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医用聚氯乙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氯乙烯,相容性,涂层,增塑剂,环己烷,药物,肝素。
医用聚氯乙烯论文文献综述
蔡国辉,何小芳,白玉峰,曹新鑫[1](2018)在《医用聚氯乙烯耐辐照改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热稳定剂、抗氧剂和光稳定剂改性聚氯乙烯(PVC)的耐辐照机理,以及不同助剂组合添加产生的协同效应。对近年来有关PVC材料耐辐照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耐辐照PVC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18年08期)
赵竹,刘晓飞,丁雪佳,华俊娟,成孟利[2](2018)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试医用聚氯乙烯塑料重金属锡溶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石墨炉原子吸收医用聚氯乙烯塑料重金属锡溶出测试方法。方法:用氯氧化锆涂层普通石墨管,采用原子吸收石墨炉法测试。结果:锡的检出限0.01798ng/mL,标准曲线线性系数r=0.9989,回收率99.8%~103.2%,相对标准偏差2.09%。结论:原子吸收石墨炉法测试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可用于医用聚氯乙烯重金属锡溶出测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期刊2018年15期)
杨阳[3](2018)在《医用聚氯乙烯体外循环导管的生物相容性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医用聚氯乙烯(PVC)作为体外循环导管的基体材料,价格低且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及一定的生物功能性,但其生物相容性尚不能满足临床应用的需求。本研究采用静电自组装技术将阳离子多糖壳聚糖和阴离子抗凝剂糖胺聚糖肝素组装到一起,形成稳定的多糖抗凝血涂层沉积在医用聚氯乙烯体外循环导管内表面,并分别通过偶联剂法和溶胀法将抗菌剂壳聚糖季铵盐与苯扎氯铵涂覆于导管外表面。抗凝血改性后聚氯乙烯表面的水接触角随着最外层分子层的变化呈现交替性的变化,壳聚糖-肝素钠抗凝血涂层成功组装于PVC表面。ATR-FTIR表征中-S=O吸收峰的出现进一步证明抗凝剂肝素成功涂覆于材料表面。XPS分析结果显示出材料表面各元素的变化情况,较好的诠释了涂层的组装过程。SEM结果显示改性前聚氯乙烯表面平整光滑,改性后聚氯乙烯表面则呈类分子刷结构,证实了改性后涂层的存在。AFM观测材料表面拓扑结构,结果显示改性前聚氯乙烯表面平整光滑,而改性后材料表面则具有一定的粗糙度。凝血项监测测试结果显示,与改性前材料相比,涂层后材料的APTT和PT明显延长,具有更好的抗凝血效果。蛋白吸附测试结果表明,涂层修饰后的材料表面降低了对蛋白质的吸附。另外,ATR-FTIR、XPS以及SEM均表明两种方法改性后的聚氯乙烯表面不再平整光滑,证明抗菌涂层在聚氯乙烯表面的成功涂覆。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偶联剂法改性后的聚氯乙烯能明显抑制格兰阴性菌大肠杆菌的增长繁殖,而溶胀法改性后的聚氯乙烯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则不明显。抑菌动力学进一步反映出两种方法涂层改性后材料抑菌的动态过程。以上结果表明,改性后的聚氯乙烯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25)
张莉,郑健,韩银,徐萍华,文燕[4](2017)在《医用聚氯乙烯医疗器械产品增塑剂(TOTM)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偏苯叁酸叁辛酯(TOTM)被认为是可替代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的一种优良增塑剂。通过理论及实验考察医用聚氯乙烯医疗器械产品增塑剂(TOTM)使用安全性。首先根据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资料与数据依据GB/T 16886.17—2005/ISO 10993-17:2002建立TOTM的安全限量;再通过实验对比分析了TOTM和DEHP在临床药液中的溶出量及其与药液相容性。在同等条件下,聚氯乙烯(PVC)中增塑剂TOTM的溶出量比DEHP的溶出量小,对药物的吸附作用基本相同。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综合分析了医用聚氯乙烯医疗器械产品增塑剂(TOTM)安全性,为此类产品的安全监管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7年03期)
张凯[5](2016)在《高端医用聚氯乙烯粒料项目的投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的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医疗器械行业,特别是医用塑料制品,成为了朝阳行业。其原材料——医用PVC粒料市场在未来的五到十年时间进入了一个最佳的高速发展阶段,并成为投资热点。但由于项目具有投资金额大,投资回收期较长,以及有一定市场风险等特点,因此,迫切需要对该类项目进行投资分析。本文以高端医用聚氯乙烯粒料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项目的购地选址、土建、公用工程、主要设备等投资估算。然后测算了原料、动力、折旧、人工等成本。并推算出了项目的收入、利润等经济效益,同时计算和分析了项目的现金流量、内部收益率、净现值、投资回收期经济性指标。最后,进行了项目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优化项目的投资方案,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6-11-01)
