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缺损区论文_黄勇,祝红伟,欧阳冰

导读:本文包含了骨缺损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牙齿,组织,新生,正畸,技术,骨髓,纳米。

骨缺损区论文文献综述

黄勇,祝红伟,欧阳冰[1](2018)在《即刻种植后用GBR术和植入PRF对种植体周骨缺损区的成骨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即刻种植后用GBR术和植入PRF对种植体周骨缺损区的成骨能力。方法选取前牙区缺牙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即刻种植后跳跃间隙单纯植入PRF,对照组26例,即刻种植后跳跃间隙植入Bio-oss骨粉,覆盖Bio-gide生物膜。对比术后第3月、6月和9月两组新生骨密度和种植体唇侧新生骨厚度。结果 1观察组种植体新生骨密度与对照组X线对比密度稍高,所有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骨密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植入后第3月、6月、9月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可明显增加种植体唇侧骨厚度,总体呈成骨量逐渐适量减少趋势,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前牙即刻种植,应用PRF及GBR技术均可促使种植体获得良好的骨结合以及增加种植体唇侧骨厚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美容》期刊2018年11期)

杨艺强,王婧姣,陈佳,郭颖,陈琦[2](2018)在《β-磷酸叁钙复合自体骨髓修复兔牙槽骨缺损区牙齿移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观察在正畸力作用下,牙齿在β-磷酸叁钙(β-TCP)复合自体骨髓和单纯β-TCP修复后的牙槽骨缺损区的移动情况。方法:选择新西兰大白兔6只,拔除双侧下颌第一磨牙,扩大牙槽窝,建立牙槽骨缺损实验动物模型。采用自身左右对照设计,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将一侧分为实验组,采用β-TCP复合自体骨髓修复牙槽骨缺损,另一侧为对照组,单纯使用β-TCP修复牙槽骨缺损。两组均覆盖BME-10X胶原膜。术后12周,以下前牙作支抗,每侧加力80 g,牵引双侧下颌第二磨牙向近中移动,加力8周后处死,测量牙齿移动距离,并通过影像学和组织学切片观察对比分析两组牙齿移动区域牙槽骨等牙周组织的变化。结果:术后12周,施以正畸力,第二磨牙可以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牙槽骨缺损修复区正常移动。实验组移动距离为(1. 99±0. 11) mm,对照组移动距离为(2. 80±0. 19)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正畸力作用下,牙齿可以在牙槽骨缺损修复区正常移动。(本文来源于《临床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卢萌,卓丽莉,茅传青,王锦,王承勇[3](2017)在《外源性β-NGF对骨缺损区骨形成和改建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β-NGF对骨缺损区新骨形成和改建的影响。方法:利用手术方法建立大鼠颅骨骨缺损模型,采用微渗透泵于骨缺损区局部持续导入外源性β-NGF。通过H-E染色、Gomori改良叁色染色技术,检测术后3、7、14、21和28 d不同时间点骨缺损区的新生骨量,探讨β-NGF对骨缺损区新骨形成和改建的影响。应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骨缺损区中兴趣区域的新骨形成进行半定量测定,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成功建立大鼠颅骨骨缺损局部持续导入β-NGF给药模型。H-E染色结果显示,导入β-NGF侧(实验组)与无β-NGF导入侧(对照组)均有新骨形成。Gomori改良叁色染色结果发现,21、28 d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新骨形成呈现明显增加,且实验组的新骨形成量显着多于对照组(P<0.05),28 d时的成熟骨量实验组显着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缺损区导入外源性β-NGF可能会促进新骨形成与骨改建。(本文来源于《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车远倩[4](2017)在《牙槽骨缺损区植骨后进行正畸牙齿移动的临床病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Bio-oss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修复牙槽骨缺损区,并进行正畸牙移动的临床效果,评价引导骨组织再生术修复牙槽骨缺损,进行正畸牙移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为正畸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一名33岁女性成年患者,46缺失多年,牙槽骨重度吸收,36因牙髓牙周病联合病变,颊侧皮质骨壁吸收至根尖1/3,需拔除。37、47健康,第叁磨牙发育良好。拟拔除36,前移下颌磨牙代替并关闭拔牙间隙。局麻下完整拔除36,清创,牙槽窝植入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的Bio-Oss骨粉,覆盖Bio-Gide胶原膜。46缺牙区粘膜切开,翻瓣,骨表面制备滋养孔,植入复合PRF的Bio-Oss骨粉,钛膜塑形并覆盖在植骨材料表面,膜钉固定。双侧粘膜减张缝合,术后抗感染治疗。术后半年取出钛膜,开始正畸治疗。采用MBT矫治技术,排齐后,下颌牙列以前牙为支抗,牵下颌双侧第二磨牙近中移动。上颌应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推磨牙向远中移动,解除上颌牙列拥挤。植骨术前、术后半年、下颌第二磨牙近中移动半年后分别拍摄CBCT,评价骨缺损区的成骨效果;观察患者术后疼痛、肿胀反应及愈合恢复情况;每四周复诊一次,测量下颌第二磨牙近中移动的距离、近中移动过程中牙根吸收情况以及牙髓活力及牙周状况等。结果:1、骨缺损区植骨后牙槽骨高度和宽度均显着增加;2、37、47早期移动速度较快,后期移动速度减慢;3、下颌双侧第二磨牙移动过程中牙根存在轻微吸收;4、近移过程中未出现牙龈折痕;5、植骨区术后无明显的疼痛、肿胀等不良反应;6、下颌双侧第二磨牙正畸加力前后的牙髓活力和牙周状况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Bio-oss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修复牙槽骨缺损,能取得良好的成骨效果;2、牙槽骨缺损区成骨后,进行正畸牙移动具有可行性;3、正畸牙齿在骨缺损修复区移动,牙根、牙周、牙髓状况与在正常牙槽骨中移动无明显差别;4、牙槽骨缺损区GBR手术及正畸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对患者生理、心理无不良影响。(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4-01)

