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链降解论文_贺坤

导读:本文包含了侧链降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枝,杆菌,植物,甾醇,糖醛酸,环糊精,聚碳酸酯。

侧链降解论文文献综述

贺坤[1](2018)在《植物甾醇转运及侧链降解在分枝杆菌合成9-OHAD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越来越多疾病的出现,甾体激素类药物已逐渐发展成我国医药领域的重要门类。众所周知,甾体激素是人体重要的信号分子,通过与特定的受体蛋白结合,来调控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一旦缺失,将引发机体功能失调紊乱。9α-羟基雄甾4-烯-3,17-二酮(9-OHAD)是一类重要的甾药前体,是获得各类甾体药物的重要前体,可通过微生物降解植物甾醇获得。然而,植物甾醇的疏水性和侧链降解酶催化过程的复杂性制约了9-OHAD的产量,本文利用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p.136(MS136)为出发菌种,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对植物甾醇转运系统及侧链降解过程进行研究,同时研究菌种传代和发酵条件对植物甾醇转化的影响,实现菌体对植物甾醇的高效转化。植物甾醇进入菌体是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能量和跨膜蛋白的协助。以能量和跨膜蛋白相关基因,连接载体pmv261,构建植物甾醇转运系统,电转化分枝杆菌MS136,获得关于甾醇转运相关的基因工程菌。对其转化能力分析,甾醇投料量13.2 g/L,转化86 h,基因mceG-yrbE4A-yrbE4B、RmceG-sup4A改造菌摇瓶发酵9-OHAD产量达到了6.02 g/L左右,比原始菌株提高了19%。结果表明,转运系统有效提高了菌体对植物甾醇的传质过程。分枝杆菌降解植物甾醇侧链生产9-OHAD是一个涉及20多种酶参与的多酶催化过程。通过查找甾体代谢基因簇中的各有关侧链降解的关键基因,构建了11株不同的基因工程菌。经发酵分析,基因Rj125-fad19、fad19过表达菌摇瓶发酵9-OHAD产量比原始菌株提高16%-18%。结果表明,过表达侧链降解的关键基因可以提高菌体对植物甾醇的转化能力。分枝杆菌发酵活化种子前需要进行传代,原始菌株经发酵实验证实传到四代时9-OHAD的产量达到最大,但是菌改造后属于第几代没有明确的说法,实验中,将改造菌传代3次,记为二、叁、四代,并对其都进行了发酵转化,结果发现改造菌在传到第叁代时,已经具备了最强的转化能力,而第四代相对于第叁代没有明显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6-01)

