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跨预应力框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延性,裂缝,框架结构,性能。
大跨预应力框架论文文献综述
高峰,熊学玉,苑辉,张金香,郭晋欣[1](2018)在《大跨后张有粘结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前期研究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GJ 369—2016)的编制,主要介绍了后张有粘结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的抗弯承载力、刚度、裂缝计算方法、规范中计算公式的来源以及基于延性控制的竖向抗震设计方法。在塑性及延性性能基础上给出了型钢、预应力筋及受力筋配置量的参考值,对于该结构基于性能的优化设计具有参考作用。最后对该结构形式的不足与发展提出建议,以期对其推广起到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8年08期)
陆宣行,熊学玉,方义庆[2](2018)在《国家会展中心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水平地震行波效应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会展中心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承重体系,柱网尺寸高达27m×36m,使用活荷载为15k N/m2,属大跨重载结构。其结构单体尺寸长达297m,在计算地震作用时,行波效应的影响不容忽视。采用MIDAS/Gen软件进行弹性水平地震时程分析,采用多点激励的方法,对国家会展中心预应力框架结构的底层框架柱、2层楼面梁、楼板等主要构件的内力分布进行分析,并对比不同视波速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位于结构边缘的构件,行波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较大,在设计时需要予以考虑。(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8年08期)
孙芳宁,夏玉峰,赵艳阁[3](2018)在《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加固设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工程自身质量问题和刚度不足的问题,采用增大截面法与体外预应力法进行加固设计与处理。利用SAP2000软件进行建模计算,分析不同加固方法的加固效果,并采用ANSYS软件进行开裂分析,验证加固方案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增大截面法与体外预应力法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有较好的加固效果。(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王玉国,涂刚要,程元富,刘鑫,李新[4](2017)在《某工程双向加腋大跨预应力框架梁变角张拉施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博物流园仓储工程为2层超长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针对该工程特征,提出预应力框架梁端双向加腋变角张拉施工技术,并对其工艺流程、操作要点与质量控制要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施工技术有效降低了安博物流园仓储工程因张拉端钢筋密集引起的锚具布置、预应力张拉、浇捣混凝土等施工难度。(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期刊2017年05期)
于琦[5](2013)在《多层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分析抗裂度和预应力强度比对预应力混凝土(PC)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随后利用改进的模态往复pushover分析方法对两个抗震设防烈度分为7度和8度的PC框架进行抗震能力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按照既有规范设计的PC框架,框架梁超强较严重,容易形成层间耗能机制。虽然结构能够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但损伤集中于下部楼层,破坏严重;7度和8度设防的PC框架均由竖向荷载控制设计,两者抗震能力相差不大。对既有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进行改进,考虑结构自身特点采用更为合理的耗能机制,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程度,提高其抗震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07-19)
刘明保,聂永明,乐贵平,宫剑飞,李志文[6](2012)在《某明挖大跨区间预应力密排框架箱形结构的抗裂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采用预应力技术,逐步实现大跨、无柱地铁车站结构,选择北京地铁亦庄线宋家庄站~肖村站无柱明挖区间为依托工程,进行了试验研究。依托工程的结构方案选用了预应力密排框架箱形结构,由有限元计算分析、和现场有效预应力监测结果可知,结构构件的裂缝控制能够满足要求,可以达到一般情况下不出现裂缝的要求,同时也是保证耐久性能、和抗疲劳性能满足要求的重要措施。(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2年S1期)
张嘉慧[7](2012)在《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各个行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大空间建筑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预应力混凝土大跨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在历次震害调查中却发现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存在着地震耗能较小,延性较差的缺陷。在我国的工程抗震设防上,技术人员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主体的设计仍采用现有规范的两阶段设计原则,而且目前的抗震构造措施也无法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延性来耗散施加在结构上的地震能量。因此不论从它的经济实用角度还是从它的抗震设防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本文基于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与弯矩—曲率关系曲线评估构件延性相结合的方法,采用SAP2000结构分析软件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不同种工况下的地震反应分析,首先从整体上研究了结构各阶段受力、变形特征和出铰顺序、部位以及不同模态下结构的能力谱曲线(Push-over曲线),评估了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其次通过对比预应力混凝土梁与普通混凝土梁截面的延性评估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基于延性分析方法的抗震性能;最后结合混凝土抗震设计规范提出一些设计建议和构造措施,为今后的抗震设防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陈伟宏,郑文忠,王勇奉[8](2011)在《七台河体育馆40m跨预应力框架梁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大空间无柱建筑平面的要求,七台河体育馆二层40m跨框架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梁。基于名义拉应力控制预应力混凝土梁裂缝宽度的方法,计算了预应力筋用量。基于抗力和构造要求确定了普通钢筋用量。验算了配筋后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变形,合理布置了框架梁内喇叭管及预应力束,避免了框架梁和框架柱中受力筋"撞头顶牛"问题。可供同类工程设计建造时参考。(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1-04-22)
陈伟宏,郑文忠,王勇奉[9](2011)在《七台河体育馆40m跨预应力框架梁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大空间无柱建筑平面的要求,七台河体育馆二层40m跨框架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梁。基于名义拉应力控制预应力混凝土梁裂缝宽度的方法,计算了预应力筋用量。基于抗力和构造要求确定了普通钢筋用量。验算了配筋后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变形,合理布置了框架梁内喇叭管及预应力束,避免了框架梁和框架柱中受力筋"撞头顶牛"问题。可供同类工程设计建造时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1年S1期)
闫军,邹宏,王爱民[10](2010)在《某厂房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某厂房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的预应力筋布置方案及裂缝控制目标,给出了基于裂缝控制方程的预应力筋用量计算、基于预应力度的普通钢筋用量计算过程,并进行了变形验算。由于工程预应力筋较长,对管道摩擦损失进行了修正。梁端换算配筋率超过了规范限值,故在梁端加腋确保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0年S1期)
大跨预应力框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国家会展中心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承重体系,柱网尺寸高达27m×36m,使用活荷载为15k N/m2,属大跨重载结构。其结构单体尺寸长达297m,在计算地震作用时,行波效应的影响不容忽视。采用MIDAS/Gen软件进行弹性水平地震时程分析,采用多点激励的方法,对国家会展中心预应力框架结构的底层框架柱、2层楼面梁、楼板等主要构件的内力分布进行分析,并对比不同视波速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位于结构边缘的构件,行波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较大,在设计时需要予以考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跨预应力框架论文参考文献
[1].高峰,熊学玉,苑辉,张金香,郭晋欣.大跨后张有粘结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结构设计[J].建筑结构.2018
[2].陆宣行,熊学玉,方义庆.国家会展中心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水平地震行波效应影响分析[J].建筑结构.2018
[3].孙芳宁,夏玉峰,赵艳阁.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加固设计与分析[J].建筑技术.2018
[4].王玉国,涂刚要,程元富,刘鑫,李新.某工程双向加腋大跨预应力框架梁变角张拉施工技术[J].安徽建筑.2017
[5].于琦.多层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评估[C].第十叁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6].刘明保,聂永明,乐贵平,宫剑飞,李志文.某明挖大跨区间预应力密排框架箱形结构的抗裂控制[J].建筑科学.2012
[7].张嘉慧.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8].陈伟宏,郑文忠,王勇奉.七台河体育馆40m跨预应力框架梁设计[C].第叁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2011
[9].陈伟宏,郑文忠,王勇奉.七台河体育馆40m跨预应力框架梁设计[J].建筑结构.2011
[10].闫军,邹宏,王爱民.某厂房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设计[J].工业建筑.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