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切条件论文_黄玮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适切条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适切,条件,言语,真诚,白酒,命题,指令。

适切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黄玮莹[1](2019)在《适切条件与二语语用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哲学家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中对施为行为的成功实施提出了一组适切条件。之后,塞尔将这些适切条件修改并完善。本文认为语用学中对适切条件的讨论对语用习得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适切条件的内涵对语用习得的内容与过程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另外,适切条件可提供对学习者的施为行为进行评估的一个分析框架,即满足适切条件的施为行为才是符合社会语用规范且正确而完整得以实施的行为,反之,则可以视为语用失误。本文从适切条件的内容出发,探讨其内容对二语语用习得研究的启发。(本文来源于《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古洪精[2](2017)在《论建议式指令类白酒广告语的适切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白酒广告语实例,该文试图提出建议式指令类白酒广告的创作必须满足Searle言语行为适切条件中的命题内容条件、准备条件、本质条件和真诚条件四个基本条件。同时,建议式指令类的白酒广告要取得最佳广告效果,其关键在于情感诉求条件的合理运用,即不仅需要融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要和现代社会人性内心情感需求相联系。(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7年17期)

杨虹艳,郭政敏[3](2015)在《Searle言语行为理论适切条件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日常交际得以顺利进行,Searle认为其言语行为需满足命题条件、准备条件、诚意条件和根本条件四个基本条件。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承诺、请求和道歉叁种言语行为进行分析,验证Searle四个适切条件的可行性和解释力。(本文来源于《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17期)

张绍杰,于秀成[4](2013)在《适切条件不同于成功条件:基于汉语非真诚性言语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汉语中非真诚性言语行为的分析,根据Bach和Harnish在对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批判中提出的适切条件与成功条件的不同,探讨塞尔言语行为理论中各言语行为的适切条件问题。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假设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真诚性言语行为是成功和适切的,而非真诚性言语行为是有缺陷和不适切的,因而是不成功的交际。本研究指出,适切条件只能判定一个言语行为是否有缺陷或适切,而成功条件既可以解释一个言语行为的适切性(无缺陷),也可以判定一个言语行为实施的条件虽然不适切(有缺陷),但这个行为依然可以成功实施,并成功达到交际目的。本文通过提出命题态度的概念,指出适切条件与成功条件的差异在于真诚性在言语行为实施过程中体现为两种命题态度。它们在适切条件中作为必要条件,而在成功条件中作为充分条件。(本文来源于《外语教育研究》期刊2013年01期)

于秀成,张绍杰[5](2011)在《汉语非真诚邀请语用特征与言语行为适切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真诚性邀请中不仅仅是其真诚条件不被满足。通过对汉语中非真诚性邀请的语用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这种言语行为中,除真诚条件外,至少一个其他条件不被满足,但交际依然可以成功。这些语用特征一方面作为邀请者实施这种言语行为的交际策略,以掩盖真诚条件的不被满足,另一方面也是被邀请者正确理解邀请者真正意图的理解策略,而Searle提出的言语行为适切条件无法解释这类言语行为。交际的成功与否不取决于是否满足这些条件,而在于交际者的命题态度。(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6期)

