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种感染论文-郭振东

跨种感染论文-郭振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跨种感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跨种感染,哺乳动物,传播风险

跨种感染论文文献综述

郭振东[1](2019)在《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跨种感染哺乳动物的致病与传播风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我国四川、安徽、广东等地相继出现人感染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病例,致死率极高,引起了全球各方极大的关注和对公共健康的担忧。H5N6也成为了继H5N1和H7N9之后,第叁个可以跨种感染人并对人呈现高致病力的病毒。虽然目前尚未发现禽流感病毒获得“人传人”的能力,但是相关研究表明H5N1病毒仅需极少位点突变或者适当重组便可获得在雪貂间经空气传播的能力;人感染H7N9病毒无需突变便可直接在雪貂间经空气传播;H5N6被证实可在雪貂间经直接接触传播。有学者预测下一代人间大流行毒株极有可能是H5、H7或H9亚型禽流感病毒。同时,H5N6目前在候鸟和家禽中分离率极高,甚至已经取代H5N1病毒成为禽类中流行的主要亚型。因此,掌握目前候鸟和家禽中流行的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明晰其跨种感染哺乳动物的致病与传播风险对于H5N6病毒的科学认知、风险评估及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在候鸟及家禽体内分离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遗传进化分析解析其遗传特性。随后,开展生物学特性分析,阐明候鸟源及家禽源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能否跨种感染哺乳动物并致病及其在哺乳动物间的传播风险。然后,通过人工适应性传代来模拟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在哺乳动物体内的适应过程,阐明经哺乳动物适应后毒株的跨种感染致病能力及传播风险是否得到增强,寻找与致病力和传播能力增强相关的关键氨基酸突变位点,初步阐明其分子机制。最后,从气溶胶学角度解析流感病毒能否发生传播的空气生物学机制。本研究为我国应对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的跨种感染与传播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取得的研究结果和结论具体如下:1.本研究在湖北省某家禽市场中成功分离叁株家禽源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鸭源A/duck/Hubei/01/2016(H5N6),简称DK-01;鸡源A/chicken/Hubei/918/2016(H5N6),简称CK-165;鸡源A/chicken/Hubei/918/2016(H5N6),简称CK-918),并获东北林业大学柴洪亮教授惠赠一株候鸟源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琵嘴鸭源A/Northern Shoveler/Ningxia/488-53/2015(H5N6),简称NX-53)。本研究完成了四株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了序列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发现,DK-01和NX-53为H5N1和H6N6亚型禽流感病毒重组毒,其中NA基因来源于H6N6,其余基因全部来自于H5N1;CK-165和CK-918为H5N6和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重组毒,其中HA和NA基因来源于H5N6,其余内部基因均来源于H9N2。四株病毒的表面抗原基因HA和NA与人感染H5N6毒株高度同源,说明本研究分离的毒株与人感染H5N6毒株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2.候鸟源NX-53主要表现为禽α-2,3受体结合特异性,无人α-2,6结合特性,感染的小鼠体重轻微降低后恢复正常,无死亡发生,在小鼠肺脏内一直可检测到病毒并出现病理损伤。感染豚鼠后,在豚鼠鼻洗液中可以检测到病毒,但不能在豚鼠间发生直接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随后,本研究将该病毒在小鼠体内连续传代构建小鼠适应株,发现适应株对小鼠致病力明显增强。第10代毒对小鼠致死率100%,且可突破血脑屏障在脑中检测到病毒,但仍未获得在豚鼠间经直接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的能力。序列分析发现8个与致病力增强相关的关键氨基酸位点:HA-I67V、HA-R239H、NP-H52Y、NP-A430T、PA-T97I、PA-S388C、PB2-T23I、PB2-E627K。以上研究表明候鸟源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哺乳动物,并在其体内复制增殖,但致病力较低。经过哺乳动物适应后,致病力可明显增强,但仍不具备传播能力,在人间流行风险较低。3.叁株家禽源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在哺乳动物间展现了不同的致病力与传播能力。DK-01主要表现为禽α-2,3受体结合特异性,具有微弱的人α-2,6受体结合特异性。CK-918与CK-165既有禽α-2,3受体结合特异性,也有人α-2,6受体结合特异性。DK-01和CK-165感染的小鼠体重明显减轻,并出现死亡,死亡率60%。而CK-918对小鼠致病力很低,感染的小鼠体重轻微下降后恢复正常,无死亡发生。叁株病毒感染的小鼠肺脏中一直可检出病毒,并出现病理损伤。传播实验发现CK-165可在豚鼠间经直接接触传播,但未发生空气传播。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家禽源H5N6流感病毒可以感染哺乳动物,部分毒株获得了人源受体结合特异性,对哺乳动物致病力较强,且可在哺乳动物间经直接接触传播,具有潜在的公共卫生风险,对人类健康具有重大现实威胁。4.将对小鼠致病力较弱的家禽源CK-918进行小鼠适应性传代,发现该毒可快速获得对小鼠的高致病力,第二代病毒即可使小鼠100%死亡。研究发现NS1-G183R位点突变在小鼠致病力提升中发挥关键作用(属国际首次发现)。该位点突变明显提高了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在哺乳动物细胞内的复制能力,拓宽了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其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干扰素IFN-β通路发挥作用。另外,我们将可在豚鼠间经直接接触传播的家禽源CK-165进行豚鼠适应性传代,以期获得可经空气传播的适应株,寻找与空气传播相关的氨基酸位点。然而适应15代后,该毒致病力增强,但仍未获得空气传播能力。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家禽源H5N6流感病毒具有通过直接接触感染人,并对人产生高致病性的风险,但在人间流行风险较低。5.最后,本研究从气溶胶学角度解析了流感病毒能否在豚鼠间传播的空气生物学机制。研究发现:不能发生传播的流感病毒感染豚鼠后同样能够呼出病毒气溶胶,但呼出气溶胶剂量(48±31拷贝/L)远低于能经空气传播流感病毒感染豚鼠的呼出剂量(11432±3892拷贝/L),相差238倍。同时,前者呼出气溶胶粒径(3.89±0.07μm)显着高于后者呼出的气溶胶粒径(2.43±0.18μm);不能发生传播的病毒与经空气传播的病毒相比,在空气中的沉降衰亡规律无显着差异;不能发生传播病毒的气溶胶对豚鼠的半数感染剂量与能经空气传播病毒的气溶胶对豚鼠半数感染剂量差异不大。以上研究表明不能发生传播的流感病毒感染豚鼠后,呼出病毒气溶胶剂量小、粒径大可能是其无法传播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军事科学院》期刊2019-03-20)

