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唯铁氢化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氢化,电化学,活性,氢键,硫醇,半胱氨酸,无机化学。
唯铁氢化酶论文文献综述
于泽[1](2007)在《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结构与功能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唯铁氢化酶能高效可逆催化质子还原产氢,其活性中心独特的蝶式构型与金属有机配合物[(μ-SR)_2Fe_2(CO)_(6-x)L_x]非常相似。自然界中氢化酶催化产氢在中性条件下,电位大约在-0.4V(相对于标准氢电极),而目前所合成的唯铁催化剂均需要在很负的电位或强酸条件下才能催化质子还原。如何设计分子结构降低[2Fe2S]骨架还原电位,使电催化质子还原能够在温和条件下较低电位时进行成为这一领域的关键点之一。本论文将官能化的R基团引入到二铁二硫配合物[(μ-SR)_2Fe_2(CO)_6]中,合成了一系列含有NH…S分子内氢键的唯铁氢化酶模型配合物[(μ-S-2-RCONHC_6H_4)_2Fe_2(CO)_6](R=CH_3,7;CF_3,8;C_6H_5,9;4-FC_6H_4,10)。配合物7-10采用红外、元素分析和氢核磁进行结构表征,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配合物9和10的晶体结构。通过对晶体结构数据的研究,证实了NH…S分子内氢键的存在。通过循环伏安法考察了配合物7-10的电化学特性,配合物7-10从Fe~ⅠFe~Ⅰ到Fe~ⅠFe~0的还原电位在-1.19V到-1.29V(相对于二茂铁)。与类似的不含NH…S分子内氢键的配合物6从Fe~ⅠFe~Ⅰ到Fe~ⅠFe~0的还原电位相比,配合物7-10从Fe~ⅠFe~Ⅰ到Fe~ⅠFe~0的还原电位向阳极方向移动了220-320mV,说明NH…S分子内氢键的存在明显降低了中心金属铁的电子云密度,使中心铁的还原更容易。同时考察了配合物10的电化学催化质子还原能力,循环伏安曲线表明,在醋酸存在下,配合物10在-1.66V(相对于二茂铁)处的还原峰具有电化学催化质子还原产氢活性;在强酸叁氟甲磺酸和高氯酸存在下,配合物10能够在-1.0V(相对于二茂铁)催化质子还原产氢。(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7-06-01)
张磊[2](2007)在《新型含二茂铁基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模拟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硫簇化合物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际应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关于铁硫簇合物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氢化酶化学,尤其是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的化学模拟研究,把铁硫簇化学的研究推向了又一高潮。因此,我们开展了铁硫簇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的化学模拟的合成、结构表征及电化学性质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下创新性成果:1.本论文共合成了18个新型铁硫簇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的化学模拟,除用元素分析、~1HNMR和IR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外,还测定了一些含磷元素簇合物的~(31)P谱,并测定了其中2个代表物的单晶分子结构。2.首次合成了新型络阴离子(μ-ferrocenylS)(μ-S~-)Fe_2(CO)_6,该络阴离子与亲电试剂RX反应,合成了四个含二茂铁基单蝶铁硫簇合物(μ-ferrocenylS)(μ-SR)Fe_2(CO)_6,并用X-射线法证明了该类化合物的结构。3.利用上述合成的二茂铁基单蝶铁硫簇合物分别与叁苯基膦反应,得到了3个(μ-ferrocenylS)(μ-SR)Fe_2(CO)_5PPh_3,同样与1,1′-二苯基膦二茂反应,得到了2个[(μ-ferrocenylS)(μ-SCH_2CH_3)Fe_2(CO)_5]_2[(η~5-Ph_2PC_5H_4)_2Fe],并优化了反应条件。通过比较配合物取代前后各种谱图数据的变化,研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进一步丰富了铁硫簇的反应化学。4.首次合成了新型络阴离子(μ-ferrocenylS_2)[Fe_2(CO)_6]_2(μ-S~-)_2,该络阴离子与亲电试剂RX反应,合成了四个含二茂铁基双蝶铁硫簇合物(μ-ferrocenylS_2)[Fe_2(CO)_6]_2(μ-SR)_2,并用X-射线法证明了该类化合物的结构。5.利用上述合成的二茂铁基双蝶铁硫簇合物分别与叁苯基膦反应,得到了3个(μ-ferrocenylS_2)[Fe_2(CO)_4]_2(μ-SR)_2(Ph3P)_2,同样与1,1′-二苯基膦二茂反应,得到了2个(μ-ferrocenylS_2)[Fe_2(CO)_4]_2(μ-SCH_3)_2[(η~5-Ph_2PC_5H_4)_2Fe],并优化了反应条件。6.用电化学方法(循环伏安法)测定了这些新型配合物的电化学特性,并评价了这些化合物的氧化还原能力。同时分析并总结了影响这些模型配合物的氧化还原能力的基团因素。(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7-04-20)
