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动词论文_罗丽雯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化动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词,句法,结构,语义,事件,藏语,双宾语。

变化动词论文文献综述

罗丽雯[1](2019)在《语法填空中动词时态的考点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6年的高考语法填空通常会考查谓语动词,且一般考查1至2题。从2014至2017年来看,主要考查一般现在时或一般过去式。但是从2018年开始,对谓语动词时态的考查已悄然变化,即增加了对现在完成时的考查。我们来看以下两道高考真题:(本文来源于《广东教育(高中版)》期刊2019年11期)

格桑加措,赵栋材[2](2019)在《藏语动词形态变化的还原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在对藏语动词随时态的形态变化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藏语语法对动词随时态形态变化的分类,建立了藏语动词随时态变化的词典库,提出基于词典匹配的藏语动词词形还原方法。(本文来源于《电脑知识与技术》期刊2019年28期)

王璠[3](2019)在《中英“break”类状态变化动词使役交替的语料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事件结构理论是将事件引入句法-词汇语义接口的理论研究,研究以Rappaport&Levin的事件结构理论为框架,结合状态变化动词的常见句式使役交替句,从语料库中搜集真实语料,对中英"break"类状态变化动词的特点和句法实现进行比较。研究表明,两种语言的状态变化动词特征相似,内外因状态变化动词的区分取决于其作为及物句时的主语类型,所有的外因状态变化动词都有使役交替,其论元映射都可以用事件结构理论模板解释。(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璠[4](2019)在《基于语料库的中英状态变化动词句法和语义研究——以中动结构、工具主语结构及结果短语结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以Rappaport & Levin以及Jackendoff的事件结构理论为框架,从句法-词汇语义界面对中英状态变化动词的叁种句式,即中动句、工具主语句及结果短语句进行了对比研究。根据语料库CCL和COCA中所收集的真实语料,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检测了叁种句式在两种语言中的使用频率及特征。它们的论元实现都可以由事件结构理论中的表达式来解释;中动句旨在突出主语的内部特征;只有媒介工具才能承担工具主语句的句法主语;结果短语XP都由其语义宾语所指称;排除细微的差别,中英状态变化动词在叁种句式中的表现非常类似。(本文来源于《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谭海燕[5](2019)在《频次作用对双宾语动词习得的微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频率在二语习得理论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是国内的相关研究相当匮乏。本研究旨在揭示输出频率和输入频率对初中生双宾语动词习得的影响。研究者采用微变化研究法,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观和频次效应,高频次的观察学习者在双宾语动词习得中的差异性,揭示输入频次和输出频次对双宾语动词习得的不同影响,验证Ellis(2002)提出的“频次是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假说,并尝试找出双宾语动词习得的最佳输入系数和最佳输出系数。研究对象为两名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受试者动机较强,愿意配合完成实验。实验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前测、词汇输入阶段、词汇输出阶段、后测阶段、数据整理和分析阶段。首先,受试者首先根据Paribakht&Wesche(1997)制定的词汇熟悉程度五级量表(Vocabulary Knowledge Scale,简称VSK)标注对目标词的熟悉程度。前测的目的是检测目标词是否为新词。词汇输入阶段中包含6次词汇输入。受试甲、乙接受不同的输入频次。测试者讲解目标词的意义和用法,并辅以案例说明。每次输入前受试者都要根据VSK五级量表标注对目标词的掌握程度,因此来分析受试者词汇习得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词汇输出阶段为听写训练。受试甲、乙接受不同的输出频次。研究者以VSK等级量表作为参考,制定了词汇输出五级量表,并根据一到五级量化分值1至5分。后测在一个月以后,受试者完成翻译测试。翻译测试和输入输出阶段的内容紧密相关,考察受试者对目标词的掌握情况,了解受试者的长时记忆。后测包含8个句子,5个涉及目标词的使用,3个干扰项,只针对目标词计分,共计25分。数据整理和分析阶段阶段主要检测数据真实性。比如在词汇输入阶段,受试标注对目标词的掌握等级为四级,即我知道目标词的意义,但实际上没能写出正确的释义,则按照第叁级,我见过目标词,应该知道词义,给3分。研究结果显示,英语词汇教学必须以词汇输入为基础,输出词汇为驱动,从而缩短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差距。输入频次对词汇习得有积极的影响。输出频次对词汇习得的影响呈现不稳定状态。从输入开始到输入完成,受试者词汇测试的分数逐渐提高。到第四次输入时,学习者已经获得满分,随后的测试都保持满分,这证明输入的量达到饱和状态,受试者已经习得目标词汇。实验数据同时也验证了Ellis(2002)提出的“频率是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假说:频率对词汇习得有正面影响,频次效应是词汇教学的重要因素和手段。输出频率则为学习者提供练习的机会,巩固所学知识。虽然输出频率的增加对词汇有巩固的作用,但只输出不输入,会影响词汇的长时记忆。针对本实验可以得出:一天输入两次,时间间隔半天,辅以每天一次的输出巩固,最有利于词汇的习得。学习者从最初接触新词到掌握目标词汇,最少要输入四次,同时辅以叁次输出巩固。不过考虑到个体变化的差异性,学习者在第叁次输入的时候可以接近输入饱和状态。(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9-04-01)

