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绿色”电站投产

三座“绿色”电站投产

一、三座“绿色”发电站投运(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华[1](2021)在《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智能电网运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正处在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实施的现代经济体系构建的关键转型期,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产业结构优化和新动能培育效应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智能电网运营状态如何,是否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发展理念实施过程中经济转型发展引起的新电能服务需求,新的电能供应需求对原有的智能电网建设提出哪些新的发展方向,电网企业如何更好地提高运营效率以达到满足用户更高质量电能供应的需求?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中国现阶段电网企业的运营状态进行综合评估基础上,识别现阶段经济转型发展的新需求特性规律变化,进而提出未来加速智能电网建设和电网企业提升运营效率的优化建议与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也对未来电网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运营效率提供科学参考。基于此,本论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国家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发展目标,立足性能、信息传递速率、环保程度及效益等层面来建立健全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状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OPSIS—ANP—熵权组合评价模型,对2018年28家省级电网企业智能电网运营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发现:基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为此智能电网在国内的普及程度也呈现出不均衡态势,东部与西部之间的智能水平差异明显,前者要略高于后者,因此未来如何更好的挖掘中东部地区电网企业的运营发展潜力,更好地加速其向更高质量的智能电网布局以及提升自身运营绩效是国家智能电网布局中的重要内容,同时,西部省级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和运营效率,也是中国智能电网建设“补短板”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落后地区通过电网智能发展运营高质量发展带动其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追赶效应”提供契机。(2)根据国家转型发展的典型特征分析,识别未来中国智能电网发展中的主要转变方向,分析其对电网运营状态可能带来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效果。首先,以国家绿色发展转型背景和碳达峰2030、碳中和2060年“双碳目标”约束下的清洁能源替代发展对智能电网企业运营带来的影响效果分析,以分布式电源对电网网架规划带来的影响为典型情景进行了具体分析。其次,选取城市电网智能化发展中网格化发展对电网运营规划布局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第三,选取智能化发展对电网企业运营效率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提升经济效益提供了方向。结果发现:分布式电源发展将通过电网稳定性、可扩展性、满足灵活性需求等路径对电网运行效果产生影响,采用遗传算法对西北地区分布式电源接入产生的网架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以某局域网为样本,通过负荷特性互补、站间互济的配电网规划思路,并利用蚁群算法和分支线组合方法进行优化求解,验证了网格化方法通过精准预测、合理分区和主辅网配合方式,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电能的同时,也提升电网企业的运营绩效水平。(3)根据上述结论,从企业内部运营和外部满足需求两方面提出中国加速智能电网发展和提升运行绩效的优化方向。首先,详细分析现阶段智能电网运营中的投入产出效率,通过国内外对比以及运行状态的多维度比较,识别资产效率效益不高的原因,提出精准化规划、标准化建设、精益化运维等方向下的智能电网企业效益提升路径,以及应用物联网、需求侧响应、自动化、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用户交互服务质量,支撑运营效率提升。其次,根据电动汽车和分布式电源等快速发展情景下,电力用户行为的新特点,用电行为改变规律等分析,识别用户行为对电网负荷特性的影响机理,并根据模型测算结论,预判电动汽车对电网负荷的多重直接和间接影响效果,为加速电网布局和提升用电质量提供科学参考。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从安全可靠、信息交互、智能高效、绿色环保和经济效益五个维度构建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状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构建TOPSIS—ANP—熵权组合评价模型对中国28家省级智能电网企业2018年运营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为识别处当前智能电网企业运营中的“短板”因素和区域进行了详细识别,为后期加快智能电网补短板和优化对策研究提供了依据。(2)通过构建改进遗传算法模型,在增加智能电网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方面有着相当积极的价值与意义。引入考虑分布式电源的网供负荷分析方法,按照蚁群算法和提出的分支线组合求解算法进行自动布线,最终拟定出能够符合地方发展需要的、成本更为低廉的线路投资方案及成本策略,对于网格化优化城市配网规划具有科学的参考意义和价值。(3)以中国现阶段经济转型发展为背景,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实施过程中对经济系统产生的显着影响为约束条件和发展契机,以中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转型中的电网企业智能化发展中的运营状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运营状态评估、经济转型的电网智能化发展的新需求以及运营优化的优化方向等详细分析,提出未来加快中国电网智能化发展布局优化和提升运营绩效水平的政策建议,为中国实现智能电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杨洪伦[2](2021)在《基于光谱-空间优化的新型高温真空集热管及槽式热发电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太阳能高温聚光热利用是未来太阳能高效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其中太阳能聚光热发电技术是最重要高温光热利用技术之一。槽式聚光热发电技术是目前技术最成熟、商业化应用程度最高的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其运行的最高温度可达550℃。太阳聚光集热场是完成太阳能光热转换和能量传输主要场所,其性能直接决定了光热发电系统的效率和经济性。