高伟明[3](2007)在《基于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的铁硫簇合物的合成和催化放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1998年唯铁氢化酶的第一个晶体结构发表以来,由于它可高效地催化质子还原成氢气,其活性中心的结构和功能模拟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单体二铁二硫模型配合物的模拟上,其中配体取代反应也多集中于单齿膦配体。本论文主要合成了一系列二铁二硫配合物作为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的结构和功能模型。本文合成了两个氨基取代的氮杂丙烷桥化合物[(μ-SCH_2)_2N(CH_2CH_2NHTs)Fe_2(CO)_6](8)和[{(μ-SCH_2)_2NCH_2CH_2N(μ-SCH_2)_2Fe_2(CO)_6}Fe_2(CO)_6](9)。研究表明8和9的质子化发生在桥头氮原子上,而没有发现铁铁键的质子化产物。与芳香胺桥头氮原子取代的二铁二硫模型化合物相比,脂肪胺氮原子取代的化合物8和9更有利于质子化的发生,在电化学条件下是更好的催化剂用来催化质子还原放氢,9的催化活性转数可达60。在9的基础上,我们合成了双聚及多聚体化合物10和11。晶体结构表明化合物10呈一个大环状而化合物11是一个线性结构。电化学研究表明化合物10和11催化活性更高,其转数可达80-90,作为催化剂它们有着进一步的潜在应用。考察了二铁二硫化合物13和14与双齿膦配体二苯基膦乙烷(dppe)和二苯基膦甲烷(dppm)的反应,主要可生成叁类化合物。在温和的条件下,化合物13和14与二苯基膦乙烷反应,通过配位可以生成双蝶状结构的二铁二硫簇化合物15和16。就14而言,有大约20%的化合物17生成,其中一个膦原子已经转变成磷硫双键。通过对比,使用二苯基膦甲烷配体,可能由于已经配位的膦含有两个大的苯环结构等空间障碍原因,使第二个膦原子活性降低,我们仅仅得到了一个单取代的化合物18。而在剧烈反应条件下与二苯基膦甲烷作用可以生成化合物19和21,膦原子在一个分子内就分别连接了两个铁原子。最后,在酸存在下我们发现化合物16在相对较低的电位下就可以电化学催化还原放出氢气,是一个好的催化剂。同时使用叁甲基氧化胺和光照的条件,我们得到了高收率的化合物24、26、27和28。24的单晶结构表明对于空间障碍比较大的膦配体来说,底端/底端或者顶端/底端的构型要比顶端/顶端的构型空间更拥挤。对于膦硫双键副产物的生成,我们提供了可能的机理。合成了两个新型光敏剂与二铁二硫化合物相连接的钌铁和铼铁叁核金属簇化合物。通过酸性条件下荧光的萃灭分析了电子由光敏剂铼转移到铁原子上。所有的化合物都经过了质谱、核磁、红外和元素分析的表征。其中化合物8-11、15-22、24、29、39、40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进一步确认了它们的结构。(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7-04-01)
蒋施[4](2006)在《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模型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氢化酶能够可逆催化质子还原产氢,由于其独特的蝶式构型和高催化活性,近年来氢化酶活性中心的化学模拟和产氢机理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催化质子还原产氢的关键问题是降低[2Fe2S]骨架中铁核的电子云密度使其更容易被还原,或者增大铁核上的电子云密度使其更容易发生质子化。本论文通过在氮杂二铁二硫配合物引入五元和六元杂环合成了一系列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的模型配合物,期望电荷密度较大的五元杂环的引入,使质子化更易发生,电荷密度较小的六元杂环的引入可以降低还原电位。在五元和六元杂环化合物中,本论文分别选择呋喃、噻吩和吡啶作为桥氮的取代基,合成了一系列氮杂二铁二硫配合物[{(μ-SCH_2)_2NCH_2(2-C_4H_3O)}Fe_2(CO)_6](4)、[{(μ-SCH_2)_2NCH_2(2-C_4H_3S))Fe_2(CO)_6](5)、[{(μ-SCH_2)_2NCH_2(5-Br-2-C_4H_3O))Fe_2(CO)_6](8)和[{(μ-SCH_2)_2NCH_2(2-C_5H_4N)}Fe_2(CO)_6](25)。通过电化学测试发现呋喃和噻吩取代的模型配合物4和8在高氯酸的作用下,桥氮上首先发生质子化,相应出现的还原峰电位分别降低至-1.13V和-1.09V,配合物8中活性基团溴的引入使其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在强酸的作用下,配合物4、5和8均在桥氮原子上发生质子化,而吡啶取代的模型化合物25在酸的作用下质子化具有选择性,发生在吡啶氮原子上,并得到质子化产物[{(μ-SCH_2)_2NCH_2(2-C_5H_4NH)}Fe_2(CO)_6ClO-4](25H)。