袁俊杰[2](2018)在《含离子液体体系中分枝杆菌降解植物甾醇侧链制备雄烯二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法降解植物甾醇侧链是留体转化领域中的关键环节,其产物雄烯二酮(AD)作为中间体可用于合成上百种甾体激素类药物。由于过程复杂,机理不甚清楚,迄今为止该反应只能在全细胞中进行,存在着底物水溶性低和疏水性产物抑制这两个难题,是甾体药物合成的研究热点。离子液体作为21世纪的新型绿色溶剂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近年来已有研究者尝试将离子液体用于甾体生物转化以通过溶剂工程实现过程强化,但是相关研究刚刚起步,且主要集中在甾体的羟化和C1位脱氢反应。本文构建含离子液体的生物转化溶剂体系,用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p.MB 3683降解植物甾醇侧链生产AD的过程,并设计合成生物相容性和溶解性能优越的新型离子液体,以提高过程效率,推动离子液体绿色过程工艺的发展。首先,从商业化离子液体中选取13种具有代表性的亲水性/疏水性离子液体,系统评价其用于植物甾醇生物转化的溶剂特性,并建立离子液体结构与其理化性质、溶解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之间的关系。发现随着离子液体阳离子烷基链的延长,其密度降低,黏度增加。离子液体疏水性参数logP>-2即能与水形成两相体系,其值随阳离子烷基链的延长而增大,随阳离子类型的变化顺序为:季鏻/铵类>二烷基吡咯烷类>二烷基咪唑类,随阴离子类型的变化顺序为:[NTf2]>[PF6]>[BF4]>[Lac]-。离子液体/水平衡相组成(离子液体与水互溶度)总是与logPP呈负相关。离子液体对植物甾醇的溶解度与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与其氢键碱性β值呈正相关;AD的溶解度提高近1000倍,且分配系数log D>2,可以实现产物的原位萃取(ISPR),且其值随着阳离子烷基链的延长而增大。分枝杆菌细胞膜完整性与离子液体浓度和阴离子疏水性呈负相关,而葡萄糖代谢活性与阴离子疏水性呈正相关。系统的溶剂特性评价为离子液体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其次,将9种疏水性离子液体构建两相体系用于分枝杆菌发酵降解植物甾醇侧链过程,其中离子液体[PrMIM][PF6]呈现出较好的性能。研究了两相萃取发酵过程操作参数对AD生产的影响,在12 vol.%接种量,48 h种龄,84 h时添加离子液体,相比1:20(离子液体/水,v/v),底物投料浓度5 gL-1的200 mL发酵体系中,转化5天,AD产量为2.23g L-1,远高于单水相体系,且在高底物浓度下优势更明显。探讨了两相转化过程传质机理,明确了离子液体对ISPR所起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将11种水不溶性离子液体和2种水溶性离子液体用于分枝杆菌静息细胞催化过程。考察了细胞培养条件,发现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8 gL-1葡萄糖和1 gL-1由tween80水溶液分散的植物留醇做诱导剂,培养至对数生长后期(60 h),细胞催化活性较高。在0.1MTris-HC1缓冲液(pHH7.5)与离子液体构成的两相体系或共溶剂体系中,优化后添加50 g L-1湿细胞和3 g L-1底物转化12 h,[PrMIM][PF6]仍然表现出了较好的性能,分析原因其合适的细胞膜通透性(MI≈40%)有利于底物和产物的透过从而提高转化效果。转化结束后,用乙醇萃取法提取产物AD并实现了离子液体的多批次重复利用。此外,通过电镜观察和催化转化实验,确定丝瓜络吸附法为较合适的分枝杆菌固定化方法。最后,针对商业化离子液体对甾醇溶解性和分枝杆菌生物相容性的不足,以生物相容性好、氢键碱性强的生物分子乳酸和长链脂肪酸为阴离子供体,生物相容性和溶解性能均较好的季铵盐和季鏻盐为阳离子供体合成了 24种新型离子液体。核磁1H谱和13C谱表征了离子液体的结构和纯度。对合成离子液体的各项溶剂特性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均具有较弱的极性和极强的氢键碱性,因而对植物甾醇表现出优越的溶解性能(是普通离子液体的近百倍)。将8种水不溶性离子液体构建两相体系用于分枝杆菌静息细胞催化植物甾醇侧链降解,当离子液体添加量为0.1 vol.%时,[P6,6,6,14][C12]和[N10,10,10,10][Lac]均将AD产率提高40%以上。但是当离子液体量超过1vol.%时,生物转化反应由于离子液体、底物和细胞的黏附聚集作用而表现不佳。相对应地,将另外16种水溶性离子液体构建共溶剂体系,由于具有类似于表面活性剂的两亲特性,其低浓度水溶液对底物和产物的溶解能力远优于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参与的体系,且黏度不超过1.6 cP,细胞和底物分散状况良好,细胞膜完整性几乎不受离子液体的影响。由于葡萄糖代谢活性与离子液体种类和浓度密切相关,详细考察了不同离子液体种类和浓度对生物转化效果的影响,在低至0.1 vol.%的离子液体浓度下,含[N4,4,4,4][C10]体系的AD时空产率为136 mg L-1h-1,相比初始体系提高1倍以上。离子液体/水两相体系可应用于植物甾醇侧链降解过程,并辅以离子液体的回收利用;开发的新型离子液体共溶剂体系,离子液体用量极少,节约了生产成本,也省却了离子液体回收的步骤。将离子液体与生物催化转化相结合,符合绿色可持续过程工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4-01)

