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复合纺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纺纱,嵌入式,金相,罗拉,牵伸,毛羽,性能。
复合纺纱论文文献综述
苏玉恒,朱进忠,王君兰,杨莉[1](2019)在《转杯断续复合色纺纱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转杯纺纱机上,从喇叭口与棉条一起喂入若干根有色饰纱,利用转杯纺的分梳牵伸作用实现对有色饰纱的切断,形成具有段彩或彩点效果的断续复合色纱;通过对转杯断彩复合纱彩点的个数、长度、间距的分析,找出影响段彩效果的因素,对纺制工艺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喂入饰纱根数不能超过3根,随着喂入饰纱根数的增加,转杯段彩复合纱的段彩外观效果越明显,单位长度内彩点个数呈下降趋势,彩点平均长度随之增加,彩点间平均间距不断减少。在纺纱工艺上分梳辊转速是影响顺利纺纱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纺织科技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王建明[2](2017)在《多组分嵌入式复合色纺纱成纱工艺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纺织纱线加工领域,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以其流程短、设备改造简单、纱支细、产品丰富等特点已成为现代纺织纱线加工企业的重要生产技术,同时也是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分析了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的工艺特点和成纱原理以及色纺纱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选取汉麻粘胶纤维、Modal纤维、PTT长丝、金银丝为原料,根据嵌入式复合纱的成纱原理和纱线加工的特点对细纱机进行改造,利用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纺制18.5tex多组分复合色纺纱,并针对粗纱间距、长丝与粗纱间距、两种长丝的预加张力、设计捻系数等影响成纱结构和性能的工艺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研究发现,由于粗纱间距和长丝与粗纱间距直接影响复合纱的加捻过程,进而影响纱线的结构,因此粗纱间距和长丝与粗纱间距对纱线的条干和毛羽影响明显;另外,由于PTT长丝和金银丝在特性上差异较大,在纺纱过程中属于不对称加捻成纱,两种长丝的预加张力直接影响长丝对纤维的包缠效果,从而影响纱线形态和纱线性能。经过对纱线设计捻系数的单因素分析,得出纱线的极限捻系数在360左右。为获得两种长丝最优的预加张力,本文利用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的方法对两种长丝的预加张力进行优选,得出最优的组合为12g的PTT长丝预加张力和7g的金银丝预加张力,并利用正交试验对粗纱间距、长丝与粗纱间距、设计捻系数等工艺参数进行工艺优化,利用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最优工艺为:6mm的粗纱间距,2mm的长丝与粗纱间距,350的设计捻系数。最终形成形态稳定、性能优良、纱线外观风格独特的多组分复合式色纺纱。本文的研究,可为相关企业在多组分嵌入式复合色纺纱技术的生产实践及产品开发中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7-05-11)
朱茂英[3](2016)在《“缫丝副产品新型复合纺纱及其产品研发”课题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会议验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6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财政厅组织专家在南宁对广西绢麻纺织科学研究所承担的2015年度国家支持的茧丝绸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缫丝副产品新型复合纺纱及其产品研发"课题(桂工信轻纺[2015]770号)进行验收。课题研究开发缫丝副产品前处理、紧密集聚赛络纺、赛络纺、包芯纱、多组分丝绢混纺系列针织服饰产品(本文来源于《轻纺工业与技术》期刊2016年04期)
申香英,唐文峰[4](2016)在《短流程嵌入式高支苎麻复合纺纱技术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短流程嵌入式纺纱技术纺制高支苎麻复合纱的工艺技术方案,通过对嵌入纺所涉及的前罗拉的转速、长丝与前罗拉的夹角α以及长丝与粗纱须条之间的距离等进行分析,研究了嵌入纺技术在苎麻纺纱领域中的应用。实际生产表明,根据苎麻纤维的特点,正确调整相关参数,嵌入式纺纱技术在提高苎麻纺纱质量、减少毛羽等方面有显着成效。(本文来源于《中国麻业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路妍,赵宜[5](2015)在《无捻复合纺纱技术实现关键性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者 路妍 通讯员 赵宜)9月10日,由北京市科委支持、北京东土复兴服饰有限公司、北京东土时代纺纱有限公司联合承担的科技计划项目“千吨级无捻复合纺纱关键技术研究”顺利通过验收。 市科委专家组认为,“无捻复合纺纱技术是传统纺纱技术的一项重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纺织报》期刊2015-09-18)