田静[5](2016)在《牙槽骨缺损区植骨后牙齿移动动物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牙槽骨缺损区植骨术后正畸牙齿移动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正畸牙周联合治疗中的牙齿移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6只3月龄小型猪随机平分为2组,一组实验猪选取口内右上象限为对照侧,另一组选取左下象限为对照侧,口内其余叁个象限为实验侧。在对照侧和实验侧的第一乳磨牙近中牙槽骨制作骨缺损并植入骨粉。植骨四周后,实验侧戴入正畸加力装置,以前牙为支抗实现第一乳磨牙的近中移动。在12周的观察期中,对影响装置就位、稳定的因素进行改进和完善。结果:结合正畸牙齿移动的生物力学原理以及实验动物颅颌面部结构特点,制作初始的植骨术后正畸加力装置。进行动物实验确定手术路径及具体加力方法,对装置进行改进。最终制作出较为完善的牙槽骨缺损区植骨术后牙齿移动的正畸加力装置。完成动物模型的建立。结论:建立牙槽骨缺损区植骨术后正畸牙齿移动的动物模型,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6-10-10)

魏芬,陈莉丽,吴燕岷[6](2014)在《△~(12)-prostaglandinJ2及其PLGA纳米粒上调大鼠骨缺损区相关骨生长因子的表达并促进骨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局部应用△~(12)-prostaglandinJ2(△~(12)-PGJ_2))及其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微粒(△~(12)-PGJ_2-N C)对大鼠骨缺损区相关骨生长因子表达及骨修复过程的影响。材料与方法:运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12)-PGJ_2-NC。通过粒径分析,透射电镜观察,载药率,体外释放行为综合评价该纳米微粒的理化性质。用可吸收性胶原蛋白海绵作载体将生理盐水、空白PLGA载体、△~(12)-PGJ_2、△~(12)-PGJ_2-NC应用于Wistar大鼠股骨中段的局部骨缺损模型中,分别在术后3天、7天、14天、28天取骨缺损处骨组织,运用Real time-PCR检(本文来源于《2014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暨“西湖国际”口腔医学高峰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4-10-24)

王稚英,马晓凛,李世德,金鼎[7](2012)在《个性化钛模板促进兔牙槽骨缺损区即刻牙种植体周围垂直骨量的扩增》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个性化钛模板在兔上颌牙槽骨缺损区即刻牙种植后对其周围垂直向骨增量的作用。方法将8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16侧上颌牙槽骨随机分为实验组(8侧)和对照组(8侧)。全麻下拔除2个上颌前磨牙,制作5 mm×10 mm牙槽骨缺损,植入直径2 mm,长8 mm的螺纹钛种植体3 mm,周围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nHAC),实验组覆盖个性化钛模板,微螺钉固定,对照组不覆盖。术后4周及8周时观察2组种植体周围新骨高度扩增情况,了解X线片及硬组织切片亚甲基蓝-碱性品红法染色牙种植体骨结合状况。结果术后4周和8周时,大体标本、硬组织切片亚甲基蓝-碱性品红法染色及X线片均显示种植体骨结合界面良好,但覆盖个性化钛模板组种植体周围牙槽骨高度增加较对照组多。结论个性化钛模板具有屏障功能和支撑作用,对种植体周围缺损区可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保障,有利于兔上颌牙槽骨高度的扩增。(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王荣,刘亦然,范勇斌,耿威[8](2012)在《Bio-oss骨胶原修复牙槽骨缺损区后对牙齿移动影响的临床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应用Bio-oss骨胶原修复牙槽骨缺损区后对牙齿移动的影响。方法:对4例因多生牙拔除和2例因拔牙窝感染而造成牙齿移动区骨量不足病例。应用Bio-oss骨胶原修复6个月后,排齐整平牙列。观察牙齿在骨缺损修复区移动以及牙根吸收的情况。结果:6例骨缺损修复区愈合良好,牙槽嵴丰满,牙齿在骨缺损修复区移动的月平均距离为0.9mm,移动后6个月,12个月未见明显根吸收。结论:Bio-oss骨胶原吸收较缓慢,但未对牙齿的移动造成影响,可以考虑作为正畸临床骨缺损修复材料。(本文来源于《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期刊2012年04期)