王艳婷[3](2017)在《两相体系中分枝杆菌降解植物甾醇侧链制备雄甾-4-烯-3,17-二酮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雄甾-4-烯-3,17-二酮(AD)是合成多种甾体药物的重要前体物质,可通过分枝杆菌选择性降解植物甾醇侧链制备得到,但该过程中存在底物溶解度低及产物AD对微生物细胞的毒害性等问题。两相体系作为底物和产物的"储物池",可有效解决植物甾醇降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论文以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p.MB 3683作为催化剂,构建两相体系,开展了微生物降解植物甾醇侧链生产AD的研究,以期提高底物的溶解度,缩短反应时间,实现细胞的重复利用。首先构建了双水相体系,测定了分枝杆菌细胞和产物AD在聚合物/聚合物、聚合物/盐双水相体系中的分配系数,考察了不同分子量聚乙二醇对分枝杆菌的毒性以及添加表面活性剂、溶氧量等对AD生产的影响,研究了高投料浓度下的转化情况,并进行了初步放大实验。结果表明,在组成为聚乙二醇6000(7%(wt))/葡聚糖70000(8%(wt))双水相体系中,AD主要分布在富含聚乙二醇的上相,而细胞则主要分布在富含葡聚糖的下相。规模为200 g的双水相体系,在吐温40添加量1%(V/V)、转速240 r min~(-1)的优化条件下,将植物甾醇投料浓度提高到10 gL~(-1),发酵96h后AD的浓度达到1.1 gL~(-1)。双水相体系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应用于分枝杆菌降解植物甾醇萃取发酵生产AD,部分缓解了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产物抑制作用,为双水相体系的工业应用积累了基础数据。其次选取9种植物油构建了植物油/水两相体系,用于分枝杆菌静息细胞催化植物甾醇侧链降解过程研究。选取大豆油/水两相体系为研究对象,对静息细胞制备时间、细胞催化时间进行了优化,确定养菌时间为72 h并将转化时间缩短至24h。进一步对相比、转速、细胞浓度和投料浓度等重要参数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在相比2:8(油:水,V:V)、转速200 r min~(-1)、静息细胞浓度200 gL~(-1)、投料浓度10 gL~(-1)时转化效果最好,AD浓度高达2.7g L~(-1),时空产率达0.1g L~(-1) h-1。静息细胞催化过程能够通过高密度细胞实现,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充分展现了其在植物油/水两相体系中降解植物甾醇侧链的可行性和优势。最后选取大豆油/水两相体系用于分枝杆菌固定化细胞催化植物甾醇侧链降解生产AD的研究。分别利用海藻酸钙包埋、硅藻土和丝瓜络吸附的方法固定化分枝杆菌,与游离细胞对比发现,丝瓜络吸附的分枝杆菌用做催化剂时效果最佳,并采用扫描电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了丝瓜络与分枝杆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最后以丝瓜络为固定化载体,研究了载体的添加量、接种量等操作条件对AD生产的影响。在30 mL培养体系中载体添加量为0.3 g,接种量8%(V/V),底物浓度5 g L~(-1),AD的浓度为2.0 g L~(-1)。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丝瓜络固定分枝杆菌细胞的操作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结果表明固定化细胞重复利用10次后仍能够保持较高的催化活力,储存时间长达80天,充分展现了丝瓜络固定化分枝杆菌降解植物甾醇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3-01)

徐阳光,范雅敏,罗兰,王海清,关怡新[4](2015)在《分枝杆菌降解甾醇侧链中底物及其增溶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克服甾醇生物转化中存在的底物溶解度偏低的问题,拟选取多种有机溶剂、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作为增溶剂,以探讨不同底物甾醇对其偏好性,并对增溶剂添加时间、添加量、底物的投料浓度等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甾醇(混合甾醇)最适于作为侧链降解转化底物,且底物甾醇对不同的增溶剂无明显偏好性。有机溶剂作为增溶剂时,乙醇和丙酮在提高产率方面均优于其它有机溶剂;而环糊精作为增溶剂时,甲基-β-环糊精效果最好,在投料浓度为15 g/L时(环糊精与底物物质的量比2:1),产率仍不低于60%。(本文来源于《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期刊2015年05期)

刘啸凤,郭志毫,李群,谢瑜娇,贾迎钢[5](2015)在《可生物降解脂肪族聚碳酸酯类侧链液晶共聚物的相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首先设计与合成了一种新型侧链含活泼羟基的聚乙二醇单甲醚-聚碳酸酯二元嵌段共聚物mPEG_(43)-b-PHTMC_(50),然后将单体6-胆甾氧基-6-羰基己酸MChol*与mPEG_(43)-b-PHTMC_(50)通过酯化反应,制备了侧链含生物液晶基元的聚碳(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C 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期刊2015-10-17)

