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物转化论文-范银坤

底物转化论文-范银坤

导读:本文包含了底物转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铜催化剂,亲电试剂,非对映体选择性,钌催化剂

底物转化论文文献综述

范银坤[1](2019)在《过渡金属催化的不饱和底物转化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渡金属催化不饱和底物转化作为现代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前沿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过渡金属催化不饱和有机小分子的转化,使其转变为具有特定功效的功能分子,对理论和应用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对过渡金属铜或钌催化的不饱和底物转化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了Cu(I)催化α-烷基取代的α,β-不饱和羧酸酯生成β-硼烷基-α-季碳羧酸酯非对映选择性碳硼化反应。同时,还构建了两种不同连接链的关环复分解过渡金属钌催化剂,研究了其催化的关环复分解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选择过渡金属铜催化的β-芳基-α-甲基-α,β-不饱和羧酸甲酯1a和亲电试剂(烯丙基溴)反应为模板反应,对配体、溶剂、碱种类进行了筛选,最终选择甲苯作为合适的反应溶剂,4-双(二苯基膦基乙烷)(dppe)或二环己基膦基-2',6'-二甲氧基联苯(Sphos)作为膦配体,KOMe作为合适的碱。(2)用这最优反应条件进行了对底物进行了拓展,考察了各种有效亲电子试剂的范围(包括二烷基硫酸盐,伯烯丙基卤化物和苄基溴)以及各种β-(杂)芳基取代基和直链β-烷基取代基的α-烷基-α,β-不饱和羧酸甲酯底物对反应的适用性,同时对碳硼化反应机理进行了推理和验证。结果表明:将二烷基硫酸盐,伯烯丙基卤化物和苄基溴的碳骨架通过碳硼化反应转移到底物的α位置,得到中等至良好产率的产物,在大多数情况下产物的非对映选择性>95%。带有β-(杂)芳基取代基的底物比那些带有直链β-烷基取代基底物反应产物有更高的非对映选择性。碳硼化反应可能通过一个铜(I)烯醇化物中间体进行,并且非对映选择性产生于亲电试剂对烯醇化物的位阻较小侧的亲电子攻击。(3)我们选择磁性四氧化叁铁纳米粒子作为载体,分别用含不同结构连接链的配体将载体与第二代Grubbs类型的催化剂相连,制备了含氮杂环烷烃链连接的负载型催化剂钌A和非极性非质子烷烃链连接的负载型钌催化剂B。同时通过简单方法合成了各种类型的关环复分解反应底物。(4)将催化剂A和B分别用于不同类型底物的关环复分解反应,考察其催化的关环复分解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催化剂A或B作用下,合成带有取代基的五元、六元(杂)环化合物都是非常容易,且产率高达80%以上。(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吴俊杰,谢德伟,谢静莉,魏东芝[2](2018)在《底物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肽的抑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血压是全世界存在的健康问题,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I converting enzyme, ACE, EC 3.4.15.1)作为治疗高血压的药物靶点,它的抑制剂广泛的被研究。来自食品的ACE抑制肽安全无毒,可以作为预防和辅助治疗高血压的手段。GNGSGYVSR是从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蛋白的消化道蛋白酶水解液中筛选得到的非竞争性ACE抑制肽,IC50为29μM。通过等温滴定量热法(ITC)测定该抑制肽的热力学特征时发现,曲线在18分钟时发生阶跃,表明可能有新的反应发生。检测九肽对ACE的稳定性,并对反应混合物进行HPLC分析,确定GNGSGYVSR被ACE酶解,因此其属于底物类型抑制剂。酶解产物经UPLC-Q-TOF MS鉴定为GNGSGYV和SR。其中GNGSGYV无ACE抑制活性,而SR为ACE的竞争性抑制剂,IC50值为790μM。而GNGSGYV与SR共同与ACE反应的IC50值为170μM,表明九肽的两个水解产物对ACE有协同作用。通过二步分子对接模拟两个酶解产物与ACE的结合机制,表明SR与活性区域残基作用显着,与Zn2+形成配位键;GNGSGYV与SR的精氨酸残疾以及ACE底物通道中的残基形成作用,从而阻止了底物的进入,实现对ACE的抑制作用。GNGSGYVSR结合在口袋以外的区域,它位于ACE的底物结合通道中,阻碍底物进入到活性部位,这也解释了九肽的非竞争性反应机理。圆二色谱结果表明,酶解产物与ACE的结合显着改变了ACE的二级结构,为抑制机理的阐释提供了结构信息。本研究创新性地对ACE与抑制剂反应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底物型抑制剂的抑制机理进行了阐释,为ACE抑制肽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为食源性ACE抑制态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营养与保健食品科学大会暨研发科技创新专题研讨会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2-11)

