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种业公司改革的认识与体会

国有种业公司改革的认识与体会

一、对国有种子公司改制的认识和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吴春江[1](2014)在《中化蓝天集团公司并购重组中的文化融合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快中央企业并购重组,既是我国推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优化布局的宏观要求,也是中央企业做强做优、转型升级,建设国际一流的世界性企业的战略选择。国内外研究表明,导致大量并购重组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并购重组后企业文化融合的失败。但企业文化的融合相比于并购重组方案的实施来讲,更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无论是国内境外强强联合或者兼并重组,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如何加强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文化融合管理研究,用最小的文化震荡和冲突达成并购目标,已经成为中央企业并购重组的重要课题。中央企业中国中化集团与浙江省国资委签署重组浙江省石化建材集团的协议,中化集团以现金加股权方式增资,以51%的股权控股,组建成立中化蓝天集团,开启了浙江省省属地方国企与中央企业的并购重组先河。本课题就以中化蓝天集团公司并购重组中的文化融合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问题导向、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了文献法、调研法、实证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与归纳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第一,本文结合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企业文化融合的现状与发展实践,对国内外有关企业文化、并购重组、文化融合等方面大量文献、基础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文化融合发展现状和存在主要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第二,通过文化诊断与深度调研,从文化特质因素,领导行为因素,员工行为因素和外部促进因素,分析找出影响公司文化融合的关键要素。基于这些要素分析,完成对中化蓝天集团公司并购重组中的文化融合整体方案设计,主要内容包括:设计思路、工作原则、融合模式、实现路径、内容构成及推进措施,并初步构建了公司企业文化融合与建设的“六大动力保障机制”和“八维度测评考核方法”;第三,通过研究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并购重组企业的文化整合与融合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有组织、有计划地精心组织实施。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本文为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文化融合研究拓展了理论视野,在同类企业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朱兰春[2](2015)在《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四元结构论(1985-2014)》文中指出从1985年5月起,至2014年12月止,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约8000件民事裁判文书或案例,与多数人的想当然所不同的是,其中绝大部分是最高人民法院自己审理的案件。这是一个日益巨大且十分宝贵的司法资源库,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持续发掘,总结审判经验,理清法理逻辑,洞悉裁判思维,辩明发展方向,必将直接、持久地惠及于实务界和理论界,共同把案例研究推向更高的水准。本书认为,面临大数据时代的海量司法资源,欲保持实践对理论的丰富和滋养,又不失理论对实践的统摄和把握,首先应对现有研究方法进行必要的革新,这是衡量案例研究质量的重要尺度,也是提高案例研究水平的必由之路。目前通行的研究方法,无论是实务取向的案例汇编解析法,还是理论层面的法律关系分析法、请求权基础体系法,均是前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对应的是个案研究,遵循的或是从特殊到一般,或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路径,其特征是微观分析,其优势是分析透彻。但面对司法资源信息浪潮的冲击,以现有研究方法应对,沧海拾贝绰绰有余,总揽全局能力不足。更为严重的是,后者的困境如长期存在,将全面解构前者的存在价值。黑格尔认为,“真实的只是整体”,我国哲学家王太庆先生进一步引申为,真理是全体,不是鸡零狗碎的东西。哲学如此,法学亦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研究的危机,首先是研究方法的危机。提出这个问题,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以通盘把握更为深刻的裁判思维,正是本文的全部目的。传统研究方法的危机,迫使笔者不得不另寻研究制高点,最终立足于民法基本理论体系,以“主体、行为、权利、责任”为基元,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炼出四元结构分析法,对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全部民事案例,以四元结构重新归类、多次归类,遵循的是从一般(大理论)到一般(大实践)的认识路径,使得极为浩繁的实证研究,获得了相当清晰的方向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前述困惑,为理论重新找回了自信。更重要的是,四元结构作为贯穿全文的一根红线,在对全部民事案例的提精取萃中,基本理清了最高法院三十年来民事审判的历史脉络,证实了笔者长久以来的一个“哥德巴赫猜想”:最高法院民事审判思维已初步成型,但尚不固定,且未来走向仍不确定,由此形成了本文的中心命题:作为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四元结构既是统领最高法院全部民事判决的总线索,也是揭示最高法院民事审判规律的总钥匙。显然,这一中心命题由两个相互缠绕的子命题组成。笔者紧紧围绕上述中心命题,按双螺旋线索展开全文,一方面论证,四元结构能否以及如何起到统领作用;另一方面实证,最高法院的审判思维是否以及如何相对成型于四元结构。开篇从以往的研究经验出发,上升至方法论的高度自我反思,在民法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提炼出四元结构方法的分析框架,再以此切回到对全部民事案例的梳理,以该分析框架的每一基元为标准,提取案例公因式,构筑了四个子系统,依次分别为“界定民事主体”、“判断法律行为”、“保障民事权利”、“划分民事责任”。而每一子系统项下,又不断细分若干裁判元素或类型,继续细分和提取案例公因式,如“界定民事主体”子系统项下,又可细分出“适格当事人的审查标准”;“判断法律行为”子系统项下,最终可细分出“影响效力的主要因素”,等等。理论结构从主干一直延伸到毛细血管,在案例诸元素的重新归纳、逐级整合中,图景脉络越来越明晰,体现出理论对实践的总体驾驭。与此同时,看似杂乱无章的海量案例,也经由毛细血管的吞吐、梳理,开始井井有条,显出内在的机理,并经由主干直通理论结构,体现出实践为理论的源头活水。理论与实践的穿梭往来,最后合而统之于有机之四元结构,并收于对最高法院审判思维的整体考察中,得出全文结论。各章的实证研究表明,三十年来,最高法院在界定民事主体时,开放中有规范;在判断法律行为时,宽松中有反复;在保障民事权利时,绝对中有限制;在划分民事责任时,承担中有平衡。笔者相信,如果不从四元结构方法的理论自觉出发,很难从容俯瞰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在长时段中的总景图,传统研究方法的乌龟再努力,也永远追不上司法的兔子;更难深入探究最高法院法官群体审判思维的模块要素,一块砖头研究得再仔细,仍可能对整座大厦的结构一无所知。相较于现有研究成果,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上,以四元结构梳理和分析最高法院三十年来全部民事判决,在此基础上总结民事审判思维以及审判规律,这在国内尚属首次。这一研究有如下四个特征:覆盖范围广,时间跨度长,研究方法新,理论张力强。覆盖范围广,是指研究对象包括最高法院迄今公布的全部民事判决,把以往民事判决的类型化研究,推进到全口径研究的更高层面;时间跨度长,是指研究案例上溯1985年5月起,下至2014年12月止,历时整整三十年;研究方法新,是指突破了现有实务和理论方法的局限,提出了四元结构作为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此统摄最高法院全部民事判决,涵盖案件审理主要环节;理论张力强,是指四元结构本身脱胎于民法理论,既是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也是民法思维的逻辑构造,其强大的理性思辨力,与万花筒般的司法现实之间,构成必要的张力,二者未来的互动将演绎丰富的可能性。鉴于案例库数量巨大,加之这一研究方法本身,对首创者的识见和意志均要求极高,笔者虽竭尽全力,但兼受学识、专业和精力所限,学术勇气有余,学术水平有限,故本项实证研究尚存诸多不足,尤其在个案的的法理生成路径、案例之间的内在机理关联、审理模式的历史节点转换、法官心证判断的识别依据等深层次领域,均无力涉及或浅尝辄止,一定程度上限制、削弱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品质。对此,笔者完全有自知之明,将正视不足与缺陷,并以此为动力,听从命运的召唤,继续投入到这项永无止境的研究事业。

吕瑛姿[3](2013)在《温州市种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指出农业是中国的立国之本,种子产业是农业的先导产业。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之一,是农业科学技术和其他农业投入要素发挥作用的载体,是决定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种子产业安全,决定了农产品的安全,种子产业质量,决定了农产品的质量,种子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农产品的发展水平,在农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影响国家粮食储备和安全的先决条件和关键要素,我们必须重视种子产业在农产品生产中的基础地位,不断改善和提升种子产业的生产与加工。温州市种子企业以民营为主,起步早、发展快,但也存在着很多弊端。本研究通过调查温州市主要的种子企业,访问温州市农科院、农业局、副食品办的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系统、全面、客观地分析、了解温州市种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温州的种子产业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分析表明,温州市种子产业存在着品种研发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经营管理体制方面、种子加工方面、种子质量检验方面、市场监管方面等的问题,根据温州种子产业现状,针对上述问题,认为发展温州市种子产业可以采取完善法制,强化管理,规范种子市场;构建优势种业集群,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快新品种选育,走品牌化道路;更新经营理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相应对策。

