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小说论文_武汉历史文学学者,蔡非

导读:本文包含了通俗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通俗,小说,明清,建安,文学,弹词,京派。

通俗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武汉历史文学学者,蔡非[1](2019)在《通俗小说背后的明朝海外贸易》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小说《转运汉巧遇洞庭红》出版于天启七年(1627年)。苏州府一个叫文若虚的商人,运气非常糟糕,他贩运了一批苏州纸扇去北京,路途中却碰上阴雨季节,扇子霉坏,“本钱一空”。倒霉之余,他随一伙商人出海,在国内花一两银子买的几篓“洞庭红” 橘(本文来源于《证券时报》期刊2019-12-27)

林慧频[2](2019)在《网络通俗文学与传统小说比较——从人物塑造方面谈网络通俗文学对传统小说的继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通俗文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从具体表现来说,它与传统小说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在文学发展与传统小说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步伐,经过合理创新与幻想得出的时代表现的产物,受广大青少年群体的极力追捧。本文主要从人物塑造这一角度出发,对网络通俗文学与传统小说进行对比,分析网络通俗文学对传统小说的继承与发展。(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0期)

曹思思[3](2019)在《文化传播背景下的中国当下通俗小说译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化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文学作品的译介,可中国经典文学在海外并不受重视,读者数量比较少。而通俗小说却能打破文化交流的藩篱,唤起同鸣从而得到读者的喜爱。该文是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探讨中国当下通俗小说的译介研究,从中国文学作品、通俗小说的译介现状、通俗小说的翻译质量和译介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认为质量优良的通俗小说译作可以起到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9期)

臧永清[4](2019)在《“革命通俗小说”的典型代表》一文中研究指出1946年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地区形成敌我对峙的局面。解放军为了巩固根据地,集中人力物力支援解放战争,开始实行土地改革。但一小撮被击溃了的国民党匪军,逃进深山密林,与当地的惯匪及地主恶霸相勾结,组成土匪武装,破坏土地改革。于是,上级研究决定组织小分队进山,(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期刊2019-09-26)

汤哲声[5](2019)在《中国通俗文学:民国京派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持人语:这一期推出的"民国京派小说研究"中的文章在学界有点"冷"。一是文类"冷"。进入民国,北京成为新文学的发源地,也成为新文学创作成就最高的地区。然而就在新文学高声呐喊之地,还有一批连载于北京各类报刊上的京派小说也同样蓬勃地生长、红火地发展,构成了民国北京文学图像的另一景观。这批京派连载小说作家之多、数量之巨、读者之众远超新文学,然而,研究者们很少关注(本文来源于《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璇[6](2019)在《试论朝鲜李朝文人通俗小说观念的演进过程——以小说序跋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朝时期,朝鲜文人在阅读中国通俗小说及本国汉文小说后,常以序跋形式抒发其阅读感受,它们便成为集中展示朝鲜文人通俗小说观念的重要材料。朝鲜文人最初对中国通俗小说的认识,在中国通俗小说观念与本国儒学观念的双重影响下,呈现出颇为矛盾的面貌。李朝中期,朝鲜读者逐渐形成以道德劝诫价值、社会实际作用为评价标准的小说观念,并开始探讨小说类别、虚构性质等问题。发展至李朝后期,朝鲜文人的小说观念进一步成熟,逐渐摒弃了仅以道德训诫作为通俗小说唯一评价标准的旧有观念,开始对通俗小说的创作目的、文体特质等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在此过程中,朝鲜文人逐渐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重视通俗小说的创作与批评,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通俗小说观念。(本文来源于《华文文学》期刊2019年04期)

陈丹丹[7](2019)在《从明代通俗小说序跋探讨伪托、翻刻及其折射出的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的通俗小说有着十分广泛的读者群体,为了牟利,书坊主会对通俗小说的选题创作、书籍版式,包括序跋的创作进行严格的控制。当时的序跋伪托方式有多种,书坊主伪托名人撰写序跋,伪托名人着作书籍,但是用序跋来加以证实与肯定;在序跋中对通俗小说版本的来源以及版本的好坏或者价值方面做文章等。翻刻则是书坊主对通俗小说的板片稍作修改后刊刻出版,或者从几部通俗小说中抽出几篇组合成新书,起个新名字出版。通过对明代通俗小说序跋研究,探讨伪托、翻刻及其折射出的问题,认为这是出版市场无序状态下的非法牟利行为,严重损伤同行的利益和积极性,阻碍通俗小说的传播及创作,也增加了后世学者研究的难度。(本文来源于《西部学刊》期刊2019年15期)