通过配合物4和25的配体交换反应得到单膦配体配位的化合物17-20,双膦配体配位的21和22,以及N,N-二甲基咪唑双卡宾配位的23和26。具有供电作用的膦配体和卡宾配体取代铁原子上的羰基可以有效增大铁核上的电子云密度,使铁原子之间更易发生质子化。在双叁甲基膦配合物22的电化学测试中,发现它的还原电位为-2.3V,这说明双叁甲基膦配体取代可以增加铁上的电子云密度,并在酸的作用下发生铁原子之间的质子化,形成氢键,并在电化学测试中催化质子还原产氢。而具有更强供电性配体的双卡宾取代的配合物23和26的还原电位在-2.5V左右,羰基红外吸收峰为1963-1886cm~(-1),表明铁原子上电子云密度更大,从而更容易发生铁原子上的质子化,在叁氟乙酸作用下铁原子之间的负氢通过核磁氢谱的检测分别在-27和-55 ppm。此外在配合物8的合成中发现NBS与铁硫配合物作用的一种新反应。以配合物5为原料,在NBS的作用下并没有得到期望的溴化产物8,而是得到原料[(μ-S_2)Fe_2(CO)_6](1),通过改变不同的实验条件和反应物等辅助实验以及实验结果表征,提出了这一反应可能的机理。配合物均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和质谱进行了表征,其中4、5、8、17、19、21-23、25、25H和26等11个配合物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进一步证实了它们的结构。(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6-12-01)
侯军[5](2006)在《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2Fe2S]模型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唯铁氢化酶能高效可逆催化质子还原产氢,其活性中心具有双八面体的蝶状几何结构,与金属有机配合物[Fe_2(μ-SR)_2(CO)_(6-x)L_x]非常相似。因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和高催化活性,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的结构和功能模拟引起了生物无机化学家们极大的兴趣。目前,主要的挑战是揭示唯铁氢化酶的催化机理以及寻求具有其催化活性的催化剂。本论文主要合成了一系列二铁二硫配合物作为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的结构和功能模型。 为研究氢化酶活性中心桥连氮原子的作用,合成了氮杂桥连二铁二硫配合物[{(μ-SCH_2)_2N(4-CH_3C_6H_4)}Fe_2(CO)_6](3)及其对碘苯异氰双取代配合物[{(μ-SCH_2)_2N(4-CH_3C_6H_4)}Fe_2(CO)_4(4-IC_6H_4NC)_2](5)。红外光谱表明对碘苯异氰配体比CO配体具有更好的供电子能力。对甲苯磺酸存在下,循环伏安曲线分析表明配合物5能在-1.43 V vs Fc~+/Fc催化质子还原产氢。 以配合物[(μ-pdt)Fe_2(CO)_6](6)为母体结构,用强供电配体叁吡咯烷膦P(NC_4H_8)_3取代CO,合成了P(NC_4H_8)_3配体不对称单取代配合物[(μ-pdt)Fe_2(CO)_5P(NC_4H_8)_3](7)。IR和电化学研究表明P(NC_4H_8)_3配体比其它膦配体(如PMe_3,PTA,PMe_2Ph,PPh_3,P(OEt)_3)具有更强的供电子能力。循环伏安曲线分析表明配合物7的第一还原态Fe~0Fe~1在醋酸存在下能催化质子还原产氢。通过红外光谱电化学技术检测到在-1.98 V下电化学还原7有桥连CO配体的形成。提出其可能的催化机理为ECCE机理。 为寻求温和条件下具有铁氢化酶催化活性的催化剂,合成了Ph_2PPyr配体单取代配合物[(μ-pdt)Fe_2(CO)_5(Ph_2PPyr)](13)和双取代配合物[(μ-pdt)Fe_2(CO)_5(Ph_2Payr)_2](14)及PPyr_3配体单取代配合物[(μ-pdt)Fe_2(CO)_5(PPyr_3)](15)和双取代配合物[(μ-pdt)Fe_2(CO)_5(PPyr_3)_2](16)。相对于传统膦配体(如PPh_3,PMe_3,PTA等),配合物13-16的羰基红外光谱向更高波数移动,表明N-吡咯膦配体为好的π电子接受体。电化学研究表明,相对于其它膦配体取代的二铁配合物,配合物13-16的还原电位均向阳极方向移动。在醋酸条件下,这些配合物的第一还原态Fe~1Fe~0均能催化质子还原产氢,其中配合物15为最有效的电催化剂,能在-1.26 V催化质子还原产氢。提出了其可能的催化机理为ECCE机理。 基于光驱动电子转移还原质子产氢的概念,合成了基位炔基异氰基共轭桥偶连的叁核Ru-Fe_2配合物18。另外,合成了叁-二联吡啶钌配合物[Ru(bpy)_2(2,2’-bpy-4-BrC_6H_4)][2PF_6]_2(25)和[Ruby)_2(2,2’-bpy-4-CH=CC_6H_4)][2PF_6]_2(26)作为参比化合物。红外光谱和电化学研究表明配合物18的钉单元与二铁中心存在电子相互作用。利用吸收和发射光谱及闪光光解研究了配合物23-26和18的光物理性质。研究表明配合物18中联吡啶钌部分和二铁单元间发生了分子内能量转移。与配合物25和26比较,配合物18的(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6-09-01)
