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死亡意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意境,日剧,主题,台湾,生与死,人格,圆满。
死亡意境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梅[1](2015)在《英语爱情与死亡主题诗歌意境与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研究英语爱情与死亡主题诗歌意境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英语爱情诗歌意境丰富多彩,严肃、赞美同时也不乏奔放艳情,同时也可能极度罪恶而不自觉。死亡诗歌同样意境多变,美丽、豁达同时勇敢开朗,甚至敢于与死神一战且抱必胜之心。汉译诗歌为再现这些意境,创造性地模仿了原文的韵律与节奏,同时在选词上大胆创新,为中国新诗歌的发展提供了灵感源泉。(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王李云[2](2014)在《《安娜贝尔·李》:爱情、死亡与唯美意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19世纪上半叶一位创作理念与文风都独树一帜的着名作家。许多读者是通过其充满恐怖、怪诞与神秘色彩的哥特式小说认识和了解爱伦·坡的。《厄舍屋的倒塌》《红死魔的面具》以及《黑猫》等,一直是评论界所热议和备受读者青睐的经典佳作。这些小说都曾经被多次改编为各种艺术形式,经久而不衰。在浪漫主义文学盛行的这个年代,读者却从爱伦·坡的这些作品中看不到诗意的生活、浪漫的爱(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4年35期)
马立[3](2012)在《日本电视剧中的死亡意境与审美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死亡的思考与死亡之美的探究一直以来都是日本影视作品中的一大特色。日剧中对死亡美的追求,在继承了电影艺术中的众多美学元素之后,又融合了自身的语言特性,在对死亡意境的营造、死亡意象的建构与审"丑"观美的表达模式上,表现出了符合民族审美倾向且具有当代美学情趣的审美意识。(本文来源于《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李国磊[4](2009)在《死亡之美——白先勇小说死亡意境的营造》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先勇在小说中特别钟情于死亡的书写,但并非纯客观的无情的展示,而是怀着巨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以悲悯的情怀对死亡进行艺术建构,并由死亡现象升腾出一种死亡意境,展现出死亡的艺术张力与审美魅力。文章从其小说中死亡意境的营造来解读他对死亡的书写与言说,通过悲剧与感伤主义的渲染、恐怖与自然主义的呈现、玄学与神秘主义的交织叁部分,品味白先勇化丑为美、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魅力,以及他开拓的中西结合的死亡意境的审美空间。(本文来源于《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期刊2009年02期)
施津菊[5](2003)在《历史视野中的死亡叙事——十七年文学宏大叙事中的死亡话语及其审美意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七年文学宏大叙事的小说创作 ,贯穿着当时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史观 ,体现在文本中的死亡事件及其思想意义与审美意境 ,均是从历史应有的高度、深度和广度表现历史固有的广阔性。所以 ,阶级压迫下的苦难之死与反抗的复仇是在历史意识观照下的叙事策略 ;“为人民利益而死”成为重构历史记忆和确立社会认同所必须的意义赋予 ;视死如归则是理想化叙述历史情景的崇高意境(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4期)
施津菊[6](2003)在《毕淑敏文本中死亡意境的美学追求与文化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毕淑敏通过对各种死亡意象的叙述向我们呈现了 :一、有价值死亡 ;二、无价值死亡 ;叁、审美死亡。在这诸多的死亡意境中 ,叙述者力图剥去包围着死亡的有关不健康的文化与习俗形式 ,既真切地呈现死亡 ,又审美地超越地建构死亡。创造自然健康又富有诗意的死亡及其文化 ,是毕淑敏文本最高的美学追求 ,也是她对当代文坛最有益的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03年02期)
唐祖敏[7](2003)在《屈赋死亡意境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屈赋死亡意境的构建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关于死亡的描述 ,包括诗人自己的死亡 (自杀 )、历史人物的死亡及用隐喻手法表现的死亡 ,二是对于死亡超越———“梦幻神游”的描写 ;前者属“写境”、“无我之境” ,后者属于“造境”、“有我之境”。屈赋死亡意境是诗人死亡观的艺术体现 ,是诗人为“美政”而死这种人格境界的艺术转化。(本文来源于《娄底师专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林双泉[8](2002)在《生与死的对抗》一文中研究指出《野草》包含了鲁迅全部的人生哲学,生与死几乎是贯穿着《野草》的中心线索,《野草》中,展现出了十分浓厚的死亡意境。本文对于《野草》的死亡意境研究着重在于探讨艺术文本如何构建死亡意境,主要运用意识还原、心理体验、心理分析等方法对死亡意境的审美创造做出一些描述、分析和阐释,目的在于揭示作者在面临心理绝境时的剧烈内心冲突以及作者在生与死的对抗中如何更完整、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从而达到个体人格的重建与道德价值的重估。(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2-04-01)
张文奕[9](2000)在《浅谈《还乡》中的黑色与死亡意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围绕《还乡》中的黑色与死亡意境在象征包含善与恶对立和统一的爱敦荒原、在刻画小说悲剧性人物形象及承担小说叙事结构功能叁方面多角度展开论述 ,从而说明它在深化、渲染、烘托《还乡》悲剧主题方面起着无可比拟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2期)
死亡意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19世纪上半叶一位创作理念与文风都独树一帜的着名作家。许多读者是通过其充满恐怖、怪诞与神秘色彩的哥特式小说认识和了解爱伦·坡的。《厄舍屋的倒塌》《红死魔的面具》以及《黑猫》等,一直是评论界所热议和备受读者青睐的经典