戴璐[3](2018)在《开发酶的底物非特异性转化多羟基化合物生产1-烷醇和1,n-烷二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烷醇和1,n-烷二醇(C4-C6)作为重要的的通用化学品,在能源、化工和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然而它们大多不能由微生物自发的合成,开发1-烷醇和1,n-烷二醇的人工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多羟基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且它们具有和1-烷醇及1,n-烷二醇相似的结构,这激发我们寻找能够减少多羟基化合物中的羟基数目的酶,从而实现从多羟基化合物到1-烷醇和1,n-烷二醇的生物转化。鉴于甘油脱水酶和二醇脱水酶在1-丙醇和1,3-丙二醇的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课题从甘油脱水酶和二醇脱水酶出发,利用蛋白质工程开发其底物非特异性,实现了从长碳链多元醇到1-烷醇和1,n-烷二醇的生物转化。以下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首先,研究了甘油脱水酶和二醇脱水酶催化四碳多元醇的潜能。异源表达了四个不同来源的脱水酶,结合酶学实验和产物检测证实了脱水酶无法有效催化赤藓糖醇。然后对其中两个脱水酶进行突变,获得了 1,2,4-丁叁醇催化活性显着提高的突变体,并且利用全细胞催化证实了从1,2,4-丁叁醇到1,4-丁二醇转化的可行性。其次,研究了甘油脱水酶和二醇脱水酶催化1,2-丁二醇、1,2,4-丁叁醇、赤藓糖醇、1,2-戊二醇、1,2,5-戊叁醇和1,2,6-己叁醇的潜能。体外酶学实验和产物检测证实野生型甘油脱水酶可以催化1,2,5-戊叁醇,野生型二醇脱水酶能够催化1,2-戊二醇和1,2,5-戊叁醇。将两个脱水酶突变后,突变体催化上述六种多元醇的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第叁,在大肠杆菌中构建了从赤藓糖醇到1,4-丁二醇,从1,2-戊二醇到1-戊醇和从木糖到1,4-丁二醇的生物途径。其中含有甘油脱水酶突变体的叁条途径分别生产16.1 mg/L 1,4-丁二醇,12.8 mg/L 1-戊醇和48.9 mg/L 1,4-丁二醇;含有二醇脱水酶突变体的叁条途径分别生产 11.9 mg/L 1,4-丁二醇,137.8 mg/L 1-戊醇和 51.8 mg/L 1,4-丁二醇。此外,测定甘油脱水酶和二醇脱水酶催化1,2,4-丁叁醇的动力学参数,其中甘油脱水酶突变体和二醇脱水酶突变体的Km值分别为34.14 mM和1.04 mM;二者的kcat值分别为0.21 s-1 和 0.39 s-1。最后,进一步研究甘油脱水酶催化四碳多元醇的特性。首先研究菌体浓度、温度、底物浓度和pH对重组菌转化赤藓糖醇合成1,4-丁二醇的影响。结果显示,1,4-丁二醇的浓度随菌体浓度、底物浓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低温和弱碱性对1,4-丁二醇的合成有利。在最佳条件下,1,4-丁二醇的浓度为34.5 mg/L,相比于未优化条件,产物浓度上升了近6倍。然后研究甘油脱水酶催化赤藓糖醇异构体的活性和1.2,4-丁叁醇异构体的动力学特性,证实突变体催化L-苏糖醇的酶活显着高于赤藓糖醇和D-苏糖醇。突变体对叁种1,2,4-丁叁醇具有相似的催化速率,但是对(R)-1,2,4-丁叁醇的Km值明显高于(S)-1,2,4-丁叁醇和1,2,4-丁叁醇,这些数据将为后续的计算机模拟提供数据支持。许多重要化合物由于缺乏相关的酶,无法实现生物合成,因此构建其代谢途径的关键是挖掘基因,而开发酶的非特异性是一种有效的策略。本课题从甘油脱水酶和二醇脱水酶出发,对其底物非特异性进行研究,并利用蛋白质工程提高其催化长碳链多元醇的活性,为合成生物学提供更多的基因元件,同时为1-烷醇和1,n-烷二醇的生物转化提供更多的选择。(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8-05-16)