沈永义[2](2018)在《H5亚型禽流感病毒跨种感染人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禽流感病毒主要感染鸟类,但偶尔也出现感染人的疫情。禽流感病毒跨种感染人要面临很大障碍,比如受体、温度、免疫压力等差异,因此禽流感直接跨种感染人的病例其实不多。但是H5亚型禽流感病毒自1997年以来频繁出现零散感染人的病例~([1-2])。因此跟它们跨种感染相关的位点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通常是通过对候选位点进行点突变,反向遗传学的方法进行功能验证。而选择哪些候选位点做(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11-21)

于志君,程凯慧,高玉伟[3](2018)在《候鸟H13N8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离与跨种感染家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自1997年香港H5N1亚型禽流感疫情后[1],禽流感病毒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根据对鸡致病性的不同,人们将禽流感病毒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两种类型。以往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由于致病性低等原因导致受关注程度较低,然而2013年以来相继发生的H7N9、H5N2等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颠覆了人们对该类病毒的认知[2-3],短时间内H7N9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病(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11-21)

[4](2017)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突发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跨种感染与传播机制研究”项目年度推进会暨“2017年度媒介生物学发展战略研究”评估会在北京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生物是指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疾病或者将疾病从动植物传到人的生物。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专项"重大突发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跨种感染与传播机制研究"项目推进会暨"2017年度媒介生物学发展战略研究评估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媒介生物学发展战略研究"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并就"重大突发动物源性人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17年12期)

