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汉书》异文研究

《史记》《汉书》异文研究

王海平[1]2003年在《《史记》《汉书》异文研究》文中指出《史记》《汉书》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其中《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两书中对汉代历史的记载有一部分是重合的。《汉书》对这段历史的记载多是袭用《史记》而成,这就使得两书在局部内容上有着极大的相似性,由此也就出现了大量的异文。《史记》《汉书》异文是十分宝贵的研究资料,在已有关于两书的对比研究中,还没有人对这两部书之间存在的异文现象作过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 本文首先对《史记》《汉书》异文中所有的字、词、句进行比较,总结出这叁方面的异文表现形式;再考察两书异文产生的主要原因;最后研究异文在古籍校勘、词义训诂、词汇研究、语法研究、修辞研究及句读等语文学科诸方面的运用。两书异文研究可以为这两部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语料依据,具有较广泛的学术价值。

周婷婷[2]2012年在《史汉比较研究专着专论叙录》文中指出从班固写作《汉书》所提出的“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开始,史汉异同就引起世人关注。唐代以后,史汉异同之论渐多。自宋代出现《班马字类》始,比较班马之专着也陆续出现。近年来,班马比较渐热,已经成为一门学问,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多有以班马比较为选题者,而查阅班马比较资料,颇费翻检之功。然而目前尚无一部专门的学位论文、目录书籍或叙录书籍供史汉比较研究学者使用,每一位治史汉比较的学者,均需从头查阅资料,既要仔细追寻资料的来源,又要在未详内容的情况下细读全篇,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浪费精力。本叙录正是为史汉比较研究学者提供查阅方便而作。本叙录以笔者亲见书籍为研究对象,主要进行的工作:一是为历代史汉比较专着作叙录。古籍侧重介绍其版本特征、比较内容、意义,兼载重要序跋,以了解成书相关情况;现代书籍在介绍其内容的基础上,以史汉比较研究史的视角评论其主要贡献,间或论其存在问题。二是为历代史汉比较专论作叙录。专论以论题同时出现“史”“汉”或“马”“班”或两书对应篇目为收录标准,提供其收录之处,专论之主要内容,并以史汉比较研究史的视角追问其创见,有创见者给以指出。介绍内容,以供研究者定其查阅与否;指出创见,以明研究者欲进行之工作是否属于重复劳动。叁是为近年史汉比较研究硕博论文做叙录。多篇硕博论文的出现,是史汉研究成为一门学问的重要标志之一,虽然网络上可见其内容介绍,而从“一门学问”的角度去审视,还是需要为其定位。本文介绍其师承、所属比较研究的范畴、在史汉比较这门学问中取得的有价值的成果,间或论及存在的问题。四是总结归纳不同时期史汉比较研究的创获。这一点在前叁项内容的基础上完成,以使治史汉比较研究者明晰不同时期的不同努力方向和研究特点。五是辑录历代史汉比较之有价值散论,提供出处线索,为史汉比较研究学者使用提供方便。本课题进行过程中,有介绍、有考辨、有综述、有评议,以期在课题进行中体现笔者之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之微见,以见史汉比较研究发展之演变。

邹维一[3]2010年在《《史记》《汉书》异文考述》文中认为《史记》和《汉书》是史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两部着作,历来对《史记》和《汉书》的比较研究中,多侧重于对两部史书的体例和对司马迁与班固的史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又有关于《史记》、《汉书》文字上的互校研究,这些即所谓“班马异同”。本文试图在对校《史记》和《汉书》的过程中,走出之前仅仅校对文字的旧路,力图从史实考证的方面论述《史记》和《汉书》关于同一史实而记载有出入的异文现象。《史记》和《汉书》关于同一史实的记载中,之所以出现这种异文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汉书》纠正了《史记》在史实记载中某些细节上的小讹误,其中当然不排除个别方面有《汉书》误改的现象,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异文是流传过程中所造成,如形近字和同音和音近字,也有因字形变化所造成的,如“七”字和“十”字的演变问题所带来的讹误等,很多细小的史实记载讹误,只有通过《史记》和《汉书》的参读才能发现.本文论证结合,对部分异文亦作详细考证,以求能推进《史记》和《汉书》的比较研究。

