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二聚体论文_刘清岱,苏家跃,田雪利,杨营,赵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蛋白质二聚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蛋白质,精氨酸,纳米,结合能,氢键,折迭,天冬。

蛋白质二聚体论文文献综述

刘清岱,苏家跃,田雪利,杨营,赵飞[1](2016)在《热休克蛋白质DnaK的纯化及其二聚体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定点突变技术构建了两个DnaK蛋白质突变体,研究腺嘌呤核苷叁磷酸(ATP)和腺苷二磷酸(ADP)条件对热休克蛋白质DnaK二聚体性质的影响.首先诱导表达DnaK蛋白质的两个突变体DnaK-A303C和DnaK-H541C,并采用硫酸镍亲和层析和阴离子交换层析对重组蛋白质进行纯化.对等量的DnaK蛋白质进行氧化交联处理,然后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检测ATP、ADP对DnaK二聚体的影响.研究表明DnaK突变体在ADP的存在下以同二聚体的形式存在,但是在ATP条件下能够形成异二聚体.由此为深入认识热休克蛋白质两个亚基之间的协同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张思奇,孙挺,汪尔康,王家海[2](2015)在《通过自组装蛋白质二聚体的方法制备DNA离子通道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人工纳米孔材料的设计和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有希望应用到DNA检测中.我们报道了一个新技术利用锥形纳米孔来测定小片段的DNA.本方法利用目标DNA和与链霉亲和素结合的DNA探针自组装形成蛋白质二聚体,通过电阻脉冲法实现对二聚体的特异性检测本方法还可以通过改变自组装的对象(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5年04期)

张智顺[3](2013)在《蛋白质二聚体构象的预测方法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物体内,蛋白质二聚体的形成是很多蛋白质行使功能的前提。蛋白质二聚体构象的解析与预测是结构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长久以来,蛋白质-蛋白质对接已成为预测二聚体构象的重要方法。但该法在应用时耗时长且准确率偏低。因此,为了提升蛋白质分子对接的预测准确率,本论文提出了以二聚化界面预测为指导的优化分子对接流程。实验结果显示,新流程具有82.3%二聚化界面预测准确率,二聚体预测构象与实际晶体结构的吻合程度达74%。经过与在线分子对接服务器HEX的对比,新流程预测的二聚体构象平均RMSD值优于HEX预测结果近2倍。由此可见,本文开发的分子对接优化流程能极大地提高预测蛋白质二聚体构象的准确率。为了进一步应用新流程,我们将抗艾滋病药物的重要靶点,HIV-1整合酶(IN)作为研究对象。HIV-1IN被发现存在同源二聚体现象,因而我们使用新对接优化流程成功预测了全长HIV-1IN同源二聚体构象,并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碳纳米管(CNT)结合对于HIV-1IN单体及二聚体活性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CNT能够与HIV-1IN单体或者二聚体的CTD结构域稳定结合,并诱导二聚体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影响HIV-1IN二聚体与DNA的结合。进一步研究还表明CNT可作为一个HIV-1IN的给药系统,稳定地携带HIV-1IN小分子抑制剂。本部分结果可为新型抗艾滋病药物或艾滋病治疗给药系统的开发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信息。(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3-05-15)