佟屏亚[4](2012)在《中国玉米种业正步入历史拐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十年,中国玉米种业发展成为农业领域市场化程度较好的产业之一,种业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跨国公司在中国土地上培育出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为农民增产增收。存在的问题是:玉米种子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品种)、市场品种多乱杂以及行政部门对种子市场的干预。国务院发布《关

施良平[5](2012)在《国有农场发展对策研究 ——以温州国有农场为案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国有农场是在解放初期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为完成国家的特殊任务而形成的产物。国有农场走过了六十年的历程,为巩固我国国防事业、保障粮食安全、支持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历史贡献。但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国有农场改革和发展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国有农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制约了农场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国有农场社会事业及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出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有农场体制改革”,国有农场改革和发展的问题引起了国家高层的高度重视。如何推进国有农场体制改革,促进国有农场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有农场利益和农场职工合法权益,为国有农场新一轮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战略决策,是当下国有农场管理者无法回避的课题。本文作者立足于多年从事国有农场管理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深入调查温州国有农场特别是乐清良种场现状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采用数据分析、对比分析、内外部因素评价分析、SWOT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国有农场现状、国有农场改革发展历程及经济发展状况;温州国有农场改革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乐清良种场运行状况及其特点;乐清良种场内外部影响因素及SWOT分析;国有农场改革发展建议和乐清良种场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本文认为中国国有农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与国外的自由市场体制下的家庭农场、公司农场具有本质的差别;国有农场积累了过多的社会属性而使其背负沉重的包袱,虽经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体制创新和经济发展,但体制机制问题仍是阻碍国有农场发展的瓶颈;温州的国有农场没有如温州的市场经济一样走在改革创新的前列,国有农场落后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体制原因未能融入到地方经济发展大潮之中。本文通过对温州国有农场的社会、经济、体制机制以及农场土地利用、职工素质、人员结构、职工生存状况、现有国有农场有关政策、农场发展前景、职能及其转变情况、面临主要问题和存在的矛盾等的研究,并以乐清良种场为例,分析其存在问题和主要经验,通过SWOT分析法进行战略决策研究,从宏观上提出国有农场必须遵循“因场制宜、分类指导;政府支持、协同合作;一场一策、明确定位;创新机制、突破体制;以人为本、稳步推进”的改革建议和“发挥挖掘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做好土地文章”的发展建议;并从微观上针对乐清良种场作为地方国有事业性农场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本论文不仅对国有农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作了详细的阐述,而且对下一步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特别是对温州国有农场现状的研究,进一步清晰了地方国有农场的区域性及农场个体的差异性,为国有农场体制改革提供明确思路;通过SWOT分析法研究乐清良种场的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而得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可为相关的国有农场发展战略研究提供借鉴。

杨虎[6](2011)在《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玉米属禾本科玉米属植物,原产于美洲大陆的墨西哥、秘鲁、智利等沿安第斯山麓狭长地带。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后,始有关于玉米文字记载的历史。稍后玉米被引种到北欧诸国,并从那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以至世界大部分地区。玉米现已发展为粮食、经济、饲料、果蔬、能源等多元用途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玉米种植面积位居第一位,产量处于第二位。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玉米是利用杂种优势时间最早、面积较大的作物。杂交玉米的培育和推广,是玉米种子商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玉米种子商品化主要标志是20世纪中期出现种、粮生产分工并确立。由此,玉米种子商品率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产业化。至20世纪末,杂交玉米覆盖率已逾90%,为所有农作物杂种利用最高。可以说正是在20世纪,玉米种业从无到有,从原始自留种发展到种业产业化,由迟滞封闭的传统孤立态走向蓬勃开放的现代产业化,亦代表着中国种业的发展方向。玉米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玉米种子产业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故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时间为序,以玉米种业发展为线索,梳理了20世纪玉米种业在各个阶段所表现的具体形式和发展特点,首次尝试结合运营管理体制与玉米种业的核心载体——玉米品种的演变,把中国玉米种业的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引入—1962);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突破以往单纯按时间或政治体制划分的局限,从本质上揭示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特征。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本文首先以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为切入点,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传统玉米种业的延续与渐变过程(引入—1962)。在回顾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基础上,客观展现了传统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继承与创新,并总结了传统玉米种业渐变的科技特征。玉米约在16世纪初期传入中国。最早是经由西南陆路传入,大致是先边疆,后内地;先山区,后平原;先南方,后北方。玉米的传入和发展促使耕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对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起了重要作用。正因如此,人们越来越重视玉米的种植、栽培和种子收集保存等各种技术的学习和总结,这就是传统玉米种业的相关技术积累工作,亦为玉米种业的继承与创新准备了前提。在中国玉米种业由传统向现代渐变创新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科技特征,即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随之,玉米栽培与科技关系亦日益密切。中国玉米种业经过农家种时期的长期发展与引进种改良,已取得一定成绩,1958年12月,农业部颁布《全国玉米杂交种繁殖推广工作试行方案》,统一规划全国的玉米育种、繁殖和推广工作。1963年玉米单交种新单1号的育成标志我国玉米育种从以选育双杂交种为主向以选育单杂交种为主利用杂交优势的新阶段。亦为中国玉米种业进入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此阶段受政治等因素影响,玉米种业发展较为曲折缓慢,但仍取得一定成绩:一是玉米栽培技术的进步;二是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三是玉米种质创新技术与体制发展。在探索高产高效玉米杂交种的过程中,紧凑型株型育种成效显着。1976年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伊育成的烟单14成为第一个在生产较大规模推广利用的玉米紧凑型品种,标志着中国玉米种业进入以紧凑型玉米为主导的时代。李登海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育了一系列紧凑型玉米品种,其中掖单2号与掖单13号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我国玉米主推品种,从而开拓了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崭新局面,亦为我国玉米种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为玉米种业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和现代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乃是紧凑型玉米育种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掖单13号等系列优良品种不断产生,并在实践中普及推广,取得增产实效;玉米紧凑型良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紧凑型玉米乃是密植型种,栽培管理上有其特殊要求,只有采取合适恰当的栽培与管理技术才能保证理想增效。