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盆地白垩纪地层充填序列研究

延吉盆地白垩纪地层充填序列研究

石春磊[1]2008年在《延吉盆地白垩纪地层序列及盆地演化》文中提出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前人资料的综合分析对比基础上,对延吉盆地的岩石地层序列、生物地层特征做了详细总结,并对各组时代归属进行了讨论;将延吉盆地白垩纪地层与松辽盆地、鸡西盆地进行对比,提出延吉盆地上下白垩统界线应置于大拉子组之顶;并对延吉盆地的白垩纪岩相古地理进行分析,认为延吉盆地早白垩世为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的一套河湖相、泥炭沼泽相夹火山碎屑岩沉积,晚白垩世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河流相红色粗碎屑岩沉积;在系统查证延吉盆地各断裂的基本特征基础上,提出延吉盆地并没有单独的控盆断裂,其构造分区为两隆两坳;并将延吉盆地演化分为两个盆地演化旋回,确立延吉盆地为早白垩世断陷盆地和晚白垩世坳陷盆地迭加的复合盆地性质。

王先美[2]2003年在《延吉盆地白垩纪地层充填序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延吉盆地位于吉林省延吉朝鲜族自治州境内,它是大庆油田管辖下的外围勘探盆地。1977年,在延吉县智新乡立岩旧址东和立岩旧址西分别见到油砂和天然气显示,证明该区曾有过油气形成过程。从此,在该盆地的石油勘探断续进行。目前,延吉盆地已完钻各类井29口,并在多口井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甚至是油气流。但可惜的是,该盆地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搞清,至今尚未找到有利的圈闭。因此,有必要对该盆地做进一步的工作,寻找有利的隐蔽油气藏无疑成为油气勘探的首要任务,而对该盆地进行细致的沉积学研究,就能够有效地进行有利油气勘探区带的预测。 本文综合采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地震地层学、石油地质学、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以及资源评价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从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及地层划分、对比入手,重点研究盆地东、西两个区域的白垩纪地层层序特征、沉积特征、沉积相带分布、纵横向变化规律及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并对其含油性作初步评价,为该盆地油气勘探提供有益而实用的理论依据。 依据钻井、录井、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盆地内28口完钻井的白垩系地层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初步认定延吉盆地白垩系在燕山期构造运动的控制下,地层可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泉水村组和大砬子组构成一个、龙井组构成一个。两个二级地层层序又是由14个叁级地层层序组成的。对14个叁级层序总体上进行较详细描述,建立了延吉盆地白垩系层序地层格架。综合区域构造运动、沉积相演化和沉积层序对比等,对延吉盆地白垩系岩相古地理演化规律作出系统总结,认为延吉盆地白垩系的沉积发展史和古地理演变历程可以划分为:扩张期、兴盛期和萎缩期等叁大阶段。 以层序地层学为主线,总结、归纳出延吉盆地白垩系生储盖组合特点,并对其含油气性作出评价,认为下一步有利的叁个勘探区分别是:朝阳川地区、延吉市周围地区及德新地区。

王雪鸽[3]2017年在《延吉市第四纪地层序列的建立及其环境意义》文中指出延吉市处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脉北麓,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边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国际交往的中心。延吉盆地是一个中生代山间断陷盆地,面积为1670km2。目标区第四纪沉积普遍比较薄。区内第四纪地层主要由Ⅰ级、Ⅱ级、Ⅲ级阶地及河床、河漫滩堆积组成,其中以Ⅱ级阶地、Ⅲ级阶地比较发育。目前对该地区第四纪沉积物的堆积序列、成因和形成时代,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综合遥感、重磁和航磁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在目标区内布尔哈通河周围开展了控制性钻孔探测,通过第四纪年龄测定,剖面分析与对比以及孢粉分析,建立了目标区第四纪地层的沉积序列,并对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联合钻孔剖面以及活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依据。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全新世晚期的沉积物主要分布在河漫滩和河床中,岩性主要为砾石、砂和黏土。2.目标区全新世沉积物主要分布在布尔哈通河及其支流的Ⅰ级阶地、河漫滩和河床中。Ⅰ级阶地沉积物为典型的河流沉积,具有清楚的二元结构,下部为褐黄色砾石层,上部为灰黑色黏土(黑土)。经光释光年龄测定发现该沉积属于全新世沉积。3.目标区晚更新世沉积物主要分布在布尔哈通河及其支流的Ⅱ级阶地上,是一套典型的河流沉积,下部为砂或砂砾石,中部为黄褐色黏土(含有少量砾石),顶部为褐灰色黏土。通过光释光年龄测定,该沉积物相当于末次冰期的沉积物。Ⅱ级阶地顶部被厚约1.2~1.5m的全新世黑土(灰黑色黏土)覆盖。4.中更新世沉积物主要分布在布尔哈通河及其支流的Ⅲ级基座阶地上,岩性下部为砾石层,上部为砂和黏土。5.延吉盆地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沉积物中的孢粉组合可以划分为6个孢粉带,其中Ⅰ-Ⅴ孢粉带代表末次冰期的荒漠植被景观,第Ⅵ孢粉带代表全新世温湿气候下的稀树草甸植被景观。并且,晚更新世晚期(74.5±3.3kaB.P.)以来,该区气候经历了较冷→干冷→较冷→干冷→较冷→温湿的变化旋回。

