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繁殖论文_郑鹏,张玥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繁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腋芽,孢子,洞口县,邵阳市,硝酸钙,复壮,杰克。

微繁殖论文文献综述

郑鹏,张玥[1](2017)在《青刺果茎段微繁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MS、WPM、SHb、1/2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相同浓度的激素,将青刺果茎段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培养。结果表明,青刺果无法诱导愈伤组织或胚状体,主要原因可能是培养基不适合;取材时间、部位不正确。(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7年14期)

常苹,王婷婷,胡春宏,王晨[2](2017)在《糙皮桦‘Jacquemontii’茎段离体快速微繁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糙皮桦‘Jacquemontii’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以WPM为基础培养基,添加不同类型及质量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诱导茎段的腋芽萌发、丛芽增殖及生根等一系列组织培养研究,以筛选出适合‘Jacquemontii’组织培养的最优培养基配方,成功获得健壮的再生植株。结果表明,腋芽茎段最佳诱导培养基:WPM+1.5 mg/L 6-BA+2.5mg/L GA3,其萌芽率达71.67%;最佳增殖培养基:WPM+3.0 mg/L 2-ip+0.5 mg/L IAA+1.5 mg/L GA3,其增殖倍数为8.12;最佳生根培养配方:1/2WPM+0.8 mg/L IBA+0.5 mg/L NAA+0.5 mg/L活性炭,生根数为3—6条,生根率达97.92%。(本文来源于《江苏林业科技》期刊2017年03期)

管菊,万劲,陈嘉裔[3](2017)在《野雉尾金粉蕨微繁殖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野雉尾金粉蕨的孢子为外植体,建立快繁体系。结果表明,野雉尾金粉蕨孢子HgCl_2最佳处理时间为3 min,孢子最适萌发培养基为1/2MS+2%蔗糖。增殖期间,降低糖浓度更有利于配子体的快速增殖,最适增殖培养基为1/2MS+1%蔗糖。1/2MS+2%蔗糖为最适孢子体诱导培养基,待幼孢子体长至3~5 cm时,即可出瓶炼苗,炼苗最优基质为草炭+蛭石(1∶1)。(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唐玉花,马龙彪[4](2017)在《2015年以来甜叶菊微繁殖研究与应用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15年以来刊登的甜叶菊微繁殖/离体繁殖/组织培养方面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为甜叶菊遗传保真性、快速繁殖及商用大规模繁殖提供信息与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糖料》期刊2017年03期)

管菊,万劲,陈嘉裔[5](2017)在《光亮瘤蕨(Phynatodes cuspidatus)离体培养微繁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护光亮瘤蕨野生资源,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以光亮瘤蕨的孢子为外植体,建立快繁体系。结果表明:光亮瘤蕨孢子最佳灭菌方式为HgCl_2处理3min,最适孢子萌发培养基为1/2MS+1%蔗糖。增殖期间,最适增殖培养基为1/2MS+1%蔗糖。以1/2MS+2%蔗糖为培养基,采用转接继代法诱导孢子为最佳孢子体诱导方法。待幼孢子体长至2~3cm时即可出瓶炼苗。(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李刘泽木,成仿云,钟原,文书生,王新[6](2016)在《芍药与牡丹组间杂种‘Bartzella'的微繁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芍药与牡丹组间杂种(伊藤杂种)‘Bartzella'的鳞芽为外植体,初步建立了其微繁殖体系。主要结果包括:①‘Bartzella'的最佳取材时间为3月下旬;②WPM培养基中Ca(NO_3)_2浓度提高至原浓度的4倍(2224mg·L~(-1)),可显着促进组培苗的生长和增殖;添加有机物水解酪蛋白0.25g·L~(-1)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组培苗增殖率。③生根培养前,将无根苗先接种于培养基1/2 MS中复壮培养10天,然后转入1/2 MS+腐胺1.0mg·L~(-1)+IBA 1.0mg·L~(-1)培养基中诱导根原基,冷处理12天后转常温黑暗环境下诱导培养30天,最后在根形成培养基1/2MS+活性炭4.0g·L~(-1)中培养20天,生根率可达75.51%。④生根质量对移栽成活率影响显着,根数多于3条且愈伤组织小的生根苗移栽成活率高达73.58%。(本文来源于《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6》期刊2016-07-19)

李华庆[7](2016)在《草莓微繁殖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草莓属于蔷薇科草莓属,是一种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果实外观呈心形,鲜美红嫩,果肉多汁,口味甘甜,具有一种特殊的浓郁水果芳香,是温带地区的一种重要水果,深受人们喜爱。草莓具有栽培容易、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因此在世界各种浆果中栽培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前列。(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6年07期)

