主成分反映块根的大小特征,都是造成麦冬形态变异的主要因素;26个不同资源样品被划分为4大类,其类别间各主成分性状的大小差异明显,可根据不同需要从众多野生麦冬资源中选择特异性种质资源加以开发利用。2.麦冬种质资源大类成分研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四川盆地不同麦冬种质资源各大类成分(皂甙、黄酮、可溶性多糖)的含量。不同来源麦冬样品的皂甙平均含量为2.55%,资阳市简阳市的麦冬中皂甙含量最高,达到了6.172%;广安市武胜县的麦冬中皂甙含量最低,含量仅为0.442%,样品间相对标准偏差为60.47%,差异性较大。不同来源麦冬样品的黄酮平均含量为0.12%,乐山市中区的麦冬中黄酮含量最高,达到了0.23%;泸洲市中区的麦冬中黄酮含量最低,含量仅为0.04%,样品间相对标准偏差为38.55%,差异性较大。不同来源麦冬样品的可溶性多糖平均含量为16.68%,泸州市市中区Ⅰ样品中可溶性多糖含量最高,达到了40.33%;广安市市中区样品中可溶性多糖含量最低,含量仅为0.04%,样品间相对标准偏差为57.34%,差异性较大。不同来源野生麦冬资源间大类成分含量的差异性均较大,变异明显。3.麦冬种质资源氨基酸含量及其评价研究使用日立L-8800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了四川盆地不同麦冬种质资源的氨基酸含量及分析讨论了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麦冬中含有多种氨基酸,不同麦冬资源间氨基酸种类不尽相同;其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均大于常见蔬菜、水果;多数样品中各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均低于FAO/WHO评分模式中同种氨基酸的含量;脯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等具有特殊功效、呈味效果敏感的氨基酸在麦冬中的含量较高。麦冬不适合作为常规食品直接食用,宜作为营养补充剂、保鲜剂,天然食品添加剂、调味剂的天然原料加以利用;四川盆地麦冬种质资源丰富,样品间氨基酸分布差异较大,可根据实际需要,从中筛选出不同用途的麦冬资源,并加以综合利用。4.麦冬种质资源色谱指纹图谱研究利用乙醇作为溶剂进行超声提取,以麦冬脂溶性成分作为考察主体,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连续测定了四川盆地不同来源野生麦冬资源的色谱图,分别建立了川产麦冬种质资源的液相特征图谱和气相特征图谱。26批野生川麦冬样品共有28个HPLC特征峰,13个GC特征峰,其中24批样品图谱与所建立的特征图谱间的相似度均达到90%。建立的麦冬色谱特征图谱具有相似性,重现性良好,其样品处理方法简单、快速、可连续使用,色谱方法简便、准确,结果可靠,特征图谱直观明确,特征明显。综合利用了RP-HPLC与GC-MS的图谱信息,对麦冬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不同批次麦冬样品被聚为不同层次的5类,结合麦冬药材HPLC、GC中共有特征峰的信息,可为麦冬的资源分类、质量评价提供参考。5.麦冬种质资源综合评价对四川盆地不同麦冬种质资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产量性状等质量指标进行主成分聚类分析,综合评价了四川盆地麦冬种质资源的质量,结果表明,资阳市市中区、乐山市市中区等样品的综合质量评价值较高,其中以资阳市市中区样品对川产麦冬种质资源的贡献度最大,达州市大竹县样品的贡献度最小,原始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亦呈现类似规律;综合HPLC及GC指纹图谱共有特征峰的相对峰面积量化数据,分别进行直接系统聚类分析及“主成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聚类”分析结果更符合指纹图谱的整体情况,适合进行整体定性鉴别,而直接聚类分析结果更加符合样品间各具体化合成分的含量情况,适合进行局部定量比较。质量指标主成分综合评价与色谱指纹图谱综合评价从不同角度对麦冬质量进行了综合比较,色谱指纹图谱综合评价可用以从整体上比较鉴别麦冬样品,质量指标主成分综合评价可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比较麦冬样品质量;四川盆地野生麦冬资源丰富,其质量存在较大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麦冬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具有可靠性,可为麦冬优质资源选择提供参考。

