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以党建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党建,国家,政党,中华革命党,先觉,帝制,合理性。
以党建国论文文献综述
任剑涛[1](2014)在《以党建国:政党国家的兴起、兴盛与走势》一文中研究指出理解现代中国国家建构的关键,在于厘清政党国家的兴起、兴盛与走势。从历史的角度看,政党国家的兴起,是由于帝制中国内部很难生长出民族国家,需要先知先觉的建国者促成中国的现代国家转型。从理论的角度讲,后发外生的中国现代国家建构,必须借助于一种后发先至的国家建构方式,才足以解除国家建构的窘迫状态。在足以实现后发先至的国家建构方式上,只有政党国家具有优长之处。政党国家借助于高度组织化的力量,将分散的国家建构力量迅速聚集起来,以政党强大的政治意志形成国家的建构意志。在国家建设过程中,这样的国家形态也有促成国家发展奇迹的效用。但政党国家借助政治意志而非法律程序治理国家的定势,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有序。因此,它总是处在迅猛崛起和疾速衰颓的非正常状态,因此需要因势利导,进行政治改革。(本文来源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曹振华,李彬[2](2013)在《以党建国的历史合理性——以国民党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以来,中国闭关锁国的东方朝贡体系被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冲击的粉碎,卷入世界体系,重新开启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过程,面临着多重危机。在中央权威弥散,对外独立主权丧失,传统社会解体,政治民族缺位的建国困境之下,国民党选择了以党建国之路,这具有历史合理性。在历经议会政治失败之后,孙中山毅然选择了以党建国之路,设想依靠强大的革命性政党来建构现代民族国家,先后经军政到训政,最后实现宪政。(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13年12期)
覃敏健[3](2011)在《以党建国:国家整合之中国式路径——基于现代国家构建的分析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实现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型,这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首要议题,而完成国家整合又是这一历史性任务之奠基工程。与西方国家大多以"政权下乡"或"行政下乡"实现国家整合不同,中国选择"以党建国"的整合路径,在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同时,滑入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泥潭。因此,在实现国家整合后,彻底解决党政关系问题、促进党政关系规范化就提上了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之历史日程。(本文来源于《理论探讨》期刊2011年05期)
颜军[4](2011)在《从中华革命党看孙中山“以党建国”思想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次革命失败后,为扫除专制,重建民国,孙中山在日本创建了中华革命党。为了增强该党战斗力,孙中山将凝聚其精英治国理念的五权宪法引入了中华革命党的组织架构,希望以此提高党员素质,增加党员实行五权政治的经验。进而,通过修改革命程序论,孙中山以党权取代军权,并将其作为统领民众进行民主建设的主导力量写进党章。与辛亥革命前的有关思想相比,孙中山此时初步形成了以党建国的民主建设思路。(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1年04期)
于秋兰[5](2010)在《国共两党以党建国的理念与实践——以20世纪30年代前后为节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型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1930年前后,国家转型进入了政党主导的时代。以政党与国家的关系为重点,国共两党分别以党治国家与阶级专政为转型理念,在各自所控制的政权体系内进行了转型实践,其表现初步昭示了日后国共两党武力竞争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2010年11期)
李默海[6](2007)在《从政党政治到以党建国:孙中山政党观变化的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建元之初,孙中山信奉自由主义政治,主张在宪政框架下开展政党政治活动。后来,孙中山放弃了自由主义的政党政治观念,主张"以党建国"或者"以党治国"。孙中山政党观念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的原因在于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主要任务决定了这个时期中国不宜开展政党政治活动;直接的原因是民元之初的议会政党政治试验的失败使孙中山对自由主义政治产生的怀疑;而苏俄的影响则是孙中山政党观念变化的外在因素。(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07年08期)
以党建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代以来,中国闭关锁国的东方朝贡体系被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冲击的粉碎,卷入世界体系,重新开启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过程,面临着多重危机。在中央权威弥散,对外独立主权丧失,传统社会解体,政治民族缺位的建国困境之下,国民党选择了以党建国之路,这具有历史合理性。在历经议会政治失败之后,孙中山毅然选择了以党建国之路,设想依靠强大的革命性政党来建构现代民族国家,先后经军政到训政,最后实现宪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以党建国论文参考文献
[1].任剑涛.以党建国:政党国家的兴起、兴盛与走势[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
[2].曹振华,李彬.以党建国的历史合理性——以国民党为中心的考察[J].理论界.2013
[3].覃敏健.以党建国:国家整合之中国式路径——基于现代国家构建的分析视角[J].理论探讨.2011
[4].颜军.从中华革命党看孙中山“以党建国”思想的形成[J].江汉论坛.2011
[5].于秋兰.国共两党以党建国的理念与实践——以20世纪30年代前后为节点[J].探索与争鸣.2010
[6].李默海.从政党政治到以党建国:孙中山政党观变化的原因分析[J].兰州学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