宋礼成,刘旭锋,葛建华,赵立群[6](2006)在《含有机官能团的唯铁氢化酶模型物的合成、结构和电化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Iron-only hydrogenases are a naturally occurring class of metalloenzymes, which have receiv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ir unusual structures and the unique function for production of hydroge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ynthesis, structures and some properties of a new series of biomimetic models for active site of Fe-only hydrogenases.(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06-07-01)
杜玉昌[7](2006)在《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的化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铁硫簇化合物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际应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关于铁硫簇合物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氢化酶化学,尤其是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的化学模拟研究,把铁硫簇化学的研究推向了又一高潮。因此,本论文开展了铁硫簇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的化学模拟研究。 本论文中合成了八个新型铁硫簇配合物、六个新型膦配体取代配合物以及五个含半胱氨酸配体的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模拟配合物。除了用~1H NMR、IR及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外,还测定了一些含膦配体配合物的~(31)P NMR谱,另外测定了含半胱氨酸配合物的质谱,并测定了叁个具有代表性的单晶分子结构。 利用巯基乙酸甲酯或巯基丙酸乙酯在叁乙胺存在下与Fe_3(CO)_(12)的反应,合成了活泼络合盐负离子{[(μ-CO)Fe_2(CO)_6](μ-SR)}~-[Et_3NH]~+,并进一步用此活泼络盐与亲电试剂芳香酰氯反应,合成了八种结构新颖的蝶状铁硫簇合物。并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其中一个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利用上述合成得到的酰基铁硫簇配合物与叁苯基膦反应,得到了六个膦配体取代的铁硫配合物。并对他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比较配合物取代前后各种谱图数据的变化,研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进一步丰富了铁硫簇的反应化学。并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其中一个膦配体取代配合物的分子结构 鉴于半胱氨酸在唯铁氢化酶催化产氢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在活性中心蝶型骨架基础上引入了L-半胱氨酸配体,得到了五个新型配合物。其中一种为预料外的新型手性桥连配合物,通过~1H NMR、IR、元素分析及X-单晶衍射技术确定了该化合物的结构,并提出了相应反应机理。 另外,我们用电化学方法(循环伏安法)测定了膦配体取代配合物及含L-半胱氨酸配体配合物的电化学特性,并评价了这些化合物的氧化还原能力。同时分析和总结了影响这些模型配合物的氧化还原能力的基团因素。(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6-04-20)