随着集热温度的提升和高温熔融盐工质的应用,光热转换的核心部件真空集热管的热损显着增加,同时高温熔融盐工质与动力循环的水工质之间换热存在显着的(?)损失,作为集热末端高品位的能量损失,对系统综合性能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基于此,本文以槽式高温太阳能聚光热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实现光热发电系统高效能量转化为目标,基于集热管热辐射传热和热发电系统热力学基本原理,开展了真空集热管和热发电系统配置优化设计研究,探究了选择性吸收涂层光谱和温度的分布特征与集热管表面太阳辐射能流密度的耦合关系以及熔融盐/水换热器中相变换热(?)损特性,提出了双区域选择性吸收涂层(下称:双涂层)真空集热管和直接蒸汽-熔融盐复合热发电系统优化设计方案,分析了环境参数、集热管性能、系统配置、传热工质等多因素对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性能影响的规律。1.建立集热管光谱-空间耦合的热辐射传热分析模型,研究了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光谱参数对集热管性能的影响,并优化不同温度和光强工况下选择性吸收涂层的最优截止波长。结果表明:谱坡宽度、光谱发射率和截止波长是影响集热管性能的关键参数。最优截止波长随光强增加而增加,但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热效率随谱坡宽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当谱坡宽度变化±1μm时,在600℃的温度时热效率的变化范围为±6.5%。2.基于最优截止波长变化规律,提出双涂层真空集热管优化设计方法,设计并试制传统真空集热管和双涂层真空集热管,并对其进行热损实验测试。实验数据表明:当温度为550℃时,传统集热管、120°和150°角的双涂层集热管的热损失分别为658W/m、493 W/m和431W/m,120°和150°双涂层集热管的热损降低百分比分别为25.07%和34.50%。3.建立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综合热力学和经济性模型,以预测和比较采用传统和双涂层集热管的热发电站性能,分析熔融盐防凝温度和集热管热性能等参数对热发电站性能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集热管相比,采用新型集热管的热发电站在凤凰城,塞维利亚和沱沱河年发电量可分别高8.5%,10.5%和14.4%,平均电力成本可以分别降低6.9%,8.5%和11.6%。集热管热量损失和防凝温度的升高对发电量具有显着的负面影响。采用低热损集热管与低熔点熔融盐的结合是改善电站整体性能的有效方法。4.提出了槽式直接蒸汽-熔融盐复合热发电系统,以降低集热场热损,改善传统单一工质系统的性能和运行稳定性。建立了系统的综合性能评价数学模型,比较了不同地理位置,蒸汽轮机和系统配置对发电站发电量的影响。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与熔融盐系统相比,位于托诺帕和拉萨的新型复合系统的年发电量分别增长了 14.0%和14.8%。在托诺帕,熔融盐系统、有和无再热过程的复合系统的年集热量分别为639.7 GWh、685.1 GWh和691.7 GWh,无再热系统的熔盐防凝所需能量占总集热量百分比从传统熔盐系统的7.6%降低到2.7%。

莫可维[3](2020)在《基于PVsyst的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接入方案优化与效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为减少传统化石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强能源供应安全,避免能源危机,各国对于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应用越发全面与深入,其中太阳能以其低碳、地域限制小、存量巨大等优势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分布式光伏发电作为太阳能的一种有效利用途径,在我国能源结构的转变、扶贫工作的推进以及电力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是电网企业未来综合能源服务的产业布局与投资运营的重要一环。本论文针对农村地区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进行研究,具有理论支撑以及实际的应用价值。首先,本论文详细介绍了全球以及我国的可再生能源研究现状,分析了国内外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相关政策、项目设计和接入影响,概述了三种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分类与构成,并以并网型发电系统为主线阐述了系统结构、各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光伏组件倾角与间距计算方法。其次,本论文以广东省湛江市一例已投运的农村地区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对该项目的实际并网方案进行仿真,以期对一般农村地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设计与建模起参考作用。本论文利用全球气象资料分析软件Meteonorm进行气候数据获取,基于专业光伏发电系统设计软件PVsyst进行仿真设计,提出以组件平均角度作为仿真角度的“统一光伏组件倾角的仿真模式”与以组串中多数的倾角进行统一的“统一光伏组串倾角的仿真模式”的两种仿真模型,通过对比仿真发电情况与逆变器后台采集电量,分析仿真的差异,得到后者仿真效果更符合项目实际情况的结论并阐述了项目带来的经济与环境效益。最后,针对影响系统效率的主要损耗因素,本论文从设备选用、设备拓扑、电网改造与设备运维三方面对本项目的接入方案进行优化,并重新对优化后的项目进行发电量的仿真,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

杜宇航[4](2020)在《塔式光热电站机组性能模型建模及运行特性研究》文中提出与槽式、碟式、线性菲涅尔式三种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相比,塔式光热电站是一种技术成熟、聚光比高、综合发电效率高、易于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发电的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聚光系统通过多面定日镜,将太阳辐射能反射聚焦到吸热器上,产生高温的传热介质,加热给水产生高温高压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机组发电。塔式光热电站的输出功率容易受到太阳辐射能量波动的影响,因此,建立塔式光热电站的性能模型,分析电站运行特性,对塔式光热电站的设计与运行优化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从塔式光热电站的性能模型建模和运行特性分析两方面开展工作,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基于圆环交替布置方法,生成定日镜场的布置,根据光线追迹法,建立定日镜场聚光子系统模型,计算镜场效率;根据圆柱形吸热器的传热机理,建立了吸热器集热子系统模型,得到了吸热器出口传热介质的温度;基于双罐熔融盐储能系统的工作模式,建立了储能系统储放热模型;建立了带有二级抽汽回热循环的动力岛系统模型,计算电站的输出功率。(2)通过模块化建模的手段,结合子系统模型,建立了塔式光热电站机组整体性能模型,并以某50MW塔式光热电站作为仿真对象,将仿真结果与美国NREL开发的SAM软件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3)在塔式光热电站性能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定日镜聚光系统,分析了不同辐照条件、聚焦策略和镜面反射率对机组运行特性的影响;针对吸热器集热系统,分析了传热介质种类、吸热器进出口传热介质温度、吸热器内部传热介质流动方式对机组运行特性的影响;针对储能系统,分析了储能时长对机组运行特性的影响;针对动力岛系统,分析了汽轮机背压对机组运行特性的影响。