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虚荣心让父母在校门外徘徊

我的虚荣心让父母在校门外徘徊

一、我的虚荣让父母徘徊在校门之外(论文文献综述)

位淑玉[1](2021)在《一位乡镇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周李立[2](2019)在《所有与唯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唯一每年都回成都老家过署假。正值叛逆年龄的他从县城离家出走,并设法留在成都。星月巷的拆迁让他看到机会,但由此带来的利益分配冲击了李家的既有格局。他独自在新居等待远方的朋友,盼来的却是来看望他的父亲。在这个雨夜,共处一室的父子终要应对内心的不合,久远的隔膜让他们无法顺畅交流,只将误解层层加深……小说指向独生子女时代的父子关系,呈现了两代人爱与被爱之间的错位,以及由此引起的情感纠结和理解突围。

王明宪[3](2019)在《生存困境与精神突围 ——徐訏香港时期小说创作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徐訏香港时期的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但并非是要将作者香港之前的小说创作与香港时期的小说创作完全割裂开来,也不是要孤立地对其香港时期的小说文本进行分析与解读,而是会紧密联系徐訏的生存境遇,紧扣作者本人在种种生存困境之下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对徐訏香港时期的小说进行梳理分类研究,并与其三四十年代的创作链接起来,置于20世纪文学史的框架内加以审视,探究其香港时期小说创作的内在价值。进而从20世纪中国文学史格局中对徐訏本人、对徐訏香港时期的小说作品进行统筹观照和价值批判,同时重新思考作者本人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与价值。全文包括绪论、主体五章以及最后的结语。绪论部分从“学界目前对徐訏的评价与研究”、“徐訏小说研究综述”、“论文选题基本情况”、“论文研究方法及基本构思”四个方面论证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一章主要分析徐訏在自我流放到异乡的境况下,诉诸于小说本文时所展开的原乡想象,以及乌托邦的精神原乡破灭之后,作者回到漂泊无依的精神境地而重新进行的自我征逐;第二章主要内容则是:作者从原乡神话中醒来,重新落入现实的都市,并在“上海——香港”这两座都市夹缝的挣扎中窥视上海与香港的都市肌理,发现光鲜亮丽的都市中没有被光明普照到的角落,以细腻的笔触绘制出了各色形态的异化的人类群像,在香港局促的空间里发出声响,与上海共鸣出都市书写的二重奏;第三章承接第二章,进一步深入探讨都市人群病相中最严重的孤独症状,以及在这种症状发病的情况下,个人为了逃避暂时的孤独而最终走向终极孤独的生存选择。无论是原乡的想象,还是现代都市的重新描绘,乃至于对大陆50-60年代真实生活的反思,徐訏都被认为是一个具有超前先锋意识的作家,然而徐訏的先锋性并不止于此,第四章内容则从先锋叙事手法的角度重新考虑徐訏小说创作的前瞻性、先锋性、创造性,以及在这种先锋叙事技巧之下,解构作者在小说文本中为自己建造的精神世界。徐訏在小说中为自己创造的世界是对人生充满哲理的思考,这个世界包含了多重宗教精神,佛教的,基督教的,佛耶多位一体的,第五章内容就从此出发,探索徐訏本人在这些宗教精神的层层加持之下,最终达到的精神高度。结语部分从徐訏小说对香港文学发展的价值、同时期大陆文学的延续弥补双向出发,探究其创作的意义,以及基于以上,徐訏个人应被考虑的“世纪大家”的总结评价。

姬中宪[4](2019)在《花言》文中研究表明1978年12月7日,周城,我出生1978年12月12日,周城,你出生1985年9月,周城小学,我读一年级1986年9月,周城小学,你读一年级1994年9月,周城中学,我高二,你高一,你我相识1997年9月,济南,我大二,你大一,我去你的学校找你1999年12月,济南,我大四,你来济南实习,我们相恋2000年4月,我第一次去上海参加面试2000年5月,济南泉城广场,我最后一次看见你2000年7月,我去上海前,我们最后一次通电话