何成江[8](2004)在《化学模拟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氢化酶是一类存在于微生物体内的生物酶,它既可以催化氢的氧化反应,也可以催化还原质子产生氢气。根据活性中心所含金属的不同,氢化酶可以分为叁类:Fe-Fe(唯铁)氢化酶,Ni-Fe氢化酶和不含金属的氢化酶。其中,唯铁氢化酶的产氢活性是镍铁氢化酶的10-100倍。因此,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的化学模拟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论文以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的[2Fe2S]为骨架结构,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半胱氨酸配体,得到配合物[CysFe(CO)3] 2(1) ,发现在一定条件下,1能够自动发生分子内环化反应,消除一分子Boc保护的丙氨酸甲酯,形成手性的乙烷桥[2Fe2S]配合物(2) ,通过X光单晶衍射、NMR和高分辨质谱确定了2的结构。根据反应产物,提出了两种反应机理。以配合物(μ-PDT)Fe2(CO)6(4) (PDT=propanedithiolate)为骨架结构,通过配体交换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单、双膦配体取代的[2Fe2S]衍生物。优化了引入配体的反应条件。通过X光单晶衍射和电化学方法(CV循环伏安法)考察了供电性不同的配体对配合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以[Fe2S2(CO)6] 为反应原料,进行膦配体交换反应,得到膦配体取代的[3Fe2S]配合物(14,15) ,叁个Fe原子的平均价态为4/3价,Fe-Fe键的键长约为2. 60 A。推测[3Fe2S]配合物形成机理为:当配体的供电能力较强时,硫原子亲核性增强,两个硫原子能够与其他金属正离子配位。这一实验结果表明,氢化酶活性中心活化质子的可能途径之一是在硫原子上发生质子化。为研究氢化酶活性中心氮桥结构中氮原子是否起到质子摆渡的作用,设计了在分子内引入氢键的结构。从邻氨基苯甲酸出发,经过氯甲基化,并不能得到氮原子上的双氯甲基化产物。从对硝基苯胺出发,将得到的对硝基苯胺[2Fe2S]配合物(16) 溴化,未能得到16的邻位溴化产物。叁氯甲基胺与[Fe2S2(CO)6] 2-阴离子反应,发生脱氯甲基化反应,得到含氮杂丙烷桥的配合物(μ-ADT)Fe2(CO)6(17)(ADT=azadithiolate)。所有配合物的结构均通过NMR,IR和EA等方法进行了表征。并利用CV法,研究了得到的[2Fe2S]配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质。(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4-08-01)
刘天骠[9](2004)在《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结构与功能模拟——双铁氮杂硫醇盐的合成、结构及电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构建光致氢化酶超分子体系,合成了不同的唯铁氢化酶模型化合物:双铁氮杂二硫醇盐1、2、8及化合物1有机膦配体衍生物3、4、5、6和7。锂盐[(μ-SLi)_2Fe_2(CO)_6]与N,N-二氯甲基—对硝基苯氨在-78℃反应得到产率为95%的化合物1。化合物1在中性条件钯碳催化加氢还原生成化合物2(67%)。2亦可通过直接的方法合成:[(μ-SH)_2Fe_2(CO)_6]与多聚甲醛和对苯二氨的四氢呋喃溶液在室温搅拌6个小时得到20%的化合物2。为了考察给电子配体的引入对于模型化合物1氧化还原能力的影响,在碱性介质正丁基胺溶液中模型化合物1与有机膦配体(PPh_3、PPhMe_2和PMe_3)作用生成一系列单、双膦配体取代的衍生物3、4、5、6和7。所有的新化合物都采用质谱、红外、紫外、元素分析和核磁等表征方式进行了结构鉴定,此外通过X单晶衍射方法确定了化合物1、膦配体取代产物5和6的晶体结构。通过晶体结构数据的研究,考察了化合物1桥连芳基对配体交换的影响和膦配体对化合物1骨架结构的影响。通过电化学方法(循环伏安法和微分电压脉冲法)考察了化合物1、2、5、6和7的电化学特性并评价了这些化合物的氧化还原能力,同时分析和总结了影响这些模型化合物的氧化还原能力的基团因素。利用电化学方法考察了化合物1、5、6和7在乙酸中的质子还原能力,根据化合物不同的催化特性提出了两种可能的催化还原机理。原位核磁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双膦配体模型化合物5和7的质子化能力。(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4-05-08)
何成江,王梅,李敏娜,孙立成[10](2004)在《化学模拟唯铁氢化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氢化酶 (hydrogenase ,简称H2 ase)是一类存在于微生物体内的重要生物酶 ,它可以催化氢的氧化反应 ,也可以催化还原质子产生氢气。根据氢化酶活性中心金属的不同 ,可以大致分为叁类 :Fe Fe氢化酶 ,Ni Fe氢化酶和不含金属的氢化酶。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唯铁 (Fe Fe)氢化酶的结构研究和化学模拟最新进展。(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04年02期)
