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究“荷赛”讲习班(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怡[1](2020)在《新时期中国女性摄影创作与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女性在摄影创作中往往处于“被观看”的位置,其艺术发展和作品评价权力在男权社会的话语权体系下被遮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摄影事业进入发展新阶段,女性摄影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分析女性在摄影创作及非创作领域的作品,可以提供认识摄影发展的新角度;女性性别意识的萌芽和觉醒,是研究作为“观看权力”问题的重要依据。本文总结了改革开放后到新世纪(1978——2000)之间的中国女性摄影的发展,其中梳理了女性摄影师的典型创作、还分析了女性摄影理论家、女性图片编辑等其他非艺术创作职业,对中国摄影全行业发展的推进作用。改革开放后女性摄影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是“四月影会”中的女性改革先锋者,她们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勇敢发声,体现出与男性不同的审美偏好。第二是一脉相承的女纪实摄影师,老一代女性革命摄影家从战争的洪流中走来,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指引着新时期女性摄影记者的探索。新时期的女性摄影记者“欲与男人试比高”,继续发扬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第三是艺术的创新者,“社会性别”含义的引入,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提供新养分,自由女性艺术家运用摄影的创作手法,开始在男权社会中反思女性地位、为女性身体及精神的解放发声,挑战传统道德规范和男权评价体系。第四是女性对于摄影全行业发展的推动。随着摄影艺术的发展,摄影不仅仅是艺术家的工具,摄影理论、图片编辑、摄影策展人等职业应运而生,丰富整个摄影行业的发展。
张炜[2](2017)在《中外新闻摄影奖对比研究 ——以华赛与荷赛为例》文中提出当摄影介入传媒后,作为事实报道的一部分,新闻摄影作品常常映射了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和文化传统,新闻摄影奖的得奖照片更是一个社会大众传媒主流价值的体现。新闻摄影评奖活动对优秀作品的选择,不仅体现了主流媒体的意识形态和新闻价值取向,更反映了整个新闻行业的摄影实践,同时,新闻摄影评奖活动是衡量行业内新闻摄影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可以使得新闻摄影行业从业者在一个科学合理的框架里良性竞争。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是全球顶尖的摄影类赛事,也是国际专业新闻摄影比赛中最具权威性的赛事。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固然举办时间没有荷赛那么悠久,可是身为中国新闻摄影界的最高殿堂,它在国内的影响力也不小于荷赛。荷赛与华赛的得奖照片是中西方新闻媒体和社会文化的典型代表。对华赛和荷赛在评选过程、评选尺度、获奖作品特征等各方面的对比分析,旨在理清这两种评奖制度产生差异的原因所在,这不仅能丰富新闻传播学理论,为我国媒体的新闻摄影实践提供指导,而且能通过对新闻摄影获奖作品的研究,探析获奖作品中所体现的不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尝试探究新闻摄影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发展趋势。另外,在价值分析方面,通过对华赛和荷赛的对比分析,明确华赛价值的实现方式和实现程度,对华赛评奖制度的几点建议也希望对中国新闻摄影激励机制做一点有益的尝试,从而助力这个摄影赛事向着健康的方向不断前进。
雍和,顾铮,姚坤泽,胡玥[3](2012)在《“有些事情就让它发生,你要做的是盯着它看”——对话摄影家雍和》文中认为"一般的读者和市民都会关注你的照片,他们关心你拍的照片背后的意义。"顾铮:你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摄影?雍和:我小时候就已经接触摄影了。我父亲经常在家拍照,有时候也会拿着照相机带我去公园给我拍,甚至带我到照相馆拍合影,所以我从小对拍照就不陌生。"一般的读者和市民都会关
蔡萌[4](2011)在《演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摄影研究(1976-2010)》文中认为众所周知,1976年以来的中国的社会、文化、艺术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变革。在这场历史巨变中,摄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介始终扮演着十分特殊和重要的角色。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演进,摄影在深度参与中不断塑造与建构出一种有别于西方的中国特色。回顾过去的一个多世纪,摄影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传统视觉经验的改造。但是,由于我们一直对摄影所起到的作用视而不见,从而构成了美术史研究的盲点。1976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不仅已经融入到中国当代文化叙事的总体语境当中,更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的一个“新品种”。从中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摄影家和摄影作品,已经引起海内外美术馆、博物馆、画廊、收藏家、批评家、策展人的高度关注。今天,随着摄影在当代艺术中的进一步普及,我们已经很难想象,一个大型的艺术博览会或者是双(三)年展中没有摄影作品的存在。