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社区人文环境互动关系研究——以云南大理市为例

旅游与社区人文环境互动关系研究——以云南大理市为例

赵福祥[1]2003年在《旅游与社区人文环境互动关系研究——以云南大理市为例》文中提出旅游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与社区人文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一个交互的过程。一方面,旅游是在一定的社区人文环境内进行的活动,社区人文环境可以为旅游提供一些相应的诸如: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另一方面,由于社区旅游业的进行,它也会给社区人文环境带来许多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研究旅游与社区人文环境互动关系,对旅游与社区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旅游与社区人文环境互动关系研究综述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人类学、旅游学等理论,对旅游与社区人文环境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作了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了旅游与社区人文环境良性互动的模式和对策措施。具体来讲,本研究共分为以下七个部分: 第一,总结了国内外对旅游与社区人文环境互动关系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指出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二,对社区、环境、社区环境、社区人文环境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社区环境、社区人文环境的类型进行了划分,最后对旅游与社区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第叁,初步分析了社会互动理论(包括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行动理论)、社区互动原理、系统论叁大研究理论基础及基本理论框架,讨论了它们在分析旅游与社区人文环境互动关系中的作用。 第四,首先介绍了旅游与社区人文环境互动关系研究的方法,然后分析了旅游对社区人文环境的影响及社区人文环境对旅游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与社区人文环境互动关系,最后指出旅游与社区人文环境之间存在独立、合作、冲突、整合四大关系。 第五,对旅游与大理市社区人文环境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旅游对大理市社区人文环境的影响及大理市社区人文环境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指出旅游与大理市社区人文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六,提出了旅游与社区人文环境良性互动的模式和对策措施。 第七,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王剑华[2]2011年在《旅游地产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互动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旅游地产这门学科也随之产生和发展起来,旅游地产这个概念也已经开始向全国的旅游城市开始渗入。这种旅游+房地产的新型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旅游地产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旅游地产对城市社会经济的影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反之,城市产业结构对旅游地产的影响,地方政策对旅游地产的影响等。通过对大理市的实例调查及数据资料分析,研究大理市旅游地产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得出旅游地产在大理市城市中的分布特点、发展情况、和在大理市城市中所起到的作用,而大理市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对旅游地产所带来的引导作用或者限制作用。针对两者共同发展时所出现的一些弊端,提出一些关于两者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全文在结构上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研究设计,通过研究背景分析,提出研究问题,确定研究范围,确定本次研究的旅游地产类型,得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国内外对旅游地产和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综述,分析出两者的研究现状,并以此为依据得出本次论文的研究创新点。确定旅游地产的概念和类型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点,同时提出城市空间结构与旅游地产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如何,这是本文的难点。本部分还确立了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等。第二部分为案例的实例调查研究,以大理市为研究对象,分别选择了大理镇、下关镇为研究重点。基于实地调查、居民访谈及相关资料收集,分析旅游地产在大理市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同时又从城市空间结构的角度对旅游地产的发展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宏观层面上两者的关系。并细致分析个体案例,总结利弊,又从微观层面上得到两者的关系。本部分是论文的主体。第叁部分为本论文的结论部分。基于论文第一、二部分的研究分析,得出旅游地产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具体分析出两者在互动影响的情况下,在城市中所变现出的本质现象。总结出两者发展之间的利与弊,并针对弊端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

刘晶会[3]2007年在《江南古镇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减弱旅游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也是社区居民发挥自身能力来管理和影响旅游开发的民主化过程。而江南古镇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对于江南古镇这一特殊的旅游目的地更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1)在对社区、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概括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原则以指导实践。(2)针对我国江南古镇的社区参与情况进行了调研和深入分析,明确了社区参与对于江南古镇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和特殊意义,并对江南古镇的社区参与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大部分江南古镇的社区参与情况停留在初级参与层次或是向提高层次过渡的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3)对朱家角的旅游发展和社区参与情况现状进行研究,明确了朱家角的社区参与处于向提高层次过渡的关键阶段,指出了朱家角社区参与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对其他江南古镇的社区参与具有借鉴意义。