文书生,成仿云,钟原,王新,李刘泽木[8](2016)在《‘正午’牡丹微繁殖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正午’牡丹腋芽为外植体,建立了高效的牡丹微繁殖体系。腋芽的初始培养基为WPM+0.5mg/L BA+0.2mg/L GA3,培养50d后,一个丛生芽平均可切分为13个繁殖体用于增殖培养;增殖培养基为WPM[1668mg/L Ca(NO3)2·4H2O]+0.5mg/L BA+0.2mg/L GA3,以35d为一个继代培养周期,增殖率为3.0,共继代培养7次;生根培养时,先将无根苗在复壮培养基[1/2MS(296mg/L CaCl2)+0.5g/L活性炭]上培养20d,再转入根诱导培养基[1/2 MS(296 mg/L CaCl2)+1.0 mg/L腐胺+1.0 mg/L IBA]培养30d,最后转入根形成培养基[1/2 MS(296mg/L CaCl2)+4.0g/L活性炭]培养20d,其生根率达77.2%;驯化与移栽基质为珍珠岩∶蛭石∶草炭土=1∶1∶1,组培苗移栽成活率高达92.1%。这表明以‘正午’牡丹腋芽建立的微繁殖体系具备规模化商业生产的价值。(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陈梅琴[9](2015)在《杉木叶插技术优化及光自养微繁殖技术在杉木叶插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属于杉科(Taxodiaceae)杉木属(Cunninghamia)裸子植物,杉木是我国南方最主要的栽培树种之一,在我国人工林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无性系造林具有林相整齐,可以保留母本的优良性状等优点,但是杉木无性系造林由于无性繁殖存在以下2个问题:1.单株扦插穗条产量;2.组培技术还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只有个别无性系在生产上推广应用,限制了杉木优良无性系的推广。早在1975年周天相曾报道过杉木可以通过叶插技术获得无性系苗,但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应用于生产实际。本课题组黄鹏进一步探索了杉木的叶插技术及生根成苗机理,但还是存在成苗率低等诸多问题。鉴于这些问题,本研究拟在他们研究结果的上进行进一步优化杉木叶插技术,并尝试把光自养微繁殖技术应用于杉木叶插成苗技术,探索杉木针叶扦插中的培养基质、激素浓度及配比以及季节、环境因子对杉木针叶扦插生根成苗的影响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规律,其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杉木针叶扦插的最佳季节是春秋季,春季杉木叶插的愈伤率、生根率、出芽率、成苗率、平均根长、平均根数分别为85.28%、30%、9.17%、3.33%、5.48cm、4.43根;秋季杉木叶插的愈伤率、生根率、出芽率、成苗率、平均根长、平均根数分别为83.05%、31.38%、8.6%、3.05%、5.3cm、4.29根。夏季次之,冬季扦插效果最差,愈伤率、生根率、出芽率、成苗率、平均根长、平均根数分别为80.55%、24.45%、1.67%、1.11%、5.04cm、3.35根。杉木针叶扦插的愈伤、生根率以及平均根长根数均随生根粉浸泡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在浸泡时间为20min时达到最大,分别为85.56%、30.56%、6.12cm、4.72根;出芽率、成苗率受生根粉浸泡时间影响不显着;2、杉木针叶扦插在蛭石:珍珠岩=2:1基质中,愈伤率、成苗率、平均根长达到最大,分别为77.78%、8.81%、5.39cm;在蛭石:珍珠岩=1:1基质中,生根率达到最大,为46.67%;在蛭石基质中,出芽率、平均根数达到最大,分别为30%、1.64根;3、在外源激素浸泡处理试验中,温室大棚条件下对杉木针叶扦插正交试验促进愈伤、生根、出芽、成苗、平均根长、平均根数最优激素浓度和处理时间组合分别是:2Omg/LNAA+10 mg/LBA处理20min(A2B2C1D4)、50 mg/L IBA+30 mg/L 6-BA处理20min(A1B4C4D4)、 20 mg/L NAA+10 mg/L IBA处理20min(A2B2C1D4)、20 mg/L NAA+50 mg/L IBA+20 mg/L 6-BA处理5min(A2B4C3D1)、20 mg/L NAA+20 mg/L 6-BA处理15min(A2B1C2D3)、 40 mg/L NAA+30 mg/L 6-BA处理20min(A3B1C3D4),愈伤率、生根率、出芽率、成苗率、平均根长、平均根数分别是:87.78%、73.07%、46.67%、20.00%、6.44cm、1.76根;光自养条件下对杉木叶插正交试验促进愈伤、生根、出芽、成苗、平均根长、平均根数最优激素浓度和处理时间组合分别是:20mg/L NAA+10 mg/L IBA处理20min(A2B2ClD4)、20 mg/L NAA+30 mg/L IBA+30 mg/L 6-BA处理5min(A2B3C4D1)、 20 mg/L NAA+10 mg/L IBA处理20min(A2B2ClD4、20 mg/L NAA+10 mg/L IBA处理20min(A2B2C1D4)、20 mg/L NAA+10 mg/L IBA处理20min(A2B2ClD4)、10 mg/L IBA+10 mg/L6-BA处理10min(A1B2C2D2),愈伤率、生根率、出芽率、成苗率、平均根长、平均根数分别是:84.72%、77.78%、43.06%、13.89%、6.26cm、1.98根;试验结果得出温室大棚和光自养条件下,影响杉木叶插愈伤率、生根率、出芽率、成苗率、平均根长、平均根数的最大因子基本上相同4、在外源激素喷洒处理试验中,对杉木叶插正交试验促进愈伤、生根、出芽、成苗、平均根长、平均根数最优激素浓度和处理时间组合分别是:O.lmg/L NAA+0.6 mg/L BA+0.6 mg/L 6-BA(AlB2C2)、0.5mg/L NAA+0.2 mg/L IBA+0.6mg/L 6-BA (A3B1C2)、0.1mg/L NAA+0.2 mg/L IBA+0.2mg/L 6-BA (A1B1C1)、0.1mg/L NAA+0.2 mg/L DBA+0.2mg/L 6-BA (A1B1C1)、0.5mg/L NAA+0.6 mg/L IBA+0.2mg/L 6-BA (A3B2C1)、0.1mg/L NAA+0.2 mg/L IBA+0.2mg/L 6-BA (A1B1C1),愈伤率、生根率、出芽率、成苗率、平均根长、平均根数分别是:71.30%、45.18%、14.81%、5.56%、3.81cm、1.26根。试验结果得出,不同激素浸泡处理对杉木叶插生根成苗的各项生长指标结果均优于不同激素喷洒杉木叶面对杉木叶插生根成苗的结果。5、对杉木针叶扦插生根成苗的过程中进行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结果得出,F0值、Fm值变化趋势相同,先上升后下降然后再上升,Fm基本呈现出根原基形成前期呈下降趋势,生根阶段呈下降趋势,根伸长期呈上升趋势;Fv/Fm值与F,/Fo的变化趋势相同,先降低,再上升,后平稳恢复至初始水平。(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5-04-01)

