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纪实与虚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纪实,乡土,白俄罗斯,文学,乡村,喜子,父系。
纪实与虚构论文文献综述
朱一帆[1](2019)在《纪实与虚构的双重交织——评《塔特达里亚芦苇——模糊二哥的野史》》一文中研究指出纪实与虚构的关系问题是文学创作中的古老话题,近年来风靡文坛的"非虚构"文学现象,促使文坛重新审视并思考文学的纪实与虚构。作家田中禾在小说《塔特达里亚芦苇——模糊二哥的野史》中,通过建构文本的虚实杂糅、塑造人物形象的虚实相映,书写纪实与虚构双重交织的模糊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处理纪实与虚构的可能与方法。这种叙事经验,对当下虚构文学以及"非虚构"文学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南腔北调》期刊2019年09期)
[2](2019)在《寓纪实于虚构,化历史为情节——小说《紫荆园之恋》短评集锦》一文中研究指出短篇小说《紫荆园之恋》通过描写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春天里南方羊城一对大学生的恋爱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恢复高考后新一代大学生向往文明,追求知识,融入改革开放大潮的精神风貌。故事真实感人,时代背景突出,情节环环相扣,具有深厚的纪录与传承价值。小说在《湛江文学》今年第六期发表后,引起读者的共鸣,现将文艺界的部分评论奉献给读者。(本文来源于《粤海风》期刊2019年02期)
谢刚[3](2018)在《“纪实与虚构:新时代中国文学的走向”学术研讨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纪实与虚构是古老而永恒的文学话题。写作者的求真意愿,决定了文学难以脱开纪实的功能。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都道出了文学的写实性质。文学作为创作,在构思上无法离开想象,《文心雕龙》强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说明创作始于虚构。文学是人学,在文学中,人追逐自由,表白情志,憧憬理想。这些主观化的精神欲求,离弃虚构仅靠写实似乎难以实现。纪实与虚构正好(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8年04期)
王斌[4](2018)在《论现实题材影片创作中纪实与虚构手法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电影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两种创作方法,一种是以纪实手法真实地再现生活,另一种是利用虚构现实的手法表现生活。本文以毕业作品《少年李夏的烦恼》为例,通过对创作观念、剧本写作、拍摄和剪辑的讨论,探讨在现实题材影片的创作中,如何将纪实与虚构的手法结合起来,运用到电影的创作中。在现实题材影片的创作中,剧本写作是基础,利用编剧的技巧,结合真实与虚构的编剧策略,使得电影在剧作中既有真实的情感,又有合理的故事情节。在拍摄方面,使用纪实的拍摄手法增加影片的真实感,同时利用表现手法去表达人物情感,烘托主题。在剪辑方面,音效选择和镜头组接采用虚实结合的剪辑手法,使得电影的叙事不仅更加流畅,而且在渲染情感时也可以更为充分的表现情感。(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30)
宣海林,李铎[5](2018)在《非虚构写作:叙事视角、路径依赖与现实冲击——对“译文纪实”系列图书的读与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急速变迁和真相扭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通病之一。面对新技术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不适应感,人们渴望在纷纭复杂的社会表象中挖掘更深层次的事实与深意,也渴望在杂乱无章和词不达意的新闻叙事中突破现有框架,求得真实客观的时代观察和历史记录。由此,承载着现实渴望与时代需求重任的舶来品——非虚构写作,在国内发展的十数年以来,形成了一纸风行,(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评论》期刊2018年06期)
吴晓都[6](2018)在《在纪实与虚构之间——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创作面面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是白俄罗斯当代知名作家,她是在贝科夫、阿达莫维奇、科列斯尼克及布雷利这些现代战争文学作家的影响下走进文坛的,特别是受到了阿达莫维奇的直接影响。她的战争小说的纪实风格,延续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战壕真实派"的路向。与普通的"报告文学"不同,其创作特征在于特别个性化聚焦。阿列克西耶维奇还是斯拉夫苦难审美文学传统的当代传承者。她坚持了"文学是人学"的悠久人文传统,其"多声部"创作之所以受到西方文化界的青睐亦有着并不单一的社会文化背景。(本文来源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孙元元[7](2018)在《纪实与虚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乡村非虚构叙事用一些纪实策略来营造真实感。