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让城市输在起跑线上(论文文献综述)
李冰,陈兴中,向晏平[1](2022)在《“双减”背景下拔苗助长的教育乱象观察、审思与突围》文中研究说明拔苗助长的教育乱象虽非新生事物,但在"双减"政策下,其关注者、沉思者和破局探索者却越来越多,从而使其富有了时代特征。随着《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深入实施,如何阻断教育竞争的不断前置和教育生态的恶化,如何强化落实"双减"政策的意识和责任,如何寻找破解拔苗助长困局的多条路径,等等,成了需要急需破解的难题。为此,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教育科学论坛》编辑部、《教育与教学研究》杂志社等联合开展了现场对话活动,从不同视角观察和剖析了拔苗助长的教育乱象,并在综合施治上提出了诸多思路与策略,为破解"双减"的攻坚性难题提供了启发。
朱勇[2](2020)在《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伦理审视》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教育竞争过度现象,尤其是高中及其以下阶段的学生和儿童身上因教育竞争过度而产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当下的教育竞争过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升学竞争过度;二是参加校外教育方面的竞争过度。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家长、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和儿童在学习时间、学习负担、学习年龄、学习内容等方面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从而导致学生和儿童的学习时间过度、学习负担过度、学习年龄过小、学习内容过多等问题。教育竞争过度引发了许多伦理问题,需要学界认真研究。一方面它不得不促使全社会反思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当家长、学校和教师普遍地对学生和儿童提出过高要求,从而使各种学习和补课变成沉重的负担,使学习变成对学生和儿童的身心压迫和摧残,不利于他们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反思:如此教育的伦理正当性和合理性何在?如何让教育回归到其本来应然的目的——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及让学习成为一种幸福和快乐的过程——上去。当然,导致教育竞争过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也有家长方面的原因,还有学校方面的原因以及社会方面的原因。面对教育竞争过度给学生和儿童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全社会都应该一起努力,共同推动教育回到应然的轨道上来。从学生个人层面来说,必须学会量力而行、理性对待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压力”,应该善于向家长、学校和教师传达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有多大,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承受能力极限在哪里,明白理性地“抵制”不合理的过高要求,是学生的权利。从家庭层面来说,家长应该合理并及时地研判孩子的潜力、优势和弱项,必须实事求是地对孩子提出要求,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发展目标,理性地助推孩子成长,要杜绝拔苗助长,不切实际地“严格要求”。从学校层面来说,管理者和教师都应该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注重育人过程,加强素质教育实践。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要全面,这种全面性一是人才范围的全面性,二是对人才评价的内容具有全面性。在对人才评价的内容上,人才评价的全面性不仅要结合学历情况,还要看人的品质、能力等等多方面的情况,以更好地全面评价人才。同时,还要重视和加强对家长、学生的竞争教育。竞争教育主要是要使相关的竞争主体树立和践行正确的竞争观。
谭山山[3](2020)在《中国孩子,提前成熟》文中研究指明如今的中国人,比任何时代都更看重孩子和教育。家长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赢在胎教、赢在择校、赢在才艺、赢在外语。中国的孩子很忙。他们忙着学习、上各种兴趣班,也忙着从心智上、行为上向成人社会靠拢。钢琴已经成为中国孩子兴趣班的基本课程。他们是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说的"早熟的果实",而卢梭1762年在《爱弥儿:论教育》中写就的这段话,在今天看来也相当贴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