吴金连,薛勇,黎海龙,甘礼惠,刘健[6](2014)在《半纤维素侧链降解酶——α-葡萄糖醛酸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半纤维素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之一,将半纤维素降解为单糖并转化为燃料或化学品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半纤维素是由木糖基主链以及α-葡萄糖醛酸等侧链共同组成的异质多聚体。α-葡萄糖醛酸酶是半纤维素完全降解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能够水解4-O-甲基葡萄糖醛酸与木糖之间的α-1,2-糖苷键。本文综述了α-葡萄糖醛酸酶的分类、催化机制及晶体结构、酶学性质和基因克隆表达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对该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新能源进展》期刊2014年05期)

徐阳光[7](2014)在《分枝杆菌降解植物甾醇侧链过程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甾醇侧链降解反应是甾体转化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其产物雄甾-4-烯-3,17-二酮(AD)和雄甾-1,4-二烯-3,17-二酮(ADD)在甾体药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从它们出发几乎可以合成所有的甾体激素类药物。采用微生物发酵法降解植物甾醇侧链,生产AD(D)等甾体类药物中间体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但甾体底物水溶性差限制了微生物法的大规模应用。本文利用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p. MB3683对植物甾醇侧链降解过程进行研究,以改善底物溶解性,实现高浓度下的植物甾醇侧链降解过程。首先建立了产物AD的HPLC分析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结果可靠。测定了分枝杆菌在发酵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对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包括碳源、氮源和pH等进行了优化,发现葡萄糖浓度高时不利于甾体的转化,而氮源(NH4)2HPO4对AD产率的影响较小,但对维持体系的pH非常重要。并确定适宜的发酵转化时间为168h。其次选取多种有机溶剂、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作为增溶剂,以探讨不同甾醇底物对增溶剂的偏好性,并对增溶剂添加时间、添加量、底物的投料浓度等操作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甾醇(混合甾醇)最适于作为转化底物;不同甾醇底物对增溶剂无明显偏好性。有机溶剂作为增溶剂时,乙醇和丙酮在提高产率方面优于其它有机溶剂;而环糊精作为增溶剂时,甲基-β-环糊精效果最好,在底物浓度高达15g/L时,产率仍不低于60%,且发酵转化时间缩短至96h。最后选取8种植物油构建了油/水两相体系用于侧链降解反应。分别测定了产物AD在各体系中的分配系数,logD值均处于2.0-3.0之间。在底物浓度为10g/L时,葵花油和玉米油系统中的摩尔产率均超过了80%,其它油水两相系统中也可达到70%。在此基础上,选取葵花油/水两相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相比、接种量、投料时间和发酵时间等重要参数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在相比1:9,接种量8%,48h投料时,转化效果最好,且转化时间缩短至120h。在高浓度的底物(20g/L)条件下,产率仍有45%,充分证明了植物油/水体系在甾醇侧链降解中的可行性和优势。(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5-01)

王哲,白洪伟,倪宏哲,杜长江,姜曙光[8](2013)在《气氛对侧链型质子交换膜材料降解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缩聚反应合成了不同磺化度的侧链型磺化聚芳醚酮(SPAEK)质子交换膜材料,红外光谱与氢核磁谱图证实所合成产物为目标产物。通过热重分析仪(TGA)对SPAEK在氮气和空气中的热性能研究发现,SPAEK在氮气中的热稳定性要好于在空气中的。通过Friedman方法计算得到了不同磺化度SPAEK分别在氮气和空气氛围下的活化能E和相关系数r。利用Coats-Redfern方法探讨了SPAEK的降解机理,结果表明SPAEK的降解机理为F1机理。(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3年04期)

