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淼[1]2004年在《虚拟轴混联研抛机床多柔体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属切削机床发展至今,总的说来,它们的基本结构没有什么变化,一般都采用由床身、立柱、主轴箱和工作台等部件串联而成的非对称“C”型布局,这种布局使机床机构复杂,受力和热变形不均匀、误差累积加大。而虚拟轴机床(并联机床)彻底打破近两个世纪以来以笛卡尔坐标直线位移为基础的机床结构和运动学原理,将机床结构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相结合,以空间并联机构(并联机器人)为基础,以软件取代部分硬件,以电气装置和电子器件取代部分机械传动,具有结构简单、传动链短、环境适应性好、技术附加值高等优点。 虚拟轴机床发展至今已有10年,世界各国已经开发研制出多种结构构型的专用机床,有的已进入实用化阶段。总的说来,虚拟轴机床具有模块化程度高,易于重构,机械结构简单,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即在刚度、精度以及作业空间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因此,如何扬长避短地开辟虚拟轴机床的应用新天地,便成为该领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战略选择。本课题组在虚拟轴混联机床的开发中,寻求和开拓其在模具曲面自动精加工中的新领域,充分利用弹性加工的特点,通过巧妙设计弹性研抛工具系统将其用于自由曲面的研抛加工中。本文所做的探索为拓展虚拟轴混联机床的应用领域开辟了新的道路。 虚拟轴混联研抛机床是一个包含多环闭链机构的复杂多体系统,与传统的串联机构相比,建立动力学方程是较为复杂而困难的。虚拟轴混联研抛机床与机器人不同,在动力学方面有许多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对于自由曲面研抛加工这样一种特殊的加工形态,其结构抗振性和加工稳定性是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虚拟轴混联研抛机床的动力学分析就成为改善系统动态性能的关键。目前,建立虚拟轴混联研抛机床动力学方程均是把机床抽象成多刚体系统,应用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方法,将虚拟轴混联研抛机床的各个支杆和平台看作是独立的子结构,建立各自的动力学方程,然后根据子结构之间的约束关系建立系统的约束动力学方程。由于虚拟轴混联研抛机床本身结构的特点,各部件刚度相差较大,比如支杆的刚度就弱于动、静平台,所以,在运动时支杆本身的变形便不可忽视,并且在支杆变形的同时,又与虚拟轴混联研抛机床摘要......鱼鱼鱼鱼鱼鱼鱼旦鱼旦旦旦鱼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鱼旦旦旦旦旦鱼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旦鱼旦坦旦旦旦,口,月旦归,,-旦鱼鱼口...鱼鱼,,..州旦旦旦鱼整体的刚性运动相互作用或祸合。 基于此,本论文将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方法引入虚拟轴混联研抛机床的动力学分析中,应用L口grange方程建立了空间刚一柔祸合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并根据3一PTT并联机构的铰接特点,建立虚拟轴混联研抛机床并联机构的空间约束方程,以及欧拉参数的附加约束方程,进而得到约束Jacobian矩阵方程。通过空间约束方程,将3一PTT并联机构各个部件组装,建立3一PTT并联机构约束多柔体总体控制动力学方程。同时结合串联机构的结构和铰接特点,将串联机构看成是多刚体系统,运用同并联机构同样的处理方法,建立了串联机构约束多刚体总体控制动力学方程。 由于多柔体系统动力学控制方程的强祸合性和高度非线性,通常得不到解析解,必须借助于数值解法。根据上述建立的多柔体动力学模型,通过引入Lagrang。乘子释放系统的约束,列出了由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和空间约束代数方程组成的一组微分一代数混合方程组。这种DAE方程组具有很大的刚性,求解时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存在刚性(病态),在计算过程中随着误差的积累,约束方程的违约加剧。得到的解已经不能表示约束多体系统的真实运动,所以必须对约束方程的违约进行抑制;另一方面是怎样有效地将微分一代数混合方程组化为纯微分方程组,运用求解微分方程组的计算方法求解。 论文主要完成了在已经建立的虚拟轴混联研抛机床多柔体动力学模型基础上,应用牛顿一拉斐逊(Newton一Rophson)数值计算方法求解微分一代数混合方程组,得到3一PTT并联机构动平台、支杆、滑鞍各部件的运动轨迹、速度和加速度变化规律,以及串联机构的姿态变化曲线。继而在虚拟轴混联研抛机床的数学模型中施加一定大小和方向的激振力,通过计算机仿真分析计算机床的振动模态,对机床进行模态分析,对虚拟轴混联研抛机床进行了动力特性研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机床的铰接特点,支杆在运动中弹性变形很小,其柔性对动平台的轨迹影响不大,而虚拟轴混联研抛机床刚起动时,并联机构的基频容易引起系统的振动,说明机床刚起动时是最不稳定的,存在所谓的起动下冲现象。所以,在研抛加工中,如果避开机床的起动阶段,就可以达到稳定加工过程的目的。最后在虚拟轴混联研抛机床上进行了曲面研抛试验,结果是当3一PTT并联机构的动平台分别沿X向、Y向运动时,Z向累积误差最大值为0.04mm,一次研抛后表面粗糙度Ra值达到0.5林m左右,可以满足研抛加工要求。 为了能更有效地对虚拟轴混联研抛机床进行控制,需要深入地了解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而逆动力学问题是实现虚拟轴混联研抛机床动态控制的理论基础,对机构进行逆动力学分?
于淼, 赵继, 苗忠, 何川骄[2]2005年在《基于多柔体动力学的混联研抛机床仿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本课题组研制的-JDYP51五坐标虚拟轴混联研抛运动机床,通过建立Pro/E和ADAMS仿真模型,并结合虎克铰和单个支杆的有限元分析,列出了空间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方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机床的铰接特点,支杆在运动中弹性变形很小,其柔性对动平台的轨迹影响不大,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动力学特性曲线。
参考文献:
[1]. 虚拟轴混联研抛机床多柔体动力学研究[D]. 于淼. 吉林大学. 2004
[2]. 基于多柔体动力学的混联研抛机床仿真分析[J]. 于淼, 赵继, 苗忠, 何川骄. 机床与液压. 2005
标签:金属学及金属工艺论文; 自动化技术论文; 动力学论文; 并联机器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