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涡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强度,通量,臭氧,产生器,尺度,气候学,平流层。
涡强度论文文献综述
杨新湦,任治[1](2018)在《基于尾涡强度的无人机与民机纵向安全间隔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无人机频频入侵机场净空,与民航客机发生危险接近的问题,以碰撞风险为量化指标,对无人机与民机需要保持的纵向安全间隔进行评估研究。分析民机尾涡流场对无人机运行的影响,利用Crow近场涡强度消散理论,得到实际尾迹影响区改进Reich碰撞模板,据此建立CNS/GPS性能环境下的纵向间隔评估模型,通过Matlab进行间隔值求解。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民机起飞初始爬升阶段无人机尾随运行时导航性能和尾涡迹对所需最小间隔值的影响,并得到给定安全目标水平的计算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匡晓迪,方长芳,李竞时,李云[2](2018)在《基于概率估算的南海中尺度涡强度定级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预报工作的实际,选用中尺度涡振幅作为强度指标,首先用概率大小定义强度等级,然后将强度等级和衡量中尺度涡的强度量值——振幅的大小一一对应,给出中尺度涡强度分级方案的同时,提出了以风险评估为基本思路,以概率分布为主要工具的强度定级新方法。这一方法取代纯经验的指标设置,提供一种新的有依据的定级方法。基于实际工作需求,使用概率阈值211510 cm定义中尺度涡强度等级,将中尺度涡强度分为4级。(本文来源于《海洋预报》期刊2018年01期)
王迪[3](2017)在《春季西亚地表热力异常与初夏东北冷涡强度变化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60站温度资料计算了初夏东北冷涡指数(NECVI,North-East Cold Vortex Index)。通过 Mann-Kendall,经验正交分解,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其存在年代际,年际的变化,与欧亚大陆地表热力因子进行相关性计算发现其与西亚地表热力因子(地面2m气温;地表气温;第叁层土壤温度)成明显负相关关系。然后分析了二者之间在两个时间尺度上的可能机制,还简要分析了西亚地表热力因子异常升高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 1979-2015年间初夏东北冷涡强度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00年之前,冷涡活动总体偏强。1979-1999年第一时段内6月500hPa的环流背景场,有利于偏强东北冷涡活动,后一时段不利于我国东北冷涡活动。春季西亚地表热力因子在1999年前后发生了明显的转变,1999年前偏冷,之后表现为明显的增暖;地表热力异常的年代际变化与NECVI的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西亚地表异常偏冷阶段,对应东北冷涡强度偏强,反之亦然。西亚地表热力因子影响东北冷涡强度年代际变化的可能过程为:春季西亚地表热力因子升高,使对流层从低层至高层整层位势高度场增加,高空波动中心加强,波动沿西风急流向东亚地区传输至我国东北地区的南部。初夏,波动向我国东北地区传输,影响东北冷涡强度,进而使冷涡强度在年代际尺度上发生变化。(2) 1979-2015年间初夏东北冷涡强度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存在一定的周期性振荡。将初夏冷涡年际变化情况与春季欧亚大陆地表热力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时发现,春季西亚地区地表热力因子与初夏NECVI仍然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与年代际尺度分布情况相似。大陆在年际尺度上影响初夏NECVI的过程与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影响机制基本一致,但年际尺度上二者在可能机制的关联程度上表现得更加明显。(3)春季地表热力因子的时间系数与同期的降水,土壤湿度,潜热呈现负相关关系,而与同期的感热成正相关关系,我们认为由于春季降水减少导致土壤湿度减少,使得蒸发产生的潜热减少,从而使地表升温成为热源,感热增多。降水减少,土壤湿度降低,蒸发减弱,上空的云量也有所下降,导致地表接收太阳净短波辐射增加,使得地表热力因子异常升高。(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7-06-01)
王文杰,刘宇迪,朱金双,沈俊[4](2016)在《南海中尺度涡强度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南海中尺度涡强度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规律,利用Matlab提取50 a(1958~2007年)简单海洋资料同化(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SODA)月平均数据集中流场和海表面高度场数据,应用一个涡旋自动探测算法对南海中尺度涡初始生成位置进行分析,并分析了海表面高度异常均方根值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结果表明:50 a里南海中尺度涡主要分布在吕宋岛西北海域、吕宋岛西南海域和越南以东广大海域,秋、冬季中尺度涡能量较高,春季中尺度涡最弱,中尺度涡强度高值区年际变化明显。从季节变化上看,海面高度异常均方根春、夏季最小,秋冬季最大;从年际变化上看,与同时期Nino3指数有显着负相关,周期大约为3 a。(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6年12期)