张峥艳[4](2013)在《介电常数及酸性氨基酸对蛋白质中精氨酸—精氨酸二聚体稳定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对蛋白质数据库(PDB)的统计,发现精氨酸-精氨酸二聚体碳…碳(CZ…CZ)作用距离在5之内的蛋白质占数据库的1/3。这种看似违背常理却普遍存在的,带同种正电荷的精氨酸-精氨酸二聚体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本文对它们在蛋白质数据库中的出现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并且对它们稳定存在的原因进行了相关计算和研究。1.蛋白质数据库(PDB)的统计在PDB数据库中,我们选择分辨率为2.0以及更好的蛋白结构作为研究对象。我们把两个精氨酸残基碳…碳(CZ…CZ)作用距离在5之内的称作精氨酸-精氨酸二聚体。考虑到PDB数据库的冗余性,我们使用Dunbrack实验室的6344条蛋白质链的非冗余数据库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发现25.2%(1599/6344)的非冗余蛋白质结构中含有一对或者一对以上精氨酸-精氨酸二聚体。说明精氨酸-精氨酸二聚体在蛋白质中普遍存在。在对PDB数据库精氨酸-精氨酸二聚体的统计中,我们发现所有的精氨酸-精氨酸二聚体都位于由不同基团构成的极性环境中。构成极性环境的基团有酸性氨基酸、水分子,以及结合位点附近的强极性的、可极化的基团,合位点附近的带负电的基团,还有与小分子结合的强极性的、可极化的基团,与小分子结合的带负电的基团。PDB数据库统计结果表明,在这些极性环境中,大部分的精氨酸-精氨酸二聚体是暴露在水溶剂中,与水分子作用的。对PDB数据库统计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68.3%的精氨酸-精氨酸二聚体是通过与酸性氨基酸形成精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叁聚体而稳定存在的。2.蛋白质介电常数以及酸性氨基酸对精氨酸-精氨酸二聚体的稳定作用我们采用包含色散作用的密度泛函方法(DFT-D)研究蛋白质介电常数对精氨酸-精氨酸二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介电常数增加到46.8(二甲亚砜)时,精氨酸-精氨酸二聚体达到热力学上稳定(约-1kcal/mol)。结构优化与能量计算表明,在介电常数比较小(小于4.8,叁氯甲烷)时,精氨酸-精氨酸二聚体倾向于以垂直结构存在(平行构型的两个精氨酸相互排斥,不能形成精氨酸-精氨酸二聚体);而当介电常数增大(大于5.6,二氯乙烷)时,他们倾向于以平行的结构存在(平行构型比垂直构型更稳定)。酸性氨基酸对精氨酸-精氨酸二聚体有着强烈的稳定作用,在介电常数从2.0到78.4的范围内,它使精氨酸-精氨酸二聚体的相互作用能降低到-154到-22kcal/mol。3.精氨酸-精氨酸二聚体和精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叁聚体的能量分解分析在ADF程序中,用PBE方法和DZP基组,分别对精氨酸-精氨酸二聚体和精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叁聚体的相互作用能进行分解,发现对他们起主要稳定作用的作用项是不同的。对于精氨酸-精氨酸二聚体来说,主要的稳定作用项是溶剂化能,它对精氨酸-精氨酸二聚体吸引作用的贡献高达90%;对于精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叁聚体来说,主要的稳定作用项是静电作用能,它对精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叁聚体吸引作用的贡献有75%。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蛋白质结构中精氨酸-精氨酸二聚体的存在,对精氨酸-精氨酸二聚体在药物设计中的运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3-04-01)

