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贸关系研究

中日经贸关系研究

鲁儒敏[1]2005年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日经贸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论文选题的意义与创新之处2005年,是中日两国关系的多事之秋,两国关系的波澜起伏不仅引起了两国政界、商界、学界、民间的广泛关注,而且引起了世界的瞩目;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速度惊人,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0亿美元大关,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叁大贸易国;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蓬勃发展,各国纷纷缔结自由贸易协定。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深入研究中国和日本两国的经贸关系问题,有利于我们认识中日两国经贸关系的现状、存在的矛盾,有助于我们预测两国经贸关系的未来;更有利于理解和处理好中国这个贸易大国在快速发展时期必须要面对的与其它国家的贸易摩擦、利益冲突问题。国内目前对于中日经贸关系的研究多半是从一个具体的方面入手,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总结,本文试图在这个方面进行一些尝试。文章最主要的创新之处:第一,用国际贸易的模型和理论计算中日两国经济贸易的互补性。第二,从贸易、投资、金融、能源、科技等领域全面分析了中日经济的互补性与合作空间,并且指出了这些领域之间可以互相促进。第叁,把中日经贸关系放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进行探讨,站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来分析中日经贸关系的前景。二、论文的结构与主要观点文章一共分为六章,每章的结构和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是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成果、研究对象、思路、方法、创新以及不足之处。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的大背景是当今世界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行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需要区域经济集团的依托和区域内统一市场的支撑,而中国和日本恰恰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最为落后的经济大国,研究如何提升两国经贸关系的层次,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对两国而言都意义重大。“第二章 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成就与问题”主要回顾了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成就与问题。回顾中日经贸关系的历程既让我们对中日经贸关系的历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中日经贸关系取得快速发展的时期都是两国的政治关系相对比较良好的时期,由于目前两国的政治关系处于两国建交以来的最低点,尽管经济上的共同利益非常多,两国的经贸关系在短期内也会受到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尽管两国经贸关系出现了很多曲折,存在很多问题,但总体而言,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突出体现在双边贸易、直接投资、政府援助、技术合作、人员往来等方面。单就双边贸易而言,日本连续11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直到2004年才被扩大化的欧盟所超过。中国是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并且中国在日本贸易伙伴国中的地位还在进一步上升。这一章还分析了两国经贸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第叁章 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中日经贸关系的微观基础”是本文的一个核心部分。这一章分为四小节。第一节主要运用国际贸易的分析工具,分析两国的贸易结合度,显性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的情况,得出的结论有:第一,两国对外经济开放度都非常高,严重依赖于对外贸易;第二两国的贸易结合度高,国际贸易发展空间大;第叁,两国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产业内贸易的比重整在慢慢上升。这由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决定;第四,服务贸易比重的上升是两国双边贸易的发展趋势。第二节介绍了两国直接投资对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当今全球化生产的年代,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第叁节强调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为了分散风险的需要,亚洲的金融一体化也正在发展,国家之间的金融合作是金融一体化的前奏。中日两国在汇率、资本市场上开展合作,既非常紧迫,又具有很大的潜在收益,将是未来中日经贸合作中的一个发展趋势。第四节是本章的一个简单总结,指出中日两国由于发展阶段的互补性强,产业结构互补性强,比较优势分工明显,并且地理位置邻近,两国间加强合作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而且两国间存在现实的合作领域,继续深化发展中日经贸关系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第四章 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日经贸关系的宏观背景”侧重于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看待中日两国经贸关系。第一节指出当今世界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行发展是一个主要的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同经济全球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区域经济一体化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补充,二者之间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障碍或者单纯的推动力量。第二节指出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对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而言都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在当今国家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区域经济集团的支撑时,日本和中国是两个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比较低的经济大国,包括日本和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一体化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盟和美洲。因此,如何顺应时势,积极推进东亚的经济一体化是日本和中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当然,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对中日两国而言也是难得的机遇。首先,东亚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循序渐进地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具备了现实的基础。第二,东亚各国谋求经济稳定发展的愿望空前强烈。第叁,中国经济的迅