黄国林,滕翠芳,罗燕妹,覃贵慧,骆敏[4](2018)在《肝细胞肝癌患者癌组织中Ras相关C3肉毒素底物1、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变化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肝细胞肝癌(HCC)患者癌组织中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1(Rac1)、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73例HCC患者,均行HCC切除术,术中保留HCC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CC组织、癌旁正常组织Rac1及TGF-β_1,分析其与H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Rac1和TGF-β_1共同表达与HCC预后的关系。结果 HCC组织、癌旁正常组织Rac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0%(27/73)、20.5%(15/73),二者比较,P<0.05;HCC组织、癌旁正常组织TGF-β_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6%(45/73)、28.8%(21/73),二者比较,P<0.05。HCC组织TGF-β_1的表达与肿瘤直径、血清甲胎蛋白表达、门静脉癌栓、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Rac1与TGF-β_1在HC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13,P<0.01),Rac1与TGF-β_1的共同高表达与HCC 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1)。Rac1与TGF-β_1共同高表达与HCC患者的不良预后呈正相关(r=0.499,P<0.05)。结论 HCC组织中Rac1、TGF-β_1均呈高表达。Rac1、TGF-β_1共同高表达与HCC的进展及不良预后有关。(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8年15期)

樊永华[5](2017)在《以阿魏酸为底物微生物转化生产香兰素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枯草芽孢杆菌、拟无枝酸菌属放线菌、恶臭假单胞菌、盐单孢菌、链霉菌、朱红密孔菌、黑曲霉和朱红密孔菌两步生物转化、桑肠杆菌、大肠杆菌等微生物方面阐述了以阿魏酸为底物,利用微生物转化生产天然香兰素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粮食与食品工业》期刊2017年06期)

万明,徐玲霞,张菊,施文杰,王筱兰[6](2016)在《雄烯二酮生产菌耐底物突变株MN4生物转化培养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雄烯二酮的生物转化过程受到较多因素的制约.通过响应面优化耐底物突变株MN4培养基的主要成分以提高转化过程中AD的产量.在摇瓶培养条件下,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发现玉米浆、Na H2PO4、豆油是菌株MN4降解植物甾醇产生雄烯二酮的主要因素.采用最陡爬路径逼近最大响应面区域,然后利用响应面法进行回归分析,对分支杆菌转化成植物甾醇生成雄烯二酮的培养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培养基组成.实验分析表明,转化培养基的最佳组成为:玉米浆2%、Na H2PO40.07%、豆油14.49%.利用该培养基进行发酵转化验证实验,雄烯二酮平均生产量达到6.23 g·L-1,生物转化率为55.3%,比原始生成水平(4.65 g·L-1)提高34%.(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吉骊,赵鹏翔,游艳芝,卜令习,蒋建新[7](2016)在《糠醛渣/木薯渣混合底物同步糖化发酵转化乙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糠醛渣(FR)经不同强度绿液-过氧化氢预处理脱木质素后,与木薯渣(CR)混合进行同步糖化发酵生产乙醇,通过改变原料底物浓度、纤维素酶用量和添加无患子表面活性剂来优化混合底物同步糖化发酵条件,并分析了发酵过程中乙醇和副产物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在糠醛渣预处理条件为:底物质量浓度5g/L、温度80℃、H_2O_2用量为0.6g/g、绿液用量为2mL/g(以糠醛渣计)预处理时间3h,在此条件下糠醛渣木质素脱除率可达56.5%。同步糖化发酵产乙醇条件为无患子皂素表面活性剂添加量0.5g/L,纤维素酶用量12FPU/g,纤维二糖酶用量15IU/g,预处理后的糠醛渣与木薯渣混合作底物(质量比为2∶1),底物质量浓度200g/L时,发酵120h最终乙醇质量浓度可达56.6g/L,乙醇得率为86.3%。同步糖化发酵过程中添加无患子皂素表面活性剂不仅降低了纤维素酶用量,还可延缓副产物乳酸的形成,减小甘油生产波动。(本文来源于《林产化学与工业》期刊2016年02期)

刘红昌,夏金兰,聂珍媛,郑雷,马陈燕[8](2015)在《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适应底物后对两种不同形态单质硫(α-S_8和μ-S)的利用和硫形态转化(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典型中温嗜酸菌株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ATCC 23270对两种不同形态单质硫(α-S8和μ-S)的利用和硫形态转化。A.ferrooxidans分别在α-S8或者μ-S中培养以适应能源底物。A.ferrooxidans在这两种单质硫中的生长和硫氧化行为的结果表明,A.ferrooxidans在α-S8中生长时比在μ-S中生长晚1 d进入对数期,但是A.ferrooxidans在α-S8中生长时在对数期生长较快且培养液具有较高的细胞浓度和较低的p H值。经过A.ferrooxidans的培养,这两种单质硫都被明显腐蚀和细胞修饰。此外,经过A.ferrooxidans的生长,无定型态的μ-S表面组分变为63.1%μ-S和36.9%α-S8,正交晶系的α-S8表面组分变为68.3%α-S8和31.7%μ-S;而无菌对照组μ-S和α-S8表面组分都没有变化,表明这两种不同形态的单质硫在A.ferrooxidans的作用下发生了相互转化。(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5年09期)