孔令强,高宗伯,李东,崔延才[9](2012)在《富血小板血浆和医用级硫酸钙在骨缺损区内成骨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富血小板血浆(PRP)有很好的促进骨再生及骨诱导能力,无免疫排斥反应,且制备方法简单、安全、经济,在骨缺损修复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1];OSTEOSETTM颗粒是医用级硫酸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植骨替代材料而用于植骨。2010年我院采用复合PRP的OSTEOSETTM颗粒进行骨不连修复实验,旨在观察PRP在骨缺损的瘢痕组织内的成(本文来源于《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肖云清[10](2012)在《可吸收Bio-Gide膜在骨缺损区牙种植中的护理配合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可吸收Bio-Gide膜在骨缺损区牙种植中的护理配合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 将2011年7月~2012年2月收治符合标准的骨缺损区牙种植患者33例分成两组,其中试验组17例盖Bio-Gide膜,对照组16例盖钛膜,两组均行整体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骨缺损区牙种植患者盖可吸收Bio-Gide膜再配合整体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种植牙的恢复、提高疗效。(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2年15期)

骨缺损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比观察在正畸力作用下,牙齿在β-磷酸叁钙(β-TCP)复合自体骨髓和单纯β-TCP修复后的牙槽骨缺损区的移动情况。方法:选择新西兰大白兔6只,拔除双侧下颌第一磨牙,扩大牙槽窝,建立牙槽骨缺损实验动物模型。采用自身左右对照设计,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将一侧分为实验组,采用β-TCP复合自体骨髓修复牙槽骨缺损,另一侧为对照组,单纯使用β-TCP修复牙槽骨缺损。两组均覆盖BME-10X胶原膜。术后12周,以下前牙作支抗,每侧加力80 g,牵引双侧下颌第二磨牙向近中移动,加力8周后处死,测量牙齿移动距离,并通过影像学和组织学切片观察对比分析两组牙齿移动区域牙槽骨等牙周组织的变化。结果:术后12周,施以正畸力,第二磨牙可以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牙槽骨缺损修复区正常移动。实验组移动距离为(1. 99±0. 11) mm,对照组移动距离为(2. 80±0. 19)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正畸力作用下,牙齿可以在牙槽骨缺损修复区正常移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骨缺损区论文参考文献

[1].黄勇,祝红伟,欧阳冰.即刻种植后用GBR术和植入PRF对种植体周骨缺损区的成骨能力分析[J].中国医疗美容.2018

[2].杨艺强,王婧姣,陈佳,郭颖,陈琦.β-磷酸叁钙复合自体骨髓修复兔牙槽骨缺损区牙齿移动的实验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8

[3].卢萌,卓丽莉,茅传青,王锦,王承勇.外源性β-NGF对骨缺损区骨形成和改建的调节作用[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7

[4].车远倩.牙槽骨缺损区植骨后进行正畸牙齿移动的临床病例报告[D].兰州大学.2017

[5].田静.牙槽骨缺损区植骨后牙齿移动动物模型的建立[C].2016中国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6

[6].魏芬,陈莉丽,吴燕岷.△~(12)-prostaglandinJ2及其PLGA纳米粒上调大鼠骨缺损区相关骨生长因子的表达并促进骨修复[C].2014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暨“西湖国际”口腔医学高峰论坛论文汇编.2014

[7].王稚英,马晓凛,李世德,金鼎.个性化钛模板促进兔牙槽骨缺损区即刻牙种植体周围垂直骨量的扩增[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2

[8].王荣,刘亦然,范勇斌,耿威.Bio-oss骨胶原修复牙槽骨缺损区后对牙齿移动影响的临床初探[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2

[9].孔令强,高宗伯,李东,崔延才.富血小板血浆和医用级硫酸钙在骨缺损区内成骨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2

[10].肖云清.可吸收Bio-Gide膜在骨缺损区牙种植中的护理配合及研究[J].当代医学.2012

论文知识图

术后所有实验动物均实行分笼饲养至术后第7d时,伤口已实现基本愈合术后12周下颌骨缺损区骨钙素的...骨愈合过程中细胞与生长因子调控与反...骨延迟相摄取比值结果比较各组桡骨抗扭转力学试验结果

标签:;  ;  ;  ;  ;  ;  ;  

骨缺损区论文_黄勇,祝红伟,欧阳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