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积损伤理论论文_冉毅

导读:本文包含了累积损伤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损伤,疲劳,理论,载荷,寿命,角形,点焊。

累积损伤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冉毅[1](2018)在《基于疲劳累积损伤理论的纳米混凝土冻融损伤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冻融破坏是严寒地区混凝土结构的主要破坏形式之一,几乎所有处于严寒地区的混凝土结构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冻融损伤。对于普通水泥混凝土,由于在冻融循环作用下其抗冻性能相对较差,导致混凝土的使用寿命显着降低,很难满足严寒地区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纳米材料作为21世纪的一种新型材料,具备微集料填充效应、晶核效应、表面效应和界面效应等传统材料所不具有的优异特性。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纳米材料,配置高性能高强度的纳米混凝土,这将显着改善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因此,基于损伤理论和试验研究纳米混凝土的冻融损伤,建立冻融损伤模型以定量分析实际冻融损伤显得十分重要。首先,本文基于疲劳累积损伤理论,采用可测度的宏观变量,即采用相对动弹性模量作为损伤变量来描述混凝土材料在冻融作用下其内部结构的损伤状态及该损伤状态对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耐久性能以及外观等的影响,将材料在微观上的缺陷体现于宏观性能上,从而定量地评价混凝土结构的冻融损伤劣化程度;其次,在已有混凝土疲劳损伤累积模型的基础上,试图建立纳米混凝土冻融损伤模型以量化实际冻融损伤,结合试验数据,采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确定冻融损伤模型参数,进而建立不同纳米材料在不同纳米掺量下的纳米混凝土冻融损伤模型,以此揭示冻融循环作用下纳米混凝土材料内部冻融损伤的劣化规律,并对其冻融损伤进行定量分析;最后,通过试验数据及理论验证对所建的冻融损伤模型进行可靠性验证,以验证所建纳米混凝土冻融损伤模型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并基于冻融损伤模型建立了预测纳米混凝土实际安全服役寿命的一种方法。研究表明:本文所建立的纳米混凝土冻融损伤理论模型所反映的实际冻融损伤特征与实际冻融情况较为吻合,拟合精度较高,且冻融损伤理论值与试验值较为接近。因此,本文所建的冻融损伤模型能较好地表征冻融循环作用下纳米混凝土材料的冻融损伤劣化规律,能有效地定量分析和准确地预测纳米混凝土的冻融损伤,且能确定纳米混凝土的冻融疲劳寿命。(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期刊2018-12-28)

侯晓丹,王瑞杰,雷星海[2](2018)在《基于累积损伤理论的ST12钢T型点焊件寿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低碳钢T型撕裂拉伸点焊试件分别进行低-高和高-低两级加载疲劳试验,并利用线性和非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进行寿命预测。对于低-高加载,非线性预测结果较线性稍好一些;对于高-低加载,由于高载下的"过载效应",线性预测结果与非线性预测结果都不太理想。针对高-低加载下的寿命预测误差,本文提出一种基于CHABOCHE修正模型的非线性疲劳累积损伤模型,分别考虑了两级应力幅以及疲劳塑性指数的影响。通过对比后发现,修正后的模型预测点焊寿命能力较原模型有所改善。(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8年19期)

逯志国,朱曦全,卫国,王丹[3](2018)在《基于疲劳累积损伤等效理论的PCB板振动加速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小样本情况下,通过试验及仿真结合求解PCB板在随机振动激励下的振动加速因子的方法。方法以疲劳累计损伤等效为研究基础,以PCB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的动力学环境模拟试验,在施加相同谱型不同量级的随机激励载荷下的振动加速因子,并通过采用试验数据对仿真局部模型修正的方法得出PCB板在随机振动激励载荷下的振动加速因子。结果通过试验数据与仿真计算结果的对比,两种方法得出的振动加速因子的误差在5%以内,满足工程实践精度要求。且进一步的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结论对于不同种类的PCB板在进行小样本摸底试验及随机振动仿真计算的前提下,确定电路板产品的薄弱位置,之后通过疲劳仿真计算局部的疲劳寿命便可以求得一定精度要求下的振动加速因子。(本文来源于《装备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3期)

夏祥春[4](2018)在《基于M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的摇枕疲劳寿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货车转K6型转向架摇枕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AAR机务标准中M-202-05"铸钢转向架摇枕设计和试验规范",对摇枕进行疲劳强度分析,最后估算了摇枕的疲劳寿命。摇枕强度的分析和寿命的估算为工程中摇枕的检修周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保证了列车运营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时代农机》期刊2018年01期)