焦安浩[9](2014)在《卤醇脱卤酶转化特定底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脱卤酶又叫去卤化酶,是可以催化碳卤键水解断裂产生相应的醇和离子的酶。现在已经知道的脱卤酶的种类主要有5种,分别是烷基脱卤酶,卤代酸脱卤酶,4-氯苯甲酰-辅酶A脱卤酶,卤代醇脱卤酶,3-卤丙烯酸脱卤酶。脱卤酶的作用是能够降解环境中的很多卤化污染物,并且还能够介导很多有机卤化物脱卤反应,使其成为重要的药物中间体。因此,脱卤酶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特定的底物对实验室现有的菌株进行筛选,然后将筛选到的菌株进行鉴定,对产脱卤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脱卤酶酶活的测定,进行放大实验。首先是以1,3-二氯丙醇为底物,从实验室保藏的菌株中进行筛选,筛选到一株对底物转化率比较高的菌株。然后对这株转化率比较高的菌株进行鉴定,鉴定结果为放射形土壤杆菌。然后对转化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分别确定了最佳碳源、氮源、混合磷酸盐。对发酵条件的优化分别从装液量、种子培养时间、接种量、发酵温度、初始pH值,摇床转速、转化时间、底物添加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优化。最优转化条件如下: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浓度为45g/L;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佳浓度为10g/L;混合磷酸盐(磷酸氢二铵和磷酸氢二钾)为2.6g/L,装液量为50mL/250mL,接种种龄为16h,接种量为6%,最佳的底物添加量为40mg/mL,最适培养温度为30℃,摇床转速为160r/min,培养基初始pH为7.0,转化时间为48h;通过底物溶解方式的优化,发现使用乙醇溶解的时候转化率最高,所以确定溶解方式为用乙醇溶解。综合以上各优化条件,单位菌体的总产物转化率达到38%,比条件优化前提高了17%。进行20L发酵罐的放大实验,观察放大实验和摇瓶时的转化率一致。通过几次实验比较发现在20L发酵罐中条件还是比较好控制,转化率跟摇瓶中基本一样。最后我们对放射形土壤杆菌转化1,3-二氯丙醇的酶的条件进行了研究。酶条件的研究主要是最适反应温度及其热稳定性;最适反应pH和pH的稳定性;缓冲液体系对酶活的影响。并且对酶活进行了测定。(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4-06-08)

孙婉菊[10](2014)在《雄烯二酮耐底物突变株选育及转化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雄烯二酮(Androst-4-ene-3,17-dione,AD)作为合成甾体激素类药物的重要原料和关键中间体,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一类重要药物。目前AD的制备方法有化学合成法和微生物转化法。化学合成法由于工艺复杂,消耗成本高,污染环境,且近年来原料日益枯竭,价格攀升,逐渐被微生物转化法取代。微生物通过选择性降解甾醇侧链可得甾体药物中间体AD,由于其反应条件温和、周期短、选择立体性强和对环境友好等特点,已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甾体药物生产中。但甾体微生物转化过程还存在很多限制因素:甾体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低、菌株转化能力弱、转化产物不单一、目的产物纯度低以及高浓度底物对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的抑制作用等。本文采用紫外及化学诱变剂相结合的方法对出发菌株M2进行诱变选育,获得一株能在高底物浓度下生长且转化能力较出发菌株提高的突变株MN4,并通过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设计对突变株的转化培养基和转化条件进行了优化,进一步提高了菌株的转化能力,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对一株能降解植物甾醇侧链生成雄烯二酮的菌株M2进行鉴定。通过对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进行分析,鉴定该菌为新金分枝杆菌,命名Mycobacterium neoaurum JXNU。(2)采用紫外、硫酸二乙酯对出发菌株进行复合诱变处理,选育高底物耐受性突变株。通过梯度平板法初筛和摇瓶发酵检测,获得一株对底物有较高耐受性的突变株MN4,在底物植物甾醇浓度为20g/L时,AD生成率达40.9%,比出发菌株(25.8%)提高15.1%。对突变株进行遗传稳定性实验,连续传代5次,菌株遗传性状稳定。(3)在获得耐底物突变株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耐底物突变株MN4的转化培养基进行优化。单因素实验确定培养基的最适碳源、氮源、磷酸盐和无机盐种类,响应面法进一步确定了培养基中各成分的最佳配比:玉米浆2.28%,NaH2PO40.1%,豆油15.32%,葡萄糖0.3%,硝酸钠0.54%。在最佳培养基条件下,当植物甾醇浓度为20g/L时,转化144h,突变株AD生成率为52.1%,比原培养基条件下菌株的AD生成率(40.9%)提高27.3%。(4)通过单因素试验对突变株MN4的转化条件进行优化,获得摇瓶发酵的最适转化条件:初始pH7.0,种子培养时间48h,接种量14%,摇床转速230rpm,温度31℃。最佳培养条件下突变株AD生成率为55.2%,比未优化前(52.1%)提高了6%。(5)在5L发酵罐中进行分批发酵实验,考察发酵过程中pH值、产物浓度和产物生成率随发酵时间的变化。实验表明,在整个发酵过程中,pH值先稍微下降,再上升直至发酵结束,pH值约为8.51;发酵转化90h,AD产量达到最大值9.56g/L,此时AD转化率为79.8%。总体来说,小罐发酵AD转化率较高。(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1)