根据这些关键参数对机组运行特性的影响分析,在塔式光热电站的设计与运行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孙艺轩[5](2020)在《基于多能源互补特性的水风光短期优化调度》文中指出随着人类社会能源转型的不断推进,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迅速提高,利用多种能源进行协调运行以提高电力系统对于风电、光伏电等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吸纳水平、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效率的研究与实践得到广泛的探索。本文以云南电网统调电源水电、风电和光伏电为研究对象,基于其电源结构特点,分析水风光能源互补发电特性,提出等效电站的概念,展开流域梯级水风光互补短期优化调度的研究,最后对风电光伏的经典场景进行构建,进行水风光互补协调调度研究。本文对多能源互补研究领域的相关问题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基于云南省水电、风电和光伏电以及其电源结构特点,面向多能源协调运行的问题对省内的风电、光伏电与水电的互补特性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基于以往研究提出水风光互补特征的表征方式与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基于前述对风电光伏出力特性的分析,构建梯级短期调峰模型,提出等效电站模型的概念,基于水风光互补性进行等效电站的构建,与梯级水电共同参与短期调峰以兼顾调峰与风光吸纳,并通过云南省澜沧江流域为工程背景的案例分析,将等效电站模型与等效负荷模型进行对比讨论,验证了等效电站模型在调峰效果与风光负荷平抑方面的有效性。基于对风光出力不确定性的诸多研究,探讨基于风电光伏出力的风光典型出力场景生成思路,以场景法为理论基础,将结合PFS有效性指标的改进k-means聚类算法应用于风光出力典型场景提取,得到最佳聚类数目的风光经典出力场景集合,通过场景融合生成风光经典时序场景集,结合水风光互补协调短期优化运行模型进行不同风光出力情境下的调峰结果分析,证明了风光经典场景生成方法具有优越性。

周立志[6](2020)在《非洲四大流域水电开发状况及建议》文中提出尽管非洲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增长趋势仍在继续。伴随着各国电力需求的增加,非洲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充满机遇。非洲水电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且80%的可开发水电资源潜能集中在赞比西河、刚果河、尼罗河和尼日尔河四大流域。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已有大批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开发非洲水电项目,推动中非电力基础设施合作。本研究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资料,总结了四大流域水电资源量与开发程度,对流域内重点已建和规划的水电项目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深入分析中国企业目前在非洲水电项目开发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并从战略规划、合作模式、风险防范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赵长乐[7](2020)在《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的多源配电网网损分析和节能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间歇性新能源配网渗透率的不断提升,对于配电网“多源”、“异构”的发展变化,其稳定分析与控制技术和降损节能优化调控技术将变得更为复杂,其重要性也将变得更为突出,针对多源性配电网网损和节能控制展开研究是切实立足现状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多源异构特性的配电网发展的背景与意义,结合浙江地区实际配电网结构特点,总结了多源异构配电网的特性和典型运行结构,并给出了国内外在多源配电网网损分析和节能控制方面的研究现状。其次,基于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基于动态潮流的网损计算方法,综合考虑分布式电源注入功率和场景变化,以获得系统在所研究的连续时间段内的确定性网损分析和运行轨迹,提出基于动态潮流的网损计算方法。该方法基于一套信息流处理运算体现信息物理的融合。再次,研究了基于拓扑异构推演的配电网的电压协调节能降损的优化控制方法,考虑针对多源配电网无功电压调控和电网运营成本条件下给出了配电网无功电压和节能降损的方法。最后,结合丽水地区示范应用工程,引入配电网多层域智能装置聚类联动管理机制,对实施区域的配电网无功调节设备有序管理。将联动管理机制载入多源异构配电网综合优化控制系统,最终实现了配电网无功优化平衡,大大提高了用户电压合格率,同时实现用户节能和电网降损。

周晨曦[8](2019)在《高渗透率扬中绿色能源岛的电网规划和消纳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枯竭、地表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破坏等严峻形势迫使人类不断寻找新的可持续替代能源,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形式因其清洁环保、绿色高效、可持续性强等优点被寄予厚望。扬中市为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率先着手绿色能源岛的建设,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力电源,不断提高新能源电力占比。通过规划绿色能源岛的电网架构布局和建设蓄电池储能系统项目,探索高渗透率扬中绿色能源岛新能源电力的消纳控制方法,基于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为探究绿色能源岛的电网规划和消纳控制方向,对扬中绿色能源岛建设的背景和意义给予介绍,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渗透率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消纳控制现状,确定了绿色能源岛建设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向。(2)为实现绿色能源岛内部各主体的良性互动和灵活搭配,通过分析扬中绿色能源岛建设的地理、资源、政策等基础条件和研究扬中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储能系统、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的建设现状,提出了扬中10110kV电网的规划原则,并分别对扬中电网和各类电源予以规划和展望。(3)针对扬中高渗透率绿色能源岛的消纳控制问题,构建了高渗透率绿色能源岛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简化结构示意图,分别推导出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储能装置的数学模型,通过储能装置特性分析和盈利模式计算,确立蓄电池储能系统(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BESS)为解决消纳问题的方案。(4)为验证BESS对扬中高渗透率绿色能源岛的消纳控制作用,通过建立绿色能源岛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原理图和推导蓄电池储能系统数学模型,并设计绿色能源岛新能源电力系统功率平衡控制策略和功率波动抑制策略,基于PSCAD/EMTDC平台的仿真建模和分析,验证了BESS能够根据需要输出有功功率抑制光伏、风电有功瞬时波动,实现绿色能源岛多工况下有功功率平衡。以三跃储能站为实例,论证扬中3座储能站工程概况、系统方案、BESS运维方式、经济效益等。

