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昧因果”与“活在当下”*——谈谈佛学人生哲理对大学生思想的启示

“不昧因果”与“活在当下”*——谈谈佛学人生哲理对大学生思想的启示

李丕洋江西师范大学

【摘要】佛教哲学的根本原理是缘起论。一方面它阐明了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起的道理,另一方面又揭示了事物之间因果相连、历然无失的奥秘。这样,对于我们透彻地认识人生和当下所处的环境,有着深刻而清晰的指示作用。佛家的人生哲学,剔除其迷信糟粕之外,实际上告诉了我们活在当下、把握今天的人生哲理,对于当代青年克服浮躁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缘起性空因果不空不昧因果活在当下

【中图分类号】B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12-0001-02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涵极为深邃。在一般人心目中,所谓佛教,无非就是一些善男信女们到寺庙里烧香磕头、求神拜佛而已。这种印象,固然看到了当前的人们对佛教信仰的一般特征,但是,却把佛教思想极大地表面化、简单化了。在此,笔者仅就佛教中的一些富有思辨性的思想,来谈一谈佛学人生观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启示,借以澄清人们对佛学的一些模糊认识,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古为今用。当然,首先需要澄清的是,佛教与佛学并不完全相同。前者是一种以彼岸信仰为前提的宗教,是超验的,而后者是人人能够理解的哲学思想,完全可以适用于现实生活。

在大学校园里,我们不难发现经常有这样一些人,总是抱怨自己的境遇不佳,如:没有考上理想中的大学,没有读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没有碰到好的老师,没有与自己投缘的同学......大多数情况下,笔者也常就事论事地宽慰他们,但是,时间一长,便想以一种比较透彻的理论来解释这一切现象,让大学生朋友能够坦然地面对所处的环境,正确地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潜心思考之余,我发现,没有比佛学“不昧因果”的智慧更能够说明问题的理论了。

说到“不昧因果”,语出《五灯会元》中所记载的一段禅宗公案。据说:唐代中期,百丈怀海禅师在堂上宣讲禅法时,一位老人上前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百丈禅师答到:“不昧因果。”老人听了,于言下大悟,说:“我本是五百年前的一个僧人,因为对这个问题答做‘不落因果’,所以化身为野狐,今天听了您的指点,我可以脱去野狐之身了。”这则故事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是它蕴含了佛学思想一个重要的哲理,即“缘起性空”与“因果不空”的辩证关系,目的就是要人们明白,自己所处的一切都不是无缘无故而来的,对此因果关系应该心中清醒,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众所周知,佛教经典汗牛充栋,佛学思想博大渊深,但是,在这一切经典与思想之中,有一条最为根本的原理,那就是缘起论。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从因缘而起的,其中,“因”相当于直接原因,“缘”相当于辅助条件。任何一个事物,离开了其他的事物作为因缘,便无从生起,从这个意义上讲,诸法性空(法,佛教范畴,泛指一切事物)。但是,诸法虽然没有自己独立而不变的自性,相互之间产生的因果关系却是相续无间、历然不失的。

举个例子,你的眼前正好有张木制的桌子。这张桌子能够从木头变成家具,首先要有树的存在,这是因;其次要有伐木工人将它伐下,然后又有木匠将其打造成桌子,这好比是缘。而一棵树的生长,离不开种子、阳光、水和土壤,这又分别是它的因和缘。其次,桌子能够摆在你的面前,是因为你去家具城把它买了回来,这是桌子摆在你面前的因,但是,你之所以挑选了这张桌子而非别的桌子,是因为它的样式比较符合你的审美,这又是缘。你之所以有这样的审美观,是你多年的生活经历所导致的,这与你所处的家庭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有关,你的家庭环境是由某些因缘决定的,你的受教育程度又是由某些因缘决定的......依此类推下去,将是无穷无尽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事物都是缘起性空的。虽然它有暂时的存在性,但是诸法无我、诸行无常(行,指一切事物处于变化迁流中;常,指永恒不变),任何事物(包括人)都处在与各种因缘相关联的变动之中,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可言。现代人所孜孜以求的“自我”,其实也是一种因缘的产物,并没有永恒不变、独立自存的自我存在。在这一问题上,马克思的见解与佛家思想相一致,他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然,佛教所说的因缘,比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关系更为广阔,它延伸到了宇宙自无始以来的种种因缘和合的关系。因此,佛门常说的“悟空”,其实就是对万物缘起的一目了然。

知道了万物因缘而起的道理,就会对于自己当下所处的境遇有了清醒的认识。人最关心的莫过于自己的命运,命运的由来便是因缘而起、因果历然的。只是,由于命运的缘起太过复杂,即使想说清楚某个人的命运在一千年内的缘起,用现在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恐怕还是无能为力。我们只需要知道,表面上看似偶然的机遇或遭遇,其实背后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形而上学”的必然性,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看清了这一点,我们的心灵反而在倏忽之间放下了,既然一切事物都处在一种因缘和合的必然之中,那么,我根本不必整天惶惑与哀怨,只需要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这样,就接续了宇宙万物因果相续的链条,其实也就是完成自己应尽的人生使命,这样的人生,无论是平凡还是壮烈,无论是身处云端还是紧附大地,都是无愧的一生。

