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腹直肌内插术治疗逼尿肌非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附9例报告)

改良腹直肌内插术治疗逼尿肌非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附9例报告)

一、改良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治疗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原性膀胱(附9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唐健[1](2016)在《利用压电免疫传感器快速鉴别脊神经前后根再行硬膜外精确吻合重建人工反射弧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文中认为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是一类因神经病变或者损伤引起的膀胱和(或)尿道的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创伤所致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其常见的原因。目前为止,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常导致尿路感染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已成为脊髓损伤后患者的第一位死因。数十年来,国内外学者为改善神经源性的膀胱功能障碍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包括药物治疗、康复锻炼、膀胱造口及膀胱神经再支配等,其中近年来,随着人工反射弧的发展,给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然而目前的人工反射弧的有效率仍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人工反射弧重建中胸、腰段脊神经前根-骶神经前根能否准确鉴别并进行吻合吻合,二是目前的人工反射弧的重建都是在硬膜内进行神经吻合,术后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多。目前快速、准确鉴别周围神经性质仍是世界性难题,现有的鉴别方法如解剖结构法,电刺激法,同位素法,免疫组化及近红外光谱法等,由于检测精确性低、耗时长、操作发杂、费用昂贵等原因限制了其在术中的应用。脊神经属周围神经,前根为运动支,后根为感觉支,两者内均含有乙酰胆碱酯酶(AchE),虽然前根中的AchE含量明显高于后根,但含量都极微量,传统方法如免疫组化和ELISA,虽可鉴别,但耗时长,无法在术中快速、准确鉴别。石英晶体微量天平(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QCM)是一种新型高精度谐振式测量仪器,测量精度高(纳克级别)、速度快(10分钟左右),而压电免疫传感器是一种基于QCM的免疫传感器,我们借用压电免疫传感器快速、准确鉴别脊神经前根、后根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含量,并依次鉴别脊神经前根与后根。我们将犬的脊神经前根、后根取出,切成1-2mm片段,浸泡于250ul的磷酸盐溶液(PBS)中,利用预先固定有AchE单克隆抗体的传感器芯片检测该溶液的AchE含量,当含有AchE的样品经过芯片表面时,AchE可与芯片表面的AchE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引起芯片质量变化,进而导致芯片谐振频率变化,质量变化越多,谐振频率变化越大。在我们的实验中,神经根前、后根均能够引起传感器芯片谐振频率的改变,且前根明显高于后根,故可以根据谐振频率的变化值鉴别脊神经的前、后根,整个鉴别过程大约10min。而操作过程中涉及的牛血清白蛋白(BSA)和PBS缓冲液则不能引起石英晶体芯片谐振频率的明显改变。因此压电免疫传感器很有潜力作为一种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的检测工具应用于临床实践中鉴别周围神经性质。在人工反射弧重建的方法上,为了避免硬膜内神经移植术中脊柱后方骨性结构的过多破坏、术后脑脊液漏及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等手术弊端,我们探讨在硬膜外进行神经吻合的可能性。实验中,我们利用10只beagle犬进行腰骶部解剖测量,观察椎管内、硬膜外段脊神经根的解剖学特点,测量L6-骶3节段椎管内、硬膜腔外的脊神经根长度和上位神经根硬膜囊出口至骶2或骶3脊神经根硬膜囊出口处的距离,并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计算L6-骶3脊神经前根中神经纤维和运动神经纤维的数量。结果显示,椎管内、硬膜外段脊神经在后根膨大神经节之前是可以在显微镜下分离和鉴别的,且通常脊神经前根走行在相应脊神经后根的腹侧;比较椎管内、硬膜外段脊神经的长度与上位脊神经硬膜囊出口至骶2或骶3硬膜囊出口处的距离,我们发现骶1前根和部分腰7前根可以与骶2前根行无张力吻合,腰6前根及部分腰7前根需借助桥接神经与骶2前根行无张力吻合;神经纤维和运动神经纤维数量都是从腰6至骶3递减,故而行腰6~骶1脊神经根与骶2或骶3脊神经根吻合时,供支的神经纤维数量能够满足神经移植的要求。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我们在硬膜外利用骶1前根与骶2前根吻合,保留完整的骶1、骶2后根,建立“躯体神经-脊髓中枢-膀胱”人工反射弧beagle犬模型16只,饲养12个月后,在腰1-腰2平面横断脊髓,造成圆锥上脊髓损伤模型,继续饲养3个月,期间3只beagle犬死亡,存活13只。二次手术时由于瘢痕粘连原因,分离骶1——骶2前根吻合口时,3只beagle犬未能分离出吻合的神经,另外发现有2只beagle犬骶1——骶2前根吻合处未能愈合,最终8只beagle犬模型获得满意结果,在脊髓横断前刺激对照侧的骶2脊神经后根,膀胱逼尿肌压平均为30.75±4.86cmH2O,膀胱顺应性平均为29.5±7.25ml/cmH20,残余尿量平均为46.62±9.79ml。在实验侧骶1——骶2脊神经前根吻合12个月后,脊髓横断之前,电刺激实验侧骶1脊神经后根,膀胱逼尿肌压平均为21.75±4.69cmH2O,膀胱顺应性平均为22.43±6.68ml/cmmH2O,残余尿量平均为51.56±13.02ml;而在脊髓横断3个月后,同样的电刺激实验侧骶1脊神经后根时,膀胱逼尿肌压平均为20.5±4.63cmH2O,膀胱顺应性平均为21.81±3.35ml/cmH2O,残余尿量平均为67.12±19.30ml。以上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与实验前的对照侧相比,在硬膜囊外骶1—骶2脊神经前根移位建立的人工排尿反射弧的相关实验参数膀胱逼尿肌压、膀胱顺应性及残余尿量虽然不及正常对照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结果显示膀胱功能均有所改善。

