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合肥安徽230601)
【摘要】目的:观察经不同入路留置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6例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置入溶栓导管至病变部位进行溶栓治疗,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10例行小隐静脉切开入路,31例行胫后静脉切开入路,15例行小腿深静脉穿刺入路。溶栓治疗后,通过静脉造影计算的血栓溶解率显示:I级溶解14例(25%),Ⅱ级溶解27例(48%),Ⅲ级溶解15例(27%)。下肢肿胀、疼痛症状明显缓解52例(93%),患肢大腿周径降低(3.5±1.2)cm,小腿周径降低(2.1±0.5)cm。术后平均随访(15±3)个月,22例(39%)患者下肢肿胀完全消退,24例(43%)遗留有活动后轻度下肢肿胀,8例(14%)遗留下肢严重肿胀,伴有色素沉着,2例(5%)于出院后2~4个月出现DVT复发,1例行溶栓治疗,6例支架置入患者支架均通畅。结论:导管溶栓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溶解疗法;支架;血管成形术
【中图分类号】R5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6-0172-0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病之一,尽管严格抗凝,仍然有20%~50%的急性DVT发展为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syndrome,PTS)。文献报道导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sis,CDT)可减少PTS的发生率。我们采用回顾性分析,总结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1年12月至2016年9月期间共收治56例急性DVT患者,评估CDT对DVT转归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6例,其中左下肢40例,右下肢16例,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26~65岁,平均(48±10)岁。发病时间1~14天,平均(6±2.3)天。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肿胀、疼痛,无股青肿、股白肿,血管超声均明确诊断DVT。入组标准:经彩超检查明确下肢DVT,均为中央型或混合型,病程≤2周,无溶栓禁忌证。全身情况良好,预期寿命>1年。排除标准:有抗凝、溶栓禁忌者;晚期肿瘤患者,预期寿命<3个月;陈旧性DVT。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对侧股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venacavafilter,IVCF)预防医源性肺栓塞(pulmonaryenmbolism,PE),其中8例置入永久性IVCF,48例置入临时性IVCF,2周内取出。再行患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明确诊断和血栓范围及位置。
1.2.1溶栓导管置入①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于外踝外侧做1cm小切口,暴露小隐静脉,插入5F鞘管,DSA下插管沿小隐静脉直接进入腘静脉,继续上行插过血栓近心段头部,交换合适灌注段5FUnifuse溶栓导管,至灌注段完全进入血栓近段内。②经胫后静脉导管置管溶栓:于内踝内侧做3cm切口,暴露一支胫后静脉,插入5F鞘管,DSA下插管沿胫后静脉直接进入腘静脉,将溶栓导管置于合适维护,方法同上。③经小腿深静脉穿刺置管溶栓:内踝处结扎,于足背静脉推入造影剂,在路图模式(Roadmap)或持续造影下穿刺小腿深静脉,如胫后静脉、胫前静脉。穿刺成功后同样方法将溶栓导管置于合适位置,方法同上。
1.2.2溶栓方法术中推注20万U尿激酶,术后以(2~4)万U/h的剂量通过微泵泵入尿激酶,辅以抗凝治疗,并及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4~48h后复查静脉造影,评估溶栓效果并调整导管位置,如效果满意,或发生严重出血倾向,或连续两次造影提示溶栓无进展则结束溶栓,如残留髂殷静脉狭窄>50%则行PTA及支架成形术治疗。
1.3静脉再通评估
DVT再通疗效通过溶栓治疗前后血栓评分的计算来获得,将下肢深静脉分为7段[1]: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近段、股浅静脉中远段和胭静脉,根据静脉造影结果评估各段通畅情况,完全通畅为0分,部分闭塞为1分,完全
闭塞为2分,溶栓前、后各段分值相加得到溶栓前、后得分。血栓溶解率=(溶栓前得分-溶栓后得分)/溶栓前得分。根据血栓溶解率的不同将溶栓治疗近期疗效分为3级[2],I级:<50%溶解;II级:50%~95%溶解;Ⅲ级:95%~100%溶解。
1.4术后随访
出院后嘱患者口服华法林6~12个月,维持INR于2.0~3.0,口服改善静脉瘀滞症状药物3~6个月。术后第3和第6个月进行随访,之后每6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体征的评估和下肢深静脉系统多普勒超声检查。
2.结果
2.1手术结果
本组56例DVT患者,48(86%)例经健侧股静脉置入临时IVCF(41例于溶栓结束后回收,7例因滤器内抓捕大块栓子或长期卧床等高度复发风险患者未予回收),髂股段DVT42例(75%),股腘段DVT12例(21%),髂段2例(4%),10例(18%)行小隐静脉切开入路,31例(55%)行胫后静脉切开入路,15例(27%)行小腿深静脉穿刺入路,导管测孔长度平均为(38±12)cm,溶栓时间(70±25)h,尿激酶用量(71±12)万U/d。
通过静脉造影计算的血栓溶解率显示:I级溶解14例(25%),Ⅱ级溶解27例(48%),Ⅲ级溶解15例(27%)。溶栓治疗结束后6例仍残留明显狭窄(I级溶解)患者行PTA术,植入支架(Wallstent,波士顿科学公司,美国),均置于髂静脉段。患者出院前下肢肿胀、疼痛症状明显缓解52例(93%),患肢大腿周径降低(3.5±1.2)cm,小腿周径降低(2.1±0.5)cm。
3例(5.3%)患者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发生轻微出血并发症,穿刺点出血4例(7%),血尿2例(3.5%),牙龈出血1例(1.7%)。
