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变榴辉岩论文-宋志杰,张宏远,侯迪,柳长峰,刘文灿

退变榴辉岩论文-宋志杰,张宏远,侯迪,柳长峰,刘文灿

导读:本文包含了退变榴辉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退变榴辉岩,高压变质,p-T轨迹,中祁连地块

退变榴辉岩论文文献综述

宋志杰,张宏远,侯迪,柳长峰,刘文灿[1](2019)在《中祁连地块北缘退变榴辉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1∶5万区域地质调查首次在中祁连地块北缘发现的退变榴辉岩,呈构造岩块分布于大羊陇一带的变质基底中。岩相学和矿物学研究显示,石榴石的矿物包体和化学成分具有进变质环带的特征,属于C类榴辉岩。石榴石核部成分以及残留于核部的黑云母、斜长石等矿物包体代表了进变质阶段(M1)矿物组合,计算得到其温压条件为568~580℃和0.80~0.82GPa。大致估算得峰期榴辉岩相阶段(M2)温压条件为(669±5)℃和(2.1±0.2)GPa。石榴石"白眼圈"结构指示了等温减压退变质作用,利用局部的平衡矿物获得高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M3)的温压条件为681~705℃和0.68~0.71GPa。进一步的退变质作用发生在低角闪岩相条件下,以基质中出现粗粒的角闪石和斜长石为特征,估算得到这一阶段(M4)温压分别为500~545℃和0.38~0.43GPa。上述变质过程形成一个顺时针的p-T演化轨迹,暗示板片经历过快速俯冲和折返。榴辉岩的锆石CL图像显示锆石大部分发光度低,为无分带、弱分带或海绵状分带,边部发育宽约5μm的强阴极发光带,主体表现为变质增生锆石的特征。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峰期榴辉岩相变质的上限年龄为(485±22)Ma。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环境判别,大羊陇榴辉岩的原岩为MORB,推测属于北祁连洋壳的组成部分。结合中祁连地块北缘广泛发育弧岩浆岩,确定了晚寒武世—中奥陶世北祁连洋壳存在向南的俯冲作用,其俯冲极性为南北双向俯冲。(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9年02期)

丁自耕[2](2018)在《藏南定结高压基性麻粒岩(退变榴辉岩)的变质P-T轨迹及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定结(Dinggye)位于藏南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中部,研究该区域麻粒岩的变质P-T轨迹对于理解青藏高原的碰撞和抬升过程至关重要。通过对该地区的高压基性麻粒岩(退变榴辉岩)的岩相学观察,确定了四期矿物组合:(1)峰期榴辉岩相矿物组合(M1)由石榴子石(核部)+绿辉石(假象)+石英+金红石组成;(2)高压麻粒岩相矿物组合(M2)主要由石榴子石(幔部)+单斜辉石+斜长石+钛铁矿+角闪石+黑云母组成;(3)中压麻粒岩相矿物组合(M3)由石榴子石(边缘)+斜方辉石+斜长石+钛铁矿+黑云母组成;(4)角闪岩相矿物组合(M4)主要由角闪石+斜长石组成。在NCFMASHTO体系下,用THERMOCALC软件对该高压基性麻粒岩进行了热力学模拟。结合传统温压计和平均温压计算结果,求得M2,M3,M4阶段的温压条件分别为786-826℃/0.78-0.96 GPa,798-850℃/0.71-0.75 GPa,610-666℃/0.51-0.60GPa,这指示了一条以峰期后近等温降压(ITD)为特征的顺时针P-T轨迹。结合已有年代学资料,我们认为定结高压基性麻粒岩(退变榴辉岩)是喜马拉雅碰撞造山的产物,在14Ma左右经历了近等温降压的构造抬升和近等压降温的冷却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8-06-01)

丁自耕,仝来喜,刘小汉,刘兆,周学君[3](2018)在《西藏定结高压基性麻粒岩(退变榴辉岩)的变质P-T轨迹及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定结(Dinggye)位于藏南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中部,研究该区域麻粒岩的变质P-T轨迹对于理解青藏高原的碰撞和抬升过程至关重要.通过对该地区的高压基性麻粒岩(退变榴辉岩)的岩相学观察,确定了4期矿物组合:(1)峰期榴辉岩相矿物组合(M_1)由石榴子石(核部)+绿辉石(假象)+石英+金红石组成;(2)高压麻粒岩相矿物组合(M_2)主要由石榴子石(幔部)+单斜辉石+斜长石+钛铁矿+角闪石+黑云母组成;(3)中压麻粒岩相矿物组合(M_3)由石榴子石(边缘)+斜方辉石+斜长石+钛铁矿+黑云母组成;(4)角闪岩相矿物组合(M_4)主要由角闪石+斜长石组成.在NCFMASHTO体系下,用THERMOCALC软件对该高压基性麻粒岩进行了热力学模拟.结合传统温压计和平均温压计计算结果,求得M_2、M_3、M_4阶段的温压条件分别为786~826℃、0.78~0.96GPa;798~850℃、0.71~0.75GPa;610~666℃、0.51~0.60GPa,这指示了一条以峰期后近等温降压(ITD)为特征的顺时针P-T轨迹.结合已有地质资料,表明定结高压基性麻粒岩(退变榴辉岩)是喜马拉雅碰撞造山的产物,峰期后经历了近等温降压的构造抬升过程.(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康磊,刘良,曹玉亭,盖永升,杨文强[4](2017)在《北阿尔早古生代洋盆闭合时限:来自退变榴辉岩年代学的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金山位于中国西部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包括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以及东西昆仑、柴北缘、北祁连、天山和北山构造带)的衔接部位,是一个由形成于不同时期、不同构造层次和不同构造环境的地质体所组成的复合造山带(Liu et al.,2012及其所引参考文献),占有十分重要的构造地位。其由北向南可依次划分为4个构造单元(刘良等,(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17-04-18)

