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藻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Sp34及其溶藻物质的溶藻特性与机制研究

溶藻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Sp34及其溶藻物质的溶藻特性与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的发生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全球范围内蓝藻水华的爆发频率和强度日益增加,造成水体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和紊乱,降低水资源可利用性,影响旅游,养殖等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细菌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水环境中生物种群结构和功能的组成部分,与藻类生物量的平衡密切相关。因此,溶藻细菌成为微生物控藻研究的热点。滇池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经济意义,但近年来频繁遭受蓝藻水华的危害。因此,本研究以滇池水华藻为研究对象,研究溶藻菌及其分泌的溶藻物质的溶藻特性与溶藻作用机制,从而为滇池蓝藻水华的防治提供优质的控藻细菌或物质资源和理论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溶藻细菌的分离和鉴定。从滇池分离得到了1株高效溶藻细菌Sp34,根据其16S rRNA基因序列及系统发育树分析,Sp34属于Bacillus licheniformis。2.Bacillus licheniformis Sp34对同样分离自滇池的铜绿微囊藻DCM4溶藻特性研究。菌株Bacillus licheniformis Sp34对初始叶绿素a浓度为2 mg/L的铜绿微囊藻的六天去除率为76%,Sp34的最低初始抑藻浓度为1.35×10~5 CFU/mL,另外对铜绿微囊藻NIES843的溶藻作用也能达到97%,表明其能高效的杀灭铜绿微囊藻。而铜绿微囊藻是一种最常见水华蓝藻优势种,其能产生微囊藻毒素,威胁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同时,Sp34也能抑制其它有害水华藻类的生长,包括惠氏微囊藻和席藻。因而利用Sp34作为潜在控藻资源具有重要应用价值。Sp34通过释放胞外溶藻物质的间接方式溶藻,并且,溶藻物质可能为具有温度和酸碱耐受性的非蛋白类物质。通过对其溶藻物质性质的研究,为后续分离纯化溶藻物质提供支持和指导。3.菌株Sp34分泌的胞外溶藻物质的溶藻条件探究。24 h光照和14:10 h光暗循环的条件下,菌株Sp34无菌上清液的溶藻效果远远高于黑暗条件下,其溶藻作用具有一定的光依赖性。此外,28°C下,其无菌上清液的杀藻率显著高于15°C时。同时,28℃时,藻的生长受到促进,而15℃时,藻的生长受到抑制。结合温度和光照实验,Sp34无菌上清液的杀藻率与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显著正相关,其产生的胞外溶藻物质的杀藻作用依赖于铜绿微囊藻的良好生长,因此,菌株Sp34或者其溶藻物质在严重蓝藻水华的控制方面很有应用前景。4.菌株Sp34分泌的胞外溶藻物质的溶藻机制研究。Sp34无菌上清液处理后,铜绿微囊藻细胞完整性受到严重破坏,细胞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减少。Sp34无菌上清液可能导致藻细胞的氧化胁迫,并进一步引起藻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此外,本研究证实了菌株Sp34分泌的胞外溶藻物质严重抑制了铜绿微囊藻DCM4的光合作用相关基因psaB、psbD1和rbcL的转录表达,DNA修复相关基因recA和微囊藻毒素合成相关基因mcyB的转录表达。因此,对菌株Sp34分泌的胞外溶藻物质溶解铜绿微囊藻的作用机制的初步猜测为:在芽孢杆菌Sp34分泌的溶藻物质作用下,对藻细胞造成氧化胁迫,触发藻细胞内抗氧化机制,使得藻细胞内CAT含量升高而GSH含量降低;氧化胁迫的进一步作用下,藻细胞膜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导致膜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增加,进而导致藻细胞完整性的破坏。同时其分泌的胞外溶藻物质也对藻细胞的DNA造成损伤,影响藻细胞光合作用的正常运行,抑制藻细胞内微囊藻毒素的合成,最终杀灭藻细胞。5.溶藻物质色胺的鉴定及其溶藻特性研究。Bacillus licheniformis Sp34能在含有色氨酸的培养基中产生色胺。同时,Sp34的1/8 LB培养液中也含有色胺,色胺对铜绿微囊藻DCM4具有良好的溶藻作用,Sp34主要通过分泌胞外溶藻物质溶藻,因此推测色胺是Sp34分泌的溶藻物质之一。色胺的溶藻作用具有一定的光依赖性和温度依赖性,结合其温度和光照实验,其溶藻作用依赖于铜绿微囊藻的良好生长。6.色胺溶藻机制的初步研究。色胺的作用下,藻细胞内ROS含量快速增加,藻细胞内氧化水平显著升高,可能导致藻细胞的氧化损伤。细胞内部总蛋白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下降,单个藻细胞内蛋白和糖含量增加,表明色胺可能导致藻细胞分裂受到抑制,严重影响藻细胞的生长,最终造成藻细胞死亡。综上,本研究分析了一株来自滇池的高效溶藻菌及其分泌的溶藻物质对同样分离自滇池的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特性及溶藻机制。本研究成果将为蓝藻水华的微生物治理提供控藻资源与相关理论指导。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暴发