刘晓飞[9](2019)在《首秦35MW电站工程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35MW电站建设和电力工程建设两个方面阐述了研究背景,从理论和实际方面阐明了研究意义,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了首秦35MW电站项目的实际运行状况和实际投资效益,并总结了该项目的成功经验以及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得到的教训。首先,本文阐述了研究意义和后评价工作的发展动态,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鉴于项目的局限性,文章只从项目的经济后评价和技术后评价两方面开展研究。其次,对项目后评价的基础理论做了综合叙述,介绍了项目后评价的含义以及项目后评价的时点和指标体系,对项目后评价的原理以及本文主要用到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阐述。再次,介绍了首秦公司35MW电站工程项目的建设背景,对项目建设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又从项目位置、总体布局、设备及人员配置情况及等几个方面对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概述。最后,从基本财务后评价和生产运营后评价两方面开展了项目的经济后评价,又从锅炉系统、汽机系统、电气系统和制水系统四个方面进行了技术和实施效果的后评价分析,通过评价总结了项目建设及生产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改善经验。

杨思懿[10](2019)在《大同煤矿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际经济增速的放缓,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煤炭、电力行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日益增多。当前,同煤集团煤电产能过剩、利润大幅减少的产业格局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已无法满足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策、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产业政策、《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的意见》等政策的相继出台为煤电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作为转型综改大型试点企业,以煤为基的同煤集团如何才能加快煤电一体化的深度融合,开创煤电产业链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进而推动煤电资源结构调整,为企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所在。本文作者在梳理相关文献和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其他企业煤电一体化发展路径的实践经验,通过PEST分析法对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从企业文化环境、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及研发、财务状况、环保现状五个方面分析其内部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法得出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具备的优劣势和面临的机会与挑战,结合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现状研究探讨其发展战略目标,提出建设新时代煤电一体化深度融合的国际综合能源大集团这一战略目标。通过研究可知,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严峻、我国和山西省煤电去产能、新能源发电挤压、环保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唯有正确把握能源革命的阶段性规律和特征,适时调整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组织机构管理水平,加强煤电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在低碳环保技术上取得新突破,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才能使煤电双方实现利益最大化,进而推进煤电产业深度融合,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更具竞争优势。由于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煤电产业居于我国基础支柱性能源产业的地位难以改变,为了保障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本文制定了打造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引进与研发煤电产业前沿科技、优化组织结构、强化内部管理、塑造企业文化精神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可行措施。与此同时,也为其他同行企业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价值和启示。

二、三座“绿色”发电站投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座“绿色”发电站投运(论文提纲范文)

(1)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智能电网运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网发展运营管理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智能电网的评价研究
        1.2.3 电能交易(中长期、现货)市场机制
        1.2.4 跨省跨区输配电定价及监管机制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经济转型及智能电网运营管理相关理论
    2.1 经济转型发展相关理论
    2.2 智能电网发展相关理论
        2.2.1 智能电网含义
        2.2.2 智能电网发展相关理论
    2.3 智能电网管理相关理论
        2.3.1 电网评价相关理论
        2.3.2 基于自适应动态规划法的电网优化
        2.3.3 基于凸优化的电网优化研究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绩效的组合评价研究
    3.1 智能电网发展评价模型选择
        3.1.1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过程
        3.1.2 基于熵权法的综合评价过程
        3.1.3 基于TOPSIS方法的综合评价模型
    3.2 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智能电网运营评价原则
        3.2.2 运营绩效评估指标选取
        3.2.2.1安全可靠指标
        3.2.2.2 信息互动指标
        3.2.2.3 高效智能指标
        3.2.2.4 绿色环保指标
        3.2.2.5 经济效益指标
