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轻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凝析油,面临的挑战
超轻质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清[1](2019)在《加工超轻质原油和凝析油面临的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超轻原油和凝析油一直是主要原油品种,但最近销量大增,不仅冲击了传统原油市场,而且随着炼油厂的原油蒸馏装置(CDUs)加工这类轻质原料的比例越来越高,也触及了装置加工石脑油的上限。表面上看,加工凝析油和API重度高的低硫超轻原油应该很容易,但实际上许多炼油厂都遇到了下列超轻质原油和凝析油带来的问题:(1)高熔点蜡/高石蜡含量;(2)H2S清除剂带来的游离态胺;(3)可过滤的固体;(4)游离的磷化物。(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9年09期)
张曙豪,侯诗宇,郑玉,闫姝,孟文清[2](2019)在《化学发泡法制备稳定胶态泡沫及超轻质Al_2O_3泡沫陶瓷》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过氧化氢(H_2O_2)和催化剂二氧化锰(MnO_2)进行化学发泡,基于颗粒稳定泡沫技术,以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颗粒表面改性剂,用超低固相含量5%~10%(质量分数)的浆料制备了颗粒稳定泡沫。常温常压干燥后在1 430℃烧结2 h制备出闭孔结构的泡沫陶瓷,利用亚微米粉末为原料制备出一种可以与气凝胶相类似的多孔陶瓷材料,其气孔率为98.2%~99.0%。研究了固相含量、H_2O_2和MnO_2加入量对泡沫陶瓷的稳定性影响以及发泡倍率、强度以及孔径与气孔率相互关系。(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马晶晶,熊春晓,酒永斌,赵一搏,滕冲[3](2019)在《基于粉末微波发泡法制备超轻质聚酰亚胺泡沫的结构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 3′, 4, 4′-二苯甲酮四羧基二酐和4,4′-二氨基二苯醚为主要原料,采用简单高效的粉末微波发泡法制备了一系列超轻质开孔柔性聚酰亚胺泡沫,克服了液相发泡法易掉渣的不足。泡沫密度6~200 kg/m~3可调,厚度1~400 mm可调,最大宏观尺寸可达1000 mm×1000 mm。对泡孔结构和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发泡原理,探究了高温下材料的拉伸、隔热和真空出气性能。结果表明,泡沫玻璃化温度达265℃、5%失重温度达560℃;随着密度由6 kg/m~3增加至60 kg/m~3,泡沫开孔率由99.1%降低至95%,拉伸强度由0.08 MPa增加至0.92 MPa,150℃时泡沫拉伸强度几乎不变;室温热导率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热端温度250℃,泡沫热导率均小于0.1 W/(m·K);150℃的真空质量损失仅为0.947%,远低于液相发泡法的泡沫。(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敬中宁,苏心明,何可伟,李文栋,任秉珍[4](2019)在《一种超轻质复合型组装电杆》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杆是电力基础设施中最重要的支撑结构,其性能直接影响线路的安全及可靠性。近年来,传统的电力传输架线杆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各种问题正逐步暴露。一些复杂地形(山地、林区、窄巷、水洼地)线路一旦发生倒杆、断杆事故,受地形和环境限制,原规格杆塔很难第一时间运送到事故现场,影响及时恢复供电。基于以上问题,我们研制出了一种轻质高强、耐腐蚀、电绝缘、易运输的组装电杆,方便复杂地形区域配网抢修工作开展。(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9年16期)
黄振宇,隋莉莉,王芳[5](2019)在《超轻质高延性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叁种不同类型的空心微珠开发了一种新型多功能超轻质高延性水泥基材料(Ultra-lightweight high ductility cement composite:ULHDCC).采用空心微珠作为填料使混凝土密度降低,基于强度和能量准则,采用聚乙烯纤维(PE)改性增强了ULHDCC的延性.通过实验研究了其基本力学性能如抗压强度、直接拉伸强度、导热性能和微观结构等性能.实验结果显示开发的ULHDCC的表观密度为850~920 kg/m~3,但抗压强度高达20~33 MPa,1%体积掺量PE纤维下其直接拉伸应变能力仍可达8%.导热系数低至0.152 W/m·K.ULHDCC材料可应用于浮体结构、轻型楼板、装配式建筑内外墙板、屋面和加固修复材料等.(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毕晓茜[6](2019)在《超轻质水泥基复合材料基本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粉煤灰空心微珠作为轻质微集料,将水泥、硅灰作为凝胶材料,将减缩剂作为外加剂,结合成四种不同密度等级的ULCC材料,并分别对其进行单轴抗拉、抗压试验,对轴心抗压度、弹性抗拉强度等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ULCC的抗压、抗拉强度均与密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具有较强的拉伸变形性能。(本文来源于《河南建材》期刊2019年02期)
朱崇恺[7](2019)在《可承受极端温度的超轻质陶瓷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凝胶是目前已知密度最低的物质之一。尽管气凝胶里有个胶字,但它其实是坚硬而干燥的物质,其物理性质与胶体一点也不类似。被称为胶是由于它的制造是由气体取代液体在凝胶中的位置而成。尽管其体积的99%以上是空气,但气凝胶结构坚固。它们可以由许多类型的材料制成,包括陶瓷、碳或金属氧化物。气凝胶还是优良的热绝缘体,几乎能阻绝叁种传热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中的(本文来源于《知识就是力量》期刊2019年04期)
