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平衡测量装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平衡,测量,装置,电感器,向量,互感器,动力学。
动平衡测量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王毅[1](2016)在《振幅法测量轮胎动平衡装置建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轮胎动平衡检测装备是用来定量检测轮胎等效的不平衡质量的大小以及位置的装备,得到的结果通常应用在后期轮胎产品的校准以及分级,并帮助轮胎制造商找到轮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国内外有很多制造轮胎动平衡试验机的厂商,但产品质量不均衡,不同的装备用于检测同一条轮胎得到的结果不一致,造成了轮胎市场质量评定标准的不统一,导致轮胎检测市场混乱。为探索提高测试装置稳定性、灵敏度和测量结果精准度的方法,本文针对改进的轮胎动平衡测试系统,建立了以该系统振幅位移量为输入变量,轮胎不平衡质量为输出变量的多变量数学模型,采用激光非接触测量方法获取了位移信号,深入研究了振幅法对轮胎动平衡装置的测量。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基于车轮动不平衡校正原理分析了轮胎等效不平衡质量,介绍了轮胎动平衡测试装置系统组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测试装置的动力学模型,相当于轮胎不平衡校正面的质量与支反力之间的数学关系;(2)改进了轮胎动平衡测试装置的支承结构、传感器类型及其连接方式,建立了轮胎等效不平衡质量和测量点位移信号间的动力学模型。以此为根基,对位移基频信号的提取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并研究了动力学模型系数标定法;(3)基于轮胎动平衡试验机的工作原理,结构以及功能,使用嵌入式系统实现针对多个可变位移测量和同步逻辑序列,使用光电开关和锁相环技术替代旋转编码器改进测量系统和实时处理能力。(4)针对动态不平衡信号强劲的周期性以及伴随着强烈的背景噪声,使用小波细节系数自相关分析分层阈值去噪方法,在轮胎动平衡测试系统的实际应用中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6-06-08)
周妙云[2](2010)在《基于工控机的轮毂立式动平衡测量技术及其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轮毂不同程度都会存在质量分布不均匀或质量中心与轮胎几何中心不重合的问题,即轮毂不平衡。根据相关的力学原理,不平衡的轮毂,在高速旋转的情况下必定会产生交变的径向力,引起汽车的振动并影响到汽车运行的速度、舒适度或平稳度。如果轮胎的不平衡量过大,严重的还会损坏汽车零部件,甚至引起交通事故。轮毂动平衡对轮毂的使用寿命以及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平稳性和舒适度的影响非常大,因此轮毂动平衡机的研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即提出一种高精度、自适应的轮毂动平衡测量机器,基于采用工控机的立式硬支撑动平衡测量技术,具有测量精确快速,操作简便,适用各种轮毂的优点。文章首先从客户的要求和当前实际的技术发展现状出发,按照平衡机测试精度和测试时间的要求综合分析平衡机机械支承、电气驱动、信号处理与提取等模块对整机性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确定了机械标定模型、硬件装置、信号处理与提取算法、操作软件四个核心设计内容及设计原则。这也是本文内容的安排顺序。不平衡减少率作为轮毂动平衡机最重要的设计目标,代表了平衡机检测轮毂不平衡量的精确程度。它要求平衡机设计包含平面分离效果良好的机械支承结构、准确的数学模型分析和标定方法,同时信号处理单元必须能高效的滤除干扰信号并准确的提取信号的关键参数。本文选择奇偶分离的动平衡立式硬支承机械结构为基础并研究基于向量运算的高精度多元线性回归标定模型与不平衡解算算法。在信号处理方面,研究从目标信号的频谱特征出发,结合FFT频谱估计快速和DTFT频谱计算完整的优势,快速精确地定位信号的目标参数。平衡测试时间作为轮毂动平衡机工作效率的标志,也是设计的主要目标。本文分析硬件配置对平衡测试时间的主要影响,并在文章的最后细致分析了测试各阶段的时间构成比例与优化方案。基于工控机开发的动平衡操作软件可以很方便地提供人性化的触摸控制和图形显示界面,同时数据库支持与开发也非常方便。本文给出了触摸操作的动平衡测试软件的设计方案并给出简单的演示。(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0-01-01)
谢英放,严永东[3](2008)在《动平衡试验测量装置的更新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自行设计的简易动平衡试验测量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占地小、价格低。尤其是铝制圆盘的结构设计使得测量中能方便地选择试重质量,测量精度高且安全。(本文来源于《中国设备工程》期刊2008年03期)