刘良,盖永升,王超,杨文强,康磊[5](2017)在《南阿尔金淡水泉地区退变榴辉岩的确定及其变质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南阿尔金是中国西部典型的一条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但先前研究报道的超高压变质岩石仅分布于江尕勒萨依和英格丽萨伊地区(Zhang et al.,2002;Liu et al.,2002,2004,2005,2007),淡水泉地区被认为主要出露一套高压麻粒岩相岩石(曹玉亭等,2009;朱小辉等,2014)。新近,我们通过对淡(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期刊2017-04-18)

刘世然,张进江,戚国伟,王盟[6](2016)在《冀北赤城红旗营子杂岩中退变榴辉岩的韧性变形及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深部岩石流变学研究是地球科学的热点和难点,对高温-高压岩石俯冲-折返带韧性变形的观测尚不充分,特别是榴辉岩的变形方式、机制及构造意义尚不明确.本文选取河北赤城红旗营子杂岩强变形退变质榴辉岩为研究对象,基于传统观测与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及电子背散射衍射(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EBSD)定量观测,对其显微构造及组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折返过程中退变质新生石榴子石发生明显塑性变形,但没有明显的晶格优选(Lattice Preferred Orientation,LPO),其成因是位错蠕变时多滑移系的同时启动;斜长石表现出特殊的组构特征,(001)面在Z方向上存在极密,该特征可能与此前没有报道过的[100](001)滑移系启动有关;此外,石榴子石退变质形成的斜长石的取向差角分布图呈"双峰式",即在低取向差角(小于40°)和高取向差角(大于140°)均存在峰值,且从残斑周边向外,最大峰值由低取向差角变为高取向差角,高角度晶界增多,其变形过程受母晶晶体方位和颗粒边界滑动控制.角闪石发生位错蠕变和溶解-沉淀作用,在角闪石条带和退变质石榴子石眼球中表现出一致的LPO,解释为[001](010)滑移系启动所致,取向差角分布图存在低取向差角峰值.分析表明,该退变质榴辉岩的韧性变形主要发生在折返过程,伴随退变质作用进行.(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6年09期)

徐桂香,曾文涛,孙载波,黄亮,陈光艳[7](2016)在《滇西双江县勐库地区(退变)榴辉岩的岩石学、矿物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滇西双江县勐库镇以北的那卡河、控角等地出露的(退变)榴辉岩以构造岩片的形式产于奥陶纪湾河蛇绿岩混杂岩带中。根据退变质程度差异依次划分为退变榴辉岩、榴闪岩、含石榴斜长角闪岩,主要矿物成分为角闪石、石榴子石、单斜辉石、斜长石,次要矿物成分为金红石、多硅白云母、硬玉、绿帘石、黑云母、磷灰石、石英等,特征的高压-超高压变质矿物绿辉石仅残余在少量的石榴子石、角闪石中,以包裹体形式产出。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显示,该榴辉岩峰期变质矿物组合为:绿辉石+石榴子石+金红石+石英+多硅白云母。石榴子石中的部分石英包裹体周围发育放射状的胀裂纹,暗示其可能由柯石英转化而成。由此推断,该榴辉岩可能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6年07期)

于津海,舒良树[8](2016)在《龙游石榴石角闪岩是退变榴辉岩吗?》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一篇题为"浙江龙游石榴石角闪岩(退变榴辉岩):华夏加里东期碰撞造山事件的新证据"的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第13期上(陈相艳等,2015).但是作者提供的岩相学和矿物化学证据明显不足,加里东期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结论与区域地质背景也不吻合.结合我们对野外和岩相学特征的观察,可以认为该石榴石角闪岩没有经历过榴辉岩相的变质作用,不能作为加里东碰撞造山的证据.(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6年06期)

陈相艳,仝来喜,张传林,朱清波,李亚楠[9](2016)在《对“龙游石榴石角闪岩是退变榴辉岩吗?”质疑的回复》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通报》2015年第13期发表了我们对浙江龙游地区石榴石角闪岩的研究成果(陈相艳等,2015).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南京大学于津海和舒良树两位老师的质疑,其认为石榴子石周围不存在典型的"白眼圈",也不存在典型的后成合晶结构,同时华南加里东期的构造环境也不会形成榴辉岩,即于津海和舒良树两位老师认为龙游石榴石角闪岩不是榴辉岩退变的产物.对此,我们结合详细的野外观察、显微镜下岩相学和矿物化学分析,认为该石榴石角闪岩是榴辉岩退变的产物,可以作为华夏加里东碰撞造山的证据.(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6年06期)