仉志,齐郅,马晶,周航,许冬进[5](2017)在《基于疲劳累积损伤理论的页岩气压裂泵注程序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是以页岩气为代表的非常规能源经济有效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文中采用理论研究和软件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将岩石疲劳累积损伤理论应用到水力压裂设计研究中,提出了以最大限度提高页岩气储层改造缝网体积为目标的水力压裂设计思想。基于Corten.Dolan等人的周期载荷疲劳累积损伤研究,建立了岩石疲劳累积损伤方程,定量研究岩石剩余强度与各影响因素间的函数关系。通过页岩气压裂设计Meyer软件和室内岩石力学实验进行了验证,对于通过泵注程序的设计来优化水力裂缝参数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17年05期)

赵仕志,刘东旗,陈铁宁,张明[6](2017)在《基于线性损伤理论的筒形缸红套环蠕变损伤累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套环筒形缸在大功率汽轮机中使用越来越广泛,随着机组参数的升高,红套环不可避免地处于蠕变状态。合理确定红套环的初始紧力,检修周期以及保证运行的安全可靠性都必须考虑蠕变效应,但是针对红套环的蠕变损伤累积研究还比较少见。文章基于线性损伤理论,结合拉松-米勒参数法(简称L-M法)建立了红套环蠕变损伤计算的一般形式,并研究了初始紧力和大修周期对损伤累积的影响。对于理解红套环服役期内的性能退化过程和指导工程设计有显着意义。(本文来源于《东方汽轮机》期刊2017年02期)

彭兆春[7](2017)在《基于疲劳损伤累积理论的结构寿命预测与时变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船舶海洋、机械制造等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机械装备正逐步向大型化、高速化和高性能方向发展。许多机械装备关键零构件或结构的服役环境复杂,运行条件恶劣,导致各类破坏事故频繁发生。腐蚀、磨损和疲劳是机械结构破坏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中以疲劳破坏尤为突出。针对长期承受交变循环载荷作用的机械结构,疲劳断裂是其最主要的失效模式,占机械结构失效总数的50%~90%。疲劳破坏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破坏前无明显的征兆,对机械装备的安全运行构成了严重威胁,一旦发生破坏易于造成重大事故和生命财产损失。机械装备零构件或结构的疲劳寿命及其可靠性是制约装备整机寿命和系统可靠性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精确地预测和评估机械结构的寿命和可靠性,是确保其在服役期内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对合理制定维修决策和健康管理计划,最大限度地发挥装备的使用价值,提高经济效益和抗疲劳设计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由于疲劳失效过程的复杂性和随机性,传统的寿命预测理论和可靠性分析方法还不够完善,仍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难题和不足。针对此,本文以有限寿命设计方法和疲劳损伤累积理论为基础,深入开展疲劳损伤失效机理、寿命预测技术以及可靠性分析方法的研究,采用机械装备关键零构件的金属材料试件和焊接结构件的疲劳试验数据进行模型和方法验证,使现有疲劳分析理论日臻完善,拓展其应用范围。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提出了考虑载荷相互作用效应的疲劳损伤等效法则与剩余寿命预测方法。针对变幅加载载荷历程效应的复杂性以及Miner法则的内在缺陷,从损伤累积的角度出发,系统地研究了载荷加载顺序及载荷交互效应的作用机制。根据疲劳失效的“二元判据”,引入了疲劳损伤状态的概念定性地表征材料的受损程度。针对传统损伤等效方法的缺陷,提出了考虑载荷相互作用效应的疲劳损伤等效法则。在此基础上,结合韧性耗散模型,建立了改进型剩余寿命预测模型,该模型能综合考虑载荷顺序及载荷间交互作用对损伤发展和疲劳寿命的影响。(2)提出了基于疲劳驱动能损伤参数的非线性损伤累积模型与剩余寿命预测方法。针对传统损伤变量在描述上难以揭示失效过程能量耗散的本质,以疲劳驱动力模型为基础,运用能量准则,提出了一种描述疲劳失效全过程的驱动能损伤参数。从失效的能耗过程出发,建立了以驱动能耗散为状态参量的疲劳损伤定量方法和非线性损伤累积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损伤等效原理,推导出剩余寿命预测模型表达式以及考虑载荷相互作用效应的改进模型,并通过试验设计研究了两种模型的典型非线性特征。(3)提出了基于动态剩余S-N曲线与材料记忆性能退化的修正线性损伤累积准则。针对非线性损伤理论计算量大的缺陷以及Miner法则在工程应用上的优势,从剩余寿命和S-N曲线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动态剩余S-N曲线和材料记忆性能的退化规律,通过引入材料记忆退化参数定量地表征动态剩余S-N曲线的斜率比,提出了一种修正的线性损伤累积准则。该准则保留了传统Miner法则形式上的简易性,便于疲劳损伤定量分析和寿命估算。通过对比叁种线性损伤模型并结合试验设计,详细阐述了四种模型存在的共有属性以及线性损伤增长行为。(4)提出了基于双线性损伤累积理论的概率模型以及时变疲劳可靠性分析方法。疲劳失效是一个损伤不断累积的动态过程,传统的基于静态的可靠性分析方法无法体现载荷历程的时变特征,而基于动态的可靠性分析方法难以揭示失效过程裂纹萌生和裂纹扩展的两阶段特性。针对此,以双线性损伤累积理论为依据,分别在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假设下,构建了概率损伤累积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应力-强度干涉理论,建立了基于“累积损伤-临界损伤”时变可靠度模型,实现了疲劳全寿命周期内的可靠度预测。(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3-13)