王璠[6](2019)在《从事件结构理论看状态变化动词的论元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事件结构理论立足句法-词汇语义接口,旨在解释动词的论元实现和句法映射;状态变化动词是用于描述某一物体形状或外表发生变化的动词,在语言学界受到普遍关注。从事件结构理论出发,从语料库中搜集中英真实语料,结合内外因状态变化动词的特征对其论元实现进行了分析。内外因状态变化动词可分别表征为简单事件和复杂事件表达式,根据论元的对应原则和常量的特殊性,两者映射到表层句法中的论元数量和位置略有区别,使役交替句产生。(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曾申英,杨晶晶,汪然[7](2018)在《日语动词的“变化”和“结果”对动词配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尝试探究动词的"变化"和"结果"是否和动词的配价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首先选定要研究的动词范围,然后设定"变化"和"结果"的评判标准,就选定的动词按照变化的程度和动作是否达成结果进行分类。从动词"变化"和"结果"方面研究日语动词的配价问题,即动词的"变化"和"结果"对动词配价的影响。从动词本身出发,研究动词的"变化"和"结果"与语句生成的关系,从而更好的研究句子的生成机制。(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8年12期)

孟庆楠[8](2018)在《英语临界助动词构式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历时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之下,对英语中位于主要情态动词和主动词之间的连续体上的叁类临界助动词中观构式的历时演变规律进行探讨。与传统的脱离上下文语境内省式的情态研究相比,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定量研究手段,首先主要借助大型美式英语历时语料库COHA,对所需语料进行提取及语义标注;然后借助R统计软件,对各类子构式的历时演变规律进行可视化呈现,并对结果进行语言学上的解读。就临界情态动词构式(Marginal Modal Construction)而言,从语言学动态图上可以看出:多数成员均倾向于使用带to的不定式作为补足语的成分。以need(to)为例,通过条件决策树和随机森林分析发现:自1960年以来,无论是在肯定句、否定句还是疑问句中,该构式均倾向于使用带to的不定式作为补足语;影响其不定式类型选择的语言学内部因素按照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小句的取向、语法及物性、主语的有生性以及是否为倒装结构。对于一些情态和实义动词相融合的用法,笔者认为这是受到了副词needs的一些固化表达方式的影响,经过重新分析机制演变而来,并以此作为need从情态动词向实义动词用法过渡的桥梁。就want to而言,根据动态图显示的频数分布结果,笔者猜测其第二人称表示道义情态的用法,很可能是先后受到了ought to和need to语义上的影响。此外,根据“构式污染效应”假说,笔者认为其后接不带to不定式作为补足语的用法可能是由于受到了与之形近的构式help(to)的影响,通过纵聚合类推机制(paradigmatic analogy)而逐渐广泛使用。不过该用法目前仍仅限于具有皮钦语/克里奥语典型特征的小说文体当中,尚未进入主流美式英语。就半助动词构式(Semi-auxiliary Construction)而言,笔者发现:无论是“BE adj.TO”还是“BE pp.TO”,其原型情态含义均为道义情态(deontic modality),并且其整体能产性(global productivity)自19世纪以来基本上保持不变。而对于少数表示认知情态(epistemic modality)的微观构式而言,笔者认为它们是在语义及纵聚合类推机制(semantic and paradigmatic analogy)的作用下,通过相应的“BE adj./pp.THAT”构式演变而来,并进一步提出了“to-不定式”主要用于标记道义情态,而“that-补语从句”则更倾向于标记认知情态的假说。这一观点通过EEBO语料库对be supposed to的个案研究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基于原型范例的构式污染效应模型”,并认为少数像be supposed to一样可以同时表示认知和道义情态的微观构式充当了桥梁的作用,进而触发了‘构式污染效应’。就链接动词构式(Catenative Construction)而言,本研究以seem to和appear to为例,通过语义向量空间模型、聚类分析以及对应分析叁种可视化手段,探究其语义历时演变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微观构式在1900年之后的语义搭配分布均呈现出明显的变化:seem to倾向于与表达认知概念和心理感知的动词连用,表达说话人/写作者对于客观发生事件的主观情感态度,而appear to则主要与静态动词连用,用于对客观世界的描述与刻画。基于以上论述,笔者构建了一个多层级的英语情态构式网络系统,尝试对具有不同图式性的各类子构式节点之间以及它们与其它外部宏观构式之间的联结方式进行直观呈现,从构式网络的视角阐释某一微观构式在形态和语义上的变化可能会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最后,笔者主张:英语中的临界助动词绝不应该被边缘化,这其中仍有大量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与挖掘,而这些才是英语情态研究中最精彩的部分。这一观点与构式语法注重研究“特异”和“边缘”的语言现象的基本主张一脉相承。(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12-01)