各时期标志性玉米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利用促进了玉米种业持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发展,玉米种业产业化亦逐渐被提上日程,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至1995年,国家实施了玉米种子工程项目,亦标志着我国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开端。在分析归纳了现代玉米种业的科技创新变革和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变革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了总体分析。最后以登海种业与德农种业为例对现代玉米种业公司进行了个案分析。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经历了一个由政府主管到逐步走向市场调节公司化的过程。1987年,中国种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1995年更名为中国种业集团公司。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主要包括玉米品种研发体系、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和玉米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现代产业化玉米种业公司成长历程集中体现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状况。登海种业是最大的玉米种子现代企业、德农种业为新兴的玉米种子企业,皆具代表性,故而在对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总体分析之后,以他们为个案进行了例证分析。玉米种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首先是促进玉米产量提高和面积扩大。新中国成立前后,无论是面积、单产还是总产均有较大程度地提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紧凑型玉米的持续培育并得以迅速大面积推广,体现了玉米品种发展对产量提高的贡献之巨。吉林省是我国春玉米最大产区,山东省是我国夏玉米最大产区。故本文以山东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对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吉林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发展对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作用。考察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三个因素影响最为突出:一是作为玉米种业自身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是内驱动力;二是作为国家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是指针,具导引作用;三是作为产业经济杠杆,市场需求乃是玉米种子产业的核心环节,具强大推动力。最后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纵观20世纪玉米种业的发展,它体现出自身运行的特点,有巨大成就,亦有问题与不足,无论得失成败,都对我们今天玉米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与借鉴。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强化种业科研,走创新之路;锐意体制改革,走产业集团化之路;加强种子品牌建设,走优质精品之路;严格市场监管,走依法治种之路;拓宽种子市场,走国际化之路。

邵长勇[7](2010)在《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 ——基于需求变动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种业市场竞争关系已由国内竞争转向国际和国内双重竞争,市场关联度明显增强。由于我国种子出口目前还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面临着那些具备资金、技术和经营优势的国际跨国种业集团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同在。新阶段、新环境,对我国种业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分析国际市场种子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关系,用实证来检验中国种子出口规模和结构的贸易模式,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种子出口贸易发展的组织策略和政策建议,弥补已有研究实践操作性不强的缺陷,用来指导中国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提高种子质量、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及时优化产品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操作价值。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遵循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匹配的基本模式,借助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企业管理学等理论根基,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种子出口贸易发展的组织策略和政策建议。论文包括以下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研究的目的、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做出分析总结和评论判断;介绍本文研究的视角、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并阐述论文主要贡献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阐明了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关概念,对贸易理论作了系统的回顾,提出了种子出口贸易研究的设计依据,为后文详细分析我国种子出口贸易作理论铺垫。第三部分是研究中国种子产业的基本特征。从经济学、产品经济学角度,通过对现阶段中国种子市场的总体特征,提出了我国种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对中国种业市场的市场特质、经济学特性进行了分析论述。第四部分着重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规模和结构进行了分析,为后续几章分析需求因素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提供研究基础。第五部分是研究世界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通过数据资料分析,考察了中国种子出口结构的变动与世界种子进口需求变动的关系。第六部分运用恒定市场模型,就世界种子进口需求的变动因素对中国种子出口规模与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对不同的世界种子出口市场,就进口市场的规模、产品和市场分布结构、产品竞争力等因素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出了对中国种子出口影响不同因素和发展趋势。第七部分从中国种子国内需求的总体情况着手,详细分析了水稻、玉米等八类作物种子的国内需求规模变动与特征情况,运用时间序列协整检验和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模型,就中国种子国内需求变动因素对中国种子出口的影响进行了检验。第八部分分析了我国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以来,对种子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及发展趋势。第九部分从国外种子进口需求规模和需求变动角度,分析和提出了改进和优化中国种子出口贸易格局的发展建议。本文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中国种子的出口总量和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动趋势与世界种子的进口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世界种子需求的变动对中国种子的出口贸易产生影响。2、从整个世界种子的进出口贸易市场来看,中国种子的出口贸易与主要出口国之间既存在的激烈竞争,又与主要进口市场的具有互补性和适应性。3、世界种子进口需求的扩大是带动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增长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中国种子的产品结构的调整,对中国种子的出口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中国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种子产品较少,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性,必须狠抓核心产品,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成宇[8](2010)在《温州蔬菜种业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农产品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保证。温州蔬菜种子企业以民营为主,起步早、发展快,在花椰菜、大白菜等品种的经营方面有较强竞争力,在国内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温州蔬菜种子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品种研发创新能力弱,种子生产成本高,家族式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面对国内外蔬菜种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扬长避短,不断做大做强,是温州蔬菜种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国内外种业发展趋势为依据,深入研究了温州蔬菜种业的现状、发展优势,认真分析了温州蔬菜种业存在的问题。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辅以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规范和促进温州蔬菜种业的发展,提升其在国际国内的竞争力等发展策略。1、温州蔬菜种子企业间要探索组建大型蔬菜种子集团公司,提高温州蔬菜种业整体的实力和水平;在保持传统优势蔬菜品种竞争力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单位联合,探索“合作创新”的路子。2、温州蔬菜种子管理上要把好市场准入关、生产监督关、种子包装及标签制作关。成立温州蔬菜种业贸易协会,促进国内外种子企业间的沟通与联合,开拓国内外蔬菜种子市场。3、温州蔬菜种子企业要更新经营理念,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进家族式公司的用人模式,逐步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制定蔬菜种业人才发展战略,种子企业与农业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实生产、经营队伍;蔬菜种子企业要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蔬菜种子生产模式;发展蔬菜工厂化育苗,服务本地及周边蔬菜生产。4、树立品牌意识,将品种经营优势转化成企业的品牌优势。