唯铁氢化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铁硫簇化合物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际应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关于铁硫簇合物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氢化酶化学,尤其是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的化学模拟研究,把铁硫簇化学的研究推向了又一高潮。因此,我们开展了铁硫簇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的化学模拟的合成、结构表征及电化学性质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下创新性成果:1.本论文共合成了18个新型铁硫簇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的化学模拟,除用元素分析、~1HNMR和IR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外,还测定了一些含磷元素簇合物的~(31)P谱,并测定了其中2个代表物的单晶分子结构。2.首次合成了新型络阴离子(μ-ferrocenylS)(μ-S~-)Fe_2(CO)_6,该络阴离子与亲电试剂RX反应,合成了四个含二茂铁基单蝶铁硫簇合物(μ-ferrocenylS)(μ-SR)Fe_2(CO)_6,并用X-射线法证明了该类化合物的结构。3.利用上述合成的二茂铁基单蝶铁硫簇合物分别与叁苯基膦反应,得到了3个(μ-ferrocenylS)(μ-SR)Fe_2(CO)_5PPh_3,同样与1,1′-二苯基膦二茂反应,得到了2个[(μ-ferrocenylS)(μ-SCH_2CH_3)Fe_2(CO)_5]_2[(η~5-Ph_2PC_5H_4)_2Fe],并优化了反应条件。通过比较配合物取代前后各种谱图数据的变化,研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进一步丰富了铁硫簇的反应化学。4.首次合成了新型络阴离子(μ-ferrocenylS_2)[Fe_2(CO)_6]_2(μ-S~-)_2,该络阴离子与亲电试剂RX反应,合成了四个含二茂铁基双蝶铁硫簇合物(μ-ferrocenylS_2)[Fe_2(CO)_6]_2(μ-SR)_2,并用X-射线法证明了该类化合物的结构。5.利用上述合成的二茂铁基双蝶铁硫簇合物分别与叁苯基膦反应,得到了3个(μ-ferrocenylS_2)[Fe_2(CO)_4]_2(μ-SR)_2(Ph3P)_2,同样与1,1′-二苯基膦二茂反应,得到了2个(μ-ferrocenylS_2)[Fe_2(CO)_4]_2(μ-SCH_3)_2[(η~5-Ph_2PC_5H_4)_2Fe],并优化了反应条件。6.用电化学方法(循环伏安法)测定了这些新型配合物的电化学特性,并评价了这些化合物的氧化还原能力。同时分析并总结了影响这些模型配合物的氧化还原能力的基团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唯铁氢化酶论文参考文献
[1].于泽.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结构与功能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7
[2].张磊.新型含二茂铁基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模拟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07
[3].高伟明.基于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的铁硫簇合物的合成和催化放氢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
[4].蒋施.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模型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5].侯军.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2Fe2S]模型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6].宋礼成,刘旭锋,葛建华,赵立群.含有机官能团的唯铁氢化酶模型物的合成、结构和电化学性质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06
[7].杜玉昌.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的化学模拟[D].山东大学.2006
[8].何成江.化学模拟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D].大连理工大学.2004
[9].刘天骠.唯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结构与功能模拟——双铁氮杂硫醇盐的合成、结构及电化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
[10].何成江,王梅,李敏娜,孙立成.化学模拟唯铁氢化酶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