曹珂[4]2010年在《中国陆相白垩系沉积特征与古地理面貌》文中提出陆地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在陆地上也得到良好的响应。科学界已经认识到:缺乏来自陆地沉积记录的研究,将很难完整而准确地探索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变化的性质和机制。东亚大陆是白垩纪时期最大的陆地,而中国处于东亚大陆东部边缘,白垩纪地层发育,对研究白垩纪构造体制的转变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白垩纪地层格架的建立是本文的工作基础。本文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地层学数据、生物地层学数据及磁性地层学数据,建立了中国陆相白垩纪地层格架。早白垩世早期地层只在西部地区发育,而早白垩世晚期地层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发育;晚白垩世早期,西北地区地层缺失,东北地区除松辽盆地外地层缺失,华北及东南地区地层分布局限,西南及中南地区地层发育;晚白垩世晚期,东南地区及华北地区地层缺失,西北及东北地区零星分布,西南及中南地区地层发育。对不同地区典型剖面进行了岩相、充填序列及沉积相研究,结合白垩纪沉积盆地的性质讨论了不同地区盆地沉积特征在不同盆地演化阶段沉积特征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将中国陆相白垩纪地层划分为东北地层区、西北地层区、华北地层区、西南地层区、中南地层区及东南地层区。认为西南地层区及西北地层区盆地具有挠曲盆地的性质,在干旱-半干旱气候环境下形成了以红色碎屑岩系为主的河湖相沉积;而东北地层区、华北地层区、中南地层区及华南地层区形成了巨大的裂谷盆地系统,这些裂谷盆地在不同地层区充填序列的差异受构造活动和气候状况共同控制。中国白垩纪古地理面貌的重建是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在白垩纪地层数据库的支撑下,本文限定了白垩纪中国的海陆边界,统计了白垩纪恐龙和“特殊沉积”的分布,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中国白垩纪古地理面貌资料底图》并最终重建了中国白垩纪古地理面貌。早白垩世早期,沉积盆地主要在西部地区发育,中国的古地理面貌为“东高西低”;早白垩世晚期,沉积盆地遍布全国,大兴安岭-太行山-华蓥山一线及祁连山-秦岭-大别山一线分别构成了中国东、西与南、北的分界线,中国东部进入大规模伸展时期。晚白垩世早期,沉积盆地主要发育在中南及西南地层区,古地理面貌特征为“西高东低”,古亚洲高原形成,华北地层区及东北地层区(除松辽盆地外)隆起剥蚀。晚白垩世晚期,西北地层区及东北地层区局部凹陷接受沉积,沉积盆地主要发育在中南及西南地层区,华北高原及东部山脉扩张。

邰成彬[5]2005年在《大庆探区外围中、新生代地层序列与盆地演化》文中研究指明东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基地。在前侏罗纪兴安-内蒙造山带基底上发育陆相为主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除松辽盆地外,大庆探区外围还发育十余个中、小型盆地。本论文从区域盆地岩石地层序列研究为切入点,探讨中、新生代盆地形成演化基本规律,对于深化东北地区基础地质、区域地质研究、大庆探区外围盆地油气远景评价及勘探,都具有重要的再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根据东北地区区域地层古生物研究资料的系统总结,厘定了大庆探区外围盆地中、新生代岩石地层序列及其对比关系。识别出5 个区域性分布的构造不整合界面,划分出5 个中、新生代盆地充填构造层;在区域地质资料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东北地区前侏罗纪基底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和演化。对中、新生代盆地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中、新生代发育四期盆地形成旋回,讨论了对各旋回盆地的性质和代表性盆地特征,展示了伸展成盆与挤压剥蚀交替的成盆模式,现今外围盆地大部分具有迭合盆地特征。