于秀成[6](2011)在《汉语中非真诚性邀请行为语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真诚性邀请作为汉语种一种典型的言语行为多在跨文化领域进行探讨。本研究通过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内对这种言语行为的分析,旨在对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中适切条件进行阐释与批判,进而说明这些条件未能解释言语交际中非真诚言语行为,提出对于言语行为,无论真诚还是非真诚,成功条件更具解释力。本论文首先对于邀请行为在言语行为中的分类进行了回顾和讨论,然后研究了汉语中非真诚邀请语用特征,以及这些语用特征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适切条件的关系。本文还探讨了作为交际中的佯装表达方式,非真诚性言语行为与其它语言的非严肃使用的不同。在实施非真诚性言语行为时,说话人传达不同的命题态度。本论文由七章构成。第一章概述了本文的研究理论基础、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论文的组织结构。本研究主要目的包括:(1)说明即使在传统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根据Searle的分类标准,邀请行为也不能被划分为纯粹的指令性言语行为;(2)分析汉语中非真诚性邀请行为的语用特征及其与适切条件的关系;(3)对Searle言语行为理论适切条件进行阐释与批判,并基于对汉语非真诚性邀请的研究,对适切条件提出修订。具体的研究问题包括:(1)邀请行为的本质是什么?(2)非真诚性言语行为与其它语言的非严肃使用的差别是什么?(3)与真诚性相比,非真诚性邀请具有哪些语用特征?(4)为什么成功条件能够解释真诚与非真诚性言语行为,而适切条件只能解释真诚性言语行为?第二章主要从人类学、社会学以及语言哲学对语言使用作为行为进行评述。本部分详细回顾了哲学家及语言学家对言语行为的不同分类,总结出虽然对于言语行为的种类划分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大多分类依然遵循Searle的标准。本章探讨了按照Searle的分类标准,邀请行为同时具有指令性与承诺性言语行为的特征,因为在邀请中,邀请者一方面在请求被邀请者做某事,另一方面,他/她也同时(隐含地)承诺接受被邀请者出席所邀请的事件中。第叁章研究了汉语中非真诚性邀请的语用特征,通过对自然语料的分析,发现非真诚性邀请不同于真诚性邀请的六个特征,同时探讨了这些语用特征的作用和功能。不同于西方传统理论将邀请作为一种威胁面子的行为,在汉语文化中,邀请起到维护交际双方面子的作用。从邀请者的角度看,这些语用特征实际是他/她所采取的交际策略的体现,传递出其邀请不应按表面意义理解的意图。从被邀请者的角度看,它们也是被邀请者推测邀请者意图的理解策略,从而做出适当回应。第四章讨论了非真诚性邀请语用特征与各适切条件的关系。虽然有研究表明在非真诚性邀请中预备条件不被满足,但未见充分解释。本章通过对这些语用特征的分析,总结出在非真诚性邀请中,除了真诚条件之外,至少有一个其它条件不被满足。而这些其它条件的不被满足恰恰是为了掩盖邀请者在实施邀请行为时其真诚条件不被满足的事实。通过上述分析,作者认为,Searle的适切条件不能解释像非真诚性邀请这样的非真诚性言语行为。第五章研究语言非严肃使用的各种情形中的佯装表达问题。语言非严肃使用中的假装在哲学与心理学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在语言学领域,对于交际中的假装多见于对某些具体言语行为的研究,如反讽和夸张,在这些形式的言语交际中,通常认为说话人的假装是非欺骗性(non-deceptive)的。基于第叁章的研究,本部分提出,作为语言非严肃使用的一种现象,在非真诚性邀请中既有非欺骗性的又有欺骗性的假装,虽然在后一种情况下,邀请者的意图并非要欺骗被邀请者,而是为了满足言语交际中的某些社会规约,即出于维系交际双方良好的社会关系的考虑。第六章对Searle言语行为适切条件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和批判。对于语言的严肃使用,即Searle所言的“理想化”(idealized)使用,其适切条件是有解释力的,但对于像非真诚性邀请这样的非严肃使用,即言语行为的不适切或有缺陷(“infelicitous/defective”),虽然它们在交际中能被成功实施,这些条件则无法解释。本部分提出真诚条件言语行为成功实施中并非必要条件,一个言语行为即使有缺陷,依然可以成功实施;与言语行为适切条件相比,成功条件能够充分解释无论是适切的或不适切的言语行为,因为在实施这两种性质不同的行为时,说话人实际在表达不同的命题态度,前者表示意图做某事,而后者表示假装做某事。第七章是本研究的结论部分。除了对本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总结之外,指出其意义和贡献所在,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于以后这个领域的发展研究进行了概括展望。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框架内对非真诚性言语行为,特别是非真诚性邀请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第二,发现了非真诚性邀请语用特征与各适切条件的内在关系,解释了这些条件的不被满足在言语行为实施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第叁,提出在言语行为中真诚条件并非必要条件,成功条件能够解释真诚性与非真诚性言语行为。(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1-12-01)

凤群[7](2005)在《认知语法下的There存在句名词适切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here存在句历来是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语言学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关于There存在句的研究涉及了there的功能,谓语动词的范围,名词限制问题等等。其中的名词限制问题尤其令语言学家们困惑,他们从句法、语义、语用等各方面分析名词在There存在句中出现的适切条件,但未能得出很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以往学者关于There存在句的名词限制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确指限制和话题限制两种理论。在确指限制的框架下,语义、句法学家只从句子的层次上对名词限制作解释,忽视了语篇环境的影响;荷兰功能语法学派的代表Michael Hannay虽然阐释了There存在句在语篇中的交际功能,却没有澄清名词在There存在句中的性质。这两种理论未能综合分析名词所处的句子及语篇环境,所以解释力有限。 本文主要从认知语法的角度对There存在句的名词限制给予句子和语篇层次上的全面解释。文章运用Langacker的语篇空间理论,结合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通过对名词在存在句及语篇中的功能的综合分析,得出了名词在句中出现的适切条件的结论:该名词所代表的个体(或关系)的类,质或特性必须得到认知“突显”,从而使得该个体(或关系)可以在当前语篇空间中与对话者获得心理联系,当前语篇空间可以是可及现实世界,由地点状语标识的部分可及现实世界或转换的现实世界。文章还探讨了There存在句中反映发话者交际意图的两种典型的“平台”名词:带冠词a(an)和the的名词,并从认知角度对“确定”这一哲学范畴给予新的阐释,从而论证了前文的结论。 文章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述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目标及全文的组织;第二章回顾了以往学者关于名词限制的研究,重点介绍了两种理论:确指限制和话题限制;第叁章在认知语法的框架下,分析There存在句作为有标记句型及其名词的认知本质;第四章首先从认知语法的角度探讨语篇分析。然后通过对There存在句所在语篇空间的分析,说明了名词所具有的语篇功能和在There存在句中的适切条件。本章还探讨了There存在句中涉及“确定性”的两种典型的“平台”名词:带冠词a(an)和the的名词在存在句中的表现。文章结尾总结了研究成果,并指出了本次研究中的局限及有待于进一步讨论的相关问题。(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05-05-01)