刘立峰[10](2014)在《野生蕨的组织培养和微繁殖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1目的和意义1.1邵阳市洞口县山区的雪峰山地区生长着一种野生经济植物——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latiusculum),属蕨类,凤尾蕨科,多年生草本。当地人称"蕨菜",因富含营养,幼叶可食,并可用做中草药治疗疾病,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洞口县山区野生植物多样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2随着环境对栽培蔬菜的污染与"绿色食品"的兴起,使野生蔬菜(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4年29期)

微繁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糙皮桦‘Jacquemontii’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以WPM为基础培养基,添加不同类型及质量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诱导茎段的腋芽萌发、丛芽增殖及生根等一系列组织培养研究,以筛选出适合‘Jacquemontii’组织培养的最优培养基配方,成功获得健壮的再生植株。结果表明,腋芽茎段最佳诱导培养基:WPM+1.5 mg/L 6-BA+2.5mg/L GA3,其萌芽率达71.67%;最佳增殖培养基:WPM+3.0 mg/L 2-ip+0.5 mg/L IAA+1.5 mg/L GA3,其增殖倍数为8.12;最佳生根培养配方:1/2WPM+0.8 mg/L IBA+0.5 mg/L NAA+0.5 mg/L活性炭,生根数为3—6条,生根率达97.9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繁殖论文参考文献

[1].郑鹏,张玥.青刺果茎段微繁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7

[2].常苹,王婷婷,胡春宏,王晨.糙皮桦‘Jacquemontii’茎段离体快速微繁殖技术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17

[3].管菊,万劲,陈嘉裔.野雉尾金粉蕨微繁殖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7

[4].唐玉花,马龙彪.2015年以来甜叶菊微繁殖研究与应用的发展[J].中国糖料.2017

[5].管菊,万劲,陈嘉裔.光亮瘤蕨(Phynatodescuspidatus)离体培养微繁殖技术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7

[6].李刘泽木,成仿云,钟原,文书生,王新.芍药与牡丹组间杂种‘Bartzella'的微繁殖技术研究[C].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6.2016

[7].李华庆.草莓微繁殖技术[J].农技服务.2016

[8].文书生,成仿云,钟原,王新,李刘泽木.‘正午’牡丹微繁殖体系的建立[J].植物科学学报.2016

[9].陈梅琴.杉木叶插技术优化及光自养微繁殖技术在杉木叶插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

[10].刘立峰.野生蕨的组织培养和微繁殖保护[J].科技视界.2014

论文知识图

处理组中收集刺参呼吸CO2的实验装置...高山笃斯越桔微繁殖各阶段的培...草莓叶片再生微繁殖苗植物学性状...不同继代次数的草莓微繁殖苗植物...不同分化方式的‘全明星’草莓微繁殖4 草莓叶片再生植株及微繁殖苗的...

标签:;  ;  ;  ;  ;  ;  ;  

微繁殖论文_郑鹏,张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