赵学钦[6]2011年在《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群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文中认为黑龙江东部盆地群的中新生代不同时期的盆地原型与盆地构造演化成为当前制约黑龙江东部盆地群油气勘探的关键性基础地质问题。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对盆地区的钻井、测井和地震等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深入开展盆地的沉积充填和构造变形特征等研究,提取各盆地的构造演化信息,划分了盆地的构造演化阶段,构建了区域地震-地质构造大剖面,恢复了盆地构造演化史,分析了盆地的原型性质与时空演化规律,进而探讨了盆地成盆演化的动力学背景。主要取得如下几个方面的认识:1、黑龙江东部盆地群中新生界可以识别出四个重要的区域性不整合面,分别为中侏罗统/前侏罗系、下白垩统/上侏罗统、上白垩统/下白垩统、古近系/白垩系。由此,黑龙江东部盆地群中新生界划分出四个主要的构造层,即中上侏罗统构造层,下白垩统构造层,上白垩统构造层,新生界构造层。2、黑龙江东部盆地群中新生代先后经历了四期成盆和四期改造;四期成盆包括中晚侏罗世断陷+拗陷、早白垩世断陷+大型拗陷、晚白垩世局部拗陷、新生代断陷+拗陷;四期改造包括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末等叁期强烈挤压改造和新生代期间弱挤压-伸展变形改造。提出挤压构造样式是白垩纪残留盆地中最为常见和主要的构造样式。3、认为城子河组和穆棱组沉积时期,黑龙江东部盆地群为统一的拗陷盆地。黑龙江东部盆地群在滴道组沉积时期主要表现为数个相互孤立的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城子河组沉积时期,盆地由断陷阶段进入拗陷阶段,早白垩世统一湖盆开始形成;至穆棱组时期,拗陷范围进一步扩大,统一湖盆范围达到最大;东山组时期,进入火山作用活跃期,盆地以火山碎屑沉积为主。东山组沉积末期,盆地遭受挤压变形,早白垩世统一湖盆开始被破坏。4、白垩纪末挤压改造事件是黑龙江东部盆地最主要的改造事件。早白垩世末,盆地遭受白垩纪成盆以来的第一次挤压作用,盆地及周缘发生区域抬升,盆地大面积萎缩;晚白垩世早中期,盆地进入一次范围较小的拗陷盆地发育阶段,局部坳陷区沉积了猴石沟组和海浪组,而叁江盆地东部沉积海浪组和燕窝组;之后盆地进入白垩纪末强烈挤压阶段,盆地整体抬升,广泛遭受强烈剥蚀,现今的孤立盆地开始形成。5、黑龙江东部盆地群的中新生代演化是西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岩石圈浅部响应,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局部地幔对流和弧后扩张是黑龙江东部盆地群发育的主要动力。本文研究对黑龙江东部盆地群成盆与改造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研究区油气勘探评价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认识东北亚中新生代区域地质演化也具有重要的地质理论价值。

王旖旎[7]2008年在《孙吴—嘉荫盆地地层序列及盆地演化》文中提出本文是作者参加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大庆探区外围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群演化与油气远景》(编号:XQ-2004-07)二级课题《大庆探区外围中、新生代地层划分对比与分布规律》(编号:XQ-2004-07-02)研究所取得的部分成果。本文对孙吴-嘉荫盆地岩石地层序列进行了详细总结和分析,对野外露头区和钻井岩石地层序列提出新的划分意见:早白垩世地层序列恢复原乌伊岭群和永青组;结合地震剖面对嘉D1井、嘉D2井井下岩石地层序列重新进行划分;将露头区与钻井地层序列相结合,提出了孙吴—嘉荫盆地的岩石地层序列。全面系统地总结了盆地内生物地层特征,生物组合及化石分带,讨论其大致时代,并与邻区地层进行了综合对比。结合前人地球物理资料以及新获得的综合地球物理剖面,认为孙吴—嘉荫盆地的一级构造分区可划分为四个断陷,叁个隆起。详细分析了俄罗斯布列亚—结雅盆地资料,并将其与我国孙吴—嘉荫盆地在岩石地层和构造分区两方面进行了详细对比,认为孙吴—嘉荫盆地与布列亚—结雅盆地共同构成一个总体呈NE向展布的中、新生代迭合盆地。讨论了孙吴—嘉荫—布列亚—结雅盆地的构造演化,认为盆地具有迭合盆地性质,存在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和新生代叁期演化旋回,叁期旋回都含有烃源岩。