王丹丹[5](2018)在《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台湾现代主义小说是台湾文学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篇章。它的发展历程时盛时衰、时显时隐,曲折坎坷却不绝如缕。它的作家队伍整齐庞大,不同世代、不同族群、不同性别的作家都积极投身于现代主义的书写之中。它的作品技艺精湛,小说文本所展示出来的繁复技巧、审美原则、语言锤炼,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阐释意义,产生许多经典之作。它的影响广泛深远,既带来了台湾文学创作的革命性变革,又遭遇了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的争议和评价。本文就聚焦这一纷繁复杂的台湾现代主义小说叙事景观,对其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地剖析论述。本文共分绪论、正文(六章)、结语三大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介绍了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阐发本论文的研究价值与意义。第一章探讨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生成背景。现代主义美学在台湾的传播有其复杂的历史源流。本章从台湾具体时空背景和作家主体精神出发,探究台湾现代主义发生的多重历史因素,诠释台湾现代主义文学在地化的生成品质。第二章梳理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流变。勾勒台湾现代主义小说所历经的发展图式。在现代主义嬗变的脉络梳理中窥见不同世代、不同群族或同一作家前后关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的承嬗离合。第三章解析台湾现代主义小说作家的主体精神。台湾知识分子孤绝、脆弱与边缘性的精神处境深刻地体现在小说的创作肌理之中。氤氲在字里行间的是浓重的荒原气息,跋涉在荒野之中的是一个个孤独的灵魂,这些孤立于世的生命个体在上下求索中体味着孤寂的滋味,寻找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现代主义作家们呈现出孤独的生命精神形态,抒发着悲情的生命情感话语。第四章阐述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存在书写意蕴。结合历史语境与文本解读,从个体、原乡两个层面切入,细致挖掘蕴含于现代主义小说文本之中的作家们对人的生命意识、生存意义的思考以及对精神原乡的终极追寻与关怀。第五章分析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艺术。现代主义文学对语言和形式持有着高度的自觉和敏感。本章深入探析台湾现代主义小说对语言文字与艺术形式的转化与建构。透过作家个性化的文体追求感受台湾知识分子的文化境遇和对于个体存在的反思。第六章归纳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文史学意义。在宏观视域下对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文史学价值做出评释。在艺术情思表现上,台湾现代主义小说树立了新的美学范式、深化了对人的存在意义的哲理思考。在文学传播影响上,台湾现代主义小说不仅是台湾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华丽篇章,而且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整体建构中的重要一支。并且台湾现代主义文学之风促进并推动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成就了海外华文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书写。结语总结了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在地化风貌以及对未尽研究的展望。

杨曦[6](2017)在《“女汉子”人格特质及其独立性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女汉子"成为年度十大网络热词,"女汉子"现象也引发人们对现代女性性别角色的新关注和新思考,本论文试图从社会心理角度对其进行探测。研究一采用自编的多角度共证开放问卷和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调查大众对"女汉子"突出特质的认知,及对其性别角色的归类。共收集有效数据475份,结果显示:(1)大众认为"女汉子"最突出的特质为独立;(2)除独立外,突出的男性特质还有勇敢的、心胸开阔的,突出的女性特质有爱心的、富有同情心的以及能体谅人的;(3)根据Bem性别角色划分标准,"女汉子"在男性特质量表与女性特质量表得分均高于量表平均值4,说明其属于双性化性别角色;(4)不同性别、学历、婚姻状态等群体对于"女汉子"性别角色的看法基本一致。基于研究一对经验现象的实证研究,发现"女汉子"现象主要是女性独立性的凸现,但独立性似乎并非女性特质的应有之意,这种反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是否会给女性带来冲突和挑战呢?故,研究二采用访谈法,以高学历,且自评、他评"女汉子"程度均高的8位女性作为典型个案,旨在探索高独立性女性对于自身独立性的认识、建构及其发展变化的脉络和相关影响因素。对访谈转录得到的9万余字文字资料及访谈中获得的其他非言语信息,运用解释现象学的分析路径,并以对话自我理论、自我磋商理论及自我多水平发展模型等理论作为参照框架,反复进行主题抽取和对象内、对象间比照。研究发现:(1)"女汉子"独立性发展的具体特点虽存在一定个体差异,但总体表现出从"独立-依赖二元对立"观发展至更整合、灵活的独立观,从被迫独立逐步朝向知情意行内外一致以及主体与关系间的人我和谐。(2)个案的独立性发展过程中有四种不同的"创新时刻"以促其改变,分别是:情绪导向型、时机导向型、事件导向型及他人导向型。研究结合夏凌翔和黄希庭提出的自立人格概念以及叶光辉提出的双元自主理论,认为人际自立是女性在面对既独立又依赖的矛盾性自我期待和社会期待时,所能达到的理想状态。这一观点兼具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杜文娟[7](2017)在《红雪莲》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作品国家电网公司重点选题东莞文学院签约作品李敬泽阿来刘醒龙贾平凹联袂推荐一、热血青年柳渡江并非孤儿,也不是穷得穿不起裤子的人家出身。他的父母高呼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随大部队挥师南下。父亲的部队在渡江战役中所向披靡,顺风顺水先期到达南方,急着接收并管理南方的大中等城市。他随母亲和保育

