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茎部性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豆,养分亏缺,茎部性状
茎部性状论文文献综述
杜吉到,王玉阳[1](2013)在《阶段性养分亏缺对大豆茎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垦农4号大豆为试验材料,在桶栽砂培条件下,研究了9个不同生育阶段养分亏缺对大豆茎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不同生育时期的阶段性养分亏缺,均可对大豆的茎部性状及产量产生一定影响。VE~V3期养分亏缺可显着降低株高及产量,是株型及产量调控的关键时期,其他各阶段的养分亏缺均可通过前期或后期的养分供应得到恢复。R5阶段充足的水分供应比养分对产量的影响更大,是水分需求的关键时期。(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张波,滕佳林,王鹏[2](2009)在《药用部位含茎部的茎中空中药性状与性能相关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来源于植物且药用部位含茎部的茎中空中药的物理性状与四性、功用之间的关系。对《中药学》所载的463味植物药进行了统计分析,药用部位含茎部的茎中空中药共计16味,其中寒凉药物11味,所占比例达68.75%。认为药用部位含茎部的茎中空药物多为寒凉药物,均具有清、利、通、散、祛、消等功效特性。(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赵颖君,徐克章,李大勇,赵洪祥,张治安[3](2008)在《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茎部性状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吉林省1923-2005年育成的30个大豆(Glycine max)品种为材料,通过2005和2006两年田间试验对茎部性状演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产量随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根据回归方程计算,产量从1923年的1 197.80kg.hm-2增加到2005年的2 305.545kg.hm-2,82年来增加了1 107.73kg.hm-2,平均每年增加14.60kg.hm-2;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间茎部性状差异显着,植株高度降低,倒伏指数下降,茎直径明显增加,主茎分枝减少,节数增多,节间明显缩短,植株抗倒伏能力随年代的演替明显增强,但株高不宜继续降低,应保持在80cm左右为宜;通过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分枝数、倒伏指数、节间长度相关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并且株高、节数和节间长度对产量产生的直接效应较大,说明在遗传改良过程中茎部性状与产量关系密切,在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过程中可以作为选择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杜吉到,杜汝军,郑殿峰,张晓艳,梁喜龙[4](2006)在《不同密度下大豆茎部性状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3种密度的大豆群体进行研究,探讨了不同密度下的大豆茎部几种主要性状的生长发育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大豆群体不同生育时期株高与各茎节高呈S形曲线变化趋势,各茎节的长度、茎粗及茎重呈现“降升降”的趋势,单株茎粗与茎节重变化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单节茎粗与单节茎重随着群体密度的降低而增加。(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张秋英[5](2005)在《水稻抗倒伏的茎部形态生理性状分析和相关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倒伏使水稻光合产物的形成、运输和转化受阻,限制产量潜力的发挥。如遇阴雨天气则引起霉变和穗发芽,对稻米的品质产生不良影响。水稻倒伏有茎部倒伏和根倒伏两种,其中茎部倒伏的发生最为普遍,是造成水稻减产的重要原因。前人对影响水稻茎部倒伏的相关形态及生理性状有较深入的探讨,但多数研究往往集中在植株倒伏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性状上,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与阐述。 本研究利用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通过对影响水稻茎部抗倒伏能力的单株倒伏抵抗力和16个茎部相关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研究,探讨有关茎秆性状与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关系,着重应用该群体构建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对与水稻抗倒伏密切相关的性状进行QTL定位和加×加上位性分析,探究其遗传基础。主要结果如下: 1.在所涉目标性状中,除上部3节间长外,其他性状均与单株倒伏抵抗力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关系。基部Ⅰ伸长节间粗和基部Ⅱ伸长节间单位节间重与单株倒伏抵抗力的简单相关系数最大,分别为0.37、0.36。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株高、上部1节间长、基部Ⅱ伸长节间粗、基部Ⅰ伸长节间粗和基部Ⅱ伸长节间单位节间重等5个性状对单株倒伏抵抗力的偏回归系数达显着水平。经通径分析,5个性状对单株倒伏抵抗力的贡献大小依次为:基部Ⅰ节间粗>株高>基部Ⅱ节间单位节间重>上部1节间长>基部Ⅱ节间粗,分别解释单株倒伏抵抗力21.16%、17.64%、9.00%、3.61%和2.56%的变异。 2.与单株倒伏抵抗力显着相关的14个性状在RILs群体中基本呈正态分布,表现出数量性状的特点。所有性状在双亲之间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除株高、上部1节间长和基部Ⅰ伸长节间粗外,其余12在重组自交系中均表现双向超亲分离。 3.对株高及其构成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加性效应QTLs 21个、加性×加性互作31对。各性状QTL个数由1个到6个不等,单个QTL解释的遗传变异范围在3.57%~28.21%之间。其中检测到控制非伸长节间数、位于第6染色体RM197-RZ516区段的QTL能解释该性状28.21%的变异,LOD值高达13.67。同时在该区段还检测剑控制上部2节间长、总叶数和穗重的QTL,均能解释性状17.16%~24.74%的变异。 4.进一步对单株倒伏抵抗力和基部Ⅰ、Ⅱ伸长节间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加性效应QTL16个,分别解释7个目标性状12.9%、20.74%、29.1%、41%、35.7%、15.4%和10.6%的变异。同时,还检测到上位性效应QTL33对,虽然单个互作对解释性状变异较小,但由于个性状检测到的互作对较多,累计贡献率仍较大。 5.在本研究结果中,关系密切的性状定位在相同或相近的染色体区域。如在第1染色体短臂和第6染色体短臂等基因组区域,检测到多个位于相同或相近区间、控制关系密切性状的QTLs。 另外,还筛选出13份抗倒伏能力高于汕优10号的株系,可以作为水稻抗倒伏育种重要备选材料加以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5-06-01)
刘伟杰,谭石林[6](1984)在《红麻茎部主要农艺性状的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麻育种中,以往多采用整株(单株)样品进行测产,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常因剥皮不净和脱胶不匀,影响测产精确度。因此,利用我国现有材料,研究红麻茎部主要农艺性状的分布规律,找出能代表整株值的最佳部位,以简化红麻单株测产手续,将有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麻作》期刊1984年01期)
茎部性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探讨了来源于植物且药用部位含茎部的茎中空中药的物理性状与四性、功用之间的关系。对《中药学》所载的463味植物药进行了统计分析,药用部位含茎部的茎中空中药共计16味,其中寒凉药物11味,所占比例达68.75%。认为药用部位含茎部的茎中空药物多为寒凉药物,均具有清、利、通、散、祛、消等功效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茎部性状论文参考文献
[1].杜吉到,王玉阳.阶段性养分亏缺对大豆茎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3
[2].张波,滕佳林,王鹏.药用部位含茎部的茎中空中药性状与性能相关性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
[3].赵颖君,徐克章,李大勇,赵洪祥,张治安.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茎部性状的演变[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8
[4].杜吉到,杜汝军,郑殿峰,张晓艳,梁喜龙.不同密度下大豆茎部性状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6
[5].张秋英.水稻抗倒伏的茎部形态生理性状分析和相关QTL定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6].刘伟杰,谭石林.红麻茎部主要农艺性状的分布研究[J].中国麻作.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