    3.3 基于ANP-熵权-TOPSIS组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
        3.3.1 权重确定结果
        3.3.2 26家省级智能电网公司运营效果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经济转型对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的新需求研究
    4.1 分布式电源并网对电网企业运营产生的影响分析
        4.1.1 分布式电源种类及发展特点
        4.1.2 构建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布式电源网络架构规划模型
        4.1.3 实证结果分析
    4.2 网格化对城市电网智能化发展的影响分析
        4.2.1 配电网供电网格化发展态势
        4.2.2 考虑分布式电源的电网网格化发展规划研究
        4.2.3 智能电网城市配电网网格化优化算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绩效提升路径优化的方向
    5.1 基于企业内部资产管理效益分析的运营优化方向分析
        5.1.1 智能电网企业资产管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选择
        5.1.2 数据处理及说明
        5.1.3 智能电网企业资产管理效益评价结果
    5.2 满足用户交互性的智能电网企业运营提升方向
        5.2.1 影响用户行为关键要素及作用机理
        5.2.2 电动汽车用户行为关键要素
        5.2.3 电动汽车充放电负荷模型
        5.2.4 需求侧响应用户行为关键要素
        5.2.5 需求侧响应负荷模型
        5.2.6 算例分析
        5.2.7 需求侧响应对负荷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提升电网企业运营绩效水平优化
    6.1 通过精准化规划、标准化建设与精益化运维提升智能电网资产效益
        6.1.1 分布式电源网架优化提升电网运营水平
        6.1.2 基于网格化建设提升智能电网企业运营效果
    6.2 建设提升智能电网资产效率与投入产出效益
    6.3 运维提升智能电网资产效率与投入产出效益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作者简介

(2)基于光谱-空间优化的新型高温真空集热管及槽式热发电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全球能源现状
        1.1.2 太阳能资源分布
        1.1.3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1.2 太阳能聚光高温热发电技术
        1.2.1 槽式系统
        1.2.2 菲涅尔系统
        1.2.3 碟式系统
        1.2.4 塔式系统
    1.3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研究现状
        1.3.1 槽式太阳能真空集热管
        1.3.2 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太阳能光谱选择性吸收涂层和双涂层槽式真空集热管的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选择性吸收涂层光谱分布特性
    2.3 真空集热管传热分析模型及验证
        2.3.1 集热管热损模型
        2.3.2 热效率计算模型
        2.3.3 集热单元年度集热量计算模型
        2.3.4 模型验证
    2.4 选择性吸收涂层光谱优化设计及参数分析
        2.4.1 截止波长优化
        2.4.2 谱坡宽度
        2.4.3 吸收率和发射率分析
        2.4.4 年收益截止波长优化
    2.5 双涂层真空管设计及初步性能预测
        2.5.1 双涂层集热管设计
        2.5.2 集热管初步性能预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槽式真空集热管设计及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集热管设计及加工制造
    3.3 实验测试平台
        3.3.1 玻璃外管及膜层发射率测试
        3.3.2 槽式真空集热管热损测试平台
    3.4 集热管热损测试与评价方法
        3.4.1 基于CFD模型的热损计算方法
        3.4.2 槽式真空集热管热损性能测试方法
        3.4.3 槽式真空集热管热损性能测试误差分析
    3.5 结论
        3.5.1 实验结果
        3.5.2 性能预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新型集热管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系统数学模型
        4.2.1 太阳能集热场子系统
        4.2.2 传热工质的传热模型
        4.2.3 热力循环子系统
        4.2.4 能量平衡模型
        4.2.5 模型验证
    4.3 结果和讨论
        4.3.1 区域选择和设计配置
        4.3.2 能量转化过程
        4.3.3 运行温度优化
        4.3.4 经济性分析
        4.3.5 敏感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槽式直接蒸汽-熔融盐复合热发电系统研究
    5.1 引言
    5.2 电站描述
        5.2.1 系统配置
        5.2.2 动力循环
        5.2.3 电站位置
    5.3 系统数学模型
        5.3.1 水工质传热和水力模型
        5.3.2 热效率和(?)效率模型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设计参数对比
        5.4.2 模型验证
        5.4.3 典型天的热效率和(?)效率分析
        5.4.4 系统能量平衡分析
        5.4.5 年性能分析
        5.4.6 经济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符号表
附录2 图清单
附录3 表清单
致谢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基于PVsyst的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接入方案优化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原理与建模方法
    2.1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简介
        2.1.1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分类及构成
        2.1.2 光伏电池工作原理
        2.1.3 光伏逆变器工作原理
        2.1.4 组件倾角以及间距计算
    2.2 PVsyst软件简介
第三章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仿真建模和效益分析
    3.1 项目概况
    3.2 设计仿真对比
    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接入方案优化
    4.1 项目设备改良
    4.2 设备拓扑优化
        4.2.1 光伏设备布置优化
        4.2.2 光伏组件串接方式优化
        4.2.3 光伏组件与逆变器容配比优化
