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翻译论文-侯杰

白话文翻译论文-侯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白话文翻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翻译文学,归化翻译,异化翻译,文化混杂

白话文翻译论文文献综述

侯杰[1](2018)在《翻译文学的“文化混杂”在现代白话文形成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至"五四"时期,翻译文学无论在语言层面还是在文化价值层面,都是一种混杂的文化行为。只是它在不同历史阶段以"归化"或"异化"的方式,强调了某一方面的文化价值取向。这种"文化混杂"的翻译实践为白话的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资源,而且由翻译带来的文化重构,为白话文的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文化气候。(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管贤强,孟庆枢[2](2015)在《新文学、新精神:《白话文范》中的外国文学翻译作品》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外国翻译作品正式进入现代语文教科书,并逐渐成为语文教科书选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共和国教科书国文读本》(许国英,1913)和《白话文范》(洪北平等,1920)属于不同年代教科书中的文学作品进行纵向的历史对比研究,发现了《白话文范》中外国翻译文学作品选文的一些特色。文学观念,从之前的杂文学转变为纯文学,作品则从之前的诗歌辞赋转变为现代小说;文学内容,从以前的关注士人转变为关注平民,从士人情怀的抒发转变为对人生社会的关注。另外,该套教科书外国翻译作品的面貌受到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语境、审美教育思潮和编者理解等多个因素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干璐[3](2015)在《“白话文运动”时期英美翻译文学中的话语标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国内外话语标记的研究成果,话语标记的研究作为篇章研究、语用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在篇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语篇组织、人际商讨和元语言等语用功能,也成为了语言主观性研究领域当前的热点议题。本课题选择“白话文运动”时期,也即现代汉语形成初期,英美翻译文学中的话语标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并主要采用共时比较法,从篇章层面,对这些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做出归纳,进而就其特点展开讨论。论文针对英美翻译文学(主要是戏剧和小说)共39个文本中出现的184个话语标记,描写它们在篇章中的语义分类、句法分布、语用功能等情况,并以此为切入点,将语料中出现的话语标记与英文原文、现代汉语译文、近代白话作品等语料中的话语标记情况展开了横向与纵向对比。在上述研究视角之外,还旨在探讨汉语和英语大规模间接接触过程中汉语话语标记呈现出的独特面貌。通过对自建语料库的检索、统计、描写和较为系统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白话文运动”时期英美翻译文学中的话语标记较多置于句子句首或小句句首,语义较为丰富,主要具有“语篇组织”“人际商讨”“元语言”叁大语用功能,且体裁不同也有不同表现——戏剧文本中的话语标记在“人际商讨功能”上较为突出,小说文本中的话语标记则更侧重“语篇组织功能”。在话语标记的英汉翻译过程中,会出现“一对一”“零对一”“一对零”“一对多”等多种形式,译者会就不同情况做出灵活处理。与现代汉语译文、近代白话小说对比后发现,这-时期译文出现的话语标记处在一个过渡阶段,上承近代话语标记的文言特征,也尚未发展到现代汉语话语标记出现频次高、形式丰富的阶段。最后,文章还参考前人观点尝试讨论了翻译对现代汉语语篇层面话语标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方面丰富了话语标记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增加原有话语标记的表达频次。同时,汉语话语标记受英语影响的复制过程具有选择性。(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5-05-20)