严云丽[2]2009年在《基于现代分析方法的中药材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发展基于现代分析方法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中药指纹图谱质控技术,已经成为保证中药安全、有效、可控,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以麦冬和防风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高效液相色谱、离线的二维液相色谱和红外光谱在中药质控指纹图谱中的研究。首先,以麦冬正丁醇提取液为研究对象,采用CSA软件优化了色谱条件,并建立起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设计了五个二元反相溶剂梯度变化条件利用CSA软件计算机模拟出一个最佳的分离条件,并在高效液相色谱上按照此条件进行实验,发现两者出峰时间及峰号吻合率达92%以上。在此基础上,以13个不同产地的麦冬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其次,构建了基于β-CD与Waters XBrigde C18色谱柱的2D-RPLC/RPLC色谱系统分析麦冬正丁醇提取物,分离度明显提高,峰容量也大大增加,将此法应用于中药材的化学成分的研究与质量控制中,将更具有说服力。然后利用GC-MS对四个不同产地的防风挥发油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防风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均有很大的差异。最后利用红外光谱分别对麦冬和防风的质量控制进行了探索。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药材,其所含化学成分不同,官能团的吸收波数与吸收强度均有差异。本文将计算机模拟条件优化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与2D-RPLC/RPLC及红外光谱法结合起来对麦冬进行质量控制研究,并用红外光谱法结合GC-MS对防风进行了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构建的分析方法分析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姚令文[3]2004年在《麦冬的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麦冬为百合科(Liliaceae)沿阶草属(Ophiopogon)植物麦冬Ophiopogonjaponicus(L.f.)Ker-Gawl.的干燥块根。中医理论认为该药味甘、微苦,微寒,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之功效,常用于肺燥干咳,虚劳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病状。 本文对麦冬药材甲醇提取物的正丁醇提取部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并进行了麦冬药材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从麦冬甲醇药材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了2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分析(UV、IR、MS、~1H-NMR、~(13)C-NMR等),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分别为:麦冬皂苷D(ophiopogonin D,I)和麦冬皂苷D′(ophiopogonin D′,Ⅱ)。经标定,麦冬皂苷D′的纯度在99%以上(归一化法),可作为本课题含量测定用的对照品。 建立了麦冬药材中麦冬皂苷D′的H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了20批商品药材,并对方法进行了验证,麦冬皂苷D′的含量范围为0.0046~0.0107%。本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为麦冬药材质量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麦冬的甲醇提取物进行了指纹图谱初步研究,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软件对结果进行了计算机辅助相似度评价分析。本课题建立的方法,可为麦冬质量研究和评价提供参考。 为探讨麦冬药材所含重金属的情况,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麦冬药材中铅、镉、砷、铜和汞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张霄潇[4]2017年在《心速宁胶囊的物质基础研究》文中认为心速宁胶囊由黄连、半夏、茯苓、枳实、常山、莲子心、苦参、青蒿、人参、麦冬、甘草十一味中药组成,是临床用于治疗痰热扰心型心律失常(早搏)的有效验方,是在古方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的基础上化裁而成,2005年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新药上市。随着化药抗心律失常局限性的凸显(在抗心律失常的同时也可能致心律失常),以心速宁胶囊为代表的中药由于其多离子通道阻滞、非离子通道调节方面抗心律失常的显着疗效越来越得到临床认可。近期开展的循证医学研究已经证实心速宁胶囊治疗痰热扰心型心律失常(早搏)临床疗效确切,但其化学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质量控制研究尚不深入。本论文以心速宁胶囊为研究对象,应用现代先进技术,开展了心速宁胶囊主含化学成分研究、整体化学轮廓表征、分子作用机制推测,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关联功效、定性定量结合的质量控制方法。首先,对心速宁胶囊所含的主含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以及反相HPLC等多种色谱学分离手段,从中分离获得22个单体成分,利用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1H-NMR,13C-NMR等)鉴定了所有22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小檗碱,胡萝卜苷,苦参查尔酮,黄连碱,二氢小檗碱,二氢黄连碱,橙皮苷,药根碱,异甘草素,苦参新醇O,苦参碱,槐果碱,香豆素,N-反式阿魏酰基酪胺,甘草素,川陈皮素,桔皮素,8-oxyberberrubine,4-(2-hydroxy-vinyl)-benzene-1,2-dio1,5-去甲川陈皮素,东莨菪亭,β-谷甾醇。其中5个化学成分来自组方药材黄连,4个化学成分来自组方药材枳实,4个化学成分来自组方药材苦参,2个化学成分来自组方药材甘草,还有7个化学成分来自其它组方药材。针对方中处方量最低的特色药味莲子心开展主含化学成分研究,分离鉴定4个单体成分,分别为:(1R,1'R)氧化甲基莲心碱,(1R,1'R)甲基莲心碱,莲心碱,异莲心碱,其中(1R,1'R)氧化甲基莲心碱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应用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轨道阱串联质谱技术(HPLC-LTQ-Orbitrap-MS/MS),对心速宁胶囊的整体化学轮廓进行表征和成分推测。选用Welch XtimateC18柱(4.6 ×250mm,5 μm),以乙腈-0.2%氨水和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线性离子阱-轨道阱串联质谱(ESI-LTQ-Orbitrap-MS/MS)正、负离子模式检测,利用准分子离子峰、碎片离子等信息,通过文献比对,从心速宁胶囊中共识别了 109个化合物,其中包括38个生物碱类成分,46个黄酮类,12个叁萜皂苷,6个香豆素类,1个倍半萜内酯,1个氨基酸,5个未知成分。其中16个成分经与标准品直接比对,确切确定了结构,验证了基于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轨道阱串联质谱技术推断化学成分的可行性和可信度。在化学成分研究和基于HPLC-LTQ-Orbitrap-MS/MS技术表征心速宁胶囊的化学轮廓基础上,建立心速宁胶囊化学成分库,通过化学相似性进行靶标预测,提取相似性得分(Similarscore)大于0.6的相似药物及其对应的靶标,作为心速宁胶囊作用的潜在靶标。同时,通过DrugBank和OMIM数据库等,以心律失常和相关症状(心悸、眩晕、口腔干燥),构建疾病与症状相关的靶标库。再通过PPI数据库,分别构建心速宁胶囊"作用潜在靶标-心律失常相关靶标" PPI网络、心速宁胶囊"作用潜在靶标-心悸相关靶标" PPI网络、心速宁胶囊"作用潜在靶标-眩晕相关靶标" PPI网络、心速宁胶囊"作用潜在靶标-口腔干燥相关靶标"PPI网络。最后,通过网络拓扑结构特征(Degree、Closeness、Betweenness、Coreness)进行分析,筛选心速宁胶囊能作用于心律失常以及相关心悸、眩晕、口腔干燥症状的35个关键靶标(CHRM1、CYSLTR1、NFKB1、TNF、DRD2、ESR1、HTR1A、OPRK1、OXTR、PPARA、PTGER3、SSTR2、SSTR3、ANXAI、AR、BCL2、AGTR1、DRD4、HTR2A、PTGS2、HTR2B、MAPK14、EDNRA、TP53等)。关键靶标主要参与以下的通路:(1)作用于心律失常相关生物学通路,如多种营养物质的代谢通路,从而参与调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体质虚弱、心衰等症状。(2)参与氧化磷酸化、无氧糖酵解、脂肪酸合成/降解等通路,为机体提供能量,缓解心脑血管疾病进展中的缺血缺氧症状;参与血管新生和血管平滑肌收缩,与缓解缺血症状有关。(3)参与神经系统调节相关通路,调控多条免疫通路,从而参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来发挥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已分得的化合物实体,其中14个成分能与关键靶标结合,如下:5-去甲川陈皮素、巴马汀、N-反式阿魏酰基酪胺、橙皮苷、川陈皮素、东茛菪亭、甘草素、胡萝卜苷、槐果碱、桔皮素、苦参查尔酮、香豆素(coumarin,Comp.13),小檗碱、异甘草素。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Welch Xtimate C18色谱柱(4.6×250mm,5μm)为分析柱,乙腈-甲酸水(0.2%氨水,0.2%甲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 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建立心速宁胶囊HPLC指纹图谱,该法专属性、精密度、重现性和稳定性良好。参考相关技术要求和心速宁胶囊HPLC指纹图谱实际情况,指定共有峰29个,并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了其中12个色谱峰。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2004A版)"对10批市售制剂进行相似度评价,10批市售制剂的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值在0.98~0.997之间。通过单味药和复方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以黄连、枳实对全方色谱图的贡献率最大,二者均为0.21,半夏,莲子心,甘草的贡献率最小,分别是0.02,0.04和0.06。参照"中药质量标志物"的选择方法,考虑大生产实际,以小檗碱、巴马汀、橙皮苷为指标成分,建立心速宁胶囊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如上述,通过线性考察、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等实验验证,方法稳定可靠,3种成分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59%,100.41%,99.71%。本论文以心速宁胶囊化学成分研究为基础,通过液质技术,对心速宁胶囊的整体化学轮廓进行了表征和成分推断,对所推断的结构,应用靶点预测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推测了心速宁胶囊起效的可能分子机制和活性成分,结合心速宁胶囊化学成分和指纹图谱研究的结果,初步建立了关联功效、定性定量结合的质量控制方法。论文为全面揭示心速宁胶囊的药效物质、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较现有标准更具科学性,提升了产品的科学内涵,为其他复方中成药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标准提升提供了借鉴。