这些策略包括:引入人类学、新闻学、历史学等学科获取事实的方法;利用副文本、型文本、前文本、元文本等伴随文本进行真实性宣扬;运用叙述人称、叙述手段、叙述结构等叙述策略制造真实感等等。但无论这些策略的运用如何给人以真实感,非虚构叙事都不可能做到对真实的绝对还原,所以当我们拨开纪实策略的重重迷雾,虚构的痕迹就被暴露出来。这主要表现在:写作者的启蒙想象和文学想象对乡村的虚构;写作者以偏概全的“中国”抱负和偏爱表现贫困落后乡村的“苦难焦虑症”对乡村的虚构以及乡村基于排异性而进行的自我虚构叁个方面。虽然它们并不违背叙事伦理,但却对表现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造成损害,暴露出这一叙事类型的种种不足,同时也为乡村这一言说对象带去污名,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无论从字面意义、真实性层面还是造成的影响来看,虚构都是新世纪乡村非虚构叙事的一个悖论。那么,尽可能地减少虚构,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就理应成为新世纪乡村非虚构叙事的题中之义。(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8-03-17)
马春花,于安琪[8](2018)在《性别与家族历史书写——以王安忆《纪实与虚构》《伤心太平洋》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家族历史书写是1990年代以来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思潮之一,诸多女作家也汇流其中,她们对女性边缘历史与历史边缘之族群的关注,为历史书写提供了别一性别的样貌。以王安忆《纪实与虚构》与《伤心太平洋》为中心进行分析发现,这两部作品对其母系家族和父系家族的历史书写具有独特意义。通过追寻母系家族脉络,考证边缘父系历史,王安忆在填充女性历史"空白之页"的同时,也瓦解了大一统的父系主流历史叙事,使女性和边缘族群成为历史书写的重要文化资源。(本文来源于《山东女子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俞耕耘[9](2017)在《读莫言新作:虚构故事的纪实感》一文中研究指出莫言的新作《故乡人事》在今年第5期《收获》面世,收录了《地主的眼神》《斗士》和《左镰》叁个故事,引人瞩目。它带来的总体观感,就像莫言对鲁迅的一次“致意”。作家的归乡同样带着观察者的默然超脱,依旧延续着知识分子反思国民性、重估乡土伦理价值的责任。莫言把批判(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17-12-14)
喻溟[10](2017)在《从BBC《敦刻尔克大撤退》看战争纪录片的剧情重构——兼论纪实与虚构的边界》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敦刻尔克》将77年前的历史带回公众视线。然而不同于传统战争叙事,诺兰将历史环境近乎抽离,使得观众几乎不可能通过这部影片全面了解史实。于是2004年BBC一度热播的剧情纪录片《敦刻尔克大撤退》又重新被观看和讨论,而后者对诺兰的创作显然形成了"影响的焦虑"。诺兰叙事极简、对白屈指可数,没有人质疑这不是故事片;而BBC大量启用专业演员,戏剧化到极点,为何还在纪录片范畴?纪实和虚构的界限到底在哪里?本文将对比两个文本对历史的呈现,梳理BBC"二战"题材剧情纪录片的发展,讨论剧情纪录片的独特价值。(本文来源于《艺术评论》期刊2017年11期)
纪实与虚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短篇小说《紫荆园之恋》通过描写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春天里南方羊城一对大学生的恋爱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恢复高考后新一代大学生向往文明,追求知识,融入改革开放大潮的精神风貌。故事真实感人,时代背景突出,情节环环相扣,具有深厚的纪录与传承价值。小说在《湛江文学》今年第六期发表后,引起读者的共鸣,现将文艺界的部分评论奉献给读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纪实与虚构论文参考文献
[1].朱一帆.纪实与虚构的双重交织——评《塔特达里亚芦苇——模糊二哥的野史》[J].南腔北调.2019
[2]..寓纪实于虚构,化历史为情节——小说《紫荆园之恋》短评集锦[J].粤海风.2019
[3].谢刚.“纪实与虚构:新时代中国文学的走向”学术研讨会综述[J].当代作家评论.2018
[4].王斌.论现实题材影片创作中纪实与虚构手法的运用[D].西北大学.2018
[5].宣海林,李铎.非虚构写作:叙事视角、路径依赖与现实冲击——对“译文纪实”系列图书的读与思[J].中国图书评论.2018
[6].吴晓都.在纪实与虚构之间——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创作面面观[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8
[7].孙元元.纪实与虚构[D].黑龙江大学.2018
[8].马春花,于安琪.性别与家族历史书写——以王安忆《纪实与虚构》《伤心太平洋》为中心[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8
[9].俞耕耘.读莫言新作:虚构故事的纪实感[N].解放日报.2017
[10].喻溟.从BBC《敦刻尔克大撤退》看战争纪录片的剧情重构——兼论纪实与虚构的边界[J].艺术评论.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