张海明[9](2009)在《种业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 ——以泰安市五岳泰山种业有限公司为例》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基于这点认识,人力资源被看作是第一资源,普遍认为经济竞争或企业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公司的效益提高、科技进步、竞争力增强,关键都在人。人力资源的管理就是为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保持行业竞争力而兴起的最新理念。人力资源管理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注重产出和开发。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外跨国种子公司对进入我国广阔的种业市场跃跃欲试,中国种业公司面对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大程度上演变为适应这种科技进步、结构变化的人力资源素质的竞争。要将人力资源的潜力转化为现实发展的优势,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特别是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加快人力资源能力的培育。本论文试图从种业公司人力资源的特性出发,在种业公司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方面进行研究。全面提升种业公司竞争力是要靠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作支撑才能实现的,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其他所有职能紧密合作,使公司获得生存和竞争所必需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种业公司总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近年来,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公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种业公司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但这种重视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并没有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应有的作用,继续深入种业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对提升种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和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以我国种业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为研究对象,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相关理论,根据国际种业竞争格局的变化,结合泰安市五岳泰山种业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对我国种业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共分五章,基本内容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研究背景,论述本文研究意义,阐述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本文写作的思路、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阐述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原理。包括人力资源概念及其特点,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内容,种业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特征。第三章,案例介绍。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反映泰安市五岳泰山种业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人力资源构成、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激励、绩效管理、人员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六个方面的管理现状。第四章,案例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包括采集到的数据的处理结果,对泰安市五岳泰山种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做出全面、具体的分析,提出公司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分析问题的原因。第五章,对策建议。结合国内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提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改进的总体思路和建议: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科学的发展观确立用人机制,建立科学化、人性化、专业化、战略化、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朱朝华[10](2008)在《河南省杂交玉米种子企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河南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始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源头,同时又是农业产业中最能体现科技含量的领域。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粮食问题,从育种科学的角度看,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种业产业是一个前景广阔的产业。随着中国加入WTO后跨国公司的进入,《种子法》的颁布实施与种业市场的进一步放开,作物新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生物技术革命,全球化与市场化下的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种业企业必须直面的现实。企业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如何抓住机遇进行跳跃式发展,是种业企业在未来3到5年内成功与否的关键。综观世界种业的发展现状,当今世界种业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行业高度集中,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二是高新科技和人才成为未来种业竞争的焦点;三是兼并重组成为企业发展方向,种子公司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种业及其它行业发展的趋势、经验及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发展的规律,未来我国种业的发展将呈四大趋势:首先是大型龙头企业将加速形成;其次是我国新型种业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产品和网络的竞争;第三是研发手段更先进;第四是提高整体竞争力,形成高技术一条龙服务。本文以国内外种业的动态发展、河南杂交玉米种子企业的现状以及有关河南典型企业的资料为材料,采用对比分析、抽样分析、典型分析、演绎推理相结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了国内外种子企业的发展方向,并结合河南玉米种子产业现状,总结了河南省玉米种子企业发展的问题在于:品牌意识淡薄;企业数量多,集中度小,竞争力弱;育、繁、销脱节,缺乏规模优势;品种研发投入不足,产品单一;市场开发经验不足,促销手段落后;营销网络层次混乱;售后服务不到位等。针对问题,参照世界种业的发展趋势和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河南杂交玉米种子企业发展的战略对策是:产品开发策略,即品种研究开发,以自有种质资源和科技人员为基础,采用自主开发与合作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推进基因育种与杂交育种相结合的品种选育技术,全面实现产品的系列化、多样化;市场渗透策略,即选择适宜的促销模式,注重种子包装的宣传作用,选好广告诉求点,对拳头品种进行整合营销;产业一体化策略,即育、繁、加、推一体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服务一体化策略,即企业要进行差异性服务策略,关键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实行全程服务;创新营销策略,即营销渠道的创新策略,科学的种子定价策略,推行品牌营销。

二、对国有种子公司改制的认识和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国有种子公司改制的认识和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化蓝天集团公司并购重组中的文化融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现状与趋势