马郑红[5]2007年在《生脉胶囊氢核磁共振—模式识别研究和虎舌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认为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璀璨瑰宝,是中华民族卓越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中药产业化进程中,中药质量的标准化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已有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各标准水平比以往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质量标准仍不完善,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中药质量标准水平的提高已成为制约中药现代化的“瓶颈”。因此,研究和建立能全面地反映中药的内在质量的方法对中药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药质量控制从单一成分的“微观分析”向群体成分的“宏观分析”发展是必然趋势,综合的质量评价模式成为控制中药质量的客观需求,中药指纹图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起来的。氢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高可靠性、快速、无损的分析技术,适用于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和建立。中药指纹图谱参数数字化后,利用模式识别方法分析数据,能最大限度提取图谱信息,用于中药分类鉴别和质量分析等方面。论文第一部分为生脉胶囊氢核磁共振-模式识别研究。本文尝试利用氢核磁共振技术和模式识别技术,初步建立了一种能够快速鉴别中药产地和评价中药质量的方法。利用该方法,以生脉胶囊中单味药材和生脉胶囊制剂为研究对象,实现了对不同产区麦冬药材的品质评价和分类鉴别,不同批次的中药材(人参、五味子)和不同批次生脉胶囊质量的评价。论文第二部分是虎舌红化学成分的研究。虎舌红(Ardisia mamillataHANCE)为紫金牛科(Myrsinaceae)紫金牛属植物,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该属植物具有清热利湿、舒筋活络、强筋健骨等功效,常用于跌打损伤、止咳平喘、抗炎抑菌等症。据文献报道,前人己从紫金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皂苷、苯醌、苯酚、香豆素、黄酮类、没食子酸类、脂肪类、环肽和甾体等类化合物。关于虎舌红化学成分的研究已经有所报道,但主要侧重于叁萜皂苷的研究。本论文则主要针对虎舌红极性较小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方面的研究。从虎舌红全草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共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其中有4个叁萜类化合物,3个甾体类化合物,6个脂肪族化合物,1个蒽醌类化合物,1个酚醚类化合物,2个没食子酸类化合物和1个黄酮类化合物。经光谱和化学方法鉴定,18个化合物均为已知化合物。在这些化合物中,16个化合物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论文第叁部分(综述)为氢核磁共振技术在代谢物组学的应用研究进展。文章总结了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氢核磁共振技术在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它的应用情况和应用前景,为论文研究作好铺垫。

