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丝状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丝状,污泥,污水,菌胶团,细菌,活性,免疫调节。
丝状菌论文文献综述
张笑然,姜文侠[1](2019)在《丝状菌孢子菌种的规模化制备技术和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8)
陈华海,吴柳,唐成,王欣,尹业师[2](2019)在《人体肠道分节丝状菌SFB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肠道分节丝状菌(segmented filamentous bacteria,SFB)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阳性梭菌;具有物种选择性定殖特性,主要定殖在回肠末端上皮细胞表面;具有调节宿主免疫系统成熟,刺激Th17细胞特异性分化和促进肠道表面免疫球蛋白A(sIgA)分泌等功能;在防御病原微生物感染和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虽然在众多脊椎动物中均能检测到SFB的存在,但关于人SFB的研究报道甚少。有研究表明人体肠道样品中能检测到SFB的存在,且对临床样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人体肠道SFB与免疫调控和疾病症状等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由于SFB在人体肠道中丰度极低,且在同一个体中可能存在不同的SFB菌株,SFB单细菌分离与纯培养仍然是进一步研究人体肠道SFB免疫调节功能的必由之路。(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刘伟荣,舒小莉,顾伟忠,彭克荣,赵泓[3](2019)在《儿童肠道分节丝状菌年龄分布特征及其与肠黏膜免疫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儿童肠道分节丝状菌(SFB)年龄分布特征及其与肠道黏膜免疫的关系。方法收集177例儿童的新鲜粪便及47例儿童肠镜检查时的回盲部肠液,采用RT-PCR法测定SFB,ELISA法测定其sIgA浓度。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23例儿童回肠末端黏膜IL-17A细胞数量和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及Th细胞分化相关的转录因子T-bet、FOXP3和ROR-γt的表达。结果儿童肠道SFB阳性率为19.2%(34/177)。趋势分析显示SFB阳性率随年龄增加呈降低趋势:0岁~、1岁~、2岁~、3岁~、4岁~、5岁~、6岁~、7~15岁分别为40%、47%、32%、15%、12%、13%、15%、4%(P<0.001)。SFB阳性患儿(24例)的肠液s IgA浓度明显高于SFB阴性患儿(23例)(P<0.01)。SFB阳性组(12例)回肠末端黏膜上皮细胞内淋巴细胞数量及转录因子T-bet、FOXP3和ROR-γt的表达与SFB阴性组(11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SFB阳性组回肠末端黏膜IL-17A细胞数量明显低于SFB阴性组(P<0.05)。结论儿童SFB肠道定植与年龄相关,其中3岁以内婴幼儿SFB肠道定植率较高;SFB阳性者肠道sIgA分泌增加,回肠末端IL-17A细胞数量减少。[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21(6):534-540](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儿科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高春娣,安冉,韩徽,张娜,任浩[4](2019)在《Type 0092丝状菌污泥微膨胀在短程硝化中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Type 0092丝状菌不易引发污泥恶性膨胀的特点,本实验采用实际生活污水,以SBR反应器接种短程硝化污泥,考察了短程硝化状态下启动Type 0092丝状菌污泥微膨胀的特性,研究了系统启动与维持期间的污泥沉降性能、亚硝酸盐积累率(NAR)、污染物去除特性以及污泥菌群结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控制DO为0. 3~0. 8 mg·L~(-1),F/M(以COD/MLSS计)=0. 24 kg·(kg·d)~(-1),按照交替缺氧/好氧模式运行(单周期3次,缺氧∶好氧=20 min∶60 min),能够启动Type 0092丝状菌污泥微膨胀与短程硝化耦合,系统SVI值维持在180 m L·g~(-1)左右,NAR一直维持在99%左右,COD和TN去除率能够分别提高约13%和5%,相较于传统全程硝化非微膨胀状态曝气量能节省约62. 5%.