[5](2014)在《H7N9:跨种感染机率有多大》一文中研究指出H5N1和H7N9是近年来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两种禽流感病毒,H5N1病毒自1997年在首次感染人类后,在全球60多个国家肆虐,死亡率高达60%。H7N9在2013年2月底在中国长叁角地区首次出现后,也是来势汹汹,在10个月内,中国12个省市发现了148人感染,其中46人死亡。而今年1月1日到28日,全国已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110例,其中死亡20例。无论是政(本文来源于《畜禽业》期刊2014年02期)

鲁会军,金扩世,金宁一[6](2010)在《新城疫病毒变异、进化与跨种感染》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城疫病毒是一种变异、进化速度很快的病原,近年来新城疫病毒感染的宿主范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不仅可跨种感染多种水禽,并有跨种感染猪的报道。本文通过新城疫病毒F基因和HN基因变异规律分析,探讨了基因变异对新城疫病毒毒力及跨种感染能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0年07期)

鲁会军,刘昊,张丹,金扩世,金宁一[7](2009)在《新城疫病毒进化与跨种感染》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禽副粘病毒血清1型病毒(APMV-1)感染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人兽共患传染病。鸡感染新城疫病毒后常呈败血症经过,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下痢、神经机能紊乱、黏膜和浆膜出血。该病发病急、致死率高,对养禽业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国际兽疫局将其定为A类烈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定为一类传染病。(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期刊2009-09-01)

沈权,蒲颖艳,张文,牟静,曹祥荣[8](2008)在《皖南某野生动物园戊型肝炎跨种感染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皖南某野生动物园采集包括鸟类在内的22种动物粪便样品共计38份,采用RT-nPCR法检测HEV。结果表明,28.9%的粪样呈HEV RNA阳性,其中包括多种鸟类粪样。对所有11个HEV分离株的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它们均属基因4型,同源性为96%~100%。这提示,在该野生动物中心发生了HEV的跨种间感染,并且哺乳动物HEV可以在自然条件下感染鸟类。(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09期)

张荔子[9](2005)在《防控禽流感科研确定四个重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张荔子从科技部获悉,近日,全国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科技组召开会议,部署了科技组当前的工作重点。  会议决定成立动物疫苗与防治、病原与分子流行病学及人禽流感防控叁个专业组,分别负责相关领域的科技攻关工作;成立科技组总体专家组,开展防控高致(本文来源于《健康报》期刊2005-11-10)

王均忠,Simon,M,Shane[10](2002)在《流感病毒的跨种感染》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通常认为流感只是一种仅持续数天的无害疾病 ,养鸡者对其的了解则比较充分。流感病毒的危害比一般人认为的都大 ,有些类型的流感病毒能够成为家畜乃至人类的杀手而会发生种间传播(本文来源于《国外畜牧学(猪与禽)》期刊2002年05期)

跨种感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引言禽流感病毒主要感染鸟类,但偶尔也出现感染人的疫情。禽流感病毒跨种感染人要面临很大障碍,比如受体、温度、免疫压力等差异,因此禽流感直接跨种感染人的病例其实不多。但是H5亚型禽流感病毒自1997年以来频繁出现零散感染人的病例~([1-2])。因此跟它们跨种感染相关的位点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通常是通过对候选位点进行点突变,反向遗传学的方法进行功能验证。而选择哪些候选位点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跨种感染论文参考文献

[1].郭振东.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跨种感染哺乳动物的致病与传播风险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9

[2].沈永义.H5亚型禽流感病毒跨种感染人的分子机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3].于志君,程凯慧,高玉伟.候鸟H13N8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离与跨种感染家禽研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4]..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突发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跨种感染与传播机制研究”项目年度推进会暨“2017年度媒介生物学发展战略研究”评估会在北京召开[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7

[5]..H7N9:跨种感染机率有多大[J].畜禽业.2014

[6].鲁会军,金扩世,金宁一.新城疫病毒变异、进化与跨种感染[J].中国家禽.2010

[7].鲁会军,刘昊,张丹,金扩世,金宁一.新城疫病毒进化与跨种感染[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09

[8].沈权,蒲颖艳,张文,牟静,曹祥荣.皖南某野生动物园戊型肝炎跨种感染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

[9].张荔子.防控禽流感科研确定四个重点[N].健康报.2005

[10].王均忠,Simon,M,Shane.流感病毒的跨种感染[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02

标签:;  ;  ;  ;  

跨种感染论文-郭振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