李闻涛,王燕慧,陈敏,王韵晴,邵文鹏[6](2016)在《医用软聚氯乙烯管材拉伸强度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医用软聚氯乙烯管材在医疗相关领域中多用于输送流动介质,如:血液、药液及营养液等,临床应用非常广泛。拉伸强度为医用软聚氯乙烯管材的一项重要的性能指标。本文建立了医用软聚氯乙烯管材拉伸强度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对影响拉伸强度测量不确定度的各因素(测量的重复性、材料拉力机、橡胶裁刀、试片厚度等)进行了分析和评定。确定了影响拉伸强度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在实际测量中可依据各影响因素的大小,对试验条件进行控制,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产业》期刊2016年05期)
张龙[7](2015)在《新增塑剂的生物医用聚氯乙烯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最广泛的传统PVC增塑剂是邻苯二甲酸二酯类增塑剂(DEHP),其增塑的PVC多应用于医用输注器械,而邻苯二甲酸二酯类增塑剂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定为可能致癌物质,因此,用新型医用增塑剂取代传统增塑剂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新型医用无毒增塑剂的开发与应用迫在眉睫。本文选用浓硫酸作催化剂,通过环己烷二甲酸酐与异辛醇的酯化反应,制备环己烷-1,2-二羧酸二异辛酯(DEHCH),参照实验室合成工艺条件,进行工业中试生产。考察了自制DEHCH与国外DEHCH、DINNCH的全性能比较;采用DEHCH和环氧大豆油并用增塑体系,按照医用气管插管的产品标准,研制医用气管插管的粒料配方,对粒料及产品进行了毒理性能检测;采用聚酯型聚氨酯(拜耳80A、高鼎TB-82AD),对增塑的聚氯乙烯进行改性研究,系统研究了改性PVC的透明性、力学性能、耐寒性以及毒理性能等。结论如下:(1)合成DEHCH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环己烷1,2-二甲酸酐(HHPA)和异辛醇的原料摩尔比为1:2.4,催化剂浓硫酸的用量占HHPA质量的0.5%,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分别是170℃和1.5h,酯化率可达98.99%。(2)通过红外光谱、有机元素分析、核磁共振等表征测试,确定酯化物为环己烷一1,2-二羧酸二异辛酯;通过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测试分析,发现产物中DEHCH的含量接近100%,存在顺式、反式两种异构,顺式与反式结构比例大于100:1。(3)合成DEHCH毒理性能检测发现,大鼠长期毒性试验,Y7高剂量组及对照组均出现肝脏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心脏灶性炎细胞浸润、肺脏灶性炎细胞浸润为动物的自发性病变,并非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表明Y7高剂量对大鼠所检脏器无毒性作用,大鼠TI值低于5OL·kg-1·d-1,符合国家标准,达到应用要求。(4)增塑对比研究表明,DEHCH与PVC常用的其它增塑剂增塑性能相近。采用聚酯型聚氨酯(拜耳80A)、(高鼎TB-82AD)改性PVC,随着TPU添加量的增大,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基本不变,断裂伸长率逐渐升高,两种聚酯型TPU均可提高材料的低温冲击强度,降低其脆性温度,其中PVC/TPU(拜耳80A)体系的脆性温度下降了7.5℃。(5)针对医疗器械广泛使用的气管插管产品,使用增塑剂DEHCH进行配方研究。对气管插管进行溶出量检测以及毒理性检验,并模拟临床条件下使用,用模拟体液作为浸提介质,增塑剂DEHCH的溶出总量为每套产品1.40μg,符合产品标准,达到应用要求。(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5-05-27)
周进,程云章,罗文香[8](2014)在《医用一次性聚氯乙烯连接管对药物吸附性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医用一次性聚氯乙烯(PVC)连接管对多种药物的吸附性,为临床一次性连接管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将硝酸甘油、尼莫地平、单硝酸异山梨酯等6种药物分别配成临床输注浓度,通过吸光度试验测试流经连接管前后药物浓度,计算得出6种药物不同时间段的吸附率。结果医用一次性PVC连接管对不同药物的吸附性不同,连接管对尼莫地平具有很强的吸附性,最高可达29.6%。结论 PVC连接管的吸附性与药液的酸碱性没有明显关系;PVC连接管对部分药物具有极强的吸附作用,应引起临床使用的高度重视。(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警戒》期刊2014年12期)