陈然[8](2016)在《隐隐作痛》文中认为第一部他仿佛把命定变成了选择。——题记校长上楼时,用力咳嗽了一声。楼道里暗,仍能看清墙壁上的污迹。他做好了破门而入的准备。他身后紧跟着教导处吴主任和年级组长,还有班主任樊育群。在他抬脚之前,已经有一个人抢在他前面踢了门。是吴主任。然而吴主任的鞋尖几乎没碰到任何阻力,门就开了。吴主任牛高马大,穿厚底牛皮鞋,没有反作用力,他有些失重。门撞在里墙上反弹回

王晓洁[9](2015)在《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成为了未来就业的发展方向,党的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人们自主选择性就业问题上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择业价值观现实地反映着人们在择业问题上的态度观念与价值取向,当代大学生群体是祖国未来之储备人才,是当前最为活跃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择业价值观关系着我国社会未来的发展。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就业市场质量也正在逐步得到提升,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择业目标有正确的认知和追求。然而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完善的大环境下,部分大学生会不自觉用“社会福利保障”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还有的将切实利益置于职业选择的首位,这些问题都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态度与价值追求上存在着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问题。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研究,围绕大学生择业需要与社会职业属性这一对择业价值观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大学生为择业价值观的研究对象,在把握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基本内涵基础上,调查分析了新时期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取向现状与存在问题,对其形成的影响因素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探究了对新时期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引导的有效对策,即:加强建设社会环境,营造大学生择业新环境;强化高校作用发挥,引导大学生择业新理念;转变家庭成员观念,支持大学生择业新选择;端正学生自我认知,构建大学生择业新标准。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研究,是对深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丰富大学生择业指导工作实践的有益尝试;也是提高大学生对择业问题的认知与追求、树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这一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有益尝试。

雷立刚[10](2014)在《万物枯荣——一个草根股民的沉浮人生》文中研究指明题记物质的倾向是湮灭灵魂,而灵魂如何抗拒被湮灭的命运?一颗跳动的心,一个真实的灵魂,在股市与生活的道路上,陷入了怎样一个又一个命中注定般的陷阱——他曾鄙视物质,却反被物质压迫;他曾拒绝平庸,却反被平庸吞噬……而这依然不驯服的灵魂,该如何抵抗被湮

二、我的虚荣让父母徘徊在校门之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的虚荣让父母徘徊在校门之外(论文提纲范文)

(2)所有与唯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3)生存困境与精神突围 ——徐訏香港时期小说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界对徐訏的研究与评价
    第二节 徐訏小说研究综述
    第三节 论文研究方法及基本构思
第一章 流放于异乡:“原乡”的现实回眸与想象
    第一节 离散放逐的永恒流浪
    第二节 漂泊无依的原乡追寻
    第三节 原乡神话的终结破灭
第二章 挣扎于夹缝:“都市”的双重变奏与书写
    第一节 上海图景的香港投射
    第二节 香港故事的上海经验
    第三节 都市人群的病相报告
第三章 徘徊于边际:“过客”的孤独存在与忏悔
    第一节 个体孤独的绝望体验
    第二节 自我隔绝的人格分裂
    第三节 生存毁灭的自戕选择
第四章 游离于局外:“先锋”的现代叙事与试验
    第一节 小说世界的互文表达
    第二节 时空碎片的消解重构
    第三节 幻梦成空的虚无建构
第五章 彷徨于无地:“生命”的宗教救赎与皈依
    第一节 身入空门的圆融涅盘
    第二节 神归上帝的虔诚洗礼
    第三节 佛耶同体的彼岸救赎
结语 逢生于绝处:“鬼才”的文学价值与重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文学作品

(4)花言(论文提纲范文)

1.终身
2.仓皇
3.地理
4.封存
5.语惊
6.奇迹
7.厚爱
8.空张
9.隔世
10.失联
11.坐等
12.火烧
13.相爱
14.苦寻
15.路遇
16.策反
17.隔绝
18.欲言
19.故地
20.音讯
21.情书
22.念念
23.回溯
24.满月
25.离合
26.相顾
27.饮泣
28.回炉
29.哭笑
30.长话
31.速递
32.折返
33.生离
34.相伴
35.放心
36.目送
37.告别
38.忙乱
39.手语
40.吃饭
41.重逢
42.美苏
43.追悔
44.合影
45.一生
46.爱情
47.虚惊
48.无家
49.毛蒋
50.舍友
51.余恨
52.狼狈
53.动物
54.相煎
55.问答
56.狭路
57.转身
58.双喜
59.临门
60.日夜
61.身体
62.半生
63.默写
64.静走
65.酒狂
66.陋巷
67.终局
68.恒温 (存目)
69.小城
70.红白
71.云梯
72.死婴
73.试飞
74.基因
75.拾遗
76.死生
77.初见