童李君[8](2019)在《民国时期通俗小说的弹词改编》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观众层的形成,特别是电台的兴盛使得弹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弹词艺人在革新传统书目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求新书目的编演,以此吸引听众。在此背景之下,大量当时流行的通俗小说被改编成弹词。(本文来源于《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佳利[9](2019)在《浅谈建安余氏家族与古代通俗小说刊刻》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建安余氏是中国古代着名的刻书世家,繁盛时期从宋元跨越到明末清初,留下了大量精美的雕版印刷,在我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建安余氏家族除了刊刻传统的经史子集外,还刊刻了大量的通俗小说,其独特的"营销手段"有助于通俗小说的流传,对我国古代通俗小说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余氏刻印书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牟利,不可避免地也给通俗小说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福建史志》期刊2019年03期)

刘姣[10](2019)在《明清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万里寻亲”故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万里寻亲”是传统孝故事中很常见的类型,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家庭伦理观念和社会道德意识。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料的整理与分析上,对文学作品中该类型故事的论述则相对分散、片面。笔者以明清通俗小说和戏曲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万里寻亲”故事的书写与表达,希望能使读者对明清寻亲文学的故事流变、叙述模式和思想内涵有更完整、清晰的认识。绪论主要由叁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参照学界的研究成果,再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对“万里寻亲”的内涵进行阐释。第二部分概述明清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万里寻亲”故事的研究现状:从历史学的角度观照正史、方志中记载的“万里寻亲”孝子传,探讨这种孝行典范在明清时期作为一种文化实践的情形;或在分析单部作品时就其中的“万里寻亲”故事略加论述。整体看,缺乏对明清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万里寻亲”故事的专门与系统的研究。第叁部分探讨本文的研究价值。正文共叁章,具体内容为:第一章主要探讨明清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万里寻亲”故事的素材来源。明清通俗小说和戏曲中的“万里寻亲”故事基本上都有本事参考,一些是正史、方志中记载的历史事实,一些则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作者对“万里寻亲”故事进行改编时,因创作意图的差异,处理素材的方式也不同,主要有复述、补充、删减、整合四种。第二章主要论述“万里寻亲”故事的叙述模式。虽然取材于不同的文献资料,明清通俗小说和戏曲中的“万里寻亲”故事却有着比较固定的叙述模式,可概括为:失散——寻找——团圆。从“失散”到“团圆”,完整地再现了出离者、寻访者和苦守者不同的人生境遇。亲子失散是“万里寻亲”故事的开端,其丰富的内涵为情节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情境和复杂的意蕴。寻亲苦旅是故事叙述中最核心的环节,因为它既是考验孝子意志的必经历程,又是实现亲子相逢的希望通道。而“团圆”在这里包含两层意思:若双亲仍存活,则迎归奉养终老;若父母已去世,则负骨还乡安葬,虽不无遗憾,但终可告慰逝者的在天之灵。第叁章主要分析“万里寻亲”故事的思想内涵。一方面,“万里寻亲”故事承载着普通民众对妻贤子孝、家庭团圆、生活安定的美好想象,并通过传统伦理将个人、家庭与社会联系起来,表现出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道德自觉和对精神苦难的纾解。另一方面,“万里寻亲”故事主要向读者传递了“孝”的积极内涵与作用,但透过某些碎片式的描写,我们又隐约可窥见故事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如忠与孝的龃龉、孝道内部的矛盾,个体对寻亲孝行认可度的差异等。这表明,寻亲孝行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可能产生更复杂的情境。(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30)

通俗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网络通俗文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从具体表现来说,它与传统小说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在文学发展与传统小说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步伐,经过合理创新与幻想得出的时代表现的产物,受广大青少年群体的极力追捧。本文主要从人物塑造这一角度出发,对网络通俗文学与传统小说进行对比,分析网络通俗文学对传统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通俗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武汉历史文学学者,蔡非.通俗小说背后的明朝海外贸易[N].证券时报.2019

[2].林慧频.网络通俗文学与传统小说比较——从人物塑造方面谈网络通俗文学对传统小说的继承与发展[J].青年文学家.2019

[3].曹思思.文化传播背景下的中国当下通俗小说译介研究[J].海外英语.2019

[4].臧永清.“革命通俗小说”的典型代表[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

[5].汤哲声.中国通俗文学:民国京派小说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6].刘璇.试论朝鲜李朝文人通俗小说观念的演进过程——以小说序跋为中心[J].华文文学.2019

[7].陈丹丹.从明代通俗小说序跋探讨伪托、翻刻及其折射出的问题[J].西部学刊.2019

[8].童李君.民国时期通俗小说的弹词改编[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9

[9].陈佳利.浅谈建安余氏家族与古代通俗小说刊刻[J].福建史志.2019

[10].刘姣.明清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万里寻亲”故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评点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图》剿闯通俗小说-明弘光元年(1645)兴文...变文和宝卷-北魏《降魔变》(敦煌第254窟)变文和宝卷-唐代《涅盘变》(敦煌第158窟)九杨文楼绘《绘图富翁醒世传》第七回插图...剿闯通俗小说-明弘光元年(1645)兴文...

标签:;  ;  ;  ;  ;  ;  ;  

通俗小说论文_武汉历史文学学者,蔡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