刘泽明,崔亚辉,王慧武[4](1996)在《微机化刚性转子动平衡测量装置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动平衡机测量装置误差大、效率低等缺陷,设计了一种利用微机进行测量的新型刚性转子动平衡测量系统。该系统运行可靠,测量效率高,误差小,并具有电路简单、通用性好等优点。(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1996年04期)
田恒贵,何文丰,崔嵬[5](1995)在《激光动平衡装置的测量与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外切旋转光路式激光动平衡装置的基本原理,确保外切、圆点去重的方法。着重描述测量和控制部分的结构与特点。(本文来源于《机械与电子》期刊1995年03期)
[6](1976)在《DD型动平衡试验机电气测量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言DD型动平衡试验机电气测量装置与各种重量规格的软性支承动平衡试验机机架配套,可对转速为200~63000转/分的各种重量的转子进行动平衡试验,是一种通用的电气测量箱。本仪器采用光点矢量瓦特表作为不平衡量的显示仪表(本刊74年第6期载有"DDW型光点矢量瓦特表"一文,在附录中简单介绍了(本文来源于《电测与仪表》期刊1976年05期)
袁长良[7](1973)在《检定测量互感器的电子自动平衡检定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迄今,直接指示误差的测量互感器的自动平衡检定装置可利用相位关连的零位马达来平衡误差的实数和虚数部分。这一新的装置只应用电子元件,因而能大大缩短平衡时间。把被检的,负载的互感器与一个实际上没有误差的标准互感器在差动电路中比较,由被检互感器的次级电压 U_x 与标准互感器(本文来源于《国外计量》期刊1973年05期)
动平衡测量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轮毂不同程度都会存在质量分布不均匀或质量中心与轮胎几何中心不重合的问题,即轮毂不平衡。根据相关的力学原理,不平衡的轮毂,在高速旋转的情况下必定会产生交变的径向力,引起汽车的振动并影响到汽车运行的速度、舒适度或平稳度。如果轮胎的不平衡量过大,严重的还会损坏汽车零部件,甚至引起交通事故。轮毂动平衡对轮毂的使用寿命以及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平稳性和舒适度的影响非常大,因此轮毂动平衡机的研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即提出一种高精度、自适应的轮毂动平衡测量机器,基于采用工控机的立式硬支撑动平衡测量技术,具有测量精确快速,操作简便,适用各种轮毂的优点。文章首先从客户的要求和当前实际的技术发展现状出发,按照平衡机测试精度和测试时间的要求综合分析平衡机机械支承、电气驱动、信号处理与提取等模块对整机性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确定了机械标定模型、硬件装置、信号处理与提取算法、操作软件四个核心设计内容及设计原则。这也是本文内容的安排顺序。不平衡减少率作为轮毂动平衡机最重要的设计目标,代表了平衡机检测轮毂不平衡量的精确程度。它要求平衡机设计包含平面分离效果良好的机械支承结构、准确的数学模型分析和标定方法,同时信号处理单元必须能高效的滤除干扰信号并准确的提取信号的关键参数。本文选择奇偶分离的动平衡立式硬支承机械结构为基础并研究基于向量运算的高精度多元线性回归标定模型与不平衡解算算法。在信号处理方面,研究从目标信号的频谱特征出发,结合FFT频谱估计快速和DTFT频谱计算完整的优势,快速精确地定位信号的目标参数。平衡测试时间作为轮毂动平衡机工作效率的标志,也是设计的主要目标。本文分析硬件配置对平衡测试时间的主要影响,并在文章的最后细致分析了测试各阶段的时间构成比例与优化方案。基于工控机开发的动平衡操作软件可以很方便地提供人性化的触摸控制和图形显示界面,同时数据库支持与开发也非常方便。本文给出了触摸操作的动平衡测试软件的设计方案并给出简单的演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平衡测量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1].王毅.振幅法测量轮胎动平衡装置建模与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
[2].周妙云.基于工控机的轮毂立式动平衡测量技术及其装置[D].浙江大学.2010
[3].谢英放,严永东.动平衡试验测量装置的更新设计[J].中国设备工程.2008
[4].刘泽明,崔亚辉,王慧武.微机化刚性转子动平衡测量装置的研制[J].机械科学与技术.1996
[5].田恒贵,何文丰,崔嵬.激光动平衡装置的测量与控制[J].机械与电子.1995
[6]..DD型动平衡试验机电气测量装置[J].电测与仪表.1976
[7].袁长良.检定测量互感器的电子自动平衡检定装置[J].国外计量.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