杨立新,王亮燕,谢志刚,胡秀丽,黄宇彬[9](2013)在《侧链为光敏感基团的可生物降解聚氨酯的合成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2-甲基-2-肉桂酰氧甲基-1,3-丙二醇(MCO)作为扩链剂,并以聚乳酸二醇(PLA diol)为软段,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MCO为硬段制备了一系列侧链含有肉桂基团的可生物降解聚氨酯.结果表明MCO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可满足制备高分子量聚氨酯的要求.聚氨酯结构中的肉桂双键可在紫外光和光引发剂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快速的交联反应,短时间内形成交联结构.软段结构相同时,凝胶含量随MCO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硬段结构相同时,凝胶含量随软段分子量的增加而减少.适度的交联可提高拉伸强度和形变回复率.(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张小燕,阮晖,何国庆[10](2012)在《微生物降解植物甾醇侧链生产雄甾烯二酮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甾体激素类药物是我国医药领域的重要门类,雄甾烯二酮是甾体激素类药物不可替代的中间体。微生物选择性降解植物甾醇侧链生成雄甾烯二酮,能替代复杂的多步化学合成法,并减轻目前由于薯蓣皂素为原料造成的资源紧缺,对合理利用我国的甾体植物资源,推动制药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相关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微生物选择性降解植物甾醇侧链菌种的选育与改良,水相体系中转化条件的优化及几种非水相转化系统的研究状况,并针对传统诱变育种耗时、费力、正突变率低、突变性状比较分散等缺陷,提出通过基因组改组技术实现突变性状优化重组,为构造甾醇微生物转化高产菌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侧链降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法降解植物甾醇侧链是留体转化领域中的关键环节,其产物雄烯二酮(AD)作为中间体可用于合成上百种甾体激素类药物。由于过程复杂,机理不甚清楚,迄今为止该反应只能在全细胞中进行,存在着底物水溶性低和疏水性产物抑制这两个难题,是甾体药物合成的研究热点。离子液体作为21世纪的新型绿色溶剂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近年来已有研究者尝试将离子液体用于甾体生物转化以通过溶剂工程实现过程强化,但是相关研究刚刚起步,且主要集中在甾体的羟化和C1位脱氢反应。本文构建含离子液体的生物转化溶剂体系,用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p.MB 3683降解植物甾醇侧链生产AD的过程,并设计合成生物相容性和溶解性能优越的新型离子液体,以提高过程效率,推动离子液体绿色过程工艺的发展。首先,从商业化离子液体中选取13种具有代表性的亲水性/疏水性离子液体,系统评价其用于植物甾醇生物转化的溶剂特性,并建立离子液体结构与其理化性质、溶解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之间的关系。发现随着离子液体阳离子烷基链的延长,其密度降低,黏度增加。离子液体疏水性参数logP>-2即能与水形成两相体系,其值随阳离子烷基链的延长而增大,随阳离子类型的变化顺序为:季鏻/铵类>二烷基吡咯烷类>二烷基咪唑类,随阴离子类型的变化顺序为:[NTf2]>[PF6]>[BF4]>[Lac]-。离子液体/水平衡相组成(离子液体与水互溶度)总是与logPP呈负相关。离子液体对植物甾醇的溶解度与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与其氢键碱性β值呈正相关;AD的溶解度提高近1000倍,且分配系数log D>2,可以实现产物的原位萃取(ISPR),且其值随着阳离子烷基链的延长而增大。分枝杆菌细胞膜完整性与离子液体浓度和阴离子疏水性呈负相关,而葡萄糖代谢活性与阴离子疏水性呈正相关。系统的溶剂特性评价为离子液体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其次,将9种疏水性离子液体构建两相体系用于分枝杆菌发酵降解植物甾醇侧链过程,其中离子液体[PrMIM][PF6]呈现出较好的性能。研究了两相萃取发酵过程操作参数对AD生产的影响,在12 vol.%接种量,48 h种龄,84 h时添加离子液体,相比1:20(离子液体/水,v/v),底物投料浓度5 gL-1的200 mL发酵体系中,转化5天,AD产量为2.23g L-1,远高于单水相体系,且在高底物浓度下优势更明显。探讨了两相转化过程传质机理,明确了离子液体对ISPR所起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将11种水不溶性离子液体和2种水溶性离子液体用于分枝杆菌静息细胞催化过程。考察了细胞培养条件,发现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8 gL-1葡萄糖和1 gL-1由tween80水溶液分散的植物留醇做诱导剂,培养至对数生长后期(60 h),细胞催化活性较高。在0.1MTris-HC1缓冲液(pHH7.5)与离子液体构成的两相体系或共溶剂体系中,优化后添加50 g L-1湿细胞和3 g L-1底物转化12 h,[PrMIM][PF6]仍然表现出了较好的性能,分析原因其合适的细胞膜通透性(MI≈40%)有利于底物和产物的透过从而提高转化效果。转化结束后,用乙醇萃取法提取产物AD并实现了离子液体的多批次重复利用。此外,通过电镜观察和催化转化实验,确定丝瓜络吸附法为较合适的分枝杆菌固定化方法。最后,针对商业化离子液体对甾醇溶解性和分枝杆菌生物相容性的不足,以生物相容性好、氢键碱性强的生物分子乳酸和长链脂肪酸为阴离子供体,生物相容性和溶解性能均较好的季铵盐和季鏻盐为阳离子供体合成了 24种新型离子液体。核磁1H谱和13C谱表征了离子液体的结构和纯度。对合成离子液体的各项溶剂特性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均具有较弱的极性和极强的氢键碱性,因而对植物甾醇表现出优越的溶解性能(是普通离子液体的近百倍)。将8种水不溶性离子液体构建两相体系用于分枝杆菌静息细胞催化植物甾醇侧链降解,当离子液体添加量为0.1 vol.%时,[P6,6,6,14][C12]和[N10,10,10,10][Lac]均将AD产率提高40%以上。但是当离子液体量超过1vol.%时,生物转化反应由于离子液体、底物和细胞的黏附聚集作用而表现不佳。相对应地,将另外16种水溶性离子液体构建共溶剂体系,由于具有类似于表面活性剂的两亲特性,其低浓度水溶液对底物和产物的溶解能力远优于有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参与的体系,且黏度不超过1.6 cP,细胞和底物分散状况良好,细胞膜完整性几乎不受离子液体的影响。由于葡萄糖代谢活性与离子液体种类和浓度密切相关,详细考察了不同离子液体种类和浓度对生物转化效果的影响,在低至0.1 vol.%的离子液体浓度下,含[N4,4,4,4][C10]体系的AD时空产率为136 mg L-1h-1,相比初始体系提高1倍以上。离子液体/水两相体系可应用于植物甾醇侧链降解过程,并辅以离子液体的回收利用;开发的新型离子液体共溶剂体系,离子液体用量极少,节约了生产成本,也省却了离子液体回收的步骤。将离子液体与生物催化转化相结合,符合绿色可持续过程工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侧链降解论文参考文献