梅喆[6]2008年在《麦冬须根的化学成分及含量测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麦冬为百合科沿阶草属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Thunb.) Ker-Gawl.的干燥块根,收载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中。麦冬常与人参、五味子联用,是临床常用药物生脉散、生脉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的重要原料,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炎症等疾病。植物化学研究表明,麦冬中含有甾体皂苷、高异黄酮、多糖等多种化学成分。为进一步开发麦冬新的药用资源,本文对麦冬须根的化学成分及含量测定进行了研究。首次采用GC/MS法对川麦冬须根及块根的乙醚提取物进行了比较分析。共从须根中检出61个峰,从块根中检出42个峰,经质谱分析及NIST 98质谱数据库检索,共鉴定出36个化合物,其中有29个化合物首次从麦冬须根及块根中发现。通过预实验并结合GC/MS的分析结果,最终选择川麦冬须根作为提取原料,采用乙醇提取,乙醚及水饱和正丁醇萃取,结合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等分离技术,制备了5个单体化合物,经质谱、核磁共振波谱等技术最终鉴定为β-谷甾醇、甲基麦冬黄烷酮A(MOPA)、甲基麦冬黄烷酮B(MOPB)、麦冬皂苷D和麦冬皂苷D′,为含量测定研究提供了化学对照品。首次采用HPLC法测定了川麦冬须根中MOPA和MOPB的含量。同时,采用该法测定了川麦冬块根、川麦冬叶子及16件市售麦冬类药材样品中MOPA和MOPB的含量,并与川麦冬须根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川麦冬须根及川麦冬块根中MOPA、MOPB的含量及总含量均高于市售麦冬类药材样品;○2川麦冬须根中MOPA、MOPB的含量分别约是川麦冬块根中的1.8倍及2.5倍,总含量约是川麦冬块根的2倍;○3 7件市售麦冬类药材样品中MOPA、MOPB的含量及总含量变化不明显;○4川麦冬叶子及9件市售麦冬类药材样品中未检测到MOPA、MOPB。传统中,麦冬块根上连带的大量须根在药材的前期加工时即被除去不用,尽管自1968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麦冬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多集中在麦冬块根上,须根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对川麦冬须根的化学成分及含量测定研究,为麦冬须根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实验数据。