刘丹丹[2](2016)在《逼尿肌收缩强度(WF)在评估逼尿肌收缩功能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逼尿肌收缩强度WF与膀胱出口梗阻患者剩余尿关系的临床研究目的:分析逼尿肌收缩强度-膀胱容量图(WF图)的特征,比较不同逼尿肌收缩强度剩余尿的差异,探讨逼尿肌收缩强度在评估逼尿肌收缩功能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协和医院尿动力学室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尿动力学资料,共455例,年龄18-87岁,平均57+17.9岁,收集最大尿流率、剩余尿PVR、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Pdet Qmax、瓦特因子WF等参数。分析WF图,总结WF图特征。以最大逼尿肌收缩强度WFmax 7 W/m2为界将有剩余尿者分为两组,A组WFmax>7 W/m2,B组WFmax≤7 W/m2,t检验比较两组剩余尿的差异。再以最大逼尿肌收缩强度WFmax10.85 W/m2为界将有剩余尿者分为两组,C组WFmax>10.85 W/m2,D组WFmax≤10.85 W/m2,t检验比较两组剩余尿的差异。结果:本组455例,均为男性,年龄18-87岁,平均57+17.9岁。WF图分三种类型,(1)正常WF图,WF快速增加,然后缓慢上升,排尿终止前出现一个峰值,曲线终止于Y轴,可有效排空,无剩余尿,共30例,平均WFmax(10.72±7.03)W/m2;(2)WF异常增高,WF快速达到峰值,然后迅速下降,不能完全排空,共349例;(3)WF始终较低,不能完全排空,共76例。(见图2、图3和图4)以WFmax 7 W/m2为界分组,A组(WFmax>7 W/m2),PVR 91.93±116.87ml;B组(WFmax≤7 W/m2),PVR 135.78±129.0ml,t检验两组剩余尿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以WFmax 10.85 W/m2为界分组,C组(WFmax>10.85 W/m2),PVR 87.6±104.3ml;D组(WFmax≤10.85 W/m2),PVR 110.38±131.7ml,t检验两组剩余尿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见表1)结论:通过对WF图特征和剩余尿的分析,我们发现无论以WFmax≤7 W/m2还是WFmax≤10.85 W/m2为界分组,两组均有剩余尿,且两组剩余尿有显着性差异。随着WFmax值的降低,剩余尿增多,提示逼尿肌功能受损较重,临床医生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第二部分逼尿肌收缩强度WF与膀胱出口梗阻程度关系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逼尿肌收缩强度(瓦特因子,WF)与膀胱出口梗阻BOO程度之间的关系,探讨逼尿肌收缩强度在膀胱出口梗阻患者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协和医院尿动力学室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尿动力学资料,共455例,年龄18-87岁,平均57+17.9岁,收集最大尿流率、剩余尿PVR、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Pdet Qmax、瓦特因子WF、Schaefer图梗阻程度、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OOI=Pdet Qmax–2Qmax)等参数。按照Lin PURR中Schaefer图梗阻程度将患者分为0级、I级、II级、III级、IV级、V级、VI级七组,应用多个独立样本的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分析上述尿动力学参数与膀胱出口梗阻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455例,均为男性,年龄18-87岁,平均57+17.9岁。Schaefer列线图梗阻0级34例,I级102例,II级87例,III级62例,IV级67例,V级57例,VI级46例。其中无梗阻(0-I级)者136例(29.9%),有梗阻(II-VI级)者319例(70.1%)。最大尿流率Qmax从0级至VI级梗阻分别为16.32ml/s、13.08ml/s、11.86ml/s、8.96ml/s、7.22ml/s、5.53ml/s、4.89ml/s(P<0.05)。剩余尿PVR从0级至VI级梗阻分别为38.79ml、52.39ml、72.7ml、86.77ml、117.51ml、127.49ml、155.52ml(P<0.05)。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Pdet Qmax从0级至VI级梗阻分别为22.47cm H2O、33.44cm H2O、45.59cm H2O、57.65cm H2O、75.12cm H2O、97.33cm H2O、141.22cm H2O(P<0.05)。WFmax从0级至VI级梗阻分别为8.19 W/m2、9.08 W/m2、10.74 W/m2、11.52 W/m2、12.46 W/m2、13.69 W/m2、16.36 W/m2(P<0.05)。BOOI从0级至VI级梗阻分别为-10.18、7.28、22.02、39.73、60.67、86.28、131.43(P<0.05)。(见表3)结论:随着膀胱出口梗阻程度的增加,最大尿流率降低,剩余尿PVR、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Pdet Qmax、瓦特因子WF和膀胱出口梗阻指数BOOI逐渐增加。当下尿路存在梗阻时,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力可能会代偿性的增加,临床工作中判断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时,需要结合梗阻程度综合判断。