当然,我们也可以断言,未来,缺少摄影研究视角的当代艺术史将会是一部有问题的艺术史。本文主要是对1976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进行再解读,其中,以“纪实摄影”、“观念摄影”和发生在近几年的“摄影复古运动”表现得最为活跃,也最具学术价值。从摄影与社会现实、摄影与艺术两个角度上展开观察,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特殊时空背景下,通过叙述和概括出摄影如何作广泛介入当代社会、文化、艺术的有效载体,如何参与到中国当代文化叙事和社会建构的整体语境当中;中国人如何通过摄影重建与现实和自我的联系,并以此为基础来反思“纪实摄影”和“观念摄影”这两场运动的成就得失,进一步指出“摄影复古运动”在当下的现实意义。旨在通过分析中国人对摄影作为艺术媒介的所发展出的独特认识过程,建构出一种作为美术学研究对象的摄影的理论框架与写作模式,进而能够为中国当代艺术和当代摄影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正文一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将关注的重点放在1976—1989年,着重分析摄影如何从一种宏大的国家意识形态叙事转变为到底层的民间叙事;第二部分将目光转移到上世纪90年代,力求对纪实摄影与观念摄影这两场文化运动的始末做深入的描述与评析;第三部分主要对新世纪以来的头十年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对中国当代摄影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整理与思考。最后为结语。
李前光[5](2010)在《新中国摄影艺术事业六十年》文中认为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摄影术发明170周年。光影瞬间凝聚时代风云,百花齐放呈现绚烂多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新中国摄影事业发展的伟大历程和显着成就,总结成功经验,展望美好未来,对进一步发展繁荣摄影艺术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1839年,摄影术由法
甘险峰,彭利国[6](2009)在《从平淡走向绚烂——“荷赛”语境中的中国新闻摄影》文中提出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简称WPP,国内通称"荷赛")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新闻摄影比赛之一,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项反映一国新闻摄影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中国新闻摄影人从1958年开始参加第三届"荷赛",至2009年2
甘险峰[7](2009)在《论“荷赛”与中国——中国获52届“荷赛”七枚奖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2009年第52届"荷赛"中,中国新闻摄影师取得了7枚奖牌的历史最好成绩。本文以此为契机,对中国新闻摄影参加"荷赛"的历程试作简略梳理,对本届比赛中国获奖作品所呈现出的特点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作者认为,中国新闻摄影可以在重大国际新闻题材上大有作为,中国题材值得新闻摄影人进一步挖掘,中国新闻摄影应当进一步走向世界。
徐晓波[8](2007)在《“荷赛”(WPP)中的“中国元素”》文中认为由设在荷兰的世界摄影基金会主办、以“促进信息的自由、不受限制的交流、鼓励高水平的专业新闻摄影标准”为宗旨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邓绍根[9](2007)在《中国新闻摄影“荷赛”之旅》文中提出 2007年2月9日,第50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简称"荷赛")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部分获奖作品见本期插页)。中国摄影师获得三项大奖,其中《东方早报》副总编常河《中国动物园》获自然组照二等奖,广州王刚《彝族牧羊人》获人物单幅二等奖,《新京报》记者张涛《盲人舞蹈队》获艺术单幅三等奖。三位中国摄影师的获奖,再次激起中国新闻摄影工作者对"荷赛"的向往和追寻。
黄丽娜[10](2007)在《“荷赛”大师班:新闻摄影的高端体验》文中指出2006年11月4日,第13届摄影大师班(Joop Swart Masterclass)在它的孕育之地一运河畔的阿姆斯特丹摄影博物馆开班。7位大师、12位学员与新闻摄影“耳鬓厮磨”地度过了一周时间,文化背景的差异,术业有专攻的不同,引发了师生之间充分的阐释、讨?
二、探究“荷赛”讲习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究“荷赛”讲习班(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中国女性摄影创作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关于女性摄影师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关注点和创新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综述 |
第一章 社会激变中的女性摄影师 |
第一节 在“四五运动”和“四月影会”中启蒙的女性摄影师 |
第二节 “从野外拾回的小诗”引发“表现自我”的争论 |
第三节 自然与考察——她们选择的社会责任 |
小结——改革的排头兵 |
第二章 一脉相承的女纪实摄影师 |
第一节 追溯中国女性红色摄影师的典型代表 |
第二节 女性红色摄影师的发展及其特点 |
第三节 继续前行的女摄影记者 |
第四节 新时期女摄影记者的新特点 |
小结——红色革命精神的继任者 |
第三章 女摄影师“社会性别”意识的萌发 |
第一节 社会性别的概念与其在艺术中的表现 |
第二节 身体——挑战观看的权利 |
第三节 符号——改变视觉文化中的用词 |
第四节 表演——被建构的主体身份 |
小结——当代艺术的创新者 |