(5)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生成背景
    第一节 文化危机中的现代主义价值选择
        1.威权时空下的西方文化思潮影响
        2.现代主义与台湾知识分子的精神遇合
    第二节 东方语境中的现代主义在地化生成
        1.五四精神的薪火相传
        2.中华文化的浅吟低唱
第二章 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流变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崛起
        1.夏氏兄弟对台湾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开启
        2.《自由中国》、《笔汇》对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推动
        3.《现代文学》对台湾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引领
        4.新批评对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助推
        5.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产生和繁荣
    第二节 七、八十年代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成熟与深化
        1.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经典的确立
        2.现代技法与乡土现实的结合
        3.现代主义性别议题的爆发
        4.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交汇
    第三节 九十年代以后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美学坚守与多元发展
        1.语言形式的艺术突破
        2.文本主题的多重面向
        3.女性话语的历史叙述
        4.语体风格的多元繁复
        5.文化杂糅下“中文的纯化”
        6.文学新世代的现代主义精神承续
第三章 台湾现代主义小说作家的主体精神
    第一节 孤独的生命映像
        1.无所依凭的虚无
        2.辗转漂泊的零丁
        3.身份迷失的孤愤
        4.与世疏离的孤寂
        5.西化之下的空虚
    第二节 悲情的生命话语
        1.叹时序变迁无常
        2.哀人生偃蹇困顿
        3.苦羁旅相思离愁
        4.伤生死离别痛楚
        5.悲人之异化空乏
第四章 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存在书写
    第一节 个体生存困境的言说
        1.力比多的困扰
        2.存在的迷惘
        3.死亡叙写
    第二节 原乡的失落与守望
        1.外省作家的血脉寻根
        2.本省作家的乡土之恋
        3.在台马华作家的原乡再造
第五章 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艺术
    第一节 重表现的叙事技巧
        1.内视阈的叙事视角
        2.时空重组的蒙太奇手法
    第二节 多维度的叙事结构
        1.错时的叙事排列
        2.非线性叙事构架
    第三节 缤纷多彩的叙事话语
        1.博雅丰赡的温婉之美
        2.另类奇崛的惊艳之美
第六章 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文史学意义
    第一节 艺术情思的深度开掘
        1.反叛与创新:标新立异的美学实践
        2.追寻与反思:生存意义的哲理思考
    第二节 文学格局的空间拓展
        1.引领与传承:台湾文学史中的华丽篇章
        2.互补与共融: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整体建构
        3.辐射与传播:海外华文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书写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女汉子”人格特质及其独立性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一:"女汉子"特质的大众观调查
    2.1 文献综述
        2.1.1 性别角色的相关研究
        2.1.2 女性形象的相关研究
    2.2 研究假设
    2.3 开放性问卷调查
        2.3.1 研究被试
        2.3.2 研究工具
        2.3.3 施测方法
        2.3.4 研究结果
    2.4 量表研究
        2.4.1 研究被试
        2.4.2 测量工具
        2.4.3 研究过程
        2.4.4 研究结果
    2.5 讨论
3 研究二:"女汉子"独立性发展的个案研究
    3.1 文献综述
        3.1.1 独立的概念
        3.1.2 国外有关独立的研究
        3.1.3 国内有关独立的研究
        3.1.4 国内外研究对比
    3.2 问题提出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方法
        3.4.1 访谈提纲
        3.4.2 访谈过程及转录
        3.4.3 资料处理与分析
        3.4.4 研究信度与效度
    3.5 结果:典型个案的对比分析
        3.5.1 对"女汉子"的认识
        3.5.2 不同女性形象的概念比较
        3.5.3 独立性的自我建构及发展
    3.6 结果:个案独立性发展的阶段特征
        3.6.1 个案的刻板二元对立期
        3.6.2 个案的观念松动期
        3.6.3 个案的灵活变通期
    3.7 讨论:"女汉子"独立性的自我发展
4 总讨论
    4.1 大众眼中以"女汉子"为表征的新型女性形象
    4.2 女性独立性发展的特殊性
    4.3 研究局限与展望
    4.4 自反说明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后记