谭钧鸿,王涛[6](2015)在《嵌入式复合纺纱的理解与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嵌入式复合纺纱的机理,从其优缺点、经济效益、依存条件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及提出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纤检》期刊2015年09期)
周建尧[7](2015)在《长丝/短纤复合纺纱工艺及纱线结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纺织品轻薄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国内外掀起了对纱线复合纺纱方法研究的热潮。长丝与短纤的复合迎合了这一市场需求。其中包芯纱因其特殊的结构受到广泛关注,这种纱线在存在很多优点的同时也具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需要寻找新的方法来获得性能更加优异的包芯纱。本文首先设计了一种用于赛络纺包芯纱生产过程中的附加装置,这种装置对于改善赛络纺包芯纱的性能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一,通过附加装置中两个轮的定位作用,使得复合纱线的波动减小;第二,为了使得定位作用最大化,通过调节附加装置中2号轮的位置可以改变汇聚点上方长丝与须条的捻度和力矩,使得汇聚点的位置位于1号轮的V型槽中,利用V型槽的形状进一步稳定了加捻叁角区的形状;第叁,长丝与须条以稳定位置关系捻合之后,纱线的捻度经过两次递增,这种先固定位置再逐级加捻的方式使得纱线中长丝和须条的分布更加均匀,纱线质量更加稳定。其次,研究了棉型赛络纺包芯纱纺纱过程中涤纶长丝预加张力、须条间距、捻度的单一因素的变化对纱线性能的影响,这叁个单因素的变化都会对涤长丝/棉赛络纺包芯纱的性能指标,如露丝长度、剥离阻力、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条干不匀率、毛羽指数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再次,通过正交实验和MATLAB软件综合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涤纶长丝预加张力、须条间距和捻度对纱线性能指标的综合影响,经过最优化实验和分析得到本实验条件下纺制涤长丝/棉赛络纺包芯纱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涤纶长丝预加张力为85c N,须条间距为8mm,捻度为74.1T/10cm;纺制涤长丝/毛赛络纺包芯纱的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为:涤纶长丝预加张力为90c N,须条间距为15mm,捻度为75.0T/10cm。最后,通过实验比较使用附加装置纺制的赛络纺包芯纱、未使用附加装置纺制的赛络纺包芯纱和传统包芯纱的性能,探讨了赛络纺包芯纱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由于赛络纺包芯纱纺纱过程中,两个粗纱须条保持一定间距,并且主动缠绕芯丝,汇聚点上方和汇聚点处的两次加捻作用使得纱线内应力均衡,所得到的纱线结构紧密、质量稳定,各项性能均优于传统包芯纱,尤其是露丝长度和剥离阻力这两个性能指标。使用附加装置的赛络纺包芯纱的各项性能均优于未使用附加装置的同种纱线,证实了本文最初设计的附加装置能够起到改善赛络纺包芯纱性能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安工程大学》期刊2015-03-22)
王显方,尹勇[8](2015)在《纳米复合镀层钢领的制备与纺纱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纳米复合镀层钢领制备方法和纺纱性能。采用金刚石纳米粒子镍磷复合镀液,制备出具有预电镀层、纳米复合镀层、保护层和自润滑层的4层纳米复合镀钢领。测试分析了其金相组织和硬度性能,并在不同锭速下与普通镀镍磷钢领进行了纺纱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钢领金相组织和硬度得到明显改善,更适合高速生产的要求,成纱质量较优,可明显降低成纱毛羽和棉结,延长钢领和钢丝圈使用寿命1倍左右。认为,实际使用中,应注意选择硬度稍低的配套钢丝圈并制定合理的更换周期。不应仅仅通过提高钢领表面硬度来提高耐磨性,应加强表面失效形式及磨损类型方面的研究,根据不同的磨损形式综合选择适宜的表面硬度。(本文来源于《棉纺织技术》期刊2015年01期)