张玉上[8](2003)在《也谈言语行为适切条件——兼与王宏军先生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分析了王宏军先生关于言语行为适切条件的论述的不足之处 ,对言语行为的适切条件作了较为全面的归纳与总结(本文来源于《邵阳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于秀成[9](2002)在《从塞尔的适切条件看汉语非真诚性邀请》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奥斯汀(J.L.Austin)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之后,作为现代语用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它使人们对语言与意义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并经历了长足的发展。本论文旨在探讨塞尔(J.R.Searle)的适切条件在汉语非真诚性邀请中所发生的偏离及产生这些偏离的原因。 根据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要成功地实施一个言语行为,必须满足一系列条件,即适切条件。塞尔根据不同的言语行为归纳了实施这些言语行为的不同的适切条件(Searle,1969:66-67)。塞尔的研究是建立在对理想化的语言的研究基础之上的,对于解释这类语言现象,这些条件是有效的,然而对于语言的非理想化使用,如本文所探讨的非真诚性邀请,其适切条件则不再被满足,而它依然是一种言语行为。塞尔认为,在非真诚言语行为中,只需将其中的真诚条件略加修改即可(Searle,1969:62)。作者认为,一个言语行为可以有缺陷,但不一定不成功。基于这种观点,作者对汉语中之非真诚性邀请进行研究,并发现要成功实施一个非真诚性邀请,除真诚条件外,至少一个其它条件亦需不被满足,否则邀请者不会冒险进行不真诚的交际。 本文共五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回顾了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中的适切条件,目的在于整理出从奥斯汀到塞尔言语理论的发展脉络及适切条件在上述两位哲学家的理论中的不同内容。然后作者提出了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最后作者详细地介绍了资料收集所采用的叁种方法。 第二部分是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汉语中非真诚性邀请的七个特点,并对每一个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随后在第叁部分,作者探讨了在非真诚性邀请中各个适切条件如何不被满足。 第四部分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探讨人们进行非真诚性邀请的原因及功能。作者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出于礼貌,或保全面子;主要起寒暄、关切、及玩笑的功能。第五部分总结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2-05-01)

适切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合白酒广告语实例,该文试图提出建议式指令类白酒广告的创作必须满足Searle言语行为适切条件中的命题内容条件、准备条件、本质条件和真诚条件四个基本条件。同时,建议式指令类的白酒广告要取得最佳广告效果,其关键在于情感诉求条件的合理运用,即不仅需要融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也要和现代社会人性内心情感需求相联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适切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1].黄玮莹.适切条件与二语语用习得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

[2].古洪精.论建议式指令类白酒广告语的适切条件[J].海外英语.2017

[3].杨虹艳,郭政敏.Searle言语行为理论适切条件的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

[4].张绍杰,于秀成.适切条件不同于成功条件:基于汉语非真诚性言语行为的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2013

[5].于秀成,张绍杰.汉语非真诚邀请语用特征与言语行为适切条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6].于秀成.汉语中非真诚性邀请行为语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7].凤群.认知语法下的There存在句名词适切条件研究[D].安徽大学.2005

[8].张玉上.也谈言语行为适切条件——兼与王宏军先生商榷[J].邵阳学院学报.2003

[9].于秀成.从塞尔的适切条件看汉语非真诚性邀请[D].东北师范大学.2002

论文知识图

确定最适酶切条件脉冲电泳图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的主要困...不同酶量的酶切结果一TAP63YThr以1由in酶切条件优化非统一的科学形象5装备器材造纸机械制造工业发展概况(4)

标签:;  ;  ;  ;  ;  ;  ;  

适切条件论文_黄玮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