何谦[2]2008年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中日韩经贸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要素和商品全球化流动与配置,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体系与功能的日趋完善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任何个体必须充分考虑的基本要素。中国作为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叁的大国,和世界经济的关系呈现纵深化发展态势。韩国、日本是中国重要的经贸伙伴,叁国的经贸关系对各方均有显着意义。本文运用归纳演绎法和实证分析法,立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来探讨中日韩叁国经贸关系,通过管理学上的SWOT分析法和相关理论工具,阐释中日韩叁国经济贸易的互补性和差异性,进而从贸易、投资、金融、能源、科技等领域全面分析了中日韩经济的互补与合作,论证了中日韩通过自由贸易区等形式大力发展经贸关系,将会使叁国取得共赢。中日韩经贸发展有其微观基础,叁国有着诸多的合作领域和共同利益,在双边贸易领域、在直接投资领域、在技术领域都有合作的空间和共同利益存在,除此之外,叁国还存在潜在的合作空间,例如在金融和货币上的合作。然而,放在全球化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来探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中日韩经贸关系的互相影响,中日韩经贸关系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如产业分工体系不平衡、贸易收支失衡以及贸易壁垒、某些领域产品在海外市场上的竞争日益激烈,领土和历史问题等因素。在各种发展国际经贸关系的方式中,构建自由贸易区是一种较适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一种理想选择。中日韩叁国经贸往来日益频繁、贸易量逐年增加、产业具高度互补性,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具有可行性。参考国际自由贸易区主要模式,如欧洲经济共同体与北美自由贸易区,本文提出建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具体框架设想,并提出叁国建构自由贸易区应分两个阶段:先建立过渡架构:叁国首先迈进组建自由贸易协议、产业合作、关税同盟等过渡架构;在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叁国经贸关系在完成组建过渡架构后,即可协商建构自由贸易区,并顺势协商设置东北亚共同市场,以创造各方最大利益。

奚少云[3]2009年在《冷战后中国大陆的中日关系研究》文中认为中日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中十分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搞好中日关系对于我国的和平发展意义重大,中日关系研究工作因此备受重视。新中国的中日关系研究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却仍存在明显的不足,难以令人满意。伴随新世纪中日交往的扩展和深化,两国关系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局面,从而对中日关系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国际关系学界近年来声势日隆的“中国化”建设对中日关系研究也提出了总结和提升的要求,故从学理角度总结并审视其历程和现状便具有了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冷战结束以来中日关系类学术文章、专着、书评和博士论文的统计和归类,考察其数量、主题和内容等要素,反映这一时期我国中日关系研究的一般状况。本文认为这一时期的中日关系研究具有社会性、政治性、政策性及议题和视角的集中和多样化等特质,并存在若干问题,即选题过于集中,观点近似,资料深掘不够;过于追求体现政策倾向,以至影响学术探索的深入;方法论意识较弱,轻视调查,论述欠科学严谨;认知模式主观化且缺乏反思精神;批评与争鸣不发达;问题意识学术性薄弱等。文章分别从传统、历史、制度、政治、舆论、国际、个人等角度探讨了这些问题的成因,并尝试对之进行某种学理性思考。正确认识问题的症结所在,在超越中求得发展,中日关系研究必将实现飞跃式发展。本文主要采取样本统计和文本解读的方法对学术文献进行考察。具体制定了时间、作者、内容和原创四项标准分别从相关数据库和书目中选取供考察的文献样本。为此,写作本文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收集整理了大量文献目录,均以附录方式附于文后。

盛春[4]2004年在《中日经贸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经历了1970年代的恢复期,1980年代的发展期和1990年代的波动期,步入21世纪后又进入了全新的稳定发展时期。在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每一时期,都有不同于其他时期的推动或阻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两国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同态势所产生的决定性作用。本论文即拟对不同时期影响中日双边经济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评述。并在此基础上,从双边贸易、对华投资、官方援助和其他合作等四大层面对当前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予以概括、说明。 中日经贸关系在发展中也存在多层面摩擦与问题,目前中日经济摩擦主要表现在(1)贸易摩擦加剧,(2)人民币汇率争论,(3)日本对华出口产品的差别待遇,(4)在推进东亚经济合作方面的分歧,以及(5)在能源领域的矛盾与竞争等方面。而造成中日经济摩擦加剧的主要原因包括:(1)经济长期萧条导致日本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2)日本国内政治的影响,(3)双边政治关系的不和谐,(4)“中国威胁论”的消极影响,(5)中日两国同时出现的能源供应不足及其冲突’(6)政策协调与对话机制的缺陷,以及(7)双边舆论导向的消极影响,等。 在日本有关方面虽存有一种危害甚广的“中国威胁论”,对中日经济关系顺利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但通过本文分析将表明:在目前的中日经济格局中,互补、互利性要大于竞争性。 在目前中日双方的经济发展和政策运营中,有利于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正在强化,由此将推动中日双边经济关系获得进一步发展。 最后,本文还就发展与推进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提出几点初步建议。