李娟[4]2012年在《《史记》《汉书》异文的训诂价值研究》文中认为《史记》和《汉书》是我国两部重要的史学着作兼文学巨着,它们在记录刘邦建国至汉武帝太初末年这一段历史时是互相重合的。班固在处理这段历史的时候,几乎是直接袭用司马迁的叙述,这就使得两书在部分章节上出现了大量的异文现象。异文是古籍中非常重要且普遍的语言现象,在已有的关于《史记》《汉书》异文的研究中,还没有人对其异文的训诂价值进行过全面的研究。本文试图从以下叁个方面对《史记》和《汉书》中存在的异文的训诂价值进行分析:首先,异文在文字学上的训诂价值,由异文可明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其次,异文在词汇学上的训诂价值,由异文可明同义词、同源词和连绵词;最后,异文在语法学上的训诂价值,由异文可明词序和上古某些特殊的句法关系。

冯靓芸[5]2005年在《《汉书》通假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东汉班固《汉书》中的通假字为研究对象,第一次全面搜集各类《汉书》相关注本、专着、以及论文、专门的辞书等中所涉及的所有通假字,并尽可能加以辨析,得到通假字1202组。 在“绪论”中,针对目前通假研究“内涵丰富复杂,外延交叉模糊”的现状,对通假研究尤其是80年代以来的新的研究成果首次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并在尽可能确立可行的“正字”判定方法的基础上,明确提出通假研究必须建立在共时的层面上,这是贯穿全文的指导原则,也是目前通假研究中被普遍忽略的原则。并针对此原则提出通过实例确立论文具体的通假字判定的叁个原则:共存、非同义、同音。 “《汉书》通假字的基本调查结果及相关结论”一章中,以区分“通假字”与“讹字”为前提,运用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次对《汉书》通假字的构成、类别作了穷尽性的统计和全面描写,通过各种类型的具体数据,勾画出《汉书》通假字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点。 “《汉书》通假字与汉代音韵考察”一章中,针对目前汉代音韵研究较为薄弱的现状,利用通假字“同音相假”的特征,第一次通过全面深入分析专书通假字的音韵联系探析汉代音韵发展情况。并充分贯彻共时比较原则,一方面,第一次将《汉书》与《史记》的异文中的通假字,作穷尽性统计和分析,用作观察汉代音韵发展主要特色的材料;另一方面,首次将研究较为成熟的秦汉出土文献中的通假字与传世文献中的通假字作全面的大规模的音韵比较,条列其中差异较大的声母和韵部,用以汉代音韵发展的主要特色和地域差异。 此外,本章中还尽可能列举了《汉书》中的一些逸出“同音相假”原则的非规则性的通假字,为今后的音韵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这在专书通假研究中还是首次出现。 “《汉书》通假字与汉代文字发展”一章中,按“形体联系”对《汉书》通假字作全面的分类,通过与同期传世文献《史记》和各类出土文献的比较,深入分析各类通假字与汉代文字发展之间的关系。其中通假字与形声字之间的关系的分析讨论,是对现有常见的专书通假研究方法的补充;而探讨通假字与隶变的之间的关系,则是对目前尚不够成熟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有关结论的补正。 “《汉书》通假字的传承流变”一章中,充分利用《汉书》所具有的庞大的异文系统,考察其中所反映的通假字的传承流变,以观察通假字大体的发展演变情况。这种研究,在目前所能见到的专书通假研究成果中尚未有所见。而且,其中所用以比较的《群书治要》一书,选择日本古典研究会于平成元年(1989年)

刘彦[6]2015年在《《史记》《汉书》异文浅析》文中研究表明《史记》《汉书》的用字多有不同,这些异文之间的关系是多样的,或是单纯的同义关系,或是同义又同音的关系,或是互为假借字、异体字、古今字,或是字义为包含、被包含关系,或是因态度不同而造成异文。