潘海[5](2012)在《蛋白质二聚化和在纳米颗粒表面吸附去折迭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中一类极其重要的大分子,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生物功能的执行与其特定的天然态空间结构密切相关,它的正确折迭保证了功能的完成,而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蛋白质会错误折迭使得其功能发生改变甚至丧失,故揭示蛋白质分子在不同环境中如何折迭成特定功能结构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其中二聚化蛋白的折迭过程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我们通过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方法来检测两个蛋白单体之间距离随时间的变化,与蛋白本身的折迭速率相比较从而可以得出蛋白二聚化和折迭之间的协同性相关信息。我们也研究了蛋白在纳米颗粒表面的去折迭变性行为,考虑到纳米表面的特性,如带电性,疏水性和大曲率,其表面导致的蛋白变性对于纳米颗粒载药来说是一个潜在的缺点,理解蛋白在纳米颗粒表面的变性行为和过程有助于人们对纳米颗粒载体的设计进行优化。本文主要从上述两方面,以β-乳球蛋白为例研究了其二聚化的动力学过程,以GB1和人血清白蛋白(HSA)为例研究了蛋白与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并对其物理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蛋白质、蛋白质折迭和聚集的背景,特别是蛋白质二聚化在生命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蛋白质自组装成二聚体或多聚体在生物体系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最近研究表明二聚化过程在蛋白质调节中起关键作用。特定蛋白质的二聚化是整合了生物功能、结构和调控于一体的生物过程,理解其本质可以让我们对细胞乃至生命的了解更进一步。此外,在这一章里还介绍了本论文中使用的主要实验手段:停流(stopped-flow)技术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o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技术。停流技术作为生物物理史上早期进行蛋白质折迭动力学研究的主流技术,使人们对蛋白折迭/去折迭路径有了深入了解。而FRET技术为人们在分子层次研究不同生命活动体系的机制细节提供了便利。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是与距离相关的,可以直接提供生物大分子在构型变化过程中的距离变化规律,使人们能运用光学手段观测分子在运动或其在发挥生物调控功能时构型的变化过程。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单分子技术,使人们对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之间的关系理解得更深入。第二章中,我们介绍了用停流装置(stopped-flow)结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研究β-乳球蛋白的二聚化过程的动力学行为。在β-乳球蛋白的自由巯基(Cysl21)标记了大基团的情况下,其稳定性和二聚化状态都会受到很大影响,然而人们对其影响的机理还不是了解得十分清楚。我们针对β-乳球蛋白单体条件下,通过标记供体和受体来研究标记的荧光基团对其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我们发现在自由巯基修饰了荧光基团的情况下,β-乳球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a的构成明显增加了,这与其在折迭过程中发现的非天然态的α结构也是相符合的。重要的是,虽然β-乳球蛋白的二级结构受到了破坏,但是,其依然能形成二聚体,而且二聚化速率因为修饰了荧光基团对的原因明显减慢了,这样使得我们能通过stopped-flow FRET技术对其二聚化动力学进行表征。我们的结果显示β-乳球蛋白二聚化过程的发生优先于其单体折迭的完成,这个结果也为其折迭和二聚的协同性提供了证据。在第叁章中,我们研究了蛋白与纳米颗粒的结合相互作用特性。由于纳米颗粒的众多特性诸如尺寸小,体表积大以及强的细胞穿透能力,使得其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医药和生物材料应用的可能性,比如载药,诊断和治疗药剂。然而我们对于其相互作用特性(特别是蛋白与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的生物本质的认识还远远落后于纳米技术本身的发展。在典型的蛋白与纳米颗粒相互作用中,两种过程:表面吸附和蛋白的构象变化,往往是混杂在一起的而没有相对定量的描述。在本章中,我们使用GB1作为模型蛋白,应用stopped-flow快速混合技术从细节上描述蛋白吸附到纳米颗粒表面并导致其部分去折迭的过程。当GB1吸附在纳米颗粒表面时,我们观测到一个两相的变性行为,这样的动力学可以表述为一个快速的平衡吸附,紧接着一个慢速的可逆去折迭过程。基于此模型,我们定量地测量了整个过程的速率常数,从而构建了其中的自由能变化。这使得我们能评估在GB1吸附到乳胶纳米颗粒和构象变化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pH值和离子强度的效应。我们希望这能加深我们对蛋白-纳米颗粒相互作用的认识,并能够在生物医药应用中对这种相互作用的控制有所帮助。第四章是我们在上一章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纳米颗粒的尺寸效应方面研究了其对蛋白吸附及蛋白变性作用的影响。我们使用人血清白蛋白(HSA)作为研究对象,通过CD谱得出,尺寸越大的纳米颗粒对蛋白的二级结构的扰动越大。而在动力学实验中,这个结果也得到了证明,在曲率半径更大的纳米颗粒表面上蛋白变性得更快。HSA是一个比较大的球蛋白,有可能在小尺度纳米颗粒表面上与HSA相互作用交界面因为曲率大而无法将HSA的螺旋结构撑开,这样虽然蛋白吸附到小纳米颗粒表面的速率大,但是对其二级结构破坏的作用比较小。第五章中,我们使用单分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sm-FRET)技术观测和研究了DNA Holliday Junction (DNA交叉结构)在缓冲液中加入Mg2+和不加Mg2+条件下的构型变化。我们使用了一种新设计的DNA交叉结构序列,将实验结果跟报道做比较,发现其构型倾向性发生了变化,并不像原始序列构成的交叉结构那样在高能量转移态和低能量转移态之间平均分布,而是倾向于一种类似原始结构的高能量转移态构型。值得注意的是,新设计的DNA交叉结构在这种高能量转移态时的能量转移效率要小于原序列,由此可以知道标记了荧光基团的两条臂之间的距离比原序列构成的交叉结构要稍大,这有可能是因为新设计的序列组成的DNA交叉结构更柔性而使得构型选择性更大。细节了解其构型变化的动力学,可以为我们设计相应的研究酶切动力学的交叉序列提供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2-08-11)

陶亮亮,寇庆,梁咪娟[6](2012)在《染料二聚体荧光探针测定蛋白质和DNA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和DNA在生命活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蛋白质和DNA的定量分析是食品科学和分析化学中经常涉及的检测内容;建立高灵敏度、低检测限的荧光探针定量测定方法对于准确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等具有重要意义。综述多种染料二聚体作为荧光探针测定蛋白质和DNA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染料二聚体的结构特性和荧光性质、作用机制以及测定时pH、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并展望了染料二聚体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粮油食品科技》期刊2012年04期)

陈益民,刘海燕,王慧[7](2011)在《N-端B型钠利尿肽、超敏C-反应蛋白质、D-二聚体对2型糖尿病伴颈动脉硬化患者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N-端B型钠利尿肽(NT-pro BNP)、超敏C-反应蛋白质(hs-CRP)、D-二聚体对2型糖尿病伴颈动脉硬化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8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30例糖尿病伴颈动脉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记为A组,选取同期收治的31例糖尿病无颈动脉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记为B组,对两组患者进行NT-pro BNP、超敏C-反应蛋白质、D-二聚体检测,总结NT-pro BNP、超敏-C反应蛋白质、D-二聚体对糖尿病伴颈动脉硬化患者的预测价值。结果 A组患者NT-pro BNP、超敏C-反应蛋白质、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B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NT-pro BNP、超敏C-反应蛋白质、D-二聚体含量与颈动脉硬化有显着相关,是颈动脉硬化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能作为评断颈动脉增厚的有效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1年06期)