金常忠,王朋波,张士恒[8](2016)在《基于Miner累积损伤理论的汽车车门Slam疲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车门撞击疲劳性能是汽车开发过程中重要的指标之一,汽车车门在使用过程中反复开关,局部位置可能产生疲劳裂纹。本文以某轿车后车门为研究对象,使用Ls-dyna软件进行非线性显式动力学分析,得到撞击过程弹塑性应力历程。基于M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和E-N疲劳分析方法,使用ECS.Femfat软件计算10万次关闭撞击过程疲劳损伤,为车门及车身开发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10-26)

方红荣,武园浩,许光,司徒斌,江海峰[9](2016)在《基于损伤累积理论的气瓶正弦振动疲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了基于Miner线性损伤累积理论的运载火箭高压气瓶在正弦振动下的疲劳分析。建立了包含支架结构的高压气瓶有限元模型,采用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修正,保证了分析精度;基于Miner线性累积理论推导出寿命计算公式,结合扫频分析获得危险点应力-频率曲线对气瓶部件进行了疲劳寿命预测,可作为结构设计的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压力容器》期刊2016年08期)

董晓鹏,赵跃堂,苏永贵,易义君[10](2015)在《基于损伤累积准则叁角形脉冲作用下材料层裂厚度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冲击和爆炸荷载作用下压缩波在自由面反射形成拉伸波,当迭加后达到材料的极限强度时,材料便会拉伸断裂,在背爆面发生层裂现象。基于损伤累积准则,对有、无升压时间两种叁角形脉冲下材料的层裂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了两种脉冲下材料第一次层裂厚度和层裂时间与脉冲波形和材料参数的关系式,并对层裂厚度表达式分析得到:层裂厚度随着脉冲峰值的增加而减小,但随着材料的断裂韧度、层裂阈值以及脉冲波长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防护工程》期刊2015年06期)

累积损伤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低碳钢T型撕裂拉伸点焊试件分别进行低-高和高-低两级加载疲劳试验,并利用线性和非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进行寿命预测。对于低-高加载,非线性预测结果较线性稍好一些;对于高-低加载,由于高载下的"过载效应",线性预测结果与非线性预测结果都不太理想。针对高-低加载下的寿命预测误差,本文提出一种基于CHABOCHE修正模型的非线性疲劳累积损伤模型,分别考虑了两级应力幅以及疲劳塑性指数的影响。通过对比后发现,修正后的模型预测点焊寿命能力较原模型有所改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累积损伤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冉毅.基于疲劳累积损伤理论的纳米混凝土冻融损伤模型研究[D].沈阳大学.2018

[2].侯晓丹,王瑞杰,雷星海.基于累积损伤理论的ST12钢T型点焊件寿命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8

[3].逯志国,朱曦全,卫国,王丹.基于疲劳累积损伤等效理论的PCB板振动加速试验研究[J].装备环境工程.2018

[4].夏祥春.基于M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的摇枕疲劳寿命分析[J].时代农机.2018

[5].仉志,齐郅,马晶,周航,许冬进.基于疲劳累积损伤理论的页岩气压裂泵注程序设计[J].断块油气田.2017

[6].赵仕志,刘东旗,陈铁宁,张明.基于线性损伤理论的筒形缸红套环蠕变损伤累积研究[J].东方汽轮机.2017

[7].彭兆春.基于疲劳损伤累积理论的结构寿命预测与时变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

[8].金常忠,王朋波,张士恒.基于Miner累积损伤理论的汽车车门Slam疲劳分析[C].2016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016

[9].方红荣,武园浩,许光,司徒斌,江海峰.基于损伤累积理论的气瓶正弦振动疲劳分析[J].压力容器.2016

[10].董晓鹏,赵跃堂,苏永贵,易义君.基于损伤累积准则叁角形脉冲作用下材料层裂厚度的理论分析[J].防护工程.2015

论文知识图

点蚀向腐蚀疲劳裂纹转变的过程示意图类型4不同参数变异性疲劳可靠度管跨开始发生横向振动时的流速根据式...累积损伤理论-图5-6 在给定应力水平...的p-S-N曲线5.9多级载荷疲劳加载下残余寿命理论与...

标签:;  ;  ;  ;  ;  ;  ;  

累积损伤理论论文_冉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