孙诗靓[4]2007年在《景区—社区和谐发展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首先对景区、社区的相关概念及类型进行了梳理和界定。景区—社区系统的形成则是建立在景区与社区互动的基础上,内容包括系统的主体、构成、层级以及发展阶段。按照资源、空间和开发目的的维度,景区—社区有多种分类。经济开发型与资源保护型景区—社区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又尤以后者为重。景区—社区和谐发展的理论依据包括人本主义思想、社会公平论、和谐论、参与式发展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系统中的矛盾及其演化分析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从权力与制度、多维价值与道德风险、和谐与竞争叁个角度展开,其中,权力与制度层面的矛盾包括权力、资本与利益的非均衡转化以及制度规则与生活逻辑的背离;多维价值与道德风险中包括个人理性与集体选择、公地悲剧、内部人控制与权力寻租。在对矛盾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景区—社区和谐发展的主要内容从经济、功能、环境、文化、资源五个方面分别加以探讨。经济统筹以分工、产业、就业与投资四个方面为主:功能统筹包括功能定位与功能分区;环境保护的统筹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角度展开;文化统筹则是以价值认同与文化整合为主;资源利用的统筹主要包括明晰的产权界定及充分挖掘社区资源的旅游价值。景区—社区和谐发展的机制建设从实施的全过程、多层面的角度出发,旨在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包括多方制衡的责任机制、综合型规划机制、基于利益主体的协同建设机制、公私协作的治理机制、公平合理的补偿机制、社区职业化能力建设机制、效益与公平并重的分配机制以及有效的沟通协调与监督机制,其中结合了大量现实案例。

郭华[5]2007年在《制度变迁视角的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乡村旅游以其回归自然生态、自发组织、家庭共享等特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乡村旅游目的地也因之蓬勃发展。由于乡村旅游强调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如何合理界定乡村社区与乡村旅游者、政府、外来投资者之间的深层关系就成为一个刚刚破题而又尚未形成一致性结论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是解答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文献研究表明,目前对旅游目的地及相关社区利益相关者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利益相关者调查、参与及协作等问题的静态探讨上,伴随着旅游社区的逐步发展,其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在结构与权力关系等方面出现的动态变化往往被忽略。而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正是本文最重要的创新所在。本文以江西省婺源县为案例,着重探讨了其内部的各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的多重利益博弈过程及此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制度阶段、权力关系模式,说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是推动旅游目的地及相关社区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叁大部分组成。研究表明,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按其重要程度可划分为核心型利益相关者与非核心型利益相关者,其中核心型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旅游者、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这四类利益相关者在社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利益诉求点不一致,其相互之间必然经历反复的利益和权力博弈。通过截取若干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片断进行分析后发现,类似的博弈总是会导致个体理性与个体理性、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冲突,而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促使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无限重复博弈”,各方才有望达成合作,减少冲突。旅游社区的制度变迁就是以“多个利益相关者出现利益冲突、制度调整以实现阶段性均衡、出现新的利益冲突、新的阶段性均衡”的循环博弈方式实现的,利益非均衡与利益均衡状态交替出现。可见,合理制度创新带来的阶段性利益均衡推动了旅游社区的发展。本文还进一步指出,乡村旅游社区制度变迁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阶段实质上反映了利益相关者之间不同的权力关系模式,主要包括社区居民自主经营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市场化运作模式等。为实现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相对均衡,本文最后提出了“协调利益、保障权利”的总原则,并指出以“政府主导、居民赋权、市场参与、多方协作”为特点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是现阶段适合乡村旅游社区的理想治理模式。本文在借鉴管理学中“利益相关者”、制度经济学、博弈论等理论的基础上,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制度变迁的视角论证了利益相关者围绕不同的利益诉求所展开的博弈对乡村旅游社区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对旅游领域利益相关者管理和制度变迁等研究的补充,相信会对相关的研究及实践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彭薇颖[6]2008年在《西南地区流域开发与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基础,其核心是城市内部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组合关系,是城市经济、社会要素在空间上的投影。通过对西南流域滨河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有利于对城市未来发展进行更合理的预测、引导和控制,为规划健康的城市空间结构提供依据。水是生命的本源,在西南流域这样一个河流水系发达和地域特征鲜明的区域,更是一个深刻影响城市的重要自然生态要素。河流水系给城市功能和形态带来多方面的的影响,对城市的形成选址、发展演变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当前普遍的城市快速发展,在给城市带来众多负面影响的同时,也给西南流域河流水系的生态性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本文试图揭示西南流域滨河城市空间结构与河流水系的一体化关系,并由此提出西南流域基于河流水系属性的滨河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构想。本文依循“立论→辨析→解题→实践”这一逻辑演绎过程架构全文,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及正文共五章和结语。立论部分(即第一章):主要通过分析西南流域滨河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迫切性和河流水系与城市的重要关系,引出本文的研究课题。辨析部分(即第二章):主要针对西南流域河流水系的分布与属性特征,和滨河城市空间结构的功能分区、布局以及结构类型进行专业分析,然后归纳出现状问题所在。解题部分(即第叁、四章):首先将现状问题上升到现实本质矛盾所在;然后从现在问题所在的空间、生态及景观叁方面建构西南流域滨河城市空间结构与河流水系的一体化关系理论;最后通过价值取向的引导,依旧从空间、生态、景观这叁大方面确立河谷式江河城市、浅滩式江河城市、低密度溪河城市以及高密度溪河城市这四类城市相应的具体实施策略,并以此展望未来。实践部分(第五章):针对解题部分提出的四种基于水系属性的城市的实施策略,进行一一对应的城市规划方案选样探讨,一方面将前述认识和方法层次的内容相整合并落实到具体实践上;另一方面则将实践成果反馈给认识和方法层次。以期通过“认识→方法→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完善整个研究内容及体系。结语在总结正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本文的不足和将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思辨和展望。