范文哲[4](2020)在《城市家庭的教养方式与儿童早教消费》文中认为儿童早教消费在城市社会中逐渐大众化,竞争型教育大行其道,儿童教育的“起跑线”被不断拉前,早期教育消费也已成为城市家庭消费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消费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将消费群体聚焦于有0-6岁儿童的城市家庭,透过与十余位父母的深度访谈与家庭观察,描述城市家庭不同的教养方式及其早教消费的实践过程。本研究试图回答这样一个研究问题:在儿童消费文化与竞争型教育的双重背景的塑造之下,不同的城市家庭所采取的教养方式对儿童早期教育消费的影响。本研究在第二部分回顾了社会学界有关消费文化的理论研究,从消费文化崛起的角度讲述了现代消费社会中,消费文化对儿童教育消费的影响。其次,对有关教养方式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已有研究大多将教养方式类型化,其中拉鲁提出的“协作培养”和“成就自然成长”的类型划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学术界目前主要从养育观、亲子关系、能力培养这三个方面对教养方式进行探讨。最后对有关探讨教育分层原因与结果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对于教育分层的结果尚未形成定论,这也是本研究将讨论的问题。第三部分对两种教养类型在城市家庭中的运作过程及其对应的早教消费实践进行了对比。对比发现,协作培养型家长崇尚科学育儿的教养理念,常为权威型父母,亲子关系亲密,在能力培养上注重性格培养与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重视早期教育投资;成就自然成长型更推崇顺其自然的教养理念,常为专制型或放任型父母,亲子关系较为复杂,能力培养上更注重文化课业的学习能力,忽视综合能力培养和早教消费。第四部分中,鉴于上述分析,从消费社会学的经典理论入手,探究教养方式如何受到儿童消费文化的影响与塑造,并进一步分析教养方式如何影响着早教消费行为。研究发现,儿童早教消费不仅仅是教育市场化的产物,更成为一个映射阶层差异的社会场域,处于不同阶层位置的城市家庭生产着不同的教养方式与早教消费行为倾向,折射着父母对于阶层再生产的期待与阶层关系再生产的趋势。
王芳[5](2020)在《新疆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问题成为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关注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制约我国建设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的影响因素。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对此十分重视,连续下发系列文件明令禁止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全国各地也纷纷开展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整顿治理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然而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这片疆域上生活着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大多聚居于我国欠发达的边陲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都相对滞后。多民族文化在这片场域内碰撞与融合,教育事业的发现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困难,教育改革的过程也必然更加复杂。本文通过对新疆两所幼儿园进行实地调研,从政策制定者——教育行政部门、政策实施者——幼儿园和幼儿教师以及政策的配合者——幼儿家长三个角度还原新疆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现实状况,进而发现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归因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对应的建议举措。结合笔者的实地考察结果发现,新疆幼儿园在“去小学化”的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新疆教育行政部门所制定的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工作方案缺乏对新疆地区教育现实状况的思考,制定的方案工作内容缺乏特殊性与针对性;忽视了新疆少数民族幼儿所处的特殊的教育环境、教育背景及对学前双语教育的特殊需求;新疆幼儿教师整体专业素质水平偏低,缺乏专业的学前双语教师,致使“去小学化”治理工作难以实现初衷;新疆幼儿家长自身的教育学历水平比较低,无法为幼儿创造优质的学前家庭教育环境,也更易受到传统教育价值观念和功利主义思想的束缚,形成不科学的教育观念;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大环境相对落后、公办园与民办园对“去小学化”政策落实力度有差异及社会培训机构监管不善等原因使得新疆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在实施过程中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针对于此,笔者立足于新疆特殊的文化教育背景和发展现实状况,从五个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从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角度出发,要进一步结合新疆独特的教育背景和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幼儿园“去小学化”举措,完善当前新疆地区幼儿园“去小学化”的工作方案;关注少数民族幼儿的教育背景以及对学前双语教育的特殊需求,在幼儿园内开展适宜的语言识字教学活动;从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性的角度,为幼儿教师定期开展交流培训,建设一支专业的学前双语教师队伍;从提升新疆幼儿家长自身的国语水平和文化知识水平出发,引导家长开展适时的家庭教育,并建立起科学的育儿观和教育观;从构建公平和谐的学前教育大环境的角度,需要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缩小公办园与民办园在“去小学化”执行落实上的差异以及规范学前培训机构及小学等相关机构,帮助新疆幼儿获得公平、优质的学前教育。由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以及社会机构通力合作,以期形成一条适宜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特色道路。