当交替缺氧/好氧模式变为单周期交替6次,缺氧∶好氧=10 min∶30 min,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活性会恢复,使短程硝化被破坏;低溶解氧、交替缺氧/好氧、低负荷是实现Type 0092丝状菌污泥微膨胀的关键因素,当负荷(以COD/MLSS计)大于0. 25 kg·(kg·d)~(-1)时,仅靠低溶解氧和间歇曝气无法维持污泥微膨胀状态.(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雒晓芳,苏强,陈丽华,张巍,于加瑞[5](2019)在《污水中具有絮凝作用丝状菌的分离鉴定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阐明污泥中丝状菌的种类和特性,利用常规培养技术从山东省临淄区金岭回族镇的污水水渠中分离絮凝菌。方法:利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麦芽汁琼脂培养基和查氏培养基分离出的丝状菌经絮凝率测定和多次富集筛选得到3株絮凝性能稳定且活性良好的菌株,对各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分析各因素对菌株絮凝能力的影响情况。并对其中一株絮凝率高的菌株SP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絮凝率特性分析。结果:经形态学鉴定SQ为青霉属真菌,SR为丛梗孢科某丝状菌,SP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草酸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SP在麦芽汁培养基,pH 6.0,150 r/min,培养温度28℃,摇床培养72 h后对5 g/L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率可达67.7%。结论:分离出的草酸青霉菌等菌株在微生物絮凝剂研究及水体治理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21期)
朱新元,杨景丽[6](2018)在《石化废水非丝状菌活性污泥膨胀原因分析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某石化污水处理场一级A/O池发生非丝状菌引起的污泥膨胀,综合分析后得出引起污泥膨胀的原因为来水有机负荷太高,且含有有毒物质及溶解氧过低。通过采取控制来水水质、提高DO、控制m(C)∶m(N)∶m(P)、投加生物增效剂等措施,最终消除了污泥膨胀。(本文来源于《工业水处理》期刊2018年08期)
王海明[7](2018)在《快速解决好氧污泥丝状菌膨胀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1污泥膨胀啤酒工厂废水处理一般采用UASB法厌氧处理结合活性污泥法好氧处理,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使其达标排放。活性污泥法的关键技术是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好坏,它直接影响了出水水质,而污泥膨胀是恶化处理水质的重要原因。其表观现象是活性污泥絮凝体的结构与正常絮凝体相比要松散一些,体积膨胀,含水率上升,不利于污泥底物对污水中营养物质的吸收降解,并且影响后续工序的沉淀效果。绝大多数污泥发生严重膨胀时,活性污泥中丝状菌的数量占绝对优(本文来源于《中外酒业·啤酒科技》期刊2018年11期)
张程程[8](2018)在《低DO状态丝状菌膨胀的微生物表面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活性污泥法是城镇污水最常见的处理技术,在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下,提标和节能已成为污水厂运行的重点关注内容。大量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都表明,低溶解氧(DO)运行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污水处理的能耗,但低DO运行模式容易诱发污泥的丝状菌膨胀。现有研究表明处于微膨胀状态的污泥,利用丝状菌比表面积大的特点,通过网捕吸附污水中的污染物,还可以获得更加优良的出水效果。但是污泥膨胀难于控制,处于失控状态的膨胀污泥易流失,长时间运行会使系统完全崩溃难以恢复。因此,研究活性污泥低DO丝状菌膨胀机理,可以为低溶解氧运行模式或微膨胀污水处理控制技术的稳定运行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意义重大。