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绍康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九江中心完小
【摘要】基于分析小学数学高年级学生解题习惯的培养。首先分析出小学数学高年级学生解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出小学数学高年级学生解题习惯培养的有效策略,通过结合实际生活和创设情境教学两种途径。最后分析出小学数学对高年级学生解题习惯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学生逐渐发现解题思路,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解题习惯
中图分类号:G6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8-116-01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开始注重对培养解题习惯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解题方法单一,大量的题海战术,使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锻炼解题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寻找解题方法,使高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1.小学数学高年级学生解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高年级解题教学中,大部分数学教师依旧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对学生的解题教学形式单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数学公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这样不仅使学生难以理解数学问题,不能进行有效的解决,还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甚至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厌烦、抵触的心理。并且数学教师只需要学生学会一种解题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而且高年级的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复杂,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没有清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导致学生的解题步骤缺乏逻辑性和规范性,使不能无法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阻碍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
2.小学数学高年级学生解题习惯培养的有效策略
2.1结合实际生活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知识大部分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事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感知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解题习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1]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四课《可能性》的教学中。数学教师要让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实际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物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首先数学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为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件,比如: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明天可能下雨等,让学生对随机观念有一个了解。其次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抛硬币,记录正面朝上的次数,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让学生会有“可能”“不可能”正确的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在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解题能力,学生通过对硬币实践的总结归纳,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2.2创设情境教学
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解题习惯,就需要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因此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图像,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2]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图形的运动(三)》的教学中。数学教师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会用数学语言清楚的表达物体旋转运动的过程,确定旋转方向和旋转度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首先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情境图动画:转动的风车、起落的车杆、荡秋千等,勾起学生对旋转现象的回忆。其次数学教师在屏幕上展示钟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明确钟面上一大格的度数是30°,接着数学教师将指针顺次走大格旋转一周的角度,对角度进行复习,使学生了解顺时针与逆时针方向。数学教师让学生对钟面进行观察,分析45°、60°、90°、135°等分别是几点,来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习惯,使学生逐渐发现解题思路,积累丰富的解题方法,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从而通过对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在自己认知的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对高年级学生解题习惯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通过数学教师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使学生在数学问题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从而使学生逐渐发现解题思路,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百梅.让“解题”变得流畅起来--小学生解题习惯培养的有效策略[J].数学教学通讯,2017(10):71-72.
[2]朱小华.曲径通幽处,巧题思量深——浅谈小学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8(8):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