冯阳[9](2018)在《日语中的“变化他动词”和“打击·接触他动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在学习日语中遇到词义不明的单词时会查阅字典,但很少有字典会载明某个单词在实际使用的句子当中的用法。传统的观点认为,字典只是记录词义,而句型和结构则被认为是"语法"范畴,将两者分开。然而,动词作为组成句子的重要因素,与词义和句法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比较日语中"切る·倒す·溃す"和"蹴る·押す·たたく"这两组动词,会发现两组动词都可以用在"谁かが何かを~"句法中,因此它们都属于日语中的他动词。但是,(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论文集卷二——理论前沿》期刊2018-12-01)

张春泉,牛欣桐[10](2018)在《“不”与非自主变化动词超常组合的句法语境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汉语中,非自主变化动词一般受"没"和"没有"否定,无条件限制,但在实际的言语事实中存在着超常情形:非自主变化动词受"不"否定,有条件限制,且使用频率更高。"不"与非自主变化动词的超常组合可构成某种固定模式,否定副词"不"与非自主变化动词超常组合的固化模式,带有一定的构式特征。此外,"不"与语气标记语及非自主变化动词也可配套搭配。"不"与非自主动词的超常组合在所指上往往趋向于主观与客观两极,形成特定的语境义,颇具语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变化动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论文在对藏语动词随时态的形态变化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藏语语法对动词随时态形态变化的分类,建立了藏语动词随时态变化的词典库,提出基于词典匹配的藏语动词词形还原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化动词论文参考文献

[1].罗丽雯.语法填空中动词时态的考点变化[J].广东教育(高中版).2019

[2].格桑加措,赵栋材.藏语动词形态变化的还原研究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

[3].王璠.中英“break”类状态变化动词使役交替的语料库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

[4].王璠.基于语料库的中英状态变化动词句法和语义研究——以中动结构、工具主语结构及结果短语结构为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谭海燕.频次作用对双宾语动词习得的微变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6].王璠.从事件结构理论看状态变化动词的论元实现[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7].曾申英,杨晶晶,汪然.日语动词的“变化”和“结果”对动词配价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

[8].孟庆楠.英语临界助动词构式变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9].冯阳.日语中的“变化他动词”和“打击·接触他动词”[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论文集卷二——理论前沿.2018

[10].张春泉,牛欣桐.“不”与非自主变化动词超常组合的句法语境模式[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论文知识图

a·/推1/ b·/推2 (含类标记)/一9右侧岛叶在动词产生任务学习前、学习...1 位置变化动词的概念从属树一11右侧小脑在动词产生任务学习前、学...“あそこ”和“高层ビル”的时间关系一10辅助运动区在动词产生任务学习前、...

标签:;  ;  ;  ;  ;  ;  ;  

变化动词论文_罗丽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