仝墨泽,陈成,乔九玉[3](2014)在《经尿道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高顺应性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尿道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高顺应性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尿道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的24例高顺应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其疗效。结果术后3个月开始随访至2014年2月,24例患者术后20例排尿通畅,残余尿减少到50 mL以下或者残余尿较术前减少>50%。术前12例伴有双肾积水,其中6例肾功能不全,术后6例肾积水基本恢复正常,4例明显好转,总体优良率83.3%。术后5年内随访,总体优良率70.8%。结论经尿道内括约切断术治疗高顺应性神经源性膀胱效果明显,且具有创伤小、易于开展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原艳丽[4](2011)在《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远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神经源性膀胱是指由于中枢性或外周性神经病变导致膀胱、尿道功能失常,产生排尿障碍的一类疾病。此疾病在小儿泌尿外科发病率较高,主要病因是先天性脊髓发育不良,包括脊髓脊膜膨出、脂肪脊膜膨出、骶椎发育不良、脊髓纵裂、神经肠囊肿和脊髓栓系综合征等疾病,也可见于盆腔肿瘤或骶尾部畸胎瘤手术引起的盆腔神经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至今尚无一种简便、统一的方法,常需进行综合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差、膀胱容量低和顺应性差的神经源性膀胱患儿,目前多数学者选择膀胱扩大术。这种手术可以改善膀胱作为一个低压容器的功能,从而保护肾脏,完成控制排尿。由于选用扩大膀胱的组织及手术方式不同,术后疗效不尽一致,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别也较大。本研究通过对行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后神经源性膀胱患儿的长期随访观察,评估这种手术的远期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应用去黏膜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儿32例,男23例,女9例,8例术前合并有双肾输尿管积水,3例单侧膀胱输尿管反流,26例盆底肌松弛。随访5-12年,对比手术前后主观症状(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简表,ICI-Q-SF)、尿流动力学检查、泌尿系超声及逆行膀胱造影,评价术后疗效。术后所有患儿定期复查电解质、肾功能及泌尿系超声,监测并发症。[结果]随访结束后26例(81.25%)临床症状好转或痊愈,6例(18.75%)无明显改善。手术前后ICI-Q-SF|司卷评分分别为(18.1±1.0)分,(7.8±2.5)分,t=14.688,P=0.000,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尿流动力学检查平均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顺应性、充盈末逼尿肌压分别为(0.134±0.058)L、(0.037±0.014)L·kPa-1、(4.861±2.283)kPa。术后最大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较术前明显增加,分别为(0.257±0.054)L,(0.103±0.032)L·kPa-1。充盈末逼尿肌压较术前降低,平均为(2.401±0.794)kPa。术后电解质、肾功能均正常。2例膀胱输尿管反流消失,1例无明显改变;26例术前盆底肌松弛患儿术后逆行膀胱造影显示膀胱颈口均高于双侧闭孔连线。远期并发症5例:4例症状性泌尿系感染,1例膀胱结石。[结论]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儿并发症少,远期疗效比较理想。术后所有患儿都应定期随访,尤其是对于术后效果不佳的患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

