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微积拾级论文_薛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代微积拾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积分,拾级,数学,底本,解析几何,主体性,微分。

代微积拾级论文文献综述

薛芳[1](2017)在《《代微积拾级》的翻译与晚清中算家对微积分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积分是牛顿和莱布尼兹在17世纪分别独立发明的。然而,直至19世纪后期中国数学家才接触到了微积分。1859年,由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和中国数学家李善兰翻译的《代微积拾级》出版,西方微积分学由此开始传入中国。微积分的传入使中国传统数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由常量向变量,由离散向连续,由有限向无限转变。然而变量、连续、无限等知识并非中国传统数学固有,致使微积分在中国的传播并不顺利。早期中算家对微积分的认识,主要源自《代微积拾级》与《微积溯源》,二书皆由西方数学着作翻译而来,译者对原书的理解与认识,直接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代微积拾级》作为中国第一部微积分译着,受到了中算家的极大关注,其内容更是中算家学习微积分的基础。因此,《代微积拾级》的翻译,直接影响着微积分在中国的传播进程。《代微积拾级》的翻译方法为西文直译,中算家认为其内容晦涩难读,想要真正消化、吸收、理解和应用其内容,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本文主要分两大模块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将《代微积拾级》与其底本进行对比研究,论述该书翻译特点以及翻译质量,并结合之后出版的微积分着作,阐明其沿用情况。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代微积拾级》传入后,早期中算家对微积分的认识,进而厘清微积分在中国的发展进程。本文共四章,每章内容大致如下:第一章:阐述本选题的意义,介绍前人在这个课题上的已有成果,说明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思想。第二章:将《代微积拾级》的具体内容与底本进行对比,列举若干名词术语的翻译与使用,说明《代微积拾级》术语的翻译规则;对比习题的翻译与解答,指出《代微积拾级》中答案错误的习题与对底本习题的修正;通过案例讨论译书的翻译情况,指出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该书对底本内容的取舍与增补,在此基础上分析译者对微积分的理解与认识。比对中国早期微积分着作,分析这些内容的沿用情况,为研究中算家对微积分的认识提供佐证。第叁章:通过分析《代微积拾级》、《西算新法直解》、《学算笔谈》、《微积通诠》、《微积阐详》中的相关内容,探讨李善兰、冯桂芬、华蘅芳、黄启明、陈志坚等中算家对微积分的认识,进而论述微积分在传入中国近50年的时间里,中国算学家对微积分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微积分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进程。第四章:结语。《代微积拾级》术语的翻译既遵循“本土化”又不乏创新,许多微积分术语沿用至今。但译者对微积分的许多重要概念理解不够透彻,翻译不够准确,在之后的着作中没有得到改正与完善。早期中算家对微积分的认识多沿用《代微积拾级》与《微积溯源》中的观点,许多重要观念没有被充分的理解与吸收,致使理论研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7-12-12)

张必胜[2](2017)在《《代微积拾级》中的传统分析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译《代微积拾级》中的主要内容分析研究,通过对其西方微积分原理与中国传统微积分思想的对比,结果得出译着《代微积拾级》中的数学思想、语言系统、符号系统、逻辑推理等都来自于中国传统数学。通过相关内容的比较和分析为研究19世纪末中西数学传播史和中国传统微积分思想史提供文献支持。采用原始文献考证和分析的方法,结论得出西方微积分知识在我国传播是在中国传统微积分思想的影响下进行的一次中西数学分析交流,并且对我国分析数学的西化有一定的影响和科学传播史意义。(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张必胜[3](2016)在《《代微积拾级》的主要内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译着作《代微积拾级》原始文献内容的分析和讨论,为研究19世纪末西方数学传播史提供文献支持。译着的主要内容有解析几何、微分学和积分学。通过内史研究,结果得出解析几何、微分学和积分学是第一次系统地在我国传播,首次从内史角度对其中的解析几何、微分学和积分学进行比较分析。结论得出《代微积拾级》的翻译出版是在中国传统数学的影响下与对西方数学半符号化的接受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代微积拾级》首次引进了西方分析学的内容体系,并使中国传统数学的发展更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闫春雨,李维伟[4](2015)在《《代微积拾级》的翻译出版对中国传统数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主要介绍了《代微积拾级》的翻译、出版对随后的微积分学在中国数学领域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通过对《代微积拾级》及其随后出版的微积分学着作的分析比较,可知它们是在继承了《代微积拾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延伸和发展。(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2015年06期)