邰哈斯其木格[5]2009年在《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日两国都是亚洲国家,双方友好相处、和平发展,对两国是一个双赢选择。“合则两利、斗则两伤”,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日关系发展最重要的历史经验。中日关系是由许多领域构成的整体,经济、政治、文化主要)叁大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体现了两国关系的双赢性和矛盾性。中日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的发展,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原则,以现代化视角为切入点,试图从改革开放后30年来中日关系的发展轨迹中揭示中日关系的特点、着重分析中日经济、政治、文化关系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建设所产成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论文包括导言、五章正文和结束语。文章力求坚持史论结合,公正客观地考察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发展轨迹和特点及其在中国现代化建设所产生的影响。导言部分介绍了选题价值、研究综述、本文的框架设计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从整体上回顾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的演变发展。中日关系在经历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蜜月期”、冷战后的“摩擦期”之后,正在步入构筑“战略互惠关系”的新阶段。中日关系的演变发展是有深刻原因的,21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面临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第二章以现代化视角解读中日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中日早期的现代化进程看,中日两国的现代化都是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挑战下发起的外源性现代化。中日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是早期现代化命运不同的主要原因。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建设实践来看,中国的发展在一要资金、二要技术、叁要和平环境的情况下,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因此,无论从中国发展的眼前利益还是从长远利益,都必须高度重视中日关系的发展。第叁章试析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影响。中日双边贸易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日本在华投资的扩大为中国经济建设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中国产品的质量,日元贷款为经济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同时,中日经贸摩擦和“中国经济威胁论”对我国经济建设又带来了消极影响。第四章分析中日政治关系的发展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中日政治关系的正常化发展为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中日高层做出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决策,而中日政治摩擦激化了矛盾,“台湾问题”对中国政治安全的严重威胁和中国民众的反日情绪高涨。第五章分析中日文化交流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影响。中日文化交流的积极影响有:留日人员是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文化交流推动我国图书市场的繁荣和汉语语言的丰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日本ODA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无偿援助等。同时,日本文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冲击,对文化崛起的不利影响,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结束语部分,对全文的论述进行总结,指出研究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深化之。

李俏[6]2006年在《中日经贸相互依赖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具有经济合作的天然优势,已有上千年的经济交往史。自1972年中国与日本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彼此成为对方的重要经济贸易伙伴,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中日两国贸易额不断增加,两国贸易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一些波折和困难,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威胁论”的说法悄然升起,一些有意破坏两国经贸关系的言论不断增加;贸易摩擦数量增多,范围扩大,严重破坏了中日两国经贸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来,受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一再参拜靖国神社等的影响,中日两国政治关系显得有些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两国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妨碍了某些大型合作项目的研究和探讨,日本经济界人士对此也很不满意。事实上,中日两国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而竞争性较少,在较多方面中国经济还无法达到与日本竞争的程度。中国和日本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对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中日两国只有在合作中才能达到双赢的状态。本文利用贸易依存度、投资依存度等指标分析了中日两国经贸关系的相互依存性,指出了中日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这有助于把中日经贸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颇有现实意义。

郜志雄, 卢进勇[7]2013年在《基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FDI国际比较视角的中日经贸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2000~2010年的数据,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并把它扩展到服务贸易和FDI,构建经贸关系指数,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FDI叁个方面实证分析中国在日本39个经贸伙伴中的相对经贸关系。研究表明,中日两国经贸关系总体并不紧密且趋向疏远;中日两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FDI的联系也不紧密,比较而言,日本对中国FDI存量流出略显密切;中日两国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FDI叁个方面的疏密关系变化趋势有异。研究还显示,日本与贸易伙伴的经贸疏密关系呈现一定地域性,日中经贸关系和日本与荷兰、中国香港、阿联酋和澳大利亚的关系相似性最接近。

李菁[8]2013年在《中日经贸关系现状,存在问题与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和日本一直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是否良好,不仅对东亚地区的经济有有重要影响,促进东亚地区区域贸易自由化与金融合作,而且还有利于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两国互为对方的重要贸易伙伴,互为第一,第叁大贸易伙伴,具有天然的经济合作优势,自中日两国建交以来经贸关系发展成效显着,商品和资本流通繁荣兴旺,不仅如此,中日两国在科技合作、环境保护以及金融交流等方面都有新进展,两国经济相互促进的同时,也带动了两国政治文化的密切交流。交往密切伴随而来的是摩擦的增加,在此背景下,中日经贸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化解双方贸易中的不利因素,如何开创中日经贸合作的新局面等都应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通过对中日经贸关系分阶段解读,分析中日经贸合作的现状,探寻两国存在的主要问题,尝试对中日经贸关系发展提出建议。