        1.1.2 中化蓝天集团并购重组与文化融合概况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主要创新点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企业文化相关理论
        2.1.1 企业文化的定义
        2.1.2 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层次结构
        2.1.3 企业文化的影响因素
    2.2 文化融合相关理论
        2.2.1 文化融合的概念界定
        2.2.2 跨文化管理理论
        2.2.3 并购重组文化融合相关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中化蓝天集团公司并购重组中的文化融合现状分析
    3.1 公司并购重组过程
        3.1.1 中国中化集团的专业化整合
        3.1.2 中化蓝天集团并购重组实践
    3.2 企业文化融合的调研诊断
        3.2.1 调研诊断的内容及方法
        3.2.2 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有利条件分析
    3.3 文化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分析
        3.3.1 企业文化层面问题
        3.3.2 企业管理层面问题
4 影响集团公司并购重组文化融合的关键因素分析
    4.1 影响文化融合的文化特质因素
        4.1.1 双方文化差异程度
        4.1.2 双方文化适应匹配程度
    4.2 影响文化融合的领导行为因素
        4.2.1 领导者对文化融合的重视程度
        4.2.2 中低层管理者对文化融合的配合执行
        4.2.3 高层领导的文化整合与沟通能力
    4.3 影响文化融合的员工行为因素
        4.3.1 员工对并购重组的心态反应与未来预期
        4.3.2 员工对中高层领导的信任与认可
        4.3.3 员工对原企业的心理契约强度
    4.4 影响文化融合的外部促进因素
        4.4.1 文化融合过程中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
        4.4.2 并购重组文化融合阶段策略
5 中化蓝天集团公司并购重组中的文化融合整体方案设计
    5.1 文化融合的设计思路与原则
        5.1.1 统一价值理念
        5.1.2 整体规划实施
        5.1.3 持续融合创新
    5.2 文化融合的目标设计
        5.2.1 减少文化冲突,用文化差异创造文化价值
        5.2.2 建立中化蓝天特色企业文化体系
        5.2.3 推进文化融合、落地与创新
    5.3 文化融合模式选择与路径设计
        5.3.1 模式选择
        5.3.2 路径设计
    5.4 文化融合内容构成
        5.4.1 精神文化整合重构
        5.4.2 制度与行为文化整合重构
        5.4.3 物质文化整合重构
        5.4.4 六大子文化建设
6 文化融合整体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6.1 推进文化融合落地措施
        6.1.1 培养企业文化师队伍与建立沟通平台
        6.1.2 编制企业文化手册和文化故事集
        6.1.3 组织弘扬企业精神系列活动
        6.1.4 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6.2 文化融合动力保障机制
        6.2.1 动力保障
        6.2.2 机制保障
    6.3 文化融合测评考核方法
        6.3.1 测评机构与目标
        6.3.2 测评维度与方法
        6.3.3 测评分析与反馈
7 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2)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四元结构论(1985-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导论四元结构: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
    一、问题的提出
    二、现有研究方法分析
        1、实务研究方法
        2 、理论研究方法
        3 、现有方法的优点与局限
    三、四元结构分析法
        1、逻辑起点:法的重新理解
        2、逻辑中介:回归民法理论
        3、逻辑终点:民法理论的方法论表达
        4、理论观点与司法统计
        5、体例说明
第一章 界定民事主体
    一、主体资格的司法扩张
    二、主体资格的扩张依据
    三、适格当事人的审查标准
        1、直接权利义务
        2、合同相对性
        3、当事人选择
        4、以工商登记为准
        5、以资质为准
        6、以专营制度为准
        7、以中央文件为准
    四、几种特殊主体的认定
        1、分支或内设机构
        2、吊销营业执照和破产企业
        3、指挥部等临时机构
        4、外国代表处
        5、职工持股会
        6、业主委员会
        7、国家机关
    五、分析与评论
    附录一 地方政府的民事主体资格认定:以最高法院椒江大桥航道通行权案为例
第二章 判断法律行为
    一、审查诉讼请求
        1、不告不理原则
        2、诉求的识别、释明与选择
    二、查明案件事实
        1、待查事实的影响因素
        2、无法查明事实的处理方式
        3、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区分
        4、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摇摆:以土地使用证为例
        5、法律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冲突:以民刑交叉证据为例
        6、视为与推定
    三、定性法律关系
        1、性质决定审理方向
        2、不同法律关系能否合并处理
        3、法律关系的内外之别
        4、法律关系的流变与转化
    四、认定行为效力
        1、区分成立和有效
        2、法院能否主动审查合同效力
        3、影响效力的主要因素
        4、合同效力:渐宽与反复
        5、论无效合同
    五、分析与评论
    附录二 从合同成立之诉到合同效力之诉:以最高法院布吉公司股份代理转让合同案为例
第三章 保障民事权利
    一、物权
        1、物权确认基本原则
        2、关于物权追及力
        3、土地与房屋分别确权
        4、集体土地的流转问题
        5、几类特殊物权归属
        6、担保物权若干问题
        7、相邻权
    二、股权
        1、工商登记与股权认定
        2、审批手续与股权认定
        3、出资与股权认定
        4、股权行使诸问题
    三、债权
        1、债权债务转移
        2、代位权与撤销权
        3、外部善意债权人
        4、外部过错债权人
    四、知识产权
        1、司法保护取向
        2、平衡与限制
    五、民事权益
    六、分析与评论
    附录三 从利益平衡到禁止权利滥用:以最高法院采乐商标案为例
第四章 划分民事责任
    一、主体性质与责任归属
        1、职务行为
        2、管理过错
        3、个人行为
    二、各方责任的分别认定
        1、违约中的责任认定
        2、侵权中的责任认定
        3、公平中的责任分担
    三、民事责任的连带与扩张
        1、恶意串通
        2、挂靠关系
        3、追加开办单位
        4、验资等中介机构责任
        5、人格混同或否认
    四、民事责任的加重、减轻与免除
        1、加重
        2、减轻
        3、免除
    五、强制执行中的民事责任
    六、分析与评论
    附录四 非诉行政执行的合法性审查:以最高法院普华凯达公司执行监督案为例
结论
    一、四元结构是统摄宏观司法资源的有效理论工具
    二、最高法院的审判思维已相对成型并正在转型
    三、司法实践是最高法院审判思维相对成型的最终塑造者
    四、相对成型的最高法院审判思维,尚不稳定和不确定
    五、审判思维的未来走向,受制于最高法院复杂多元的功能定位
参考文献
后记
补记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3)温州市种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种业发展背景
        1.2.1 国外种业发展历程
        1.2.2 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的阶段及相应的制度变迁
    1.3 国内外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1.3.1 国外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1.3.2 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1.3.3 中国种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4 国际种子产业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种业的启示
        1.4.1 国际种业发展趋势
        1.4.2 国际种子产业的发展对中国种子产业的启示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温州市种子产业现状分析
    2.1 温州市基本概况
        2.1.1 温州市地理位置
        2.1.2 温州市气候条件
        2.1.3 温州市农业结构
    2.2 温州市主要种子企业状况分析
        2.2.1 主要种子企业类型划分
        2.2.2 温州市主要种子公司现状
        2.2.3 温州市主要种子企业现状分析
    2.3 温州市种子产业发展主要成效
        2.3.1 种子企业结构不断优化,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2.3.2 种子种苗育、繁、推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2.3.3 农业主导产业良种化水平明显提高
        2.3.4 新品种选育与地方种源保护利用取得一定成绩
        2.3.5 种子种苗经营管理和市场监管逐步规范
第三章 温州市种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3.1 温州市种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3.1.1 国家宏观政策
        3.1.2 温州独特的制种气候条件
        3.1.3 独特的新“温州模式”
    3.2 温州种业面临的挑战
        3.2.1 种业竞争国际化,跨国公司全面进入