    4.3 加强电网改造与设备运维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4)塔式光热电站机组性能模型建模及运行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塔式光热电站建设现状
        1.2.2 国内外塔式光热电站模型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本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3.1 本研究主要内容
        1.3.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定日镜聚光系统
    2.1 引言
    2.2 太阳辐射
        2.2.1 太阳光的发散性
        2.2.2 太阳位置
        2.2.3 太阳法向直射辐射度DNI
    2.3 聚光系统模型
        2.3.1 定日镜场的布局
        2.3.2 光学效率
        2.3.3 光线追迹法
    2.4 计算案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吸热器集热系统
    3.1 引言
    3.2 集热系统模型
        3.2.1 吸热器的类型
        3.2.2 吸热器的几何结构
        3.2.3 传热介质
        3.2.4 吸热器传热模型
    3.3 计算案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储能系统
    4.1 引言
    4.2 储能系统的分类
    4.3 储能系统模型
        4.3.1 工作模式
        4.3.2 数学模型
    4.4 计算案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动力岛系统
    5.1 引言
    5.2 动力岛系统模型
    5.3 仿真模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机组整体性能模型及运行特性分析
    6.1 引言
    6.2 机组整体性能模型及仿真结果
        6.2.1 机组整体性能模型建模
        6.2.2 仿真结果与分析
    6.3 运行特性分析
        6.3.1 不同辐射度的影响
        6.3.2 不同聚焦策略的影响
        6.3.3 镜面反射率的影响
        6.3.4 传热介质温度的影响
        6.3.5 传热介质流动方式的影响
        6.3.6 不同传热介质的影响
        6.3.7 不同储能时长的影响
        6.3.8 汽轮机背压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竞赛获奖情况
致谢

(5)基于多能源互补特性的水风光短期优化调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云南省工程背景与电源结构特点
    1.3 多能源互补问题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风光水互补特性分析
    2.1 风电光伏出力特性分析
        2.1.1 风电出力特性
        2.1.2 光伏出力特性
    2.2 云南省水风光互补特性分析
        2.2.1 基于自然特性的水风光互补分析
        2.2.2 基于技术特性的水风光互补分析
    2.3 水风光互补表征方式与评价指标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风光水等效电站的梯级水电短期优化调度方法
    3.1 模型构建思路
    3.2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3.3 算例分析
        3.2.1 等效负荷模型结果分析
        3.2.2 等效电站模型结果分析
    3.4 小结
4 基于风电光伏经典场景的水风光短期协调优化调度
    4.1 基于场景的风光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4.2 聚类方法概述
        4.2.1 聚类方法概述
        4.2.2 k-means聚类方法
    4.3 基于聚类方法和风光时变特性的典型场景生成
        4.3.1 k-means聚类结果有效性检验
        4.3.2 基于风光时变特性的场景片段生成
        4.3.3 场景生成思路
    4.4 算例分析
        4.4.1 风电光伏典型场景生成
        4.4.2 基于风电光伏典型场景的水风光互补协调调度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非洲四大流域水电开发状况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非洲水电资源及开发现状
2 非洲四大流域水电开发现状
    2.1 赞比西河流域
        2.1.1 赞比西河流域水电开发概况
        2.1.2 赞比西河流域重点水电项目介绍1)莫桑比克姆潘达·恩库瓦水电项目
        2.1.3 小结
    2.2 刚果河流域
        2.2.1 刚果河流域水电开发概况
        2.2.2 刚果河流域重点水电项目介绍
        2.2.3 小结
    2.3 尼罗河流域
        2.3.1 尼罗河流域水电开发现状
        2.3.2 尼罗河流域重点水电项目介绍
        2.3.3 小结
    2.4 尼日尔河流域
        2.4.1 尼日尔河流域水电开发概况
        2.4.2 尼日尔河流域重点水电项目介绍1)尼日利亚蒙贝拉水电站
        2.4.3 小结
3 对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展水电项目开发的有关建议
    3.1 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展水电项目开发的现状
    3.2 中国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3.3 有关建议
4 结论

(7)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的多源配电网网损分析和节能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多源异构配电网特性
        1.2.1 多源异构配电网特点
        1.2.2 多源异构配电网典型结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多源配电网网损分析研究现状
        1.3.2 节能降损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时变运行场景的多源配电网网损优化模型
    2.1 概述
    2.2 多源配电网动态潮流与其他潮流方法的比较
    2.3 时变运行场景的跟踪因子设置
    2.4 分配不平衡功率的可控分布式电源调节机制
    2.5 时变运行场景分析的信息物理融合机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动态潮流模型的网损求解
    3.1 可控分布式能源的混合逻辑动态模型
    3.2 网络动态潮流及网损计算模型
    3.3 模型求解分析
    3.4 算例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负荷预测和拓扑异构电压协调节能降损方法
    4.1 概述
    4.2 基于改进灰色模型的负荷用电的预测方法
        4.2.1 电力负荷预测的一般步骤
        4.2.2 原始负荷数据预处理
        4.2.3 气象因素对负荷的影响
        4.2.4 灰色模型的建立
        4.2.5 残差-马尔科夫修正模型
        4.2.6 灰色模型精度的检验
    4.3 基于拓扑异构的电压协调节能降损优化控制方法
        4.3.1 基于时间区间的实用配网重构