[1].贺坤.植物甾醇转运及侧链降解在分枝杆菌合成9-OHAD中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8

[2].袁俊杰.含离子液体体系中分枝杆菌降解植物甾醇侧链制备雄烯二酮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8

[3].王艳婷.两相体系中分枝杆菌降解植物甾醇侧链制备雄甾-4-烯-3,17-二酮过程研究[D].浙江大学.2017

[4].徐阳光,范雅敏,罗兰,王海清,关怡新.分枝杆菌降解甾醇侧链中底物及其增溶剂的研究[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15

[5].刘啸凤,郭志毫,李群,谢瑜娇,贾迎钢.可生物降解脂肪族聚碳酸酯类侧链液晶共聚物的相结构研究[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C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2015

[6].吴金连,薛勇,黎海龙,甘礼惠,刘健.半纤维素侧链降解酶——α-葡萄糖醛酸酶的研究进展[J].新能源进展.2014

[7].徐阳光.分枝杆菌降解植物甾醇侧链过程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14

[8].王哲,白洪伟,倪宏哲,杜长江,姜曙光.气氛对侧链型质子交换膜材料降解行为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3

[9].杨立新,王亮燕,谢志刚,胡秀丽,黄宇彬.侧链为光敏感基团的可生物降解聚氨酯的合成及表征[J].高分子学报.2013

[10].张小燕,阮晖,何国庆.微生物降解植物甾醇侧链生产雄甾烯二酮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学报.2012

论文知识图

、xTAPS、xTQAPS和QAPS膜在30~3...膜在1mol/LKOH溶液中60和8...侧链降解相关基因对9-OHAD产量...头抱峡辛3位侧链的降解反应甾醇侧链降解过程一19不同时间加入HP一6一CD对植物幽醇~...

标签:;  ;  ;  ;  ;  ;  ;  

侧链降解论文_贺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