  •     1.1.1 蓝藻水华的形成
  •     1.1.2 蓝藻水华的危害
  •   1.2 蓝藻水华的防治
  •     1.2.1 物理方法控藻
  •     1.2.2 化学方法控藻
  •     1.2.3 生物方法控藻
  •   1.3 细菌控藻的研究进展
  •     1.3.1 溶藻细菌的种类
  •     1.3.2 溶藻细菌的作用方式
  •     1.3.3 溶藻细菌分泌的胞外溶藻物质种类
  •     1.3.4 溶藻物质的溶藻作用机制
  •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溶藻菌的溶藻特性及溶藻机制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1.1 试验藻种、菌种及培养条件
  •       2.1.1.2 试验培养基
  •       2.1.1.3 试验试剂
  •       2.1.1.4 主要仪器
  •     2.1.2 试验方法
  •       2.1.2.1 藻细胞计数与细菌计数
  •       2.1.2.2 叶绿素测定
  •       2.1.2.3 溶藻菌鉴定
  •       2.1.2.4 溶藻菌生长曲线测定
  •       2.1.2.5 溶藻菌的溶藻特性
  •       2.1.2.6 溶藻物质的溶藻作用的影响因素
  •       2.1.2.7 溶藻物质作用下藻细胞的形态变化
  •       2.1.2.8 溶藻物质作用下藻细胞的生理生化响应
  •       2.1.2.9 溶藻活性物质作用下藻细胞重要功能基因的表达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溶藻菌的鉴定及生长曲线
  •       2.2.1.1 溶藻菌的鉴定
  •       2.2.1.2 溶藻菌的生长曲线
  •     2.2.2 溶藻菌的溶藻特性
  •       2.2.2.1 溶藻菌的溶藻效果
  •       2.2.2.2 溶藻菌的溶藻范围
  •       2.2.2.3 溶藻菌的最低抑藻浓度
  •       2.2.2.4 溶藻菌的溶藻方式
  •       2.2.2.5 溶藻细菌分泌的溶藻物质的性质
  •     2.2.3 溶藻细菌分泌的溶藻物质溶藻作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3.1 光照对溶藻物质的溶藻作用的影响
  •       2.2.3.2 温度对溶藻物质的溶藻作用的影响
  •     2.2.4 溶藻细菌分泌的溶藻物质的溶藻机制研究
  •       2.2.4.1 溶藻物质作用下藻细胞的形态变化
  •       2.2.4.2 溶藻物质作用下藻细胞的生理生化响应
  •       2.2.4.3 藻细胞重要功能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   2.3 小结
  • 第三章 色胺溶藻特性与溶藻机制初步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1.1 试验藻种、菌种及培养条件
  •       3.1.1.2 试验培养基
  •       3.1.1.3 试验试剂
  •       3.1.1.4 试验主要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1.2.1 色胺测定
  •       3.1.2.2 色氨酸诱导芽孢杆菌Sp34 产色胺分析
  •       3.1.2.3 Sp34分泌的溶藻物质中色胺的检测
  •       3.1.2.4 色胺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
  •       3.1.2.5 色胺溶藻作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       3.1.2.6 色胺作用下藻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的变化
  •       3.1.2.7 色胺作用下藻细胞内总蛋白含量的变化
  •       3.1.2.8 色胺作用下藻细胞内总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芽孢杆菌Sp34利用色氨酸产色胺
  •     3.2.2 色胺的溶藻活性
  •     3.2.3 溶藻物质—色胺的检测
  •     3.2.4 色胺溶藻作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       3.2.4.1 光照对色胺溶藻作用的影响
  •       3.2.4.2 温度对色胺溶藻作用的影响
  •     3.2.5 色胺作用下藻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变化
  •     3.2.6 色胺作用下藻细胞内生物大分子含量的变化
  •       3.2.6.1 色胺对藻细胞内总蛋白含量的影响
  •       3.2.6.2 色胺对藻细胞内总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刘锦钰