        3.2.2 温州种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3.3 温州市种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品种研发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问题
        3.3.2 经营管理体制方面存在问题
        3.3.3 种子加工方面存在问题
        3.3.4 种子质量检验方面存在问题
        3.3.5 市场监管方面存在问题
第四章 温州市种子产业发展对策
    4.1 温州市种业发展规划
        4.1.1 指导思想
        4.1.2 发展原则
        4.1.3 发展目标
    4.2 温州市种业发展策略
        4.2.1 完善法制,强化管理,规范种子市场
        4.2.2 构建优势种业集群,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
        4.2.3 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4.2.4 加快新品种选育,走品牌化道路
        4.2.5 更新经营理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国有农场发展对策研究 ——以温州国有农场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农场研究现状
        1.2.2 我国国有农场研究现状
        1.2.3 SWOT 分析法(态势分析法)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国有农场改革历程和发展状况分析
    2.1 国有农场的建立和体制问题
        2.1.1 国有农场的建立
        2.1.2 国有农场体制问题
    2.2 国有农场改革历程
    2.3 改革开放以来农垦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4 当前国有农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温州国有农场改革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分析
    3.1 温州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2 温州国有农场社会经济状况
        3.2.1 温州国有农场的区域分布和规模
        3.2.2 温州国有农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3.3 温州国有农场改革主要历程
    3.4 温州国有农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4.1 产业发展问题
        3.4.2 职工民生问题
        3.4.3 农场人员结构及素质问题
        3.4.4 国有农场土地资源及利用问题
        3.4.5 基础设施弱后问题
        3.4.6 政府政策支持问题
        3.4.7 农垦场与事业场差异问题
    3.5 温州国有农场发展落后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乐清良种场运行状况及其特点
    4.1 乐清良种场概况
        4.1.1 乐清良种场基本情况
        4.1.2 乐清良种场所处的区域环境
        4.1.3 乐清良种场发展历程
    4.2 乐清良种场组织机构、人员结构及职工就业状况
        4.2.1 乐清良种场组织机构
        4.2.2 乐清良种场人员结构和素质
        4.2.3 乐清良种场职工就业状况
    4.3 乐清良种场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
        4.3.1 乐清良种场生产经营状况
        4.3.2 乐清良种场财务收支状况
    4.4 乐清良种场改善民生状况
    4.5 乐清良种场特点
第五章 乐清良种场内外部影响因素及 SWOT 分析
    5.1 乐清良种场 SWOT 分析概述
    5.2 乐清良种场内外影响因素分析
        5.2.1 内部优势因素(S)
        5.2.2 内部劣势因素(W)
        5.2.3 外部机会因素(O)
        5.2.4 外部威胁因素(T)
    5.3 乐清良种场 SWOT 矩阵分析
        5.3.1 影响因素汇总
        5.3.2 构建 SWOT 矩阵
第六章 对策与建议
    6.1 乐清良种场发展对策
        6.1.1 近期发展对策
        6.1.2 远期发展对策
    6.2 国有农场改革发展建议
        6.2.1 国有农场改革的建议
        6.2.2 国有农场发展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条件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研究方法与手段
    六、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传入—1962)
    第一节 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
        一、玉米引进中国的途径探讨
        二、玉米在中国的传播
        三、玉米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与改良
        一、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
        二、近代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改良创新
        三、金皇后等标志性玉米品种的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农家种改良创新的科技特征
        一、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
        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三、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
        四、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
第二章 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
    第一节 杂交玉米栽培技术演变
        一、玉米栽培发展状况及特点
        二、主要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
        一、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搜集过程
        二、中国玉米种质资源分布
        三、玉米抗病性改良与种质资源利用
        四、中单2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种质创新理论及技术演变
        一、"南繁"等异地培育理论的创立与推广
        二、玉米杂种优势技术创新与利用
        三、玉米推广体系的初创与曲折发展
第三章 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
    第一节 紧凑型玉米品种变革的科技基础
        一、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
        二、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
    第二节 紧凑型玉米的产生与利用
        一、紧凑型玉米的产生
        二、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效应
        三、掖单13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紧凑型玉米栽培与管理技术
        一、紧凑型玉米的栽培技术
        二、紧凑型玉米的管理技术
        三、紧凑型玉米选育栽培的问题与启示
第四章 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
    第一节 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
        一、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的转变
        三、玉米品种评定与审(认)定的演变
        四、玉米品种推广体系的推进与创新
    第二节 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分析
        一、玉米品种研发体系
        二、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
        三、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
        四、玉米产业组织结构
        五、玉米种业需求及风险控制状况
    第三节 现代玉米种业公司个案分析—以登海、德农种业为例
        一、登海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二、北京德农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第五章 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影响与动因分析
    第一节 玉米种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分析
        一、促进玉米产量提高与面积扩大
        二、推动了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
        三、改变了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节 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的内驱动力
        一、农家品种的评选及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
        二、玉米双交种的培育
        三、玉米单杂交种的培育及其发展
        四、玉米科学家的贡献
    第三节 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推动
        一、组织玉米育种攻关和改革管理措施
        二、玉米种子工程
        三、知识产权法与植物新品种保护
        四、种子法颁布历程
    第四节 市场因素—玉米消费需求的拉动
        一、市场需求理论分析
        二、玉米市场需求的态势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 ——基于需求变动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外种子出口贸易的相关研究