张媛[6](2019)在《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小学化”研究 ——基于贵州省Q村的田野调查》文中指出学前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建国七十年以来,国家就积极治理幼儿园“小学化”现象。然而,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却难以消除,甚至越演越烈。什么原因导致幼儿园“小学化”?幼儿园“小学化”为何屡禁不止?在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过程中,深入剖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滋生的土壤,为以上问题找到答案,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学前教育这一学科,有助于为整治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提供思路。本研究属于质的研究。论文以田野调查为研究方法,以贵州省黎平县J镇Q村为田野点,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获取第一手资料,意图在全面展示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教育真实面貌的基础上,重点厘清Q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形成、发展的脉络,分析Q村幼儿园“小学化”现象,进而找出Q村幼儿园“小学化”存在的根源。论文除绪论之外,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相关研究。第二部分介绍了批判民族志作为民族志的一种,以研究者自身为工具,深入到现场,获取原始资料,并对其进行有效性重建和语用学视域,试图找出主体做出行为背后的意义,并试图揭示Q村幼儿园“小学化”存在与社会系统中的某一具体因素的关系。第三部分介绍了研究者进入Q村、Q村幼儿园这一过程,介绍了Q村及Q村幼儿园的情况。第四部分叙述了Q村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四方面描述了Q村学前教育的现状。第五部分分别分析了Q村幼儿园为小学打基础的教育目标、以智力教育为主的教育内容、以课程讲授为主的教育方法和重结果姓评价的教育目标的行动意义分析。第六部分是阐述了幼儿园“小学化”既是Q村人一种主动的作为,也是其谋求发展的一种手段,更是实施农村学前教育的一种无奈选择,并从研究方法、研究伦理和研究效度上对整个研究进行了反思。
张江艳[7](2018)在《大数据互联网语境下的应用写作价值观——由两则营销广告引发的思考》文中指出好的广告主题句,不但能撬动人心,而且能体现时代特征,向社会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药品广告,到"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的基金广告,两则营销广告主题句所传递的价值观引发了或持续或广泛的争议。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常常是有局限的,主流或主导的价值观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在不断推陈出新的技术革命背景下,大数据互联网语境中渐行渐强的广泛互动、多元交流、自由表达等,为当下年轻人对父辈的价值观进行重新诠释提供了条件,有助于人们摆脱基于他人取向的价值观,建立起自我取向的多元化价值观;有助于人们从多个角度反思、辨析两则广告中蕴含的人文缺失等价值观问题,从集体无意识走向集体意识。应用写作文本通常表达社会主流思想,传递社会主导价值观,应用写作者更需要锻造自己超越现实的格局和视野,去寻求、表达和传递基于人本理念的价值观。
秦佑星[8](2017)在《对家长培养孩子盲目跟风现象的分析与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下,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从幼儿园到高中,家长相互攀比、盲目跟风的现象十分突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以下尝试对家长培养孩子盲目跟风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一、择校跟风起初,择校问题相对集中在城市和初高中阶段,但目前,农村小学、幼儿园的择校现象也在呈上升趋势。有些年轻家长不顾实际条件,千方百计地将孩子送到城里的幼儿园或小学。分析其原因:一是觉得不让孩子到城里上学没面子,显得
许祥云[9](2017)在《“教育起跑线说”隐喻的逻辑及其负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作为一种隐喻,其暗示的事物是有关少年儿童教育问题的,虽然可以从理论上论证其显而易见的假命题性质,但它在客观上却有着牢固的现实基础,故其产生的负效应和危害不可忽视。而要消除"教育起跑线说"的负效应并非旦夕之功,它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不仅需要政府、社会和广大民众的自觉,更需要政策的引导、法律的规范和制度的监管。