第四章 摄影行业其他领域女性工作者 |
第一节 女摄影家协会的成立 |
第二节 女摄影理论家的成长 |
第三节 女性图片摄影编辑的发展 |
小结——摄影行业的女性力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外新闻摄影奖对比研究 ——以华赛与荷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对荷赛的研究 |
1.3.2 对华赛的研究 |
1.4 本文研究方向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述 |
2.1 荷赛的历史发展 |
2.2 华赛的历史发展 |
2.3 其他新闻摄影比赛 |
第3章 荷赛与华赛在评奖形式上的比较 |
3.1 荷赛与华赛在评奖程序上的对比分析 |
3.1.1 奖项设置 |
3.1.2 评选机构 |
3.1.3 评选机制 |
3.2 荷赛与华赛在评奖尺度上的对比分析 |
3.2.1 评奖宗旨 |
3.2.2 评奖标准 |
3.2.3 评奖限制 |
3.3 荷赛与华赛在获奖情况上的对比分析 |
3.3.1 奖励办法 |
3.3.2 财政来源 |
3.3.3 获奖地区分布 |
3.4 小结 |
3.4.1 华赛与荷赛在评奖形式上明显趋同 |
3.4.2 华赛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
第4章 荷赛与华赛在获奖内容上的比较 |
4.1 荷赛与华赛在报道题材上的对比分析 |
4.1.1 战争灾难类题材比重大 |
4.1.2 注重热点题材 |
4.1.3 荷赛的外放与华赛的内敛 |
4.2 荷赛与华赛在拍摄方式的对比分析 |
4.2.1 图像构成 |
4.2.2 色彩倾向 |
4.2.3 拍摄手法 |
4.3 荷赛与华赛在新闻价值观上的对比分析 |
4.3.1 荷赛的个体解读与华赛的以人为本 |
4.3.2 荷赛的西方自由与华赛的东方严谨 |
4.4 小结 |
第5章 华赛与荷赛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 |
5.1 媒介生态系统的作用 |
5.2 新闻摄影观念的影响 |
第6章 对华赛及中国新闻摄影的进一步思考 |
6.1 对华赛的几点建议 |
6.2 对摄影记者的几点建议 |
第7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演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摄影研究(1976-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言 |
第一章 从意识形态反拨到视觉主体建构:"新时期"摄影(1976—1989) |
第一节 "新时期"摄影的开端 |
一 青年摄影新浪潮的滥觞 |
二 革命现实主义摄影的终结与画意摄影的兴起 |
第二节 新潮摄影:自我重建与自由表达 |
一 青年摄影新浪潮的兴起 |
二 思想解放思潮激荡 |
第三节 新纪实摄影:底层叙事与社会观察 |
一 社会现实与纪实摄影 |
二 问题意识与群体观看 |
第二章 纪实与观念:摄影的双重演进(1990—2000) |
第一节 作为社会实践的纪实摄影:社会变革的摄影见证 |
一 西方冲击:新观念与新视角 |
二 本土策略:态度与立场选择 |
三 模式拓展:主题与典型要素 |
第二节 作为当代艺术的观念摄影:新摄影美学风格的建构 |
一 "观念"之争:"观念摄影"的命名 |
二 摄影的缺失:"观念摄影"的表现主题 |
第三章 生态建构与主体建构: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2001—2010) |
第一节 传统重建与认同的危机 |
一 视觉经验的改造与再造:以庄学本到蓝志贵的西藏摄影话语转换为例 |
二 记忆的追溯:在重拾红色记忆中建构本土摄影传统 |
三 认同的危机:反思作为生态基础的摄影教育 |
第二节 行进中的节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摄影 |
摄影的复古:重建与照片的关系 |
二 溢出的边界:摄影的摄影 |
三 深度的日常:摄影"新势力" |
四 纪实与观念的融合:"景观摄影" |
结语 建构与重构 |
附录1 中国当代摄影年表(1976—2010) |
附录2 1986年芜湖会议部分发言录音整理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6)从平淡走向绚烂——“荷赛”语境中的中国新闻摄影(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大陆参加“荷赛”的四阶段 |
为什么说2009年是中国的“荷赛”“突破年”? |
“荷赛”给我们指出的努力方向 |
(9)中国新闻摄影“荷赛”之旅(论文提纲范文)
积极参赛合作良好 |
收获季节捷报频传 |
“荷赛”简介 |
四、探究“荷赛”讲习班(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中国女性摄影创作与理论研究[D]. 李静怡.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
- [2]中外新闻摄影奖对比研究 ——以华赛与荷赛为例[D]. 张炜. 南昌大学, 2017(02)
- [3]“有些事情就让它发生,你要做的是盯着它看”——对话摄影家雍和[J]. 雍和,顾铮,姚坤泽,胡玥. 中国摄影家, 2012(02)
- [4]演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摄影研究(1976-2010)[D]. 蔡萌.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1(02)
- [5]新中国摄影艺术事业六十年[N]. 李前光. 中国艺术报, 2010
- [6]从平淡走向绚烂——“荷赛”语境中的中国新闻摄影[J]. 甘险峰,彭利国. 新闻记者, 2009(05)
- [7]论“荷赛”与中国——中国获52届“荷赛”七枚奖牌分析[J]. 甘险峰. 国际新闻界, 2009(04)
- [8]“荷赛”(WPP)中的“中国元素”[J]. 徐晓波. 新闻记者, 2007(05)
- [9]中国新闻摄影“荷赛”之旅[J]. 邓绍根. 中国记者, 2007(03)
- [10]“荷赛”大师班:新闻摄影的高端体验[N]. 黄丽娜. 中国摄影报,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