曾博伟[7]2010年在《中国旅游小城镇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旅游小城镇是一种重要的小城镇类型,是旅游业快速发展新形势与小城镇建设新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加速城市化并向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代快速迈进的历程中,旅游小城镇因为对应了市场变化的需要和发展模式调整的趋势,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也因此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从理论研究角度看,目前针对小城镇的学术成果已经很多,但对旅游小城镇的系统研究还基本上是空白。作为跨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本论文注意将旅游业与小城镇的成熟理论灵活运用到旅游小城镇的研究当中。作为应用型研究,本文通过对国际经验的梳理和中国特色旅游小城镇发展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来推断旅游小城镇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对主要指标的数据分析来概况旅游小城镇的一般特征;通过对不同类型旅游小城镇的具体分析来提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思路。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主要采取了统计分析、文献分析、实地调研、专家咨询等多种途径。本论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是旅游小城镇的基础分析。重点对旅游小城镇的概念及分类进行了基本界定;对中国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历史阶段进行了划分和回顾;并结合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实际,对乡村建设、产业集聚、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比较优势、体验经济等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分析。第二章是旅游小城镇发展的背景分析。基于整个城镇化发展的背景分析了旅游城镇化的道路;结合旅游小城镇分析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情况;并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角度系统阐述了发展旅游小城镇的独特意义。第叁章是旅游小城镇发展状况分析。依托建设部和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统计数据,对旅游小城镇的国民生产总值、产业结构、财政收支、投资状况、人口状况、就业情况、居民人均收入状况、区位状况、公共设施状况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展示了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基本状况。第四章是旅游小城镇发展策略分析。提出了旅游小城镇发展需要遵循的一般原则:即政府主导旅游小城镇发展,旅游小城镇的产业协调、利益主体协调、生态协调发展以及旅游小城镇的标准化和特色化发展。第五章是旅游小城镇类型分析。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旅游小城镇分为依托景区发展的小城镇、旅游古镇和城郊休闲小城镇叁种类型,并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关键环节,提出了各自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第六章是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分析。论述了对旅游小城镇发展进行专门政策支持的必要性,以及中国和国际上支持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实践;并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主要就财政政策、税费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和制度安排五个方面提出了支持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政策设想。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旅游城镇化是符合中国发展国情并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效益统一的城镇化道路,是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和崭新方向。二是旅游小城镇不伺于工业型小城镇,在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上都应该强调自身的特点。叁是旅游小城镇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将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同小城镇的建设、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四是要实现旅游小城镇的科学发展,需要按主要类别进一步的细分和定位,才能分类指导不同类型旅游小城镇的发展。五是从政府层面推动旅游小城镇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进而实现从研究成果到工作成果的转换。

厉媛媛[8]2008年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很多城市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城市问题,如:不适当的城市建设与开发,使得城市特色消失,城市内涵和环境发生变化。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的保护利用就成为了本文的研究主题。首先,笔者回顾了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经验,深入浅出的对这一对矛盾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保护与利用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其次,本文以名城榆林的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经过实地调研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的专业角度出发,结合了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相关知识,总结出名城榆林的历史文化环境特征,分析了名城榆林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模式。最后,基于名城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下,对名城可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梳理,并对旅游资源的价值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借鉴了国内外对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的相关学术成果,自行构建了一个资源评价体系模型,运用了特尔菲法进行赋值,以数学方法确定各因子层的权重和位次,通过研究位次排序的规律对旅游资源价值进行定性的评价。此外,本文还针对于榆林旅游资源合理利用的方法进行具体的实例研究。

参考文献:

[1]. 旅游与社区人文环境互动关系研究——以云南大理市为例[D]. 赵福祥. 云南师范大学. 2003

[2]. 旅游地产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互动影响研究[D]. 王剑华. 昆明理工大学. 2011

[3]. 江南古镇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D]. 刘晶会. 上海师范大学. 2007

[4]. 景区—社区和谐发展的理论研究[D]. 孙诗靓. 青岛大学. 2007

[5]. 制度变迁视角的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D]. 郭华. 暨南大学. 2007

[6]. 西南地区流域开发与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 彭薇颖. 重庆大学. 2008

[7]. 中国旅游小城镇发展研究[D]. 曾博伟. 中央民族大学. 2010

[8].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 厉媛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标签:;  ;  ;  ;  ;  ;  

旅游与社区人文环境互动关系研究——以云南大理市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