蒋慧莲[7]2013年在《麦冬特征性成分及其质量标准研究》文中提出麦冬为百合科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as(L.f)Ker-Gawl的干燥块根。目前市场上依据产地不同分为浙麦冬及川麦冬,浙麦冬与川麦冬在生长年限与性状各不相同。浙麦冬为生长叁到四年后采挖作为药材,而川麦冬为生长一年后采挖入药,传统上认为质量以浙江的最佳,但目前产量四川最大。浙麦冬是着名的“浙八味”之一,而麦冬一直以浙麦冬质量为优,但未见系统地对浙麦冬及川麦冬两者成分的比较研究报道。目前2010版《中国药典》中麦冬收载的项目包括性状及显微鉴别、以麦冬对照药材为参照的薄层鉴别以及将鲁斯可皂苷元作为对照品进行的总皂苷含量测定,仍未能系统地对麦冬的质量进行分析。另浙江正大青春宝公司生产的参麦注射液是以浙麦冬投料生产,故同时研究其含量。本课题以研究浙麦冬为主,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分别从性状鉴别、化学成分研究、指纹图谱、含量测定以及薄层鉴别等方面对浙麦冬及川麦冬进行成分分析与质量控制的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浙麦冬与川麦冬的区别,从而控制麦冬药材的质量。目的:(1)对浙麦冬及川麦冬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找出区别性的特征性成分;(2)建立麦冬黄酮类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的方法,比较浙麦冬及川麦冬的异同;(3)建立麦冬特征性成分的HPLC定量测定方法;(4)对浙麦冬及川麦冬的性状、显微进行比较研究,并建立浙麦冬及川麦冬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5)研究浙麦冬不同采收季节及加工方式特征性成分的含量变化;(6)建立参麦注射液中麦冬相关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方法:(1)对浙麦冬及川麦冬药材中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分析。采用气质联用的方法对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并分析;采用ODS柱层析、硅胶柱层析等多种分离手段,对浙麦冬中的特征性成分进行提取、分离、纯化并采用液质联用以及核磁鉴定的方法对特征性成分进行确证。(2)采用液相色谱法,研究建立麦冬黄酮类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方法学验证。(3)采用液相色谱法,建立麦冬药材特征性成分定量测定的HPLC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实验。(4)对浙麦冬及川麦冬进行性状鉴别以及显微鉴定,并采用TLC,建立浙麦冬及川麦冬特征性成分的鉴别方法。(5)对不同采收季节及加工方式的浙麦冬进行含量测定与分析。(6)采用HPLC-ELSD法,建立参麦注射液中相关成分的定量测定方法。结果;(1)Ⅰ.浙麦冬与川麦冬在挥发性成分上有一定区别,经过气质联用检测研究分析,浙麦冬共检测到14个峰,而川麦冬仅能检测到6个峰;两者共有的峰为5个,且为浙麦冬量更大。Ⅱ.浙麦冬与川麦冬在黄酮类成分上存在差异,浙麦冬具有区别于川麦冬的4个特征性成分6-醛基-7-甲氧基异麦冬黄烷酮B、Ophiopogonanone D、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A及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B。其中6-醛基-7-甲氧基异麦冬黄烷酮B及Ophiopogonanone D成分浙麦冬含量较高,川麦冬含量极低甚至未能检测;成分为两者均有的共有成分。针对浙麦冬中特有的黄酮类特征性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并采用了核磁鉴定,得到了6-醛基-7-甲氧基异麦冬黄烷酮B及Ophiopogonanone D两个成分。通过对照品验证与液质联用方法以及液相色谱中光谱图的比对确认了浙麦冬与川麦冬的共有成分为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A及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B,但比例有差别。Ⅲ.通过对浙麦冬及川麦冬正丁醇部分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浙麦冬与川麦冬正丁醇部分区别不大,但浙麦冬中含有龙脑苷成分,而川麦冬中未能检测到此成分。而浙麦冬中麦冬皂苷D成分极低,川麦冬中麦冬皂苷D含量与之相比较高。(2)建立了浙麦冬与川麦冬黄酮类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均有8个特征峰,各自相似度均大于0.9。但以浙麦冬对照指纹图谱来测定川麦冬样品,10批川麦冬样品相似度均低于0.8,说明两者在成分上有较大区别。(3)Ⅰ.建立了同时测定麦冬中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A及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B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经过方法学验证,回收率分别为101.39%(RSD=2.4%)和103.46%(RSD=2.1%)线性、重复性、稳定性均符合要求。通过对10批浙麦冬和川麦冬样品的测定,发现浙麦冬中两者的含量均比川麦冬高,两者比例高低不同。Ⅱ.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浙麦冬及川麦冬总黄酮的方法,并通过方法学验证,线性、重复性、稳定性均符合要求。通过浙麦冬及川麦冬各6批的样品测定,发现浙麦冬总黄酮的含量比川麦冬高。Ⅲ.建立了HPLC-ELSD法测定浙麦冬中龙脑苷含量的方法,通过方法学验证,回收率为102.9%(RSD=2.6%),线性、重复性、稳定性、耐用性均符合要求。Ⅳ.测定了浙麦冬及川麦冬中麦冬皂苷D的含量,结果浙麦冬中含量极低,而川麦冬中含量稍高。V.依据2010版《中国药典》中麦冬总皂苷项下方法测定了浙麦冬及川麦冬中总皂苷的含量,结果两者差异不明显。(4)浙麦冬与川麦冬在性状上存在一定区别,浙麦冬的外形、气味都与川麦冬存在差异。建立浙麦冬与川麦冬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结果Rf值合适,斑点清晰,能将浙麦冬与川麦冬进行区分。(5)Ⅰ.采用HPLC法测定了不同采收季节及加工方式的浙麦冬样品中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A及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B的含量,结果不同采收季节的样品随着时间的变化,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A及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B均有变化的趋势,而不同加工方式中浙麦冬样品变化不大。Ⅱ.采用建立的总黄酮测定方法对不同采收季节及加工方式浙麦冬样品进行测定,结果不同采收季节样品随着时间的增长,含量缓慢增加。而不同加工方式的样品含量变化不大。Ⅲ.采用建立的龙脑苷含量测定方法对不同采收季节及加工方式的浙麦冬样品进行测定,结果采收季节在3-6月份的样品其含量变化不大,从6月份开始到9月份,龙脑苷含量缓慢增加。而不同加工方式的样品含量变化不大。Ⅳ.采用《中国药典》2010版中总皂苷项下方法测定了不同采收时间的样品,结果差异不明显。(6)建立了HPLC-ELSD法测定参麦注射液中龙脑苷含量的方法,通过方法学验证,回收率为98.7%(RSD=2.0%),线性、重复性、稳定性、耐用性均符合要求。结论:(1)本课题通过对浙麦冬及川麦冬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明确了浙麦冬及川麦冬区别的特征性成分,为麦冬药材质量控制提供检测指标,为活性成分进一步探索研究提供物质基础。(2)建立了以浙麦冬、川麦冬的指纹图谱,为各自地道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质量控制方法与手段。(3)建立了麦冬药材含量测定、薄层鉴别方法,为麦冬药材提供了质量控制方法,保证了药材的质量达到稳定可控。(4)明确了浙麦冬与川麦冬在性状以及显微上的区别,为麦冬的品种鉴别提供依据,也利于麦冬药材的质量控制。(5)本课题通过对不同采收季节及加工方式特征性成分的含量变化研究,掌握了特征性成分含量变化趋势,为麦冬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地道药材检测指标,可更好地促进麦冬药材的开发利用。(6)本课题建立了龙脑苷含量测定的方法,完善了参麦注射液的质量标准。有利于控制工艺的稳定,保障制剂的稳定性,对指导实际生产,控制生产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李英华[8]2006年在《生脉饮中5-HMF来源机制及炮制对五味子中化学成分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饮片入药,生熟异治是中医药有别于其它传统医药的重要标志,复方配伍与依法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显明特色之一。