张文军[10](2016)在《论课程纷争之下课程意识建构及其途径》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课程概念的重建和拓展出发,指出课程纷争的范畴已经延展到许多更广的教育空间之中,并日益复杂化和白热化。在国内,课程学者内部和外部、公立学校系统中的相关人员、公私立学校之间、以及家长群体都处于各种课程纷争之中。而在国外,课程纷争更是涉及到了国家之间的竞争和课程理念和话语的纷争。本文指出,为了应对课程纷争,需要从课程的专业立场和分析路径出发,建构相关的课程意识,并带着这种课程意识与觉知开展选择和实践。这些路径包括对纷繁的课程纷争背后的话语进行解构、把主体性重建作为课程意识建构的核心,并将课程意识的实在性和超越性结合起来考虑,从而避免在纷争中丧失立场和方向。
二、不让城市输在起跑线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让城市输在起跑线上(论文提纲范文)
(2)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伦理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现有研究评述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教育竞争及其伦理属性 |
第一节 教育竞争的概念 |
一、竞争 |
二、教育竞争 |
三、教育竞争与竞争教育的概念区分 |
四、本文所指的教育竞争概念 |
第二节 教育竞争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
一、教育竞争的必然性 |
二、教育竞争的必要性 |
第三节 教育竞争的伦理属性 |
一、教育竞争为什么具有伦理属性 |
二、教育竞争伦理属性的主要维度 |
三、研究教育竞争伦理属性的必要性 |
第二章 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主要成因 |
第一节 学生:默认教育压力的伦理偏差 |
一、片面的学习观 |
二、过于看重超越他人 |
第二节 家庭:父母期待的伦理偏差 |
一、揠“苗”助长 |
二、分数至上 |
三、父母期待不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
四、片面的家庭幸福观 |
五、家长之间的攀比 |
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理念 |
七、片面的成才观 |
第三节 学校:转移校际竞争压力的伦理偏差 |
一、过于看重升学率 |
二、存在应试教育的情况 |
三、减负成为口号 |
四、教师期待的分数指向 |
第四节 社会:评价的伦理偏差 |
一、对人才评价的片面性 |
二、对学校评价的片面性 |
第三章 教育竞争的限度及过度与适度 |
第一节 教育竞争的限度及适度标准 |
一、教育竞争的限度 |
二、教育竞争适度的标准 |
第二节 教育竞争过度现象及其发展趋势 |
一、教育竞争过度及其特点 |
二、教育竞争过度的主要类型 |
三、教育竞争过度的发展趋势 |
第三节 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伦理后果 |
一、不利于孩子与自身及与家长伦理关系的和谐 |
二、不利于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三、有损教育公平 |
第四节 教育竞争过度现象不合伦理的理论分析 |
一、降低劳动幸福理论中的劳动幸福感 |
二、违背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
第五节 教育竞争适度及其意义 |
一、教育竞争适度 |
二、教育竞争适度的意义 |
第四章 对教育竞争过度的伦理修正 |
第一节 学以成人:学生个人层面的伦理修正 |
一、匡正学习动机:从“独尊分数”到“学以成人” |
二、匡正出人头地:从“超越他人”到“超越自我” |
第二节 合理期待:家庭层面的伦理修正 |
一、匡正家庭教育功能:从揠苗助长到遵循成才规律 |
二、匡正成才目标:从应试教育到全面发展 |
三、匡正父母期待:从成龙成凤到实事求是 |
四、匡正家庭幸福观念:从物质主义到精神与物质同步追求 |
五、匡正同伴比较:从恶性攀比到合理对照 |
六、匡正社会教育观念:从盲目跟风到理性选择 |
七、匡正助推观念:从注重外部施压到内部动力激发 |
第三节 立德树人:学校层面的伦理修正 |
一、匡正育人理念:从注重考试成绩到注重全过程育人 |
二、匡正教育方式:从书本主义到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
三、匡正课业观念:从单科无限课业到全科整体控制 |
四、匡正教师期待:从生生全优到因材施教 |
第四节 公正评价:社会层面的伦理修正 |
一、匡正人才评价观:从考试结果评价评价到动态全过程评价 |
二、匡正优质学校观念:从唯升学率到综合核心素养教育 |
第五节 竞争教育:伦理修正的有效路径 |
一、回归适度教育竞争离不开竞争教育 |
二、竞争教育的意义 |
三、进行适度竞争教育的策略优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中国孩子,提前成熟(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4 |
(4)城市家庭的教养方式与儿童早教消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二、文献述评 |
(一)消费文化与儿童早教消费 |
(二)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早教消费 |
(三)教育分层与儿童早教消费 |
(四)文献评价 |
(五)研究思路 |
三、教养方式与早期教育消费实践 |
(一)协作培养型教养方式与早期教育消费实践 |
(二)成就自然成长型教养方式与早期教育消费实践 |
四、儿童消费文化与早教消费 |
(一)儿童消费文化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塑造 |
(二)教养方式与儿童早期教育消费 |
五、结论与讨论 |
(一)结论 |
(二)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新疆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世界各国重视发展学前教育 |
2.我国对幼儿园“去小学化”工作的重视 |
3.新疆幼儿园“去小学化”实践中存在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相关研究 |