黎成超,郭世昌,易琦,黎海凤[5](2016)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冬季大气臭氧与极涡强度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全面了解冬季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臭氧与同期北极极涡强度变化的相关关系,利用1979年1月至2011年12月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选取了4个关键区(北极、东亚、北美和西欧),采用相关分析和E-P通量计算方法,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进行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冬季北极平流层臭氧总量与极涡强度的负相关关系较好;(2)当极涡强(弱)年,极圈内和外围的北美部分地区臭氧总量显着减少(增加);(3)极涡强度弱时,上传到平流层的涡动热通量强,北半球中高纬地区E-P通量散度辐合增强,剩余环流加强,将导致该地区得到低纬高浓度臭氧的补充而使得臭氧含量增多;(4)1979-2011年上传到中高纬平流层的波动通量增加,造成极区温度增加,进而抑制非均相反应发生而使得极区臭氧含量增加。(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6年05期)
宋克伟,刘松,王良璧[6](2016)在《扁管换热器内纵向涡强度与换热强度对应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纵向涡强化传热技术在管翅式换热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一直以来对纵向涡强化传热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涡产生器结构参数及布置方式对换热的影响方面,文献对纵向涡强度与换热强度之间定量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建立了采用纵向涡强化传热的扁管管翅换热器数值模型,采用二次流强度参数Se分析了翅片及涡产生器结构参数变化时,通道内纵向涡强度与换热强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并定量分析了通道中涡产生器引起的纵向涡强度增量与传热强化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翅片及涡产生器结构参数变化时,Nu、Se与Re之间,以及阻力系数f与Re及Se之间均不存在定量对应关系,但Se与Nu以及?Se与?Nu之间存在对应关系。这表明,在布置有纵向涡产生器的扁管管翅换热器翅侧通道内,纵向涡强度决定了通道内的换热强度。(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饶建,任荣彩,杨扬[7](2014)在《热带加热异常影响冬季平流层极涡强度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大气环流模式SAMIL/LASG,通过选择两种对流参数化方案,研究了热带加热异常对热带外平流层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因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引起的热带对流加热状况的差异,可显着影响模式对北半球冬季平流层极涡强度的模拟偏差。与采用Manabe对流参数化方案相比,采用Tiedtke参数化方案可以显着改善对平流层极涡强度的模拟,使平流层极涡"过强"及极区"过冷"的模拟偏差得到明显改善。研究其中的影响过程发现,由于Manabe方案最大凝结潜热加热高度过低,在对流层中低层;而Tiedtke方案的最大凝结潜热加热位置在对流层中上层,因而Tiedtke(Manabe)方案时热带大气温度在对流层中上层较为偏暖(偏冷),在平流层低层较为偏冷(偏暖)。自秋季开始,与热带对流层高层温度的暖偏差相联系,热带外对流层高层以及热带平流层低层出现伴随的温度冷偏差;与之对应,平流层中纬度从秋季开始也出现持续的温度暖偏差。另外,随着秋冬季节平流层行星波活动的出现,Tiedtke方案时热带外地区行星波1波的强度也明显强于Manabe方案,使得秋冬季节涡动引起的向极热通量在Tiedtke方案时明显偏强,从而造成了冬季平流层极区温度偏暖、极涡强度偏弱。