        4.3.2 优化模型
        4.3.3 约束条件
    4.4 算例分析
        4.4.1 负荷预测结果分析
        4.4.2 基于拓扑异构推演的电压协调节能降损优化控制方法的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节能降损优化控制示范应用
    5.1 概述
    5.2 区域现状
    5.3 技术原理
        5.3.1 多层域智能装置聚类联动
        5.3.2 电压优化算法
    5.4 系统架构
        5.4.1 架构设计
        5.4.2 工程方案
    5.5 应用情况分析
        5.5.1 电压合格率分析
        5.5.2 效益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高渗透率扬中绿色能源岛的电网规划和消纳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1.1 绿色能源岛产生背景和意义
        1.1.2 扬中电网发展绿色能源岛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扬中绿色能源岛电网规划和消纳控制研究方向
        1.3.1 扬中电网发展现状
        1.3.2 扬中绿色能源岛消纳控制研究方向
    1.4 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扬中绿色能源岛建设和规划
    2.1 能源岛建设基础及条件
        2.1.1 扬中地理条件
        2.1.2 扬中资源禀赋
        2.1.3 政策支持和产业基础
    2.2 扬中绿色能源岛建设现状
        2.2.1 光伏发电建设现状
        2.2.2 风力发电建设现状
        2.2.3 储能系统(含电动汽车)建设现状
        2.2.4 生物质能建设现状
    2.3 扬中绿色能源岛发展规划
        2.3.1 光伏发电发展规划
        2.3.2 风力发电发展规划
        2.3.3 储能系统(含电动汽车)发展规划
        2.3.4 生物质能发展规划
        2.3.5 其他能源规划
    2.4 扬中高渗透率绿色能源岛的电网规划
        2.4.1 扬中电网规划方法和原则
        2.4.2 扬中110kV及以上电网规划
        2.4.3 扬中35kV电网规划
        2.4.4 扬中10kV电网发展规划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扬中绿色能源岛数学建模
    3.1 绿色能源岛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构建
    3.2 光伏发电数学模型
        3.2.1 光伏电池工作原理
        3.2.2 光伏电池特性
        3.2.3 光伏并网结构图
    3.3 风力发电数学模型
        3.3.1 风速和风力机建模
        3.3.2 风力发电机模型
    3.4 储能系统数学模型
        3.4.1 储能装置分类及特性
        3.4.2 储能装置盈利模式和成本分析
        3.4.3 蓄电池储能系统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渗透率扬中绿色能源岛的消纳控制研究
    4.1 绿色能源岛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原理图
    4.2 绿色能源岛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数学模型和消纳控制策略
        4.2.1 蓄电池储能系统数学模型
        4.2.2 绿色能源岛新能源电力系统功率平衡控制策略
        4.2.3 绿色能源岛新能源电力系统功率波动抑制策略
    4.3 绿色能源岛消纳控制策略的仿真分析
        4.3.1 绿色能源岛新能源电力系统源网荷平衡控制仿真
        4.3.2 绿色能源岛新能源电力功率波动抑制仿真
    4.4 扬中绿色能源岛蓄电池储能系统消纳控制的案例解析
        4.4.1 三跃储能站工程概况
        4.4.2 三跃储能站系统方案
        4.4.3 三跃储能站系统设备运维方式
        4.4.4 扬中电网侧储能电站效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首秦35MW电站工程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项目后评价理论
    2.1 项目后评价的相关定义
        2.1.1 项目后评价的定义
        2.1.2 项目后评价的时点
        2.1.3 后评价的指标与指标体系
        2.1.4 项目后评价与前评价、中评价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2.2 项目后评价的原理
        2.2.1 系统理论
        2.2.2 反馈控制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
        2.3.1 层次分析法
        2.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首秦公司35MW电站项目概况
    3.1 项目建设背景
    3.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3.3 项目建设概况
        3.3.1 项目位置及自然环境
        3.3.2 项目建设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首秦公司35MW电站项目经济后评价
    4.1 本项目经济后评价内容
        4.1.1 基本财务后评价内容及指标分析
        4.1.2 生产运营评价内容及指标分析
    4.2 项目基本财务后评价
        4.2.1 项目投资情况
        4.2.2 财务收益与费用情况
        4.2.3 35 MW电站项目的基本财务后评价
    4.3 项目生产运营后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首秦公司35MW电站项目技术后评价
    5.1 技术后评价内容
    5.2 锅炉系统技术后评价
        5.2.1 锅炉本体技术后评价
        5.2.2 煤气燃烧及输送系统技术后评价
        5.2.3 配风及烟气系统技术后评价
    5.3 汽轮机系统技术后评价
        5.3.1 汽轮机本体技术后评价
        5.3.2 辅机设备系统技术后评价
        5.3.3 调节控制系统技术后评价
    5.4 电气及自动化系统技术后评价
        5.4.1 发电机系统技术后评价
        5.4.2 输变电系统技术后评价
        5.4.3 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系统技术后评价
    5.5 制水系统技术后评价
        5.5.1 预处理系统技术后评价
        5.5.2 反渗透系统技术后评价
        5.5.3 EDI系统技术后评价
    5.6 技术综合后评价
        5.6.1 技术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6.2 技术后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
        5.6.3 项目指标权重的确定
        5.6.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35MW电站建设项目技术后评价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大同煤矿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煤电一体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框架