田梦[8]2008年在《孙吴—嘉荫盆地地层序列、盆地演化及含油气远景》文中认为孙吴-嘉荫盆地是大庆外围盆地面积较大的盆地之一,勘探程度一直较低。为了配合国家油气资源战略选区与评价项目的开展,发展大庆油田中长期勘探领域接替区,本文主要从地层、构造及含油气远景叁个方面对孙吴-嘉荫盆地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的分析对比,形成了孙吴-嘉荫盆地综合地层序列,进一步落实了重大地质界面及其时代归属;通过对区内2口井和地震资料进行了层序地层学分析,初步建立了本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在沾河断陷识别出6个、嘉荫断陷识别出7个地震层序;依据重磁、地震资料重新给出盆地的控陷断裂和和构造分区,认为盆地发育早白垩世控陷正断层、古近纪喜山运动形成的逆断层及平移走滑断层,其形成机制为伸展、压扭和张扭。给出的最新一级构造分区为四断叁隆”。盆地内控制一、二级构造单元切割基岩的大断裂发育,小断裂不发育,主要以北东、北北东向正断层为主。两断陷区主要发育张性断块构造、盖层滑脱型及压性断块3种构造样式。认为盆地主要存在T1、T2、T3、T4、T5五个不整合面,体现了热隆张裂、裂陷、坳陷、萎缩四个演化阶段;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单井沉积微相、地震相分析建立了本区的沉积相类型和识别标志并给出了盆地的沉积演化过程;通过层序地层学研究,认为本区沾河断陷垂向上存在“两生、叁储、叁盖”的生储盖组合,嘉荫断陷垂向上存在“叁生、叁储、叁盖”的生储盖组合,盆地应该以下白垩统为主要勘探目标。通过对盆地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认为盆地具备较高的生油潜力,孙吴断陷的腰屯断凹、沾河断陷的沾河向斜、嘉荫断陷的乌拉嘎凹陷为有利勘探远景区,圈闭类型以断层-岩性圈闭、岩性圈闭两种类型为主。

孟繁奇[9]2013年在《延吉盆地铜佛寺—大砬子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文中认为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偏光显微镜,图像分析系统,阴极发光系统,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手段,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数据,对延吉盆地铜佛寺组-大砬子组储层的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岩石类型,分布规律,母岩等)、储层成岩作用特征(成岩阶段,成岩作用类型,自生矿物共生序列),、储层的物性特征(储层孔隙类型,分布规律)和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铜佛寺组-大砬子组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其母岩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和安山岩。储层的成岩共生序列(由早至晚)为:伊利石/伊蒙混层/黄铁矿—绿泥石/微晶方解石/铁白云石—油气充注/长石溶解/次生加大石英及微晶石英—高岭石—次生加大石英及微晶钠长石—浊沸石/浊沸石脉—粗晶方解石/方解石脉。储层物性以低孔低渗为主。其中,大砬子组储层物性略好于铜佛寺组。在纵向上,发育四个异常高孔隙发育带,其所在的埋深由浅至深依次为700-850m,1000-1200m,1300-1500m和2050-2250m。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表现为,酸性孔隙流体(大气水和有机酸)和裂缝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物性,形成异常高孔带(以次生孔隙为主);浊沸石和粗晶方解石的大量沉淀导致储层物性变差,形成致密带。

李翱鹏, 刘万臻, 黄健[10]2017年在《和龙盆地白垩纪地层序列及盆地演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综合分析对比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和龙盆地的岩石地层序列进行了详细总结,在系统查证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将和龙盆地演化分为叁个演化旋回,确定和龙盆地为晚侏罗世断陷盆地、早白垩世断坳转化盆地和晚白垩世坳陷盆地迭加的复合盆地。

参考文献:

[1]. 延吉盆地白垩纪地层序列及盆地演化[D]. 石春磊. 吉林大学. 2008

[2]. 延吉盆地白垩纪地层充填序列研究[D]. 王先美. 大庆石油学院. 2003

[3]. 延吉市第四纪地层序列的建立及其环境意义[D]. 王雪鸽. 吉林大学. 2017

[4]. 中国陆相白垩系沉积特征与古地理面貌[D]. 曹珂.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5]. 大庆探区外围中、新生代地层序列与盆地演化[D]. 邰成彬. 吉林大学. 2005

[6]. 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群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D]. 赵学钦. 浙江大学. 2011

[7]. 孙吴—嘉荫盆地地层序列及盆地演化[D]. 王旖旎. 吉林大学. 2008

[8]. 孙吴—嘉荫盆地地层序列、盆地演化及含油气远景[D]. 田梦. 吉林大学. 2008

[9]. 延吉盆地铜佛寺—大砬子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D]. 孟繁奇. 吉林大学. 2013

[10]. 和龙盆地白垩纪地层序列及盆地演化[J]. 李翱鹏, 刘万臻, 黄健. 吉林地质. 2017

标签:;  ;  ;  ;  ;  ;  ;  

延吉盆地白垩纪地层充填序列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