杲晓龙,王俊颜[8](2018)在《超轻质水泥基复合材料基本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超轻质水泥基复合材料(ultra lightweight cement composite,ULCC)的基本力学性能及应力-应变曲线本构关系.以粉煤灰空心微珠为唯一轻质微集料,以水泥和硅灰为胶凝材料,以高效减水剂和减缩剂为外加剂,配制了钢纤维体积掺量为1%,表观密度介于1 250~1 550 kg/m3,轴心抗压强度介于47.9~70.0 MPa的4种不同密度等级的ULCC.对其分别进行单轴抗压和单轴抗拉试验,分别研究了ULCC的轴心抗压和轴心抗拉力学性能,测得了ULCC材料轴心抗压强度、轴心抗拉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及单轴抗压和单轴抗拉应力-应变曲线.结果表明:ULCC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ULCC的轴心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与密度呈较强线性相关性.轴心抗拉试验结果表明ULCC抗拉应力-应变曲线关系呈现明显的峰后平台段,ULCC材料具有良好的拉伸变形能力.根据试验测得的ULCC单轴抗压和单轴抗拉应力-应变全曲线,建立了ULCC单轴抗压和单轴抗拉的分段式应力-应变本构方程.研究成果可为ULCC结构的设计和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李佳妮,陈昊宇,殷莎[9](2018)在《基于3D打印的超轻质材料微结构设计及其力学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中许多生物材料由于具有多层级结构而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如松质骨和玻璃海绵等。利用多层级设计思想可以创建具有自相似多层级结构的超材料,但其力学性能的增强机制仍有待研究。在本研究中,通过增材制造制备了自相似面心立方点阵材料并进行了单轴压缩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二级点阵材料的力学性能不是由相对密度决定的,而是随两个层级中的杆件径长比而变化。此外,多层级点阵材料的比强度与比刚度不一定优于一级材料。为了解释这些现象的潜在机理,文中建立了考虑节点复杂结构的理论模型,推导出二级点阵材料的强度上下限,并与一级点阵材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利用多层级设计思想可获取传统材料无法实现的独特力学性能。此外,文中建立了多层级点阵材料准静态压缩的有限元模型,进一步探究不同层级结构、不同材料体系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该研究分析了如何利用多层级设计思想来获取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点阵材料,有利于深入理解结构设计在机械超材料的力学性能调节方面的作用。(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期刊2018-11-23)
张春巍,张莎莎,刘雪梅[10](2018)在《纤维对超轻质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压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超轻质水泥基复合材料(ULCC:ultra lightweight cement composite)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通过对超轻质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压性能的试验研究,分析了掺入不同体积含量(0.5%,1.0%)的聚乙烯醇(PVA:Polyvinyl alcohol)纤维和钢纤维(ST:Steel)及养护龄期对其抗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0.5%体积含量的PVA纤维之后密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而加入1.0%体积含量的PVA纤维或钢纤维可较明显地提高ULCC的密度;加入纤维可以有效提高ULCC的早期抗压强度,尤其是3 d条件下的强度,并且加入PVA纤维时强度最高可增大66.7%,加入ST纤维时强度最高可增大77.8%;掺入1.0%体积掺量的PVA纤维或者是ST纤维对其极限压应变有较明显的增大作用,并且加入纤维后可提高ULCC的塑性变形能力。(本文来源于《混凝土》期刊2018年08期)
超轻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过氧化氢(H_2O_2)和催化剂二氧化锰(MnO_2)进行化学发泡,基于颗粒稳定泡沫技术,以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颗粒表面改性剂,用超低固相含量5%~10%(质量分数)的浆料制备了颗粒稳定泡沫。常温常压干燥后在1 430℃烧结2 h制备出闭孔结构的泡沫陶瓷,利用亚微米粉末为原料制备出一种可以与气凝胶相类似的多孔陶瓷材料,其气孔率为98.2%~99.0%。研究了固相含量、H_2O_2和MnO_2加入量对泡沫陶瓷的稳定性影响以及发泡倍率、强度以及孔径与气孔率相互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轻质论文参考文献
[1].张伟清.加工超轻质原油和凝析油面临的挑战[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9
[2].张曙豪,侯诗宇,郑玉,闫姝,孟文清.化学发泡法制备稳定胶态泡沫及超轻质Al_2O_3泡沫陶瓷[J].硅酸盐学报.2019
[3].马晶晶,熊春晓,酒永斌,赵一搏,滕冲.基于粉末微波发泡法制备超轻质聚酰亚胺泡沫的结构与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4].敬中宁,苏心明,何可伟,李文栋,任秉珍.一种超轻质复合型组装电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
[5].黄振宇,隋莉莉,王芳.超轻质高延性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毕晓茜.超轻质水泥基复合材料基本力学性能[J].河南建材.2019
[7].朱崇恺.可承受极端温度的超轻质陶瓷材料[J].知识就是力量.2019
[8].杲晓龙,王俊颜.超轻质水泥基复合材料基本力学性能[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8
[9].李佳妮,陈昊宇,殷莎.基于3D打印的超轻质材料微结构设计及其力学行为研究[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2018
[10].张春巍,张莎莎,刘雪梅.纤维对超轻质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压性能的影响[J].混凝土.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