        1.3.2 种子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1.3.3 种子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3.4 种子出口结构相关研究
        1.3.5 国内种子消费需求的相关研究
        1.3.6 贸易壁垒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影响相关研究
        1.3.7 国内外应用CMS模型分析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3.8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价
    1.4 种子出口贸易国内外发展动态
        1.4.1 国外发展动态
        1.4.2 国内发展动态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数据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范围
        1.6.2 数据说明
        1.6.3 技术路线
    1.7 拟解决的问题
    1.8 研究的主要创新
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基于需求角度的贸易理论
    2.2 需求影响贸易发展及其结构变动的机理
        2.2.1 需求的概念
        2.2.2 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2.2.3 需求模式的贸易效应
        2.2.4 需求模式与贸易结构的关系
    2.3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的设计依据
        2.3.1 研究视角的选择依据
        2.3.2 研究途径的选择依据
        2.3.3 实证方法选用依据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种子产业的特征
    3.1 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3.1.1 国有种子公司
        3.1.2 民营种子企业
        3.1.3 育种科研单位
        3.1.4 跨国种子企业
        3.1.5 小结
    3.2 中国种子产业的市场特质
        3.2.1 市场结构二重性
        3.2.2 种子需求价格弹性
        3.2.3 行业进出门槛
        3.2.4 消费主体购买行为
    3.3 中国种子产业的经济学特征
        3.3.1 中国种子产业交易费用特征
        3.3.2 中国种子产业需求特征
        3.3.3 中国种子产业供给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规模与结构特征
    4.1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发展状况
        4.1.1 我国种子出口贸易概况
        4.1.2 我国种子出口前景
    4.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结构特征
        4.2.1 产品结构特征
        4.2.2 市场结构特征
    4.3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种子出口量少,出口国家与地区狭窄
        4.3.2 种子出口技术贸易壁垒增强
        4.3.3 国家对种子技术及产品出口的限制增强
        4.3.4 种子质量较差,品种不优
        4.3.5 缺乏出口核心种子企业
        4.3.6 人才匮乏、技术落后
    4.4 本章小结
5 世界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5.1 世界种子进口需求变动规律
        5.1.1 世界种子需求特征及其结构变动
        5.1.2 世界种子进口需求特征
    5.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与世界进口需求变动关系
        5.2.1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与世界进口需求规模关系
        5.2.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与世界进口需求结构关系
    5.3 主要进口市场的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关系
        5.3.1 日本种子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5.3.2 美国种子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5.3.3 欧盟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5.3.4 东盟种子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5.3.5 巴基斯坦种子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5.3.6 孟加拉国种子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5.4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与世界种业市场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关系
        5.4.1 中国种子的出口贸易与主要出口国家的竞争性
        5.4.2 中国种子的出口与主要出口国家的互补性
    5.5 本章小结
6 世界进口需求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检验
    6.1 世界种子进口需求影响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结构变动的实证检验
        6.1.1 数据说明
        6.1.2 模型分解结果分析与评价
    6.2 主要结论
7 中国种子国内需求变动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影响
    7.1 中国种子国内需求总体情况
        7.1.1 中国水稻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7.1.2 中国玉米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7.1.3 中国小麦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7.1.4 中国花生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7.1.5 中国豆类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7.1.6 中国油菜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7.1.7 中国棉花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7.1.8 中国蔬菜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7.2 影响中国种子国内需求的主要因素
        7.2.1 效益低是影响种子需求的最大制约因素
        7.2.2 种子商品化率低
        7.2.3 种子跨区自由销售仍有壁垒
        7.2.4 种子质量意识淡薄,品种不优
    7.3 中国种子国内需求与种子出口贸易关系协整
        7.3.1 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7.3.2 种子出口总量与国内总需求的协整关系及因果关系
        7.3.3 实证结果分析及评价
    7.4 本章小结
8 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我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影响
    8.1 植物新品种保护对国内种子市场的影响
        8.1.1 对种子可获性的影响
        8.1.2 对种子市场结构的影响
    8.2 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我国种子出口的影响
        8.2.1 进出口总量波动分析
        8.2.2 分品种分析
    8.3 本章小结
9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结构优化
    9.1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优化
        9.1.1 依据世界进口规模变动的种子出口结构选择
        9.1.2 依据竞争力变动的出口产品结构选择
    9.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市场结构优化
        9.2.1 依据进口需求规模的出口目标市场选择
        9.2.2 依据竞争力的出口目标市场选择
    9.3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区域贸易结构优化
        9.3.1 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分析
        9.3.2 区域贸易市场战略调整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及研究展望
    10.1 几点建议
        10.1.1 农业先进国家种子出口的成功经验
        10.1.2 发展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对策思考
    10.2 主要结论
        10.2.1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规模显着扩大,但存在结构问题
        10.2.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与世界进口需求之间存在着关联关系
        10.2.3 世界进口需求变动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影响显着
        10.2.4 植物新品种保护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影响不显着
    10.3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研究成果

(8)温州蔬菜种业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外种业的基本状况
        1.1.1 种业历史与法规
        1.1.2 种子市场总价值量
        1.1.3 发达国家种子商业种集中度高
        1.1.4 世界种业的类型
    1.2. 国外种业发展现状
        1.2.1 种子管理法制化
        1.2.2 种子研发投入与标准化生产