(9)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以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2.1 相关课题的研究概况
        1.2.2 国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2.3 国内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评述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3.1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3.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图表分析法
        1.4.4 随机访谈法
        1.4.5 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价值、价值观和择业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2.1.1 价值概念的科学内涵
        2.1.2 价值观涵义的科学理解
        2.1.3 择业价值观的科学认识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择业价值观
        2.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
        2.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择业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2.3 市场经济多元价值观与择业价值观
        2.3.1 市场经济多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2.3.2 市场经济的多元价值观在择业价值观中的体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现状的调查与剖析
    3.1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调查
        3.1.1 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
        3.1.2 调查问卷的样本选取
        3.1.3 调查情况的统计分析
    3.2 基于调查问卷结果的现状分析
        3.2.1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积极表现
        3.2.2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4.1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4.1.1 国家就业政策和制度不完善
        4.1.2 用人单位选才标准过于功利
        4.1.3 媒体舆论的宣传作用不到位
    4.2 经济因素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4.2.1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存在差异
        4.2.2 福利保障收入结构存在差距
        4.2.3 就业市场存在着结构性矛盾
    4.3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4.3.1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错位
        4.3.2 高校专业设置结构存在失衡
        4.3.3 高校就业指导教育收效甚微
    4.4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4.4.1 家庭对教育改变命运很期待
        4.4.2 家庭对官本位观念依然首肯
        4.4.3 家庭社会关系影响择业方向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
    5.1 加强建设社会环境,营造大学生择业新环境
        5.1.1 政府部门完善相关就业制度
        5.1.2 用人单位客观理性选择人才
        5.1.3 媒体宣传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5.2 强化高校作用发挥,引导大学生择业新追求
        5.2.1 扭转教育定位,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5.2.2 加强就业指导,强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
        5.2.3 重视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
    5.3 转变家庭成员观念,支持大学生择业新选择
        5.3.1 营造家庭民主氛围,培养大学生自主择业能力
        5.3.2 建立合理家庭期望,树立大学生正确择业认知
        5.3.3 转变传统就业观念,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5.4 端正学生自我认知,构建大学生择业新标准
        5.4.1 客观认识自我,端正择业价值动机
        5.4.2 认清择业形势,找准择业价值定位
        5.4.3 摒除错误观念,培养自身创业意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万物枯荣——一个草根股民的沉浮人生(论文提纲范文)

题记
一、时间
二、命运
三、感恩
四、死过一次
五、陆公子
六、热爱自由
七、蒋处长
八、旁观者
九、新股民
十、简潞
十一、老童
十二、九七年
十三、韭菜
十四、那年烟花特别多
十五、总有一个陷阱等在你前面
十六、结婚
十七、小贾
十八、信使
十九、顺势
二十、偷心窃贼
二十一、远离股票的日子
二十二、下派
二十三、新千年
二十四、辞职
二十五、破碎之夜
二十六、荒芜丛林
二十七、去别处
二十八、破碎虚空
二十九、戒掉理想
三十、熟悉与陌生
三十一、穿越低谷
三十二、卓泓
三十三、牛市前夕
三十四、卖房炒股
三十五、思维烙印
三十六、转机
三十七、得与失
三十八、买房圆谎
三十九、如果爱
四十、女神
四十一、花期
四十二、恐惧
四十三、坏女人
四十四、贪婪
四十五、三只鹰
四十六、波罗
四十七、琥珀
四十八、离开学院
四十九、感谢时光
五十、在一起
五十一、路虎
五十二、热潮
五十三、飞蛾扑火
五十四、股灾
五十五、罪人
五十六、雨滴
五十七、消失
尾声

四、我的虚荣让父母徘徊在校门之外(论文参考文献)

  • [1]一位乡镇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 位淑玉. 云南民族大学, 2021
  • [2]所有与唯一[J]. 周李立. 江南, 2019(04)
  • [3]生存困境与精神突围 ——徐訏香港时期小说创作研究[D]. 王明宪.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9)
  • [4]花言[J]. 姬中宪. 百花洲, 2019(03)
  • [5]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研究[D]. 王丹丹. 山东师范大学, 2018(11)
  • [6]“女汉子”人格特质及其独立性的发展研究[D]. 杨曦.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7]红雪莲[J]. 杜文娟. 红豆, 2017(05)
  • [8]隐隐作痛[J]. 陈然. 百花洲, 2016(04)
  • [9]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研究[D]. 王晓洁.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5)
  • [10]万物枯荣——一个草根股民的沉浮人生[J]. 雷立刚.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4(03)

标签:;  ;  ;  ;  ;  

我的虚荣心让父母在校门外徘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