陈相艳,仝来喜,张传林,朱清波,李亚楠[10](2015)在《浙江龙游石榴石角闪岩(退变榴辉岩):华夏加里东期碰撞造山事件的新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华夏地块浙江龙游地区发现了榴辉岩退变形成的石榴石角闪岩,其变质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峰期榴辉岩相阶段(M1),矿物组合为绿辉石+石榴子石变斑晶(核部)+石英;峰后后成合晶阶段(M2),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变斑晶(边部)+单斜辉石变斑晶+斜长石,峰期榴辉岩相绿辉石在该阶段形成榴辉岩典型的降压分解结构;退变质角闪岩相阶段(M3),矿物组合为角闪石+斜长石,并在石榴子石边部形成角闪石和斜长石的反应边、后成合晶以及斜长石冠状体.由于强烈的退变质过程的影响,传统矿物温压计方法只能得到退变质角闪岩相的温压条件,获得T=664~691℃,P=0.68~0.73 GPa.石榴子石成分环带表明该退变榴辉岩在峰后经历了一近等温降压过程.因此,结合岩相学分析、石榴子石成分剖面和退变质角闪岩相温压数据,可作出退变质过程的顺时针P-T轨迹,与碰撞造山过程一致.故该退变榴辉岩是华夏地块加里东期碰撞造山过程的产物,是华夏地块加里东期碰撞造山事件的新证据.(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5年13期)

退变榴辉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定结(Dinggye)位于藏南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中部,研究该区域麻粒岩的变质P-T轨迹对于理解青藏高原的碰撞和抬升过程至关重要。通过对该地区的高压基性麻粒岩(退变榴辉岩)的岩相学观察,确定了四期矿物组合:(1)峰期榴辉岩相矿物组合(M1)由石榴子石(核部)+绿辉石(假象)+石英+金红石组成;(2)高压麻粒岩相矿物组合(M2)主要由石榴子石(幔部)+单斜辉石+斜长石+钛铁矿+角闪石+黑云母组成;(3)中压麻粒岩相矿物组合(M3)由石榴子石(边缘)+斜方辉石+斜长石+钛铁矿+黑云母组成;(4)角闪岩相矿物组合(M4)主要由角闪石+斜长石组成。在NCFMASHTO体系下,用THERMOCALC软件对该高压基性麻粒岩进行了热力学模拟。结合传统温压计和平均温压计算结果,求得M2,M3,M4阶段的温压条件分别为786-826℃/0.78-0.96 GPa,798-850℃/0.71-0.75 GPa,610-666℃/0.51-0.60GPa,这指示了一条以峰期后近等温降压(ITD)为特征的顺时针P-T轨迹。结合已有年代学资料,我们认为定结高压基性麻粒岩(退变榴辉岩)是喜马拉雅碰撞造山的产物,在14Ma左右经历了近等温降压的构造抬升和近等压降温的冷却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退变榴辉岩论文参考文献

[1].宋志杰,张宏远,侯迪,柳长峰,刘文灿.中祁连地块北缘退变榴辉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地学前缘.2019

[2].丁自耕.藏南定结高压基性麻粒岩(退变榴辉岩)的变质P-T轨迹及构造意义[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8

[3].丁自耕,仝来喜,刘小汉,刘兆,周学君.西藏定结高压基性麻粒岩(退变榴辉岩)的变质P-T轨迹及构造意义[J].地球科学.2018

[4].康磊,刘良,曹玉亭,盖永升,杨文强.北阿尔早古生代洋盆闭合时限:来自退变榴辉岩年代学的约束[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2017

[5].刘良,盖永升,王超,杨文强,康磊.南阿尔金淡水泉地区退变榴辉岩的确定及其变质演化[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2017

[6].刘世然,张进江,戚国伟,王盟.冀北赤城红旗营子杂岩中退变榴辉岩的韧性变形及构造意义[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6

[7].徐桂香,曾文涛,孙载波,黄亮,陈光艳.滇西双江县勐库地区(退变)榴辉岩的岩石学、矿物学特征[J].地质通报.2016

[8].于津海,舒良树.龙游石榴石角闪岩是退变榴辉岩吗?[J].科学通报.2016

[9].陈相艳,仝来喜,张传林,朱清波,李亚楠.对“龙游石榴石角闪岩是退变榴辉岩吗?”质疑的回复[J].科学通报.2016

[10].陈相艳,仝来喜,张传林,朱清波,李亚楠.浙江龙游石榴石角闪岩(退变榴辉岩):华夏加里东期碰撞造山事件的新证据[J].科学通报.2015

标签:;  ;  ;  ;  

退变榴辉岩论文-宋志杰,张宏远,侯迪,柳长峰,刘文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