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双鸭山农场中学教师刘妍

点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双鸭山农场中学副校长郭玉芬

课标要求及分析: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现代诗。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注重情感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以上要求中“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体现知识、能力目标。学习动词是理解、鉴赏;学习水平是理解、独立操作水平;学习内容是文学作品。

“注重情感体验”体现情感目标。学习动词是体验;学习水平是经历;学习内容是情感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现能力、情感目标。学习动词是品味;学习水平是独立操作、领悟水平;学习内容是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的内容是一首现代诗,学生在七、八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有感情朗读、品读重点词句、结合背景理解主旨”这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诗基本内容和主旨。

《我爱这土地》这首新诗是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诗中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执着、真挚、深沉的爱。

作为九年级下册诗歌单元的首篇,应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初步了解现代诗的阅读方法,在学习中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几首新诗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优势: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诗词朗读欣赏技巧,学会了划分节奏、重音,有感情地朗读等,初步具备了鉴赏诗歌的能力。

劣势: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这首诗的基本含义并不难。然而,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缺乏对侵略战争、民族危机等生活体验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做到读诗悟情,深入体会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却并非易事。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标中“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一要求,结合教材分析中所说,这是一首抒发深沉的爱国之情的现代诗这一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品味语言,理解诗歌意境及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课标要求“注重情感体验”,但从学情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在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领悟诗歌意象的丰富内涵。

学习目标:

⑴通过听读、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握诗歌的主题。

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⑶通过仿写训练,学生提高语言组织能力,激发爱国情感,从而珍惜美好的生活,更加努力地学习。

教学流程:

一、回顾积累,互动导入。(预设时间2分钟)

同学们对于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应该非常熟悉了,下面老师来说几句古诗的上句,看同学们能否说出下句。教师提问: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

天下兴亡,___________。

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几句诗都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学生能答出“爱国”这一主题。)

今天,我们将从现代爱国诗人艾青的这首《我爱这土地》中,再次体会这种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怀。

【点评:师生互动,你问我答的形式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较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背诵同一主题的诗句引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同时也起到了巩固旧知识的作用。】

二、深情朗读,把握主题。(预设时间13分钟)

(一)检测预习,走近作者。

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在全班进行交流。

2、通过大屏幕出示文字、图片补充介绍艾青及写作背景。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人。现代著名诗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为一个革命者。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调子沉重忧郁;抗战时期的作品多为觉醒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我爱这土地》等。其诗歌以土地和太阳为主要意象。

背景: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艾青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

【点评:九年级学生在历史课上已经学习过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教师通过文字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将这首诗歌放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去学习、体会,更有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二)朗读诗歌,感知诗情。

1、范读欣赏。学生边听边标注重音和停顿。

2、学生练读两遍后,可在全班展示朗读。教师和其他学生听读后给于相应的建议。

3、有感情的齐声朗读全诗。

4、这首诗当中反复提到“土地”,这里的“土地”指什么?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评:朗读环节,通过听范读、学生朗读、教师点拨的方式激发了学生读诗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读出诗中蕴含的感情,学生从理论上提升了朗读水平。教师抓住诗歌中“土地”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土地”指的就是祖国,促使学生能准确地把握住诗中表达的“爱国”这一思想感情,为进一步的探究做好了铺垫。】

三、合作品味,理解意象。(预设时间15分钟)

(一)教师用大屏幕出示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1、诗歌的基本特点就是借助具体的意象表达无形的情感,在这首诗中,作者除借助“土地”这一意象外,还借助了哪些具体的意象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呢?

2、“我”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3、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点评:教师将这一环节建立在充分朗读和学生准确把握诗的主体的基础上,降低了学生探究的难度。以“作者还借助了哪些具体的意象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个主问题带动学生对诗中河流、风、黎明等意象乃至整首诗的理解,而不是按部就班的逐个分析,避免了学生感到乏味和设计问题过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端。】

(二)再次深情的朗读课文。

【点评: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后,学生带着对诗歌深刻的理解再次朗读,更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朗读水平再次得到提升。】

四、拓展训练,升华情感。(预设时间10分钟)

教师出示一组展现祖国经济腾飞、科技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写作训练:

假如你也是一只鸟,或者是一棵树、一片落叶……了解了祖国曾经的苦难挣扎,又见证了祖国今日的繁荣昌盛,你会唱些什么呢?请你也试着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写一首小诗,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点评:这一环节,教师将学生的情感由诗的沉重的爱国情引向骄傲、幸福的方向。学生的情感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既看到祖国曾经遭受的磨难,又看到如今的蓬勃发展,更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总体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现了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将情感教育寓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在学习知识之余,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提高。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节设计层层深入。本设计将教学的过程分为把握主题、理解意象、深化情感三大环节,将学生由浅入深的带入学习活动中,各个环节衔接紧密,有层次、有梯度。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本设计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学生自我解读文本的引导者、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各环节设计的主体是学生活动,设计的意图是力求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能力的提升,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

(三)努力创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环境。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参与教学,无论是资料的展示、视频朗读的播放,还是拓展练笔环节中图片、文字的启发,都在努力为学生创设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力求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尤其是拓展练笔环节,教师没有将视角始终停留在祖国经受的苦难上,而是引导学生看向更积极、更阳光的一面,这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有利于触发文思。

这节课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实际出发,层层落实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全面了语文综合素养,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标签:;  ;  ;  

我爱这土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