生脉饮作为我国着名的传统中药方剂之一,具益气生津、止渴止汗、“回阳救逆”之功效,由人参、麦冬和五味子叁味药组成。北五味子是木兰科五味子属植物Schisandra Chinesisi(Turez.)Baill.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酸、甘,温。入肺、心、肾经。具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能。不同五味子炮制品功效不同,生品长于敛肺止咳,生津敛汗;醋制品可增强涩精止泻作用;酒制品能增强温补作用;蜜制品补肺益肾作用增强。本文简单介绍了生脉饮的研究概况、中药常见炮制方法和常用辅料,综述了五味子炮制历史沿革、炮制前后中药功效变化、五味子化学成分研究现状及五味子药理学功效研究进展。针对目前生脉饮中5-HMF来源机制不明确、五味子炮制过程中炮制黑润程度难以量化控制、炮制辅料用量不一、密闭程度未做统一规定及目前五味子质量评价指标单一等现状,结合五味子传统用药一般采用水煎剂、酊剂或丸散剂入药的实际状况,本论文验证了酸性环境和糖加入量对生脉饮中5-HMF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对五味子浸泡、煎煮和炮制来研究五味子中5-HMF的来源机制;提出了以生物学活性得到众多科研工作者认可的总木脂素、五味子乙素、水浸率、醇浸率及仍有争议的活性成分5-HMF含量作指标来探讨五味子炮制原理,为五味子炮制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具体内容包括生脉饮中5-HMF来源的研究、炮制对五味子外观性状及重量、对五味子中5-HMF含量、对五味子中五味子乙素含量及其溶出率、对五味子中总木脂素及其溶出率、对五味子醇浸率和水浸率的影响等。(1)生脉饮中5-HMF来源的研究建立了一种直接分析中药煎煮液中5-HMF含量的分析方法,避免了样品前处理过程中加热可能产生5-HMF的影响。色谱条件如下:Diamonsil C_(18)柱(250×4.6mm,5μm),流动相为水-乙腈(95∶5=V/V),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80 nm,进样量为1μl—10μl,检测时间20 min,5-HMF分离度>1.5,理论塔板数为>4000,峰对称性为0.96,样品中5-HMF精密度的RSD为0.71%,稳定性RSD为1.23%,重现性RSD为1.5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9%,均符合我国药典对药物分析的要求。研究了无机酸模拟的五味子酸性环境对5-HMF产生的影响、改变果糖和葡萄糖的加入量模拟糖的改变、改变五味子加入量及五味子和麦冬共同煎煮与五味子单独煎煮时对5-HMF产生的影响,结果无机酸模拟的五味子相似的酸性环境产生的5-HMF量远低于五味子存在时产生的量,果糖和葡萄糖加入量改变并不能明显增加5-HMF的产生,5-HMF产生量和五味子加入量几乎呈线性关系,麦冬和五味子共同煎煮与五味子单独煎煮产生的5-HMF量基本无差异。生脉饮中的5-HMF主要来源于五味子而不是五味子和麦冬的配伍。研究了生五味子和不同炮制五味子饮片在浸泡和煎煮过程中5-HMF产生的情况,比较了五味子在煎煮和炮制过程产生5-HMF的差别,并研究了蜂蜜、葡萄糖和果糖与五味子共同炮制及在模拟煎煮、炮制条件下单独煎煮和炮制蜂蜜、葡萄糖、果糖后5-HMF产生的情况。结果浸提液和煎煮液中生五味子含极少量5-HMF,不同厂家炮制的五味子中5-HMF含量差别非常大。炮制和煎煮过程中五味子产生5-HMF量差别非常明显,五味子和糖共同炮制后5-HMF含量明显增加,醋制五味子中5-HMF不但没增加反而略降低。说明五味子中5-HMF主要来源于五味子炮制过程中的糖分解,但起主要催化作用的不是酸,而可能是金属元素、水蒸汽及空气中的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次验证了5-HMF来源于炮制过程。(2)炮制对五味子中5-HMF含量的影响首次研究了炮制时间、温度及辅料用量对五味子中5-HMF含量的影响,发现随炮制时间和炮制温度的增加,蜜制、醋制、酒制和蒸制五味子中5-HMF含量明显增加。蜜制五味子中5-HMF含量随炮制时间的延长及辅料用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酒制和醋制五味子随辅料用量的增加5-HMF呈现略下降的趋势。醋制五味子中5-HMF的量随用量增加而降低,进一步说明酸在五味子的5-HMF形成过程中起的作用不是最主要的。炮制温度、时间及辅料用量对五味子中5-HMF产生都有一定影响。5-HMF对各炮制因素的敏感性决定了其可以考虑作为一个控制五味子炮制程度的评价指标引入到质量监控体系中来。(3)炮制对五味子中五味子乙素含量和五味子乙素溶出率的影响建立了一种快速简捷、高灵敏度的测定各五味子饮片中五味子乙素的分析方法。色谱条件∶流动相∶甲醇-水-乙腈(70∶23∶7,V/V),Diamonsil C_(18)柱(250×4.6mm,5μm),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24 nm,进样量:1-2μl,检测时间:35 min,分离度>1.5,理论塔板数为>4000,峰对称性为0.95,精密度、稳定性和加样回收率均符合05年版中国药典的标准,灵敏度提高到原来254nm下的3.5倍。首次系统地研究了炮制时间、温度及辅料用量对五味子乙素含量及其溶出率的影响。发现生五味子、酒制、蒸制和醋制五味子的五味子乙素含量及其溶出率差异不明显,而蜜制五味子使五味子乙素含量明显下降。各五味子样品残渣中五味子乙素比原样品中五味子乙素的含量要高。除蜜制品外,炮制前后五味子乙素含量及其溶出率变化不明显,说明五味子乙素不是炮制后引起五味子功效改变的关键成分,也不是起引起五味子炮制后护肝作用增强的主要成分,对各炮制因素的不敏感决定其不能作为炮制程度指标。根据五味子乙素在煎煮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现象提出参考化工过程的物料平衡法建立一种化学成分平衡法来研究中药的功效成分或毒性成分。通过比较原药材、煎煮后残渣的成分减少、增加或消失的情况,结合水煎剂中的成分变化情况来筛选主要功效成分或者毒效成分更加科学。该方法主要针对中药多数采用水煎方式入药,而只有水煎液中的化学成分才能进入体内真正发挥作用而提出的。(4)炮制对五味子中总木脂素及总木脂素煎出率的影响用五味子乙素作对照品,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炮制温度、时间及辅料用量对五味子中具亚甲二氧基结构的木脂素类成分含量及其溶出率的影响。结果炮制辅料对五味子总木脂素含量影响最大。蜜制五味子随辅料用量的增加五味子总木脂素含量明显增加,而酒制和醋制五味子不但没促进五味子木脂素含量增加反而比生品五味子总木脂素含量有所降低。各炮制品残渣的总木脂素含量明显低于生品残渣的总木脂素含量,而醋制品残渣中总木脂素含量要比其它制品中总木脂素低,结合炮制对五味子总木脂素含量变化的影响,总木脂素的溶出率应该以醋制品和蜜制品最高,说明用总木脂素的含量考察五味子制品的护肝作用有一定道理。五味子残渣中具亚甲二氧基的五味子乙素含量增加而总木脂素含量降低,说明现有的总木脂素含量测定方法并未真正反映发挥生物学活性的成分的含量,而在五味子醋制品煎煮过程中减少最多或者蜜制品中增加最多的木脂素成分可能是发挥护肝作用的主要的活性成分。因此目前采用Ecgrine反应测定的总木脂素中只有部分成分可能是五味子在炮制前后功效改变的物质基础,若要精确测定具有护肝作用木脂素的含量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更有针对性的测定方法。从液相色谱图来看,五味子蜜制、生品、酒制品、醋制品及蒸制品在各色谱峰的含量变化上有一定差别。蜜制五味子和生品的5分钟之前的峰面积明显比醋制品、酒制品和蒸制品峰面积大,酒制品和醋制品改变的色谱峰种类也各不相同。可能5分钟之前的色谱峰跟蜜制及生品五味子的润肺镇咳作用有关,而酒制品改变的色谱峰可能跟滋补作用有关,醋制品改变的色谱峰跟增强护肝作用有关。(5)炮制对五味子水浸率及醇浸率的影响通过研究炮制时间、温度及辅料用量对五味子水浸率和醇浸率的影响发现:炮制时间、炮制温度及炮制辅料用量对五味子水浸率都有一定影响,水浸率可作为五味子饮片或中药材质量控制的一个辅助质量指标引入到五味子质量控制体系中。五味子醇浸率作为质量评价指标引入质量评价体系的可参考性远不及水浸率合理,因醇浸率对炮制时间、炮制温度和炮制辅料用量的敏感程度远不如水浸率明显,且五味子炮制品特别是醋制品的护肝效果优于生品,但生品的醇浸率要高于醋制品和酒制品。说明醇浸率很难作为五味子护肝评价指标。从炮制对五味子水浸率、5-HMF含量、总木脂素、五味子乙素和醇浸率的影响来看,五味子水浸率、总木脂素和5-HMF含量可作为质量指标引入到质量控制体系中来。较好的炮制方法为沸水浴炮制,蜜制五味子炮制4-6小时、蜂蜜加入量60-80g/100g五味子;酒制五味子炮制4小时、黄酒加入量10-20g/100g五味子;醋制五味子炮制6小时、米醋加入量40-60g/100g;蒸制五味子炮制6小时。目前记载的一般辅料用量为酒制15-20g/100g药材、醋制20g/100g药材、蜜制30g/100g药材可能是根据经验对药材的拌匀外观程度而来,并未研究对实际成分的影响作为依据的炮制方法值得商榷。炮制时间只是靠炮制后感观指标的黑润状态来控制,并未有实验数据说明此时的各种指标成分的具体变化的做法需要进行改进。