        1.2.3 企业兼并重组,种子市场垄断化
        1.2.4 品牌形象国际化,企业经营本土化
        1.2.5 种子协会承担多项管理职能
        1.2.6 私人公司或组织逐步成为种业主体
    1.3. 我国蔬菜种业的基本状况
        1.3.1 我国蔬菜种业的发展历程
        1.3.2 我国蔬菜种子企业的类型
        1.3.3 我国蔬菜种业的发展特点
        1.3.4 我国蔬菜种业的发展趋势
        1.3.5 发达国家蔬菜种业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第二章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意义
    2.2. 调查研究方法
        2.2.1 调查方法
        2.2.2 收集资料
        2.2.3 资料综合分析
第三章 温州蔬菜种业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温州市的自然概况
    3.2. 温州蔬菜生产情况
    3.3. 温州蔬菜种业发展现状
        3.3.1 温州蔬菜种子的经营状况
        3.3.2 温州蔬菜种子企业的类型
        3.3.3 温州主要蔬菜种子企业的介绍
        3.3.4 温州蔬菜种业发展的特点
    3.4 温州蔬菜种业存在的问题
        3.4.1 品种选育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
        3.4.2 蔬菜种子生产与成本
        3.4.3 经营管理方面
        3.4.4 种子质量与纯度检测技术
        3.4.5 基地及硬件建设
        3.4.6 种子管理工作
第四章 温州蔬菜种业发展目标及对策建议
    4.1. 温州蔬菜种业的发展目标
        4.1.1 指导思想
        4.1.2 发展目标
        4.1.3 发展原则
    4.2 温州蔬菜种业发展的对策
        4.2.1 加强领导,全力推进科技创新
        4.2.2 增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蔬菜种业长效管理机制
        4.2.3 组建大型蔬菜种子集团公司,进一步加快蔬菜种子产业化步伐
        4.2.4 加快新品种选育
        4.2.5 温州蔬菜种子企业的发展措施
        4.2.6 建立专业合作组织,解决蔬菜种子生产问题
        4.2.7 实施蔬菜种子品牌战略
第五章 讨论与全文结论
    5.1 讨论
        5.1.1 温州民营蔬菜种子企业的管理
        5.1.2 温州蔬菜种业的研发定位
        5.1.3 蔬菜种子生产专业合作社
    5.2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种业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 ——以泰安市五岳泰山种业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本文创新之处
2 人力资源管理原理基础
    2.1 人力资源概念及其特点
    2.2 人力资源管理
    2.3 种业公司人力资源特征
3. 泰安市五岳泰山种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3.1 公司简介
    3.2 公司人力资源基本构成
    3.3 泰安市五岳泰山种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4. 五岳泰山种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探源
    4.1 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4.2 五岳泰山种业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5. 我国种业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改进的对策建议
    5.1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改进的指导思想
    5.2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改进的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10)河南省杂交玉米种子企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河南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种子与种子生产
    1.2 国外种子产业的发展
    1.3 国内种子产业的发展
        1.3.1 种子产业化的科学涵义及其理论基础
        1.3.2 种子产业化主体
        1.3.3 种子产业化运行机制
    1.4 世界种业发展趋势
        1.4.1 行业高度集中
        1.4.2 竞争的焦点是科技和人才
        1.4.3 兼并重组,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
    1.5 国内种业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1.5.1 高投入、高复杂和高风险性决定了种业高度集中的市场趋势
        1.5.2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新品研发能力、生产的标准化程度、营销网络建设及综合以上三大体系的管理整合能力
        1.5.3 新品种的研发能力是种业企业的最核心竞争力
        1.5.4 生产的标准化、基地规模化是大型种业公司的发展方向
        1.5.5 种业市场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1.5.6 种业的高复杂、高风险性全面考验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2 引言
    2.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2.1.1 种子产业的重要意义
        2.1.2 河南省玉米种子产业的发展
        2.1.3 种子企业实施快速健康发展战略的紧迫性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来源与方法
    3.2 技术路线
4 河南省玉米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4.1 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
        4.1.1 我国种业新的市场体系
        4.1.2 我国种业市场的规模和效益
        4.1.3 我国种业市场竞争现状
    4.2 河南省玉米种子产业的现状
        4.2.1 河南省玉米生产概况
        4.2.2 河南省选育的玉米品种
        4.2.3 河南省玉米种子经营
5 河南省玉米种子企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5.1 品牌意识淡薄
    5.2 企业数量多,集中度小,竞争力弱
    5.3 育、繁、销脱节,缺乏规模优势
    5.4 品种研发投入不足,产品单一
    5.5 市场开发经验不足,促销手段落后
    5.6 营销网络层次混乱
    5.7 售后服务不到位
6 河南省玉米种子企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6.1 企业战略的制定
        6.1.1 产品开发策略
        6.1.2 市场渗透策略
        6.1.3 一体化策略
        6.1.4 创新营销策略
    6.2 策略实施的建议
        6.2.1 种企发展策略的实施方法
        6.2.2 策略的总体设计
    6.3 战略实施的控制建议
        6.3.1 重视企业使命和战略的内部宣传与教育工作
        6.3.2 加强有利于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企业文化培养
        6.3.3 提高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6.3.4 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
7 河南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发展实践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四、对国有种子公司改制的认识和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化蓝天集团公司并购重组中的文化融合管理研究[D]. 吴春江.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5)
  • [2]最高法院民事判决四元结构论(1985-2014)[D]. 朱兰春. 武汉大学, 2015(03)
  • [3]温州市种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D]. 吕瑛姿.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7)
  • [4]中国玉米种业正步入历史拐点[A]. 佟屏亚. 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 2012
  • [5]国有农场发展对策研究 ——以温州国有农场为案例[D]. 施良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03)
  • [6]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D]. 杨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 [7]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 ——基于需求变动的实证分析[D]. 邵长勇.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8]温州蔬菜种业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 成宇.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5)
  • [9]种业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 ——以泰安市五岳泰山种业有限公司为例[D]. 张海明.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2)
  • [10]河南省杂交玉米种子企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河南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为例[D]. 朱朝华. 河南农业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国有种业公司改革的认识与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