当然,明白了因果历然的道理,并不是要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西方哲学史上,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曾经是17世纪哲学家们争论的中心话题。习惯于机械性思维方式的欧洲人不了解,自由和必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懂得了因果必然,并不等于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由选择的权利。例如:一般人都承认,人生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三大要素——天赋、机遇和努力。如果再往下发掘,那么我们将发现,天赋和机遇都是因果关系的产物。天赋是父母给的,我们既然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就不能决定自己的天赋,这也是一种家族遗传的因果;机遇是“上帝”给的,它可遇而不可求,无论你望洋兴叹还是怨气冲天,机遇总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因果必然性,不急不慢地朝你走来。于是,我们可以充分自主把握的,只有自身不懈的努力。在佛教修行观中,无论是小乘佛教的“八正道”,还是大乘佛教的“六度”,都有一条叫“正精进”,所谓正精进,就是以正确的方法不断求取进步,目的是为了打磨、消融自己心灵中的懈怠和退缩的习性。可见,与其在那里怨天尤人,不如收拾精神,做一些自己确实应该做而又能做好的事情。至于某些一时不能解决或搞清的问题,不妨放在一边,先专心致志地做好自己能搞清的事情。天下事往往如此奇妙,当你致力于做好一些能够搞清的事情时,随着进程的不断深入,无意之间,过去搞不清的问题豁然开朗,过去解决不了的问题忽然有了转机。作为已经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当摒弃那种直线性的思维方式——如果我有了天赋,我将如何、如何出色;如果我有了机遇,我将如何、如何去做......一个大学生应当懂得,只要不懈地努力,自己总会有进步,总会步入过去不曾接触到的新环境,那么,正是在这种努力不懈的进程中,过去没有发掘出来的天赋将不断展露,过去不曾碰到的机会将会自动出现。有时候,机遇并不是扔在地面的“金元宝”,而是潜藏于地下几米深处的“甘泉”,只有勤于掘进者,才会意外地发现并拥有它。从一定意义上说,“上帝”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些机遇(这是一个不易为人觉察的事实),但是,机遇的确是只为有准备的人而设的,您想获得机遇吗?先要付出自己的汗水,平凡的世界中存在着很多超乎想象的机遇,只有勤劳奋进者才能一睹它的真面目。

明白了因果缘起,就可以理解自己当下所处的一切都是必然的,同时也懂得了自己的命运能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中慢慢地得到化解。佛教有一段讲述因果的偈语:“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虽然这段偈语的迷信色彩很浓,讲述的是前世—今生—来世之间这样一种超验的因果。但是,这段话却告诉了人们一个关键性的哲理,一切过去的因都集结于当下(即“今”),一切未来的果都起始于当下。因此,人们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必瞻前顾后,不用苦思冥想,关键在把握住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踏踏实实地活在当下。“当下”是由每个瞬间构成的,因此非常真实,“当下”又是转瞬即逝的,因此特别宝贵,我们只有认真而踏实地把握今天,活在当下,才能够现实地(而不是幻想地)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改变过程,往往开头极其缓慢,但是当量变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时,有些关键性的问题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得到解决,因此,我们对于人生,需要有足够的恒心与耐心。退一步讲,即使通过努力,你的命运改变不大,自己也足以问心无愧,因为此生你曾经不断地努力过,这种奋斗的过程已经证明了你是一个能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强者。有时候,人生就像是打牌。由于种种因缘所致,我们无法保证自己开头就拿到一幅好牌,但是,不管所抓的牌是好还是差,你都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尽可能地将它打好,直至结束这场牌局,你就已经无愧于一生了。反之,如果你只知道一味地追求身外之物(金钱、女色、豪宅、名车等等),那么,按佛教所说,其实你一生所做的事情都不过是在“造业”,最可怕的是造下各种恶业,因为它迟早将给自己带来相应的恶果。俗话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宇宙间因果无尽、环环相扣的复杂联系,实在不是实用主义者的眼光所能够洞察到的。

本文所述,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话语方式来重新诠释佛学人生观中的一些思想,其中蕴含着朴实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大学生朋友不打算游戏人生,真想把握住自己生活的方向,那么,请你不妨虚心地去借鉴一下佛教哲学,那样你方能不昧人生的因果,不昧生命旅程的每一个“当下”。

注释

①五灯会元(卷三).中华书局,1984:132

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

标签:;  ;  ;  

“不昧因果”与“活在当下”*——谈谈佛学人生哲理对大学生思想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