薛元,易洪雷,陈伟雄,杨恩龙,史晶晶[9](2014)在《数控耦合式复合纺纱系统的构建和叁基色混配色纺纱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耦合牵伸机理构建了具有叁基色混配色功能的数控叁组份耦合式复合纺纱理论与技术,重点分析了叁组份耦合牵伸机理,明晰了多组份耦合牵伸的复合纺纱方法及RGB叁基色配色工艺.通过耦合牵伸、交变换色、梯度配色和混合加捻,实现了具有混配色与纺纱成型双功能同步进行的数控耦合式复合纺纱.(本文来源于《嘉兴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韩永强[10](2014)在《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在花式纱领域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嵌入式纺纱技术在花式纱开发领域的应用。将嵌入式纺纱技术应用于花式纱品种开发领域。通过产品构思、模型设计并进行实际纺纱试验,开发出芯鞘结构纱、记忆花式纱、低扭矩纱、段彩纱等多种花式纱品种。认为,将嵌入纺基本原理与多种纺纱方法相结合,通过结构变形,改变长丝、短纤粗纱的材质以及在纱线中存在的形式,引入色彩元素等方法,可以使纱线呈现特殊的结构和外观效果并赋予其全新的功能与风格,开发出形式多样的新型花式纱品种,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本文来源于《棉纺织技术》期刊2014年11期)
复合纺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纺织纱线加工领域,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以其流程短、设备改造简单、纱支细、产品丰富等特点已成为现代纺织纱线加工企业的重要生产技术,同时也是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分析了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的工艺特点和成纱原理以及色纺纱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选取汉麻粘胶纤维、Modal纤维、PTT长丝、金银丝为原料,根据嵌入式复合纱的成纱原理和纱线加工的特点对细纱机进行改造,利用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纺制18.5tex多组分复合色纺纱,并针对粗纱间距、长丝与粗纱间距、两种长丝的预加张力、设计捻系数等影响成纱结构和性能的工艺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研究发现,由于粗纱间距和长丝与粗纱间距直接影响复合纱的加捻过程,进而影响纱线的结构,因此粗纱间距和长丝与粗纱间距对纱线的条干和毛羽影响明显;另外,由于PTT长丝和金银丝在特性上差异较大,在纺纱过程中属于不对称加捻成纱,两种长丝的预加张力直接影响长丝对纤维的包缠效果,从而影响纱线形态和纱线性能。经过对纱线设计捻系数的单因素分析,得出纱线的极限捻系数在360左右。为获得两种长丝最优的预加张力,本文利用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的方法对两种长丝的预加张力进行优选,得出最优的组合为12g的PTT长丝预加张力和7g的金银丝预加张力,并利用正交试验对粗纱间距、长丝与粗纱间距、设计捻系数等工艺参数进行工艺优化,利用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得出最优工艺为:6mm的粗纱间距,2mm的长丝与粗纱间距,350的设计捻系数。最终形成形态稳定、性能优良、纱线外观风格独特的多组分复合式色纺纱。本文的研究,可为相关企业在多组分嵌入式复合色纺纱技术的生产实践及产品开发中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实验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合纺纱论文参考文献
[1].苏玉恒,朱进忠,王君兰,杨莉.转杯断续复合色纺纱的研制[J].纺织科技进展.2019
[2].王建明.多组分嵌入式复合色纺纱成纱工艺及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7
[3].朱茂英.“缫丝副产品新型复合纺纱及其产品研发”课题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会议验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6
[4].申香英,唐文峰.短流程嵌入式高支苎麻复合纺纱技术探索[J].中国麻业科学.2016
[5].路妍,赵宜.无捻复合纺纱技术实现关键性突破[N].中国纺织报.2015
[6].谭钧鸿,王涛.嵌入式复合纺纱的理解与探讨[J].中国纤检.2015
[7].周建尧.长丝/短纤复合纺纱工艺及纱线结构性能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
[8].王显方,尹勇.纳米复合镀层钢领的制备与纺纱性能[J].棉纺织技术.2015
[9].薛元,易洪雷,陈伟雄,杨恩龙,史晶晶.数控耦合式复合纺纱系统的构建和叁基色混配色纺纱工艺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4
[10].韩永强.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在花式纱领域的应用[J].棉纺织技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