2.关于幼儿园“小学化”治理的相关研究 |
3.关于新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相关研究 |
4.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5.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幼儿园教育 |
2.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 |
(五)研究设计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样本基本情况简介 |
一、新疆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现状 |
(一)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去小学化”的举措 |
1.制定“去小学化”的治理方案 |
2.督导“去小学化”的落实开展 |
(二)幼儿园内“去小学化”的实况 |
1.园内“去小学化”教学的现状 |
2.教师对“去小学化”的态度 |
3.幼儿的学习状况 |
(三)幼儿家长应对“去小学化”的表现 |
1.家长重视学前教育 |
2.家长注重智育培养 |
3.家长不支持“去小学化” |
二、新疆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新疆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方案缺乏针对性 |
(二)忽视新疆幼儿对学前双语教育的特殊需求 |
(三)幼儿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的学前双语教师 |
(四)新疆幼儿家长自身教育学历水平偏低 |
(五)幼儿园间“去小学化”的实施存在差异 |
三、新疆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实践的对策及建议 |
(一)立足现实,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方案 |
(二)满足新疆幼儿对学前双语教育的特殊需求 |
(三)建设高质量、专业化的学前双语教师队伍 |
(四)提升家长自身国语水平,建立科学的教育观 |
(五)缩小因“去小学化”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幼儿园管理人员及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幼儿园家长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幼儿园“去小学化”观察记录表 |
后记 |
(6)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小学化”研究 ——基于贵州省Q村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各级政府积极消除幼儿园“小学化”现象 |
(二)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普遍存在 |
(三)贵州省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小学化”问题突出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 |
(二)“小学化” |
四、文献综述 |
(一)关于幼儿园“小学化”的研究内容分析 |
(二)关于幼儿园“小学化”的研究地域分析 |
(三)关于幼儿园“小学化”的研究方法分析 |
(四)文献述评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理论基础:批判民族志 |
一、民族志的内涵及历史发展阶段 |
(一)民族志内涵 |
(二)民族志的历史发展阶段 |
二、批判民族志:基于TRUST计划研究案例的阐释 |
(一)初期的预备步骤 |
(二)第一阶段:汇整基础记录 |
(三)第二阶段:基础重建分析 |
(三)第三阶段:对话资料的产出 |
(四)阶段四和阶段五:系统分析 |
第二章 田野点概况 |
一、Q村概况 |
(一)三面环山的地理环境 |
(二)两种组织交叉管理下的Q村政治 |
(三)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Q村经济 |
(四)以家族为基础的Q村人口分布 |
(五)注重族群团结的Q村文化习俗 |
二、Q村幼儿园概况 |
(一)Q村幼儿园教育的历史发展 |
(二)Q村幼儿园的物质环境 |
(三)Q村幼儿园的师资队伍 |
(四)Q村幼儿园的一日生活 |
第三章 Q村幼儿园“小学化”现象的表现 |
一、Q村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为小学打基础 |
二、Q村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以智力教育为主 |
三、Q村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以讲授灌输为主 |
四、Q村幼儿园的教育评价方式——重结果性评价 |
第四章 Q村幼儿园“小学化”现象的意义阐释 |
一、“为小学打基础”的教育目标的意义阐释 |
(一)村长的模糊认识:幼儿园学习最重要 |
(二)校长的“小小成就”:村里出了几个大学生 |
(三)家长的期待:减轻孩子升入小学后的学习负担 |
二、“以智力教育为主”的教育内容的意义阐释 |
(一)校长的权力:按照书上来教 |
(二)幼儿园教师的困境:多方诉求带来的纠结 |
(三)家长的自身经历:多认识点字也好啊 |
三、“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育方法的意义阐释 |
(一)校长的直接干涉:幼儿就应该坐在教室里 |
(二)校长夫人的亲自指导:我来教新老师如何上课 |
(三)小学教师的辛苦:幼儿园的课也要上 |
四、“重结果性评价”的教育评价的意义阐释 |
(一)村长的教育评价标准:看小孩子期末考得怎么样 |