曹灵敏,邓清媚[5](2014)在《科技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代微积拾级》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代微积拾级》为案例,透过译本的选择以及译本中数学符号与术语翻译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本文来源于《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高红成[6](2014)在《《代微积拾级》底本年代考辩》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比与考证,认为《代微积拾级》的英文底本应是美国人罗密士Elements of Analytical Geometry and of the Differential and Integral Calculus(《解析几何与微积分初步》)的1852年版,不是1851年版,也不是1850年版。(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史杂志》期刊2014年01期)

张必胜[7](2013)在《《代数学》和《代微积拾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859年,李善兰和伟烈亚力翻译的《代数学》和《代微积拾级》(简称《拾级》)在上海墨海书馆出版,由此西方符号代数学与微积分开始传入我国,并且迅速产生了巨大反响,它的翻译出版所产生的影响和思想变革不仅是在数学界,更是深刻地影响着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目的:1.试图搞清楚李善兰与伟烈亚力合译的《代数学》和《拾级》向中国传播了什么样的符号代数学和微积分,经历什么样的历史进程;2.搞清楚晚清数学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以及译本的出现对我国数学产生了哪些影响;3.搞清楚《代数学》和《拾级》是什么样的翻译出版情况和在底本选取上的情况;4.《代数学》和《拾级》在中国数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及如何对其评价。研究方法:以1859年墨海书馆出版的李善兰和伟烈亚力版《代数学》和1837年德摩根版《代数学基础》(Elements of Algebra,1837)(简称《代数学》(Algebra))及1859年墨海书馆出版的李善兰和伟烈亚力版《拾级》和1851年罗密士版《解析几何与微积分基础》(Elements of analytical geometry and differential and integral calculus,1851.)为依据;对其已有相关综述文献进行了分析研究;将比较的重点放在《代数学》和《拾级》上,与其英文着作进行比较,全面研究了《代数学》和《拾级》中的内容,并且与其原着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还运用文献梳理法,原始着作文献分析考证还原、科学史分析和考证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当时数学进行了全面历史性考察,从数学学科发展的立场出发,科学、公正地审视晚清西方符号代数学和变量数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轨迹和传播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译的《代数学》和《拾级》是西方符号代数学和微积分第一次在我国的传播。对李善兰与伟烈亚力合译二着作的翻译出版情况的详细考查;对其内容的详细研究,厘清有方程理论、代数表示理论、二项式定理、极限理论、级数理论、圆锥曲线、曲线分类、超越曲线、微分学、微分学应用、积分学和积分学应用等符号代数和微积分在我国的传播;2.一系列代数学着作和微积分着作译本的出现及其后来的一些学术期刊发表的数学论文可以说明其对晚清数学研究的影响,《代数学》和《拾级》的翻译出版对我国数学研究在代数学、解析几何和分析学方面都有着前所未有的影响,特别是对我国数学教育在专门化、职业化、现代化和西方化方面的影响;3.通过对《代数学》和《拾级》的详细研究,表明了李善兰在创造中文数学术语的时候,受到了传统数学的影响,通过与其传统数学成就的比较,证明其在独立得到其微积分思想,同时也是其翻译《代数学》和《拾级》数学理论基础;4.《代数学》和《拾级》中存在一些错误,例如把公式弄错,有时候把概念理解错误,对一些重要习题没有进行详细证明等问题;5.译本翻译的水平表明李善兰和伟烈亚力的数学水平很高,有着很深的数学理论基础,虽然是一种“口译—笔录”的翻译模式及其“汉字化”和“半符号化”的记录模式,但是通过对一些习题的答案可以说明这一点,以及整个译本在翻译的逻辑体系和理论体系上可以看出,其具有较高数学水平。6.对于《代数学》和《拾级》本身而言,对其理论基础不是很重视,整个译本对数学计算十分重视,没有去深入论述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研究结论认为:1.《代数学》和《拾级》的翻译出版拉开了晚清近代西方高等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的序幕,是一次数学“启蒙运动式”的学术翻译活动;2.《代数学》和《拾级》之原着都是西方符号代数学和微积分的基础教材,数学理论性不是很强,是一门初级入门理论着作,适合于初学者,对于二人选取《代数学》和《拾级》的底本是符合当时数学水平的客观要求;3.李善兰和伟烈亚力是西方近代符号代数学和微积分在中国传播的先行者,在整个中西数学交流史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贡献。(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3-06-30)