傅立雯[9]2008年在《福建短葶山麦冬质量标准及其提取工艺研究》文中提出福建山麦冬为百合科植物短葶山麦冬Liriope muscari(Decne.)Baily的干燥块根(1990年以前称麦冬),是福建省的地道药材,主产于福建省泉州市和莆田市。短葶山麦冬被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山麦冬项下。主治阴虚内热、津枯口渴及燥咳痰稠、气逆,或热病伤津、便秘等症,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除燥安烦之功效。短葶山麦冬性味与归经和功能与主治与麦冬相同,中医处方作为麦冬同等入药,已成为目前中药麦冬的主流商品。本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福建短葶山麦冬的品质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福建短葶山麦冬产地的实地与资料调研,了解了福建省仙游县有麦冬记载的历史在宋朝宝佑二年(公元1254年),近代开始栽种山麦冬的历史也有60余年,产量大,是现在全国正常用量的50%,这说明短葶山麦冬是福建省的道地药材,且已成为目前麦冬类中药的主流商品。2、通过短葶山麦冬多糖提取工艺的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得到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温度为90℃,固液比为1:30,时间为3.5 h;提取温度对提取率起主导作用,料液比、提取时间影响较小。3、取短葶山麦冬干燥块根,进行石蜡切片、徒手切片及粉末切片,显微观察山麦冬的组织形态。在山麦冬的粉末片中,观察到大量散在或成束的针晶、成片的石细胞,以及成束或散在的木纤维。在短葶山麦冬的石蜡切片中观察到其内皮层外测的石细胞数目仅为1列,与湖北麦冬为1-2列石细胞有所区别。山麦冬块根横切面维管束数目较多,达16-22个,这与药典及文献中的描述相符。4、通过对福建短葶山麦冬中的皂苷类和皂苷元薄层色谱鉴别,发现在皂苷元的薄层色谱中与标准品相应的位置显示相同颜色的斑点。将10个不同地区的福建山麦冬点于同一硅胶板上,其成分薄层色谱图基本一致。此外,比较了川麦冬、湖北麦冬及福建短葶山麦冬,薄层色谱区别明显(见图版4);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对福建短葶山麦冬中的山麦冬多糖测定后表明,其在489.9nm处有最大吸收峰,平均回收率为105.4%(n=5,RSD=2.04%),福建短葶山麦冬多糖的含量在31%以上,说明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重现性好,是较理想的多糖含量测定方法。5、对福建山麦冬生长过程中的醇溶出物、水溶出物、多糖、微量元素等指标进行了动态检测,根据它们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山麦冬产量及产地气候因素,综合确定3月下旬是福建仙游短葶山麦冬的最佳采收时期。通过测定分析福建短葶山麦冬中的有益无机元素,得出了短葶山麦冬中Fe、Mg含量较高,对锌的富集能力最强,这些元素的富含可能与其用于治疗食欲不振、抑肿瘤以及防治心血管疾病有一定关联。6、在综合分析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起草了福建山麦冬的质量控制标准。本论文认为可以通过测定短葶山麦冬多糖酸水解后的单糖含量,然后转换为总多糖的量,将其作为福建短葶山麦冬的质量标准之一,其含量不得低于30%。