(二)幼儿的成功:考得好,妈妈就高兴 |
(三)校长的无奈:听取多方意见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一)幼儿园“小学化”是Q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的一种“无奈”选择 |
(二)幼儿园“小学化”是Q村融入主流社会的一种主动作为 |
(三)幼儿园“小学化”是Q村谋求发展的一种手段 |
二、反思 |
(一)对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小学化”的反思 |
(二)对研究本身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田野对象编码表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部分田野调查笔记与访谈录音文字稿 |
附录四 其他图片资料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大数据互联网语境下的应用写作价值观——由两则营销广告引发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句影响中国几代人的广告主题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
(一) 广告的缘起和价值观的阶梯式反思 |
1. 从广告主题句到教育口号 |
2. 从阶梯式反思到彻底否定 |
(二) 大数据互联网语境下多元价值观的呈现与认识上的瓶颈 |
1. 单一互联网语境:对“起跑线”认识的多元化价值观呈现 |
2. 大数据互联网语境:技术的进步与“起跑线”认识的瓶颈 |
二、一句出生就死亡的广告主题句:“年纪越大, 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 |
(一) 广告的缘起和价值观之辩 |
1. 由广告主题句“扎心”引发的价值观批判 |
2. 由一篇“10万+” (1) 微信引发的广告价值观之辩 |
(二) 从“丧文化”的两面性看蚂蚁财富“丧文案”价值观的人文缺失 |
1. 基于“丧文化”的蚂蚁财富广告的“丧文案” |
2. 蚂蚁财富“丧文案”传递出的劳动价值观之变 |
(三) 以马克思之名对广告价值观的不同解读 |
三、两则广告引发的价值观辨析:应用写作价值观的多重审视 |
(一) 两则广告价值观的集体无意识和集体意识 |
(二) 两则广告与达尔文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链接 |
(8)对家长培养孩子盲目跟风现象的分析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择校跟风 |
二、校外辅导跟风 |
三、呼吁与建议 |
(9)“教育起跑线说”隐喻的逻辑及其负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起跑线说”的缘起与讨论 |
二、“教育起跑线说”隐喻的逻辑及其假命题性质 |
三、“教育起跑线说”存在的现实基础 |
四、“教育起跑线说”的客观危害 |
五、“教育起跑线说”危害的规避 |
端正教育理念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使命。 |
合理与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是当务之急。 |
改革现行的教育考试制度是一项关键举措。 |
优化学前教育经费拨付机制及规范学前教育管理是重要手段。 |
实施多样化教育,满足民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也是题中之义。 |
(10)论课程纷争之下课程意识建构及其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的概念重建和拓展 |
二、课程纷争及其表现形式 |
(一)近年来国内的一些课程纷争 |
1. 围绕课程改革的学术层面的纷争举例 |
2. 公立学校系统中各个层面的纷争 |
3. 学校形态的纷争 |
4. 家长选择的纷争 |
(二)国际上的课程纷争举例 |
1. 围绕PISA考试的纷争 |
2. 英美新自由主义教育和课程改革纷争 |
三、课程纷争之下课程意识的重构 |
(一)重构课程意识之前的解构策略 |
(二)课程意识的建构与主体性的重建 |
(三)课程意识的实在性与超越性:基于本土的考量 |
四、不让城市输在起跑线上(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减”背景下拔苗助长的教育乱象观察、审思与突围[J]. 李冰,陈兴中,向晏平. 教育科学论坛, 2022(07)
- [2]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伦理审视[D]. 朱勇.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2)
- [3]中国孩子,提前成熟[J]. 谭山山. 视野, 2020(12)
- [4]城市家庭的教养方式与儿童早教消费[D]. 范文哲.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5]新疆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芳. 西南大学, 2020(01)
- [6]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小学化”研究 ——基于贵州省Q村的田野调查[D]. 张媛.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7]大数据互联网语境下的应用写作价值观——由两则营销广告引发的思考[J]. 张江艳. 秘书, 2018(02)
- [8]对家长培养孩子盲目跟风现象的分析与建议[J]. 秦佑星. 基础教育参考, 2017(12)
- [9]“教育起跑线说”隐喻的逻辑及其负效应[J]. 许祥云. 教育发展研究, 2017(04)
- [10]论课程纷争之下课程意识建构及其途径[J]. 张文军. 全球教育展望,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