彭国辉,王东生,梁化东,杜玉香,张跃利,王科丞,车广欣,卜铁方,王大镛,司慧彬[5](2001)在《改良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治疗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原性膀胱(附9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为了提高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原性膀胱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 9例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采用改良膀胱腹直肌间置手术。手术特点为将腹直肌外侧 1/ 2肌瓣与后鞘交叉缝合 ,使膀胱真正置于腹直肌之间 ,以加强膀胱排尿功能。结果 术后患者排尿情况明显改善 ,并发症少 ,随访 6~ 36个月 ,疗效满意。结论 改良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是一种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疗效显着的方法。

二、改良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治疗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原性膀胱(附9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良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治疗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原性膀胱(附9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压电免疫传感器快速鉴别脊神经前后根再行硬膜外精确吻合重建人工反射弧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利用压电免疫传感器术中快速鉴别脊神经根前根与后根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硬膜外脊神经根移位重建犬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解剖学研究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硬膜外脊神经根移位建立人工排尿反射弧的研究:Beagle犬动物模型建立与疗效观察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英文对照及缩略词表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致谢

(2)逼尿肌收缩强度(WF)在评估逼尿肌收缩功能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逼尿肌收缩强度WF与BOO患者剩余尿关系的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逼尿肌收缩强度WF与膀胱出口梗阻程度关系的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经尿道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高顺应性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手术效果判定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远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附图
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简表(ICI-Q-SF)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四、改良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治疗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原性膀胱(附9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压电免疫传感器快速鉴别脊神经前后根再行硬膜外精确吻合重建人工反射弧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D]. 唐健. 南京医科大学, 2016(05)
  • [2]逼尿肌收缩强度(WF)在评估逼尿肌收缩功能中的应用研究[D]. 刘丹丹.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 [3]经尿道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高顺应性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分析[J]. 仝墨泽,陈成,乔九玉. 安徽医学, 2014(08)
  • [4]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远期疗效观察[D]. 原艳丽. 郑州大学, 2011(04)
  • [5]改良膀胱腹直肌间置术治疗逼尿肌无反射型神经原性膀胱(附9例报告)[J]. 彭国辉,王东生,梁化东,杜玉香,张跃利,王科丞,车广欣,卜铁方,王大镛,司慧彬. 黑龙江医学, 2001(01)

标签:;  ;  ;  ;  

改良腹直肌内插术治疗逼尿肌非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附9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