孟祥臣[9]2017年在《俄罗斯亚太战略转型背景下的对日政策研究》文中指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俄格冲突爆发以后,俄罗斯将更多的战略目光投向了亚太地区,亚太地区在俄罗斯外交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2014年爆发的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的外交战略产生了深刻和持久的影响,俄罗斯全面加速了亚太战略的转型进程。在俄罗斯转向亚太地区之后,将更加重视日本对俄罗斯的地缘战略价值和意义。本文以俄罗斯亚太战略转型为背景,通过审视俄罗斯对日政策的发展脉络,重点探讨俄罗斯对日政策的定位和目标,着重分析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全面阐述俄罗斯对日政策的实施进展,尤其是从政策目标与政策效果的一致性和契合度的新视角展开多维度的评估。由此,在俄罗斯亚太战略转型的背景下,形成俄罗斯对日政策的整体认知框架,对俄日关系的未来走向做出研判。

邸宏霆[10]2014年在《晚清中日商约与双边经贸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晚清中日商约体系既是近代中日条约体系的主体部分,也是探究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它在《中日修好条规》、《马关条约》等政治性条约的基础上确立,同时又通过《通商章程》、《通商行船条约》及《通商行船续约》等经济性条约得以充实和丰富,为中日间的通商贸易提供了国际法理依据,决定了双边经济关系发展的方向。中国与日本是一水相隔的邻邦,自古通商颇为频繁。然而当世界历史迈入近代之后,因受西方势力在东亚地区扩张之冲击,两国间曾长期维持的民间友好贸易往来的局面随之而被打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为尽快摆脱半殖民地性质、实现民族独立,于经济方面针对本土资源不足、市场狭小的缺陷,制定了面向海外、“贸易立国”方针于外交上则施行了“失之俄美,取偿于东亚”的欧美追随策略。由此便将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的中国大陆视为掠夺对象,力求从清政府处取得不平等利权以滋养其资本主义之发展。在经济与外交双重动机的驱使作用下,日本在对华问题上执着于通过订立商约以恢复官方贸易的同时,更多次流露出欲图仿效西方、攫取在华片面优厚待遇之野心。如此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便导致了晚清中日商约体系的演变不单受到两国实际经贸往来过程中所产生之矛盾摩擦的推动,还因触及欧美等国在东亚的诸多利益而遭致国际环境的制约与影响。由此导致中日商约体系的演变过程呈现出了自身所独有的特点,并促使以商约为政策性导向的双边贸易亦出现了阶段性与转折性的发展趋势。甲午战后,日本凭借武力取得了其梦寐以求的诸多在华特权,并通过1896年的《通商行船条约》重构了中日不平等商约体系,又于1903年强迫清政府接受《续约》而将该体系加以扩充与深化,从此对华进行大肆侵犯与掠夺。民族危机的深重逐渐激起了饱受剥削之苦的中国绅商的义愤,“二辰丸案”清政府官方外交的失败遂成为中国第一次民间抵制日货运动的导火索,广大中国民众在继抵制美货运动之后再次利用了这种具有近代民族主义性质的理性斗争形式,展现了对争取国家权益的信心和决心,推动了国民外交的兴起,从而为改变与废除中日间不平等的商约关系打下了坚实的民众基础。

参考文献:

[1]. 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日经贸关系研究[D]. 鲁儒敏. 中国人民大学. 2005

[2].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中日韩经贸关系研究[D]. 何谦. 西北大学. 2008

[3]. 冷战后中国大陆的中日关系研究[D]. 奚少云. 上海交通大学. 2009

[4]. 中日经贸关系研究[D]. 盛春. 外交学院. 2004

[5]. 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研究[D]. 邰哈斯其木格. 南开大学. 2009

[6]. 中日经贸相互依赖关系研究[D]. 李俏. 广西大学. 2006

[7]. 基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FDI国际比较视角的中日经贸关系研究[J]. 郜志雄, 卢进勇. 现代日本经济. 2013

[8]. 中日经贸关系现状,存在问题与建议[D]. 李菁. 延边大学. 2013

[9]. 俄罗斯亚太战略转型背景下的对日政策研究[D]. 孟祥臣. 吉林大学. 2017

[10]. 晚清中日商约与双边经贸关系研究[D]. 邸宏霆.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  ;  ;  ;  ;  

中日经贸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