李翠翠,何成生,樊翠蓉,钟银屏[9](2010)在《我国医用聚氯乙烯增塑剂的发展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医用聚氯乙烯(PVC)以可致癌的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为主增塑剂,这严重影响了国内人民的健康和医用PVC行业的发展。通过对国内外各新型环保增塑剂的比较可知:无毒环保的乙酰柠檬酸叁丁酯(ATBC)适合作为我国医用PVC制品的主增塑剂。这为改善医用PVC制品使用者的健康状态,加快医用环保PVC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0年05期)
査正宝[10](2009)在《医用聚氯乙烯表面肝素化及生物学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导管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和物理性能,但是作为体外循环导管,其生物相容性不够理想。本研究利用静电吸引层层自组装技术将金属阳离子(如Fe3+、Zn2+)和阴离子硫酸多糖,如肝素(Heparin, Hep)和硫酸葡聚糖(Dextran Sulfate, DS),形成稳定的糖铁络合物或糖锌络合物涂层沉积到聚氯乙烯(PVC)导管表面,从而提高PVC管的生物相容性。涂层的接触角随着涂层物质的变化而呈现交替性的变化证实了涂层的成功组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和凝血酶失活试验结果表明,与空白PVC管相比,Hep/Fe3+/Hep体系、DS/Fe3+/Hep体系和DS/Zn2+/Hep体系涂层均具有明显的抗凝血活性。涂层修饰的PVC管表面降低了蛋白质的吸附,血小板和白细胞的黏附。涂层后PVC管表面的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吸附比高,在材料表面黏附的血小板和白细胞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形变,表明没有被活化。在体系中加入了亲水性更强的硫酸葡聚糖后,涂层变得更加亲水和稳定,减少了PVC管表面非特异性的蛋白吸附。另外,溶血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肝素涂层溶血度远远小于国家规定的标准5%。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涂层后材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材料属于I级或0级生物材料。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涂层后材料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由于生物相容性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差异性,我们采用模糊数学原理建立了评价模型,对涂层后PVC管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进行了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经过糖铁络合物和糖锌络合物修饰的PVC管的生物相容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9-06-01)
医用聚氯乙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建立石墨炉原子吸收医用聚氯乙烯塑料重金属锡溶出测试方法。方法:用氯氧化锆涂层普通石墨管,采用原子吸收石墨炉法测试。结果:锡的检出限0.01798ng/mL,标准曲线线性系数r=0.9989,回收率99.8%~103.2%,相对标准偏差2.09%。结论:原子吸收石墨炉法测试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可用于医用聚氯乙烯重金属锡溶出测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医用聚氯乙烯论文参考文献
[1].蔡国辉,何小芳,白玉峰,曹新鑫.医用聚氯乙烯耐辐照改性研究进展[J].中国塑料.2018
[2].赵竹,刘晓飞,丁雪佳,华俊娟,成孟利.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试医用聚氯乙烯塑料重金属锡溶出[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
[3].杨阳.医用聚氯乙烯体外循环导管的生物相容性改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4].张莉,郑健,韩银,徐萍华,文燕.医用聚氯乙烯医疗器械产品增塑剂(TOTM)安全性分析[J].塑料工业.2017
[5].张凯.高端医用聚氯乙烯粒料项目的投资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6
[6].李闻涛,王燕慧,陈敏,王韵晴,邵文鹏.医用软聚氯乙烯管材拉伸强度测量不确定度评定[J].中国卫生产业.2016
[7].张龙.新增塑剂的生物医用聚氯乙烯材料[D].北京化工大学.2015
[8].周进,程云章,罗文香.医用一次性聚氯乙烯连接管对药物吸附性的试验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14
[9].李翠翠,何成生,樊翠蓉,钟银屏.我国医用聚氯乙烯增塑剂的发展现状[J].材料导报.2010
[10].査正宝.医用聚氯乙烯表面肝素化及生物学性能评价[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