王永毅[10]2012年在《参麦注射液组方药材浙麦冬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质量控制水平低下是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为了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水平,制造出安全、有效、稳定和质量可控的现代中药,需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和新技术,进一步加强对中药质量控制涉及到的叁个关键环节—化学物质基础、质量分析方法和生产工艺的研究。参麦注射液由红参和麦冬2味中药组成,是中药大品种。目前参麦注射液的质量控制仍存在不足之处—对组方药材浙麦冬的质量控制研究较少。鉴于此,本论文以浙麦冬为研究对象,开展其化学物质基础、质量分析方法和生产工艺的研究,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全面提高浙麦冬的质量控制水平,并为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范例。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学术贡献如下:1.采用多种色谱技术系统研究浙麦冬的化学成分,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综合运用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波谱技术鉴定了11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化合物8-10为新的高异黄酮类化合物,化合物1为新的甾体皂苷类化合物,化合物5为属内首次分离的甾体皂苷类化合物。2.以6个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多级质谱裂解规律为基础建立浙麦冬甾体皂苷类化学成分的HPLC-MSn定性方法。本方法可以在没有对照品的情况下快速辨识麦冬及其制剂中的甾体皂苷类化合物,初步解决了此类化合物分离难度大、结构鉴定困难的问题。建立浙麦冬药材的HPLC-MS指纹图谱,在HPLC-MSn定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并结合文献鉴定或推测了指纹图谱谱峰对应的化合物结构。3.利用质谱的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建立同时测定浙麦冬3个甾体皂苷化合物的HPLC-MS定量分析方法,初步解决了麦冬甾体皂苷化合物由于含量低、紫外末端吸收,含量测定困难的问题。本方法相对于以往的分析方法具有样品预处理简单,节省分析时间等优势,可以用来区分不同产地的麦冬类药材和评价工艺中的麦冬中间体。本方法为提高浙麦冬质量控水平提供简单可行的途径。4.实验室模拟浙麦冬4个操作单元的生产过程,每个操作单元设置12个正常批次和若干异常批次。利用HPLC-MS指纹图谱结合多变量数据分析技术辨识指纹图谱中与异常批次工艺参数变化相关的化合物,确立了单元操作中影响浙麦冬中间体质量的关键工艺参数。本研究为浙麦冬的工艺评价方法提供新的思路。5.探索性研究了膜分离技术在浙麦冬生产中的应用,考察陶瓷膜和超滤膜对3个甾体皂苷通过率和总固含物清除率的影响,筛选出最佳孔径的陶瓷膜和最佳截留分子量的超滤膜以及合适的膜分离工艺参数,并初步研究了膜芯材料的污染问题。本研究既可以为参麦注射液的超滤工艺提供研究思路,又可以作为新工艺对参麦注射液工艺进行改进;研究活性炭吸附工艺过程中3个甾体皂苷的损失情况,探讨活性炭对3个甾体皂苷的吸附机理。

参考文献:

[1]. 四川盆地麦冬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研究[D]. 刘江. 四川农业大学. 2010

[2]. 基于现代分析方法的中药材质量控制研究[D]. 严云丽. 大连理工大学. 2009

[3]. 麦冬的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D]. 姚令文.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2004

[4]. 心速宁胶囊的物质基础研究[D]. 张霄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5]. 生脉胶囊氢核磁共振—模式识别研究和虎舌化学成分的研究[D]. 马郑红. 四川大学. 2007

[6]. 麦冬须根的化学成分及含量测定研究[D]. 梅喆. 吉林大学. 2008

[7]. 麦冬特征性成分及其质量标准研究[D]. 蒋慧莲.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3

[8]. 生脉饮中5-HMF来源机制及炮制对五味子中化学成分影响的研究[D]. 李英华. 浙江大学. 2006

[9]. 福建短葶山麦冬质量标准及其提取工艺研究[D]. 傅立雯. 福建农林大学. 2008

[10]. 参麦注射液组方药材浙麦冬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 王永毅. 浙江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麦冬的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