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井头圩中心小学425906

摘要:在当前教育教学全面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科目的改革也被提上日程,得到了教育工作者大力的支持和高度的重视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进行全面的创新。回想过去的小学教育方式,主要包括对小学教育的重点、难点进行突破,编写教材和选择教材等各个方面,这些方面是否存在着提升空间可以通过改革得以实现。使课程符合生活实际,大力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

在思想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如果一味地教给学生大道理和学生不曾亲身体验的间接生活经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还有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就以上这种情况,笔者将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进行陈述,使其更加适合小学生心理、小学教育体制,结合生活实际发挥其巨大作用。

一、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化的重要作用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具体意义。放眼西方比如德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其对小学孩子进行的小学教育或学前教育并不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而在于学生人格的培养,德国甚至将这项规定列入法律的条目,以严格监督教育者们的实行。而不是像中国式教育一样过早地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这样的德国式教育的结果就是,二分之一的诺贝尔获得奖落入了德国人的囊中。他们教给孩子的是如何适应环境,如何融入社会,提高孩子的领导能力和为人处事的情商方法。这与我国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中国传统的教育只重视学生的大脑智力开发,而轻视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在德国人们认为,人类的大脑类似于一个存储器,如果过早地开发利用,对今后的教育并没有好处。因此,品德与社会这门科目的意义不仅仅是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而且还要教会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环境,能够结合实际教会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

2.品德与社会科目的最终目的。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人格。但是现在小学教育的方式方法往往忽略了社会这个重点。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课本知识,不与真正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累。社会和生活环境是学生最好最基本的学习教材,从生活实际中实地取材,让学生明确了解怎样适应环境,怎样融入当下社会,什么是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什么是不应该做的错误的事情,这才是小学品德与社会科目的真实有用的目的。以往的教学方法,很少涉及实践活动,往往只是教师将现成的社会经验呈现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很好地塑造学生人格,而且存在很多明显的弊端,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思维局限于课本。这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反而让学生过早地失去自我探索和发现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往往认为课本上的知识就是真理,渐渐失去挑战课本权威的精神和勇气。所以,当下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挖掘品德与社会这门科目的真正的教学目的,为社会发展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的教育方式的实施办法

1.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活化。首先,家长和老师要提高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其次,教师要时刻关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方法的生活化。课堂教学生活化也就是说让书本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保证学生学以致用,而不是教师一味地讲解不符合实际的大道理,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无法利用课本知识进行解决,这就是教学内容不切合实际的表现。就不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品德。因此,教师将这门课程学习生活化至关重要,让课堂学习的内容真正联系实际生活,小到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大到人生哲理,都应当取材实际,让学生亲身体验并亲自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理解其中道理,才有利于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改变评价制度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方法。首先,教师应合理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将课本上的内容联系社会流行和热议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征,善于发现思想偏激的学生并加以引导。这些方法都有利于适合家长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矫正错误的思想。教师的教学内容应当多多涉及社会和自然,让学生在认识周围生活环境的基础上懂得融入社会和自然的道理,在生活和实践实际当中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合理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应合理改革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实际动手操作,在自己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而不是单单地让学生读课本内容、背课本思想。这种方式仅仅起到纸上谈兵的作用,无法真实塑造学生人格。最后,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不应仅凭借一次考试而定,对学生名次排名也是不合理的做法。我们所关注的是让学生掌握考试的方法技巧,注重他们精神层次的发展。因此,这门科目不需要期末考试,只要在期末对每位学生本学期的表现进行圈点,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进步就足以。

参考文献

[1]李世才生活让课堂更精彩——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8)。

[2]王瑞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化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6,(36)。

[3]王廷明新课标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7,(7)。

标签:;  ;  ;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