2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企业战略与企业战略管理
        2.1.1 企业战略的概念
        2.1.2 企业战略的特征
        2.1.3 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
        2.1.4 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
        2.1.5 企业战略与企业战略管理之间的关系
        2.1.6 煤电一体化战略的内涵
    2.2 相关理论
        2.2.1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
        2.2.2 产业链理论
        2.2.3 价值链理论
    2.3 分析工具
        2.3.1 PEST分析法
        2.3.2 SWOT分析法
3 典型煤电一体化企业经验借鉴
    3.1 中外企业煤电一体化项目合作经验借鉴
        3.1.1 神华印尼南苏煤电一体化项目
        3.1.2 中巴经济走廊塔尔煤电一体化项目
        3.1.3 哈电国际与乌克兰煤电一体化项目
        3.1.4 中外企业煤电一体化项目合作经验借鉴
    3.2 国内企业煤电一体化项目合作经验借鉴
        3.2.1 淮南矿业集团煤电一体化项目
        3.2.2 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煤电一体化项目
        3.2.3 神华国电煤电一体化项目
        3.2.4 国内企业煤电一体化项目合作经验借鉴
4 大同煤矿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
    4.1 大同煤矿集团简介
    4.2 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模式
        4.2.1 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历程
        4.2.2 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运营及专业化管理模式
    4.3 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5 同煤集团内外部环境分析
    5.1 同煤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5.1.1 政治环境分析
        5.1.2 经济环境分析
        5.1.3 社会环境分析
        5.1.4 技术环境分析
    5.2 同煤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5.2.1 企业文化环境分析
        5.2.2 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5.2.3 科技创新及研发现状分析
        5.2.4 财务成本分析
        5.2.5 环保现状分析
    5.3 行业竞争分析
        5.3.1 潜在进入者分析
        5.3.2 同行业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5.4 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SWOT分析
        5.4.1 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具备的优势
        5.4.2 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面临的劣势
        5.4.3 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面临的机遇
        5.4.4 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面临的挑战
    5.5 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战略组合分析
6 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选择研究
    6.1 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目标及原则
        6.1.1 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目标
        6.1.2 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原则
    6.2 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选择
        6.2.1 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决条件
        6.2.2 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内容
7 同煤集团煤电一体化战略保障措施
    7.1 关注宏观经济调控 夯实煤电融合基础
        7.1.1 立足煤电政策 推动煤电产业结构调整
        7.1.2 加强资源整合 优化煤电产业结构布局
    7.2 提升企业管理效能 助推煤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7.2.1 设立电力发展事业部 完善企业组织架构
        7.2.2 优化专业技术人才机制 打造高效人才队伍
    7.3 加强科创研发投入 提升煤电竞争优势
    7.4 发挥融资平台优势 保障煤电投资项目顺利推进
    7.5 推动煤电产业多渠道 多模式 多元化发展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三座“绿色”发电站投运(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智能电网运营优化研究[D]. 王永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基于光谱-空间优化的新型高温真空集热管及槽式热发电系统研究[D]. 杨洪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基于PVsyst的分布式光伏扶贫项目接入方案优化与效益分析[D]. 莫可维.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4]塔式光热电站机组性能模型建模及运行特性研究[D]. 杜宇航.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 2020(08)
  • [5]基于多能源互补特性的水风光短期优化调度[D]. 孙艺轩.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非洲四大流域水电开发状况及建议[J]. 周立志. 水力发电学报, 2020(09)
  • [7]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的多源配电网网损分析和节能控制研究[D]. 赵长乐. 上海电机学院, 2020(06)
  • [8]高渗透率扬中绿色能源岛的电网规划和消纳控制研究[D]. 周晨曦. 江苏大学, 2019(05)
  • [9]首秦35MW电站工程项目后评价研究[D]. 刘晓飞. 燕山大学, 2019(03)
  • [10]大同煤矿集团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 杨思懿.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三座“绿色”电站投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