景琦媛[4](2015)在《《旧怪谈 源自耳袋》中白话文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实践为《旧怪谈源自耳袋》的翻译实践。实践目的为翻译京极夏彦老师的《旧怪谈源自耳袋》,使译文尽量达到“信、达、雅”,并通过翻译实践来提升翻译水平与汉语遣词技巧,最终掌握与总结怪谈类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实践方法与过程如下:在阅读过原文每篇故事后对无法确定的单词、短语与故事相关背景进行查询,并进行初次翻译,使译文达到“信”;进行初次修改,改正前后文连接不紧密、词语使用奇怪的部分,使文章通顺流畅,达到“达”;叁、进行第二次改正,斟酌译文的遣词用句,使之尽量达到“雅”的标准;四、总结翻译中遇到的问题难点与解决方法。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如题目的翻译、标点的应用、氛围的营造等的难点,通过运用翻译理论及对中文译文的润色得以解决。本次实践汇总了一些日文短语的中文翻译与查词方法,并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怪谈类文学作品翻译的、通过强调关键成分来达到氛围营造目的的翻译法,包括语序变换强调法、加译强调法与标点符号强调法。语序变换强调法,即通过变换句子、段落的语序来起到强调作用的方法。加译强调法,即通过加译的方式,为想要强调的部分增加一些形容词或定语,达到强调目的的方法。标点符号强调法,即通过标点符号的运用,来强调需要着重修饰的部分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5-05-01)

张晓凌[5](2014)在《伍光建:我国白话文翻译第一人》一文中研究指出伍光建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着名的翻译家,是白话文翻译第一人。本文介绍了伍光建白话文翻译的主要历史成就:翻译作品类别和数量众多;开创了白话文翻译外国着作的先河;翻译独具匠心,别具一格。(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4年31期)

陈菁霞[6](2014)在《马振骋:白话文比百年前更适于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的上海书展期间,法语文学翻译家马振骋会非常忙碌。除了参加2014上海国际文学周的主论坛,做相关的讲座报告,还要出席出版方举行的新书发布会和读者见面会等活动。昆德拉的《庆祝无意义》和另一位法语作家阿明·马洛夫的《迷失的人》的出版,作为译者,这些活动自然(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4-08-13)

李兆宪[7](2012)在《五四时期白话文翻译活动在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通过对于五四时期刊登于《新青年》与《新潮》杂志上对于翻译标准与白话文运动争论的分析,来描写白话文翻译活动与现代汉语发展之间的关系。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在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期,许多译者开始采用白话文作为文学翻译的目标语言;以傅斯年、刘半农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西方语言可以弥补汉语的不足之处。这使得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表现出“欧化”的特征。现代学者如王力、吕叔湘、王克非等对这一时期的语言特征已有论述,但并未深入描述这种语言现象发生的原因。本文注重描写当时学者对于翻译活动的期待,发掘五四时期白话文“欧化”特征背后的因素,更加清晰的展示白话文翻译活动与现代汉语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为当时较有影响力的两本杂志,《新青年》与《新潮》成为白话文运动的重要舞台,并且忠实记录了大量当时学者对于白话文运动的争论以及对于翻译活动的期待。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作者发现:首先,五四时期许多学者和译者从主观上希望借鉴西方语言来改造汉语语言。他们一方面希望通过“直译”的手段来为白话文以及白话文文学树立模范,另一方面希望借用西方语言中的词汇、语法、句法等来丰富白话文的表达能力。其次,五四时期的学者期待翻译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白话文运动。第一,借用西方语言词汇,扩大汉语词汇量;第二,借鉴西方语言句法,丰富汉语表达能力与表达手段;第叁,通过翻译西方经典文学作品为白话文学树立榜样;反过来通过白话文学的传播,巩固五四白话文的社会和文化地位;第四,借用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段落形式和符号系统,这一系统后来被广泛应用到白话文的写作之中。再次,这一时期的白话文被认为是一种精英语言,很难向大众推广。其后发生的关于“大众语”的讨论是对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的反思与修正。这篇论文的意义在于通过分析《新青年》与《新潮》杂志上的材料,来回顾当时的翻译活动与白话文运动,进而发现当时翻译活动的动因以及它在白话文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2-04-01)

容理诚[8](2011)在《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的教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此文想从"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的教学角度,就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文言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思考与各位同仁交流。一、关于"串讲"式教学的思考。串讲,长期以来一直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师道》期刊2011年12期)