(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黎成超,郭世昌,黎海凤,郭漪然[8](2014)在《(S6)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大气臭氧变化趋势及其与极涡强度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1979年1月到2011年12月的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选取了4个关键区(北极、东亚、北美和西欧),计算研究了这4个关键区臭氧的变化趋势及其与冬季北极极涡强度变化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1)从1979~2011年,北半球4个关键区(北极、东亚、北美和西欧)的臭氧总量呈减少趋势,但是减少的趋势已经减缓;(2)自1993、1994年以来,北半球4个关键区的冬季臭氧总量都为显着的上升趋势,上升趋势最大在北极地区,为1.1577 DU/a;(3)当极涡强(弱)年,极圈内和外围的北美部分地区臭氧总量显着减少(增加),向中低纬的涡动动量强(弱),向平流层的涡动热通量弱(强),平流层中下层向极输送弱(强),剩余环流减弱(加强);(4)北极地区平流层中下层的温度趋势变化与东亚、北美和西欧地区不同,其原因与大气辐射过程关系不密切,而主要是动力过程所致,即当极涡减弱时,上传到平流层的涡动热通量增加,造成极区温度增加,进而造成北极臭氧含量的增加;(5)极涡强度减弱,北半球中高纬地区E-P通量散度为辐合,剩余环流加强,将导致该地区得到低纬度臭氧的补充,使得北半球中高纬度臭氧含量增多。(本文来源于《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期刊2014-11-03)
刘鸣彦,朱伟军,高洁,顾沛澍[9](2013)在《冬季北半球极涡强度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北半球极涡强度指数资料,采用相关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初步分析了北半球极涡强度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发现,北半球极涡与北太平洋风暴轴之间有同步的强弱变化特征,在北半球极涡强度的高(低)值年,一般对应着风暴轴强度的增强(减弱),风暴轴区域扰动动能的加大(减弱),天气尺度涡动向极和向上的热量以及西风动量输送的显着增强(减弱)。进一步分析表明,极涡的异常变化可以通过改变欧亚大陆及其下游北太平洋上空的高度场,进而改变东亚西风急流的强度以及风暴轴上游的斜压性,从而对风暴轴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杨涵洧,封国林,沈柏竹,支蓉[10](2012)在《中国夏季东北冷涡强度的定量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NCEP/NCAR发布的1981~2010年全球日平均再分析位势高度场资料对东北冷涡进行检索并提取其平均态,在此基础上定义东北冷涡的偏离指数,并探讨其对东北冷涡强度特征的描述。结果表明:(1)东北冷涡500hPa闭合中心位势高度的概率分布近似为高斯分布,以其期望值提取的东北冷涡平均态具有东北冷涡的共性,表现出明显的大气斜压性及有利于系统维持和发展的温压配置关系特征;(2)基于东北冷涡平均态定义的东北冷涡偏离指数不仅能够表征东北冷涡偏离平均态的程度,还包含了低压面积的信息,即能够直观地显示东北冷涡的强弱特征。(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2年03期)
涡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预报工作的实际,选用中尺度涡振幅作为强度指标,首先用概率大小定义强度等级,然后将强度等级和衡量中尺度涡的强度量值——振幅的大小一一对应,给出中尺度涡强度分级方案的同时,提出了以风险评估为基本思路,以概率分布为主要工具的强度定级新方法。这一方法取代纯经验的指标设置,提供一种新的有依据的定级方法。基于实际工作需求,使用概率阈值211510 cm定义中尺度涡强度等级,将中尺度涡强度分为4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涡强度论文参考文献
[1].杨新湦,任治.基于尾涡强度的无人机与民机纵向安全间隔评估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
[2].匡晓迪,方长芳,李竞时,李云.基于概率估算的南海中尺度涡强度定级方法[J].海洋预报.2018
[3].王迪.春季西亚地表热力异常与初夏东北冷涡强度变化的联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
[4].王文杰,刘宇迪,朱金双,沈俊.南海中尺度涡强度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分析[J].海洋科学.2016
[5].黎成超,郭世昌,易琦,黎海凤.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冬季大气臭氧与极涡强度关系[J].高原气象.2016
[6].宋克伟,刘松,王良璧.扁管换热器内纵向涡强度与换热强度对应关系[J].化工学报.2016
[7].饶建,任荣彩,杨扬.热带加热异常影响冬季平流层极涡强度的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2014
[8].黎成超,郭世昌,黎海凤,郭漪然.(S6)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大气臭氧变化趋势及其与极涡强度关系研究[C].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2014
[9].刘鸣彦,朱伟军,高洁,顾沛澍.冬季北半球极涡强度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J].大气科学学报.2013
[10].杨涵洧,封国林,沈柏竹,支蓉.中国夏季东北冷涡强度的定量化分析[J].大气科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