课题采用SBR工艺、低DO运行模式,以不同膨胀程度活性污泥为对象,在研究SBR系统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基础上,测试不同膨胀程度活性污泥的微观结构、微生物EPS组分、表面特性和种群结构,分析其变化特征,揭示丝状菌与菌胶团菌间的表面作用机制,为构建丝状菌微观膨胀机理提供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1)活性污泥膨胀对水处理系统去除性能及污泥性质的影响;(2)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对污泥EPS组分和表面特性影响;(3)丝状菌膨胀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低溶解氧条件下引发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在污泥微膨胀阶段出水COD急速升高,去除率迅速下降至60%左右。硝化活性急剧下降,降低至55%左右。磷去除效果与正常溶解氧条件下(DO=2 mg/L)的差别并不很大,除磷平均效率在85%左右。在污泥恶性膨胀阶段出水COD浓度达到300 mg/L,去除率降至40%左右。氨氮的去除率低至38%,除磷效率逐渐降低至60%,严重影响出水效果。(2)EPS组分中蛋白质含量以及蛋白质/多糖的比例随着SVI值的升高而逐渐降低,EPS蛋白质组分是影响细菌间聚集的关键因素,是导致膨胀活性污泥难以形成稳定絮体的原因。随着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过程的发生,EPS中无规卷曲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相对含量增加,α-螺旋/(β-折迭+无规卷曲)的比值增加,使得松散结构蛋白质含量减少、EPS内部疏水性官能团难以向外露出。(3)随着膨胀过程的发生,EPS提取前后的Zeta电位和疏水性呈现下降趋势,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是引起Zeta电位下降、污泥的疏水性降低的原因之一。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改变是疏水性的另一原因。(4)活性污泥膨胀过程中优势菌门是Proteobacteria,优势菌属是Thiothrix,两者的相对丰度均随着SVI的升高而不断增大。在低溶解氧条件下引发的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的优势丝状菌是贝日阿托氏菌科中的发硫菌属。非丝状菌一方面相对丰度减少,另一方面非丝状菌难以黏附与丝状菌之上,最终导致无法形成结构稳定的活性污泥絮体。(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4-01)
高晨晨,游佳,陈轶,郑兴灿,尚巍[9](2018)在《丝状菌污泥膨胀对脱氮除磷功能菌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丝状菌引起的污泥膨胀或生物泡沫是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中经常碰到的异常问题,为确定丝状菌引起的污泥膨胀对脱氮除磷系统功能菌群的影响,采用形态学鉴定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对5座城市污水处理厂非膨胀期和膨胀期活性污泥、生物泡沫中关键微生物菌群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污泥膨胀和生物泡沫主要由微丝菌(Microthrix parvicella)引起,膨胀期污泥和生物泡沫中微丝菌最高比例达6%和38%.主要脱氮除磷菌属为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硝化螺菌(Nitrospira)、陶厄氏菌(Thauera)和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 phosphatis.膨胀期与非膨胀期相比AOB和聚磷菌相对丰度明显降低,最大变化比例为54%和47%,反硝化菌相对丰度显着升高,最大变化比例为73%;脱氮除磷菌群的波动变化受污泥膨胀的影响外,还与处理工艺及菌群的生理特性相关.(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朱帅[10](2017)在《增重剂法控制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各地大小污水厂的不断建设,污泥丝状菌膨胀问题越发严重,而添加增重剂可以迅速有效地控制污泥膨胀。在实际水厂运行当中,一旦发生污泥膨胀,通过该方法可以立即改善膨胀污泥的沉降性和压缩性,保证出水水质,使污水处理厂得以稳定运行。从而为找寻致使污泥膨胀的膨胀因子争取了大量的时间,再通过调控膨胀因子,创造出抑制丝状菌生长的环境条件,从根本上解决污泥膨胀问题。本试验以人工配置污水为试验原水,采用SBR反应器,通过降低溶解氧(DO)以及污泥负荷培养丝状菌,经过24个周期的培养,污泥系统发生严重的丝状菌污泥膨胀现象。将已膨胀的污泥投加到小反应器中,添加黄河泥沙和沸石粉两种增重剂,研究其对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控制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在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情况下,投加黄河泥沙和沸石粉能够迅速有效地改善污泥的沉降性,控制污泥膨胀。