容理诚[9](2011)在《把白话文翻译为文言文——我在澳门教《两小儿辩日》》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来,挺起胸,精神点,我们一起朗读课文。一是放声读;二是读出语气;叁是不要读得太快。上节课我们读得太快,好像一付重担压着我们跑。好,《两小儿辩日》,一、二……(本文来源于《师道》期刊2011年09期)

胡韵涵[10](2010)在《在多元系统论视域下翻译对中国现代白话文发展的促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文的白话文与任何自然语言一样,不能完全依靠自身而发展,而必须在传统语言习惯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吸收外来养分。白话文作为书面语言已历经了数个世纪的发展,但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它得以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并成为中文中官方和民间通行的语言样式。现代白话文是中文内在语言规则与以英语为首的西方语言“杂交”的产物。‘在杂交过程中,翻译提供了新的词汇和句法形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伊文-佐哈尔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多元系统假说将所有社会现象视作符号,并把这些符号归类成系统。翻译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并且是社会文化大多元系统下的文学多元系统中最活跃的子系统。根据多元系统假说,当翻译系统占据中心地位,翻译活动的主要作用是参与创造新的主要模式,而当其处于边缘地位,译者便倾向于套用现成的模式,译作不会产生变革性影响力。在中国近代,翻译系统的地位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再从中心到边缘的变革;它所塑造的模式,便是中文的新系统,现代白话文。翻译地位的变更是直接左右白话文的发展。这个塑造过程的媒介,便是翻译中的语言,而手段,便是翻译。论文为了全面研究,将讨论社会文化大多元系统中与翻译相关的所有现象:社会、文学背景,翻译思想与策略,翻译语言,中文系统的变化。第一章铺垫了论文的理论基础。首先概述了多元系统假说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基本理念及特性。接着,论文在此假说的视域下讨论了研究对象,即翻译活动和语言发展,并总结指出,多元系统论对于翻译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其彼此联系的思想。第二章着眼于始于明末的第一次翻译高潮。从社会背景,翻译思想入手,研究翻译状况及其对中文系统(当时即文言系统)产生的影响。第叁章关注翻译在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国前这一时期自身发展和对现代白话文的影响。第四章研究建国后翻译事业的发展,其地位,及在此基础上对白话文的进一步促进。(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1)

白话文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初,外国翻译作品正式进入现代语文教科书,并逐渐成为语文教科书选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共和国教科书国文读本》(许国英,1913)和《白话文范》(洪北平等,1920)属于不同年代教科书中的文学作品进行纵向的历史对比研究,发现了《白话文范》中外国翻译文学作品选文的一些特色。文学观念,从之前的杂文学转变为纯文学,作品则从之前的诗歌辞赋转变为现代小说;文学内容,从以前的关注士人转变为关注平民,从士人情怀的抒发转变为对人生社会的关注。另外,该套教科书外国翻译作品的面貌受到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语境、审美教育思潮和编者理解等多个因素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话文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1].侯杰.翻译文学的“文化混杂”在现代白话文形成中的作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管贤强,孟庆枢.新文学、新精神:《白话文范》中的外国文学翻译作品[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5

[3].干璐.“白话文运动”时期英美翻译文学中的话语标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4].景琦媛.《旧怪谈源自耳袋》中白话文翻译实践报告[D].河北大学.2015

[5].张晓凌.伍光建:我国白话文翻译第一人[J].兰台世界.2014

[6].陈菁霞.马振骋:白话文比百年前更适于翻译[N].中华读书报.2014

[7].李兆宪.五四时期白话文翻译活动在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2

[8].容理诚.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的教学思考[J].师道.2011

[9].容理诚.把白话文翻译为文言文——我在澳门教《两小儿辩日》[J].师道.2011

[10].胡韵涵.在多元系统论视域下翻译对中国现代白话文发展的促进[D].华东师范大学.2010

标签:;  ;  ;  ;  

白话文翻译论文-侯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