2.2随访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5±3)个月,22例(39%)患者下肢肿胀完全消退,24例(43%)遗留有活动后轻度下肢肿胀,8例(14%)遗留下肢严重肿胀,伴有色素沉着,2例(5%)于出院后2~4个月出现DVT复发,1例行溶栓治疗,6例支架置入患者支架均通畅。
3.讨论
DVT治疗的理想目标是迅速恢复静脉血流,解除患肢症状,消除血栓脱落引起的PE危险,预防血栓延伸和复发,恢复并维持静脉瓣膜功能,减少PTS发生[3]。经导管接触性溶栓能在减少出血风险的前提下增加药物的溶栓效率,提高血栓清除率,在临床得到迅速普及和发展。国外有研究表明[4],抗凝联合CDT治疗DVT能显著提高髂、股静脉的通畅度,降低PTS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病率。国内学者研究表明,CDT治疗能达到患肢消肿迅速、深静脉再通率高、瓣膜保存率高的疗效[5]。本组研究也表明,进行CDT治疗的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症状明显缓解(93%),随访24个月只有14%的患者存在PTS,治疗效果显著。
导管溶栓的疗效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溶栓时间,溶栓治疗越早,效果越好,一般将急性期(≤14d)的DVT作为CDT的适应证,亚急性(15~30d)和慢性(>30d)DVT则不推荐进行溶栓,而只选择抗凝治疗,这部分患者远期深静脉再通率较低,并且有较高的PTS发生率,故对于非急性期DVT是否适合行CDT治疗存在分歧,国内有研究证实非急性期深静脉血栓仍有较高的显著溶解率(77%),残留狭窄辅以血管成形术可使深静脉血栓再通。随访结果显示深静脉通畅率达71%,并且无重度PTS发生[6]。另一方面,血栓部位要有足够的药物浓度,导管直接插入血栓,灌注的溶栓药物与血栓充分接触,提高了溶栓效率,减少全身的溶栓药物浓度,降低了出血并发症,这样使高龄和出血风险高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成为可能[7]。对于手术入路,存在多种选择,我们应该选择尽量获得最大治疗收益的治疗方法。针对无明显合并症能够耐受一定手术创伤的患者,有学者建议首选小隐静脉入路[8]。在本组研究中,55%的患者行胫后静脉切开入路,27%的患者行小腿深静脉穿刺入路,如胫后静脉和胫前静脉。其优点:(1)术中患者无需变换体位;(2)直接穿刺深静脉,溶栓范围扩大;(3)经皮穿刺深静脉创伤较小。缺点:胫前静脉于小腿走行无明显体表定位:需借助DSA透视指导穿刺。对于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此入路具有明显优势。
CDT在提高静脉的近远期通畅率的同时,可以降低远期PTS发生。有研究表明[9],单纯抗凝组和导管溶栓组PTS的发生率分别是53.2%和34.7%,同时导管溶栓组患者大多表现为轻度PTS(15/17,88.2%),未发现重度PTS,而单纯抗凝组有24.4%(10/41)表现为重度PTS,表明导管溶栓组患者即使发生了PTS,其严重程度也较低。CDT可以降低PTS的发生率是由于其能更好的保护静脉管壁、瓣膜的结构和功能,避免静脉瓣膜受不可逆性破坏,也是DVT治疗的目标之一[4]。
总之,置管行CDT治疗急性DVT,溶栓药物与血栓直接接触作用,近期效果好,静脉再通率高,患肢肿胀消退迅速,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减少了PTS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MewissenMW,SeabrookGR,MeissnerMH,eta1.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sisforlowerextremitydeepvenousthrombosis:reportofanationalmulticenterregistry[J].Radiology,1999,211(1):3949.
[2]VedanthamS,GrassiCJ,FerralH,eta1.Reportingstandardsforendovaseulartreatmentoflowerextremitydeepveinthrombosis[J].JVascIntervRadiol,2009,20(7Suppl):S391-408.
[3]ComerotaAJ,ThromRC,MathiasSD,eta1.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sisforiliofemoraldeepvenousthrombosisimproves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J].JVascSurg,2000,32(1):130-137.
[4]EndenT,HaigY,KlowNE,etal.Long-termoutcomeafteradditional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sisversusstandardtreatmentforacuteiliofemoraldeepveinthrombosis(theCaVenTstudy):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Lancet,2012,379(9810):31-38.
[5]段鹏飞,肖璋生,李晓强.导管溶栓联合髂静脉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2,27(3):193-196.
[6]郭松林,周建,袁良喜,等.非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置管溶栓治疗63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5,30(3):235-237.
[7]OkluR,WickyS.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sisofdeepvenousthrombosis[J].SeminThrombHemost,2013,39(4):446-451.
[8]陈弘,胡楠,孔令尚,等.不同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5,30(7):569-570.
[9]卢伟锋,黄小进,洪诗钗,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5,30(8):659-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