闫春雨[8](2008)在《《代微积拾级》的翻译出版及对晚清数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末期,社会动荡,国力日渐衰微。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飞速发展,近代科学体系全面形成。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逐渐认识到自身的落后,引进西学、西艺已成为爱国有识之士的共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及第二次科学翻译高潮的影响下,大量的西方科学着作传入中国,其中西方数学书籍的大量翻译对中国传统数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传入中国的第一部微积分学着作《代微积拾级》为国人学习西方变量数学拉开了序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有四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大致如下:第一章绪论讨论了晚清的社会背景及第二次科学翻译高潮的出现,通过对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的分析,为后文系统地讨论《代微积拾级》的传入、内容及影响等问题作了铺垫。同时,在介绍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说明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章讨论了李善兰和伟烈亚力翻译《代微积拾级》的情况。通过对译者生平及科学活动的介绍,反映出两位数学家深厚的学术水准及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正是二人的不懈努力,才孕育出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学译作,而墨海书馆的成立也为《代微积拾级》的翻译、出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叁章从《代微积拾级》的底本和版本、主要的数学内容、翻译特点、此书的特点及局限性等几方面作了全面而细致的研究。第四章讨论《代微积拾级》传入之后对中国数学的影响。本文选取了两个角度作为切入点:一是考察《代微积拾级》翻译、出版之后,对随后出版的微积分学着作的影响,通过对其写作体例及其内容的分析,一方面继承了《代微积拾级》的精髓,同时内容上得到进一步地延伸和发展。二是考察它对中国传统的数学所产生的影响,微积分题目的出现丰富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内容,对当时的数学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两个方面都促使微积分在中国不断发展,使得微积分在中国具有一定的普及程度。(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08-03-01)

汪晓勤[9](2001)在《关于《代微积拾级》的一个注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我国第一部微积分课本《代微积拾级》中曲线凹凸性概念和拐点判定方法作了历史考察 ,指出其中的缺陷 ,并试图说明清代数学家未能发现这一缺陷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01年04期)

汪晓勤[10](2000)在《微积分在中国的最初岁月——纪念《代微积拾级》出版140周年》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是,一切曲线、曲线所函面、曲面、曲面所函体,昔之所谓无法者,今皆有法;一切八线弧背、弧背求八线、真数求对数、对数求真数,昔之视为至难者,今皆至易。呜呼!算术至此观矣,蔑以加矣。(本文来源于《文献》期刊2000年04期)

代微积拾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合译《代微积拾级》中的主要内容分析研究,通过对其西方微积分原理与中国传统微积分思想的对比,结果得出译着《代微积拾级》中的数学思想、语言系统、符号系统、逻辑推理等都来自于中国传统数学。通过相关内容的比较和分析为研究19世纪末中西数学传播史和中国传统微积分思想史提供文献支持。采用原始文献考证和分析的方法,结论得出西方微积分知识在我国传播是在中国传统微积分思想的影响下进行的一次中西数学分析交流,并且对我国分析数学的西化有一定的影响和科学传播史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代微积拾级论文参考文献

[1].薛芳.《代微积拾级》的翻译与晚清中算家对微积分的认识[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2].张必胜.《代微积拾级》中的传统分析学思想[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3].张必胜.《代微积拾级》的主要内容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4].闫春雨,李维伟.《代微积拾级》的翻译出版对中国传统数学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

[5].曹灵敏,邓清媚.科技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代微积拾级》译本为例[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4

[6].高红成.《代微积拾级》底本年代考辩[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4

[7].张必胜.《代数学》和《代微积拾级》研究[D].西北大学.2013

[8].闫春雨.《代微积拾级》的翻译出版及对晚清数学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08

[9].汪晓勤.关于《代微积拾级》的一个注记[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1

[10].汪晓勤.微积分在中国的最初岁月——纪念《代微积拾级》出版140周年[J].文献.2000

论文知识图

李善兰1859年翻译《代微积拾级》...中西数学的合流中西数学的合流李善兰-李善兰中西数学的合流一1李善兰学术交往示意图

标签:;  ;  ;  ;  ;  ;  ;  

代微积拾级论文_薛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