底物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血压是全世界存在的健康问题,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I converting enzyme, ACE, EC 3.4.15.1)作为治疗高血压的药物靶点,它的抑制剂广泛的被研究。来自食品的ACE抑制肽安全无毒,可以作为预防和辅助治疗高血压的手段。GNGSGYVSR是从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蛋白的消化道蛋白酶水解液中筛选得到的非竞争性ACE抑制肽,IC50为29μM。通过等温滴定量热法(ITC)测定该抑制肽的热力学特征时发现,曲线在18分钟时发生阶跃,表明可能有新的反应发生。检测九肽对ACE的稳定性,并对反应混合物进行HPLC分析,确定GNGSGYVSR被ACE酶解,因此其属于底物类型抑制剂。酶解产物经UPLC-Q-TOF MS鉴定为GNGSGYV和SR。其中GNGSGYV无ACE抑制活性,而SR为ACE的竞争性抑制剂,IC50值为790μM。而GNGSGYV与SR共同与ACE反应的IC50值为170μM,表明九肽的两个水解产物对ACE有协同作用。通过二步分子对接模拟两个酶解产物与ACE的结合机制,表明SR与活性区域残基作用显着,与Zn2+形成配位键;GNGSGYV与SR的精氨酸残疾以及ACE底物通道中的残基形成作用,从而阻止了底物的进入,实现对ACE的抑制作用。GNGSGYVSR结合在口袋以外的区域,它位于ACE的底物结合通道中,阻碍底物进入到活性部位,这也解释了九肽的非竞争性反应机理。圆二色谱结果表明,酶解产物与ACE的结合显着改变了ACE的二级结构,为抑制机理的阐释提供了结构信息。本研究创新性地对ACE与抑制剂反应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底物型抑制剂的抑制机理进行了阐释,为ACE抑制肽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为食源性ACE抑制态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底物转化论文参考文献

[1].范银坤.过渡金属催化的不饱和底物转化方法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吴俊杰,谢德伟,谢静莉,魏东芝.底物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肽的抑制机理研究[C].第十四届全国营养与保健食品科学大会暨研发科技创新专题研讨会会议论文汇编.2018

[3].戴璐.开发酶的底物非特异性转化多羟基化合物生产1-烷醇和1,n-烷二醇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

[4].黄国林,滕翠芳,罗燕妹,覃贵慧,骆敏.肝细胞肝癌患者癌组织中Ras相关C3肉毒素底物1、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变化及其意义[J].山东医药.2018

[5].樊永华.以阿魏酸为底物微生物转化生产香兰素的研究进展[J].粮食与食品工业.2017

[6].万明,徐玲霞,张菊,施文杰,王筱兰.雄烯二酮生产菌耐底物突变株MN4生物转化培养基优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7].吉骊,赵鹏翔,游艳芝,卜令习,蒋建新.糠醛渣/木薯渣混合底物同步糖化发酵转化乙醇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6

[8].刘红昌,夏金兰,聂珍媛,郑雷,马陈燕.Acidithiobacillusferrooxidans适应底物后对两种不同形态单质硫(α-S_8和μ-S)的利用和硫形态转化(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5

[9].焦安浩.卤醇脱卤酶转化特定底物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4

[10].孙婉菊.雄烯二酮耐底物突变株选育及转化条件的优化[D].江西师范大学.2014

标签:;  ;  ;  ;  

底物转化论文-范银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