武卫党,牛凡[8](2010)在《心房纤颤患者C反应蛋白质、左房内径及D-二聚体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类型房颤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左房内径(LAD)及D-二聚体水平,探讨其与房颤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门诊及住院房颤患者共38例,其中慢性房颤20例、阵发性房颤18例,非房颤对照组40例,各组分别检测血清CRP与D-二聚体水平,同时心脏超声波检查LAD。结果:房颤组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房颤组CRP水平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房颤组LAD与阵发性房颤组左LA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CRP与LAD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炎症可能参与了房颤患者的心房重构,在房颤的发生及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同时提示各类型房颤患者均存在血栓前状态,借助D-二聚体水平可判断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程度,以期为临床抗凝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陕西医学杂志》期刊2010年04期)

孙长亮,王长生[9](2009)在《蛋白质β-折迭二聚体结合能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B3LYP和MP2方法研究了17个由甘氨酸多肽构成的具有反平行结构和平行结构的β-折迭二聚体.估算了在反平行结构中存在的H···H,O···O二级静电排斥作用的大小.并以LR,SR,MR为结构单元探讨了肽链长度的增加对体系的结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平行的β-折迭二聚体中,由于二级静电作用的影响,随着肽链长度的增加,体系的结合能是以折线形式增强的,而在平行结构中,体系的结合能随着肽链长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强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B辑:化学)》期刊2009年06期)

林旭聪,燕瑾,郭良洽,谢增鸿[10](2008)在《吲哚基二聚体菁类探针同步荧光测定蛋白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蛋白质对双嵌吲哚染料具有良好的荧光增强作用,以新型水溶性吲哚基同型二聚体探针I,建立了一种灵敏的蛋白质同步荧光分析体系。实验考察了吲哚探针的荧光特征、吲哚探针浓度、缓冲体系pH、盐浓度等参数对体系荧光的影响。在酸性条件下,蛋白质分子与探针I发生结合作用,同步荧光明显增强并向长波方向发生红移,且同步荧光强度与蛋白质浓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在最优条件下,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线性响应范围5.00×10-7~2.50×10-5g.mL-1,检测限(3σ/K)为3×10-8g.mL-1;测定了血清蛋白BSA的合成样品,不同浓度BSA样品回收率为98.6%~103.0%,相对标准偏差1.1%~1.9%;与蛋白质紫外标准测定法比较,测定偏差为0.4%~3.9%。(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08年11期)

蛋白质二聚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些年来人工纳米孔材料的设计和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有希望应用到DNA检测中.我们报道了一个新技术利用锥形纳米孔来测定小片段的DNA.本方法利用目标DNA和与链霉亲和素结合的DNA探针自组装形成蛋白质二聚体,通过电阻脉冲法实现对二聚体的特异性检测本方法还可以通过改变自组装的对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蛋白质二聚体论文参考文献

[1].刘清岱,苏家跃,田雪利,杨营,赵飞.热休克蛋白质DnaK的纯化及其二聚体性质研究[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16

[2].张思奇,孙挺,汪尔康,王家海.通过自组装蛋白质二聚体的方法制备DNA离子通道传感器[J].科学通报.2015

[3].张智顺.蛋白质二聚体构象的预测方法及其应用[D].复旦大学.2013

[4].张峥艳.介电常数及酸性氨基酸对蛋白质中精氨酸—精氨酸二聚体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

[5].潘海.蛋白质二聚化和在纳米颗粒表面吸附去折迭的动力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2

[6].陶亮亮,寇庆,梁咪娟.染料二聚体荧光探针测定蛋白质和DNA的研究进展[J].粮油食品科技.2012

[7].陈益民,刘海燕,王慧.N-端B型钠利尿肽、超敏C-反应蛋白质、D-二聚体对2型糖尿病伴颈动脉硬化患者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1

[8].武卫党,牛凡.心房纤颤患者C反应蛋白质、左房内径及D-二聚体的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0

[9].孙长亮,王长生.蛋白质β-折迭二聚体结合能的理论研究[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9

[10].林旭聪,燕瑾,郭良洽,谢增鸿.吲哚基二聚体菁类探针同步荧光测定蛋白质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

论文知识图

在体外和细胞上对GABAB1的选...蛋白质二聚体的示盆图阴的叁维空间结构A、叁维结构卡通...转录因子的调节机制Fig1.2Regulation...AR体系的荧光光谱荧光素酶无底物结合(蓝色)及底物FMN...

标签:;  ;  ;  ;  ;  ;  ;  

蛋白质二聚体论文_刘清岱,苏家跃,田雪利,杨营,赵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