    导师: 罗锋,杨彩云

    关键词: 蓝藻水华,铜绿微囊藻,溶藻菌,色胺,溶藻机制

    来源: 西南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生物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西南大学

    分类号: X52;X172

    总页数: 82

    文件大小: 3225K

    下载量: 120

    相关论文文献

    • [1].氮磷形态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影响[J]. 能源研究与信息 2020(01)
    • [2].对叔丁基邻苯二酚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抑制作用[J]. 环境化学 2018(12)
    • [3].过氧化氢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4].9种黏土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J]. 中国给水排水 2018(07)
    • [5].环境因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J].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6].有毒铜绿微囊藻胁迫下三角帆蚌消化系统的扫描电镜观察[J]. 生物学杂志 2015(01)
    • [7].铜绿微囊藻对锌、镉胁迫的生理响应[J]. 江苏农业学报 2019(01)
    • [8].铜绿微囊藻衰亡过程中产甲烷动态及关键影响因子[J].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2019(05)
    • [9].扰动条件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磷吸收的影响[J]. 环境科技 2018(01)
    • [10].基于实验室培养的一株铜绿微囊藻生长动力参数率定及生长数值模拟[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8(03)
    • [11].铜绿微囊藻对有机毒物菲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09)
    • [12].菹草与铜绿微囊藻化感互作及其对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 [13].典型微量金属元素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影响的研究[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6(05)
    • [14].铜绿微囊藻对磷酸盐的代谢及动力学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09)
    • [15].池塘养殖中铜绿微囊藻防治试验[J]. 中国水产 2008(05)
    • [16].光照对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17].果胶酶对铜绿微囊藻蛋白表达的影响[J]. 西北农业学报 2018(07)
    • [18].不同品种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比较[J]. 中学生物教学 2018(08)
    • [19].我校“中草药黄连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机理研究”项目获国际先进水平[J].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13(03)
    • [20].铜绿微囊藻污染下滇池草海表层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含量[J]. 湿地科学 2018(06)
    • [21].无机碳对铜绿微囊藻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24)
    • [22].4种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影响的比较[J]. 四川环境 2019(05)
    • [23].萘对铜绿微囊藻和聚球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影响的比较[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 [24].中药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抑制作用研究[J]. 给水排水 2018(04)
    • [25].铜绿微囊藻与浮萍联合生长对净化水体的影响[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 [26].不同干燥法对微生物溶藻剂溶解铜绿微囊藻能力的影响[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8(07)
    • [27].微囊藻毒素-LR和铜绿微囊藻裂解液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11)
    • [28].利用real-time RT-PCR研究大型蚤对铜绿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转录水平影响[J]. 湖泊科学 2011(01)
    • [29].重金属镉对铜绿微囊藻的分层胞外聚合物淬灭机制研究[J].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30].铜绿微囊藻增殖与产毒过程中的氮磷限制与主控因子研究[J]. 水资源保护 2019(05)

    标签:;  ;  ;  ;  ;  

    溶藻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Sp34及其溶藻物质的溶藻特性与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