李娟[7]2011年在《《史记》《汉书》异文中的同源词研究》文中认为《史记》和《汉书》在某些篇目中不仅内容上有诸多的重合之处,用字上也是大同小异。这些用字上的差异校勘学上称之为"异文"。"异文"中有一部分属于同源词的范围,同源词的显着特征是"音近义通"。本文试图从同源词产生的途径来分析这些异文中的"音近义通"现象,并将这些同源词分为声训同源词、孳乳同源词和方言同源词。

李娟[8]2011年在《《史记》《汉书》异文中的同义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史记》和《汉书》在某些篇目中不仅内容上有诸多的重合之处,用字上也是大同小异。这些用字上的差异校勘学上称之为"异文"。"异文"中有一部分属于同义词的范围,同义词的显着特征是"同中有异"。本文从同义词之间所具有的意义关系来分析这些异文中的"同中有异"现象,并将这些同义词分为本义相同而引申义不同的同义词、本义不同而引申义相同的同义词和本义与引申义相同的同义词。

谢秉洪[9]2006年在《《汉书》考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籍考校研究,是从事学术研究特别是古代典籍研究的起点,一直是古籍整理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享有盛誉的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为中心,从古籍整理学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校勘学、版本学、语言学和文化史等方面的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对《汉书》进行较为系统的考校研究。它是《汉书》文献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构成“汉书学”的基本内容,实际上是《汉书》研究的一项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本文论述了《汉书》考校研究的意义,探讨了《汉书》考校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通过中华书局点校本与底本王先谦《补注》本的重新覆校,举例说明点校本存在的径改、径增、径删等诸多不合古籍整理规范的暗改现象,分析了点校本在学术成果吸收及文字校勘处理方面存在的一些疏漏与不足,供大家讨论。 本文认为,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确实存在着底本校对不精,某些文字处理不合古籍整理规范,漏校、误校、误排不少,已有研究成果吸收不够,多据殿本暗改底本,标点可商之处不少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古籍整理理论和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鉴别,正本清源,求实存真,对《汉书》文本重新进行较为全面的宏观考察和微观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史料、底本、校勘、标点等各种问题,为今后编纂《汉书》新整理本做一些基础性工作,为今后开展全面的《汉书》异文研究积累资料。这是新世纪《汉书》整理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并争取获得突破性进展的需要,也是丰富古籍整理学基础理论特别是完善校勘研究理论的需要。21世纪需要更加科学严密、更能体现当代“汉书学”研究水平的《汉书》新校本。

相宇剑, 王海平[10]2003年在《《史记》《汉书》用字异对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史记》《汉书》异文中较多反映的是字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以分为音关系、义关系及形关系叁类。其中音关系中大多数的情况是假借或异体字对应;义关系类的情况中既有同义对应,也有少数反义的对应情况;形关系则大多为因字形相似而误的异文对应。

参考文献:

[1]. 《史记》《汉书》异文研究[D]. 王海平. 暨南大学. 2003

[2]. 史汉比较研究专着专论叙录[D]. 周婷婷. 河北大学. 2012

[3]. 《史记》《汉书》异文考述[D]. 邹维一. 上海师范大学. 2010

[4]. 《史记》《汉书》异文的训诂价值研究[D]. 李娟. 湖北师范学院. 2012

[5]. 《汉书》通假研究[D]. 冯靓芸. 复旦大学. 2005

[6]. 《史记》《汉书》异文浅析[J]. 刘彦.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5

[7]. 《史记》《汉书》异文中的同源词研究[J]. 李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8]. 《史记》《汉书》异文中的同义词研究[J]. 李娟. 语文学刊. 2011

[9]. 《汉书》考校研究[D]. 谢秉洪. 南京师范大学. 2006

[10]. 《史记》《汉书》用字异对应分析[J]. 相宇剑, 王海平.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标签:;  ;  ;  ;  ;  ;  

《史记》《汉书》异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