投加黄河泥沙来控制污泥膨胀,对于膨胀污泥采用多次连续等量方式投加黄河泥沙时,最佳投加量为1000mg/L左右,经过四个运行周期,活性污泥SV降低至50%以下,出水COD_(Cr)为45mg/L左右,出水氨氮为4.5mg/L左右,出水总磷在0.3mg/L左右,膨胀得到稳定的控制。当向系统反应器中一次性投加大量黄河泥沙来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时,最佳投加量为4200mg/L,经过一个周期的运行,SV下降迅速,出水COD_(Cr)、氨氮、总磷分别在30~40mg/L,4~6mg/L,0.3~0.4mg/L之间波动。总体来说投加黄河泥沙来控制污泥膨胀时,对出水COD_(Cr)、氨氮的影响较小,对出水总磷的影响相对较大。采用沸石粉来控制污泥膨胀时,对于膨胀污泥采用一次性大量投加方式时,最佳投加量为4000mg/L左右,运行一个周期后SV下降到40%左右,因为沸石粉本身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强大的吸附性,使出水COD_(Cr)、氨氮、总磷的含量都比加药前低,出水COD_(Cr)在40mg/L左右,出水氨氮基本稳定在2.5mg/L左右,出水总磷在0.3mg/L左右。一次性投加方式具有操作便捷、效果显着、历时时间短等优点,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推荐采取一次性大量投加的方式。通过投加增重剂控制污泥膨胀的系统中,不会完全消灭膨胀的丝状菌,当停止投加药剂后,若膨胀因子还未改善,污泥会再次发生膨胀,若能及时改变污泥膨胀因子,新增的污泥将逐渐代替老的污泥,膨胀污泥中的丝状菌将逐渐消失,污泥沉降性才能恢复正常。(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7-12-01)
丝状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动物实验研究表明,肠道分节丝状菌(segmented filamentous bacteria,SFB)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阳性梭菌;具有物种选择性定殖特性,主要定殖在回肠末端上皮细胞表面;具有调节宿主免疫系统成熟,刺激Th17细胞特异性分化和促进肠道表面免疫球蛋白A(sIgA)分泌等功能;在防御病原微生物感染和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虽然在众多脊椎动物中均能检测到SFB的存在,但关于人SFB的研究报道甚少。有研究表明人体肠道样品中能检测到SFB的存在,且对临床样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人体肠道SFB与免疫调控和疾病症状等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由于SFB在人体肠道中丰度极低,且在同一个体中可能存在不同的SFB菌株,SFB单细菌分离与纯培养仍然是进一步研究人体肠道SFB免疫调节功能的必由之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丝状菌论文参考文献
[1].张笑然,姜文侠.丝状菌孢子菌种的规模化制备技术和装置[C].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2].陈华海,吴柳,唐成,王欣,尹业师.人体肠道分节丝状菌SFB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19
[3].刘伟荣,舒小莉,顾伟忠,彭克荣,赵泓.儿童肠道分节丝状菌年龄分布特征及其与肠黏膜免疫的关系[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
[4].高春娣,安冉,韩徽,张娜,任浩.Type0092丝状菌污泥微膨胀在短程硝化中的实现[J].环境科学.2019
[5].雒晓芳,苏强,陈丽华,张巍,于加瑞.污水中具有絮凝作用丝状菌的分离鉴定及性能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9
[6].朱新元,杨景丽.石化废水非丝状菌活性污泥膨胀原因分析及对策[J].工业水处理.2018
[7].王海明.快速解决好氧污泥丝状菌膨胀的方法[J].中外酒业·啤酒科技.2018
[8].张程程.低DO状态丝状菌膨胀的微生物表面特性[D].重庆大学.2018
[9].高晨晨,游佳,陈轶,郑兴灿,尚巍.丝状菌污泥膨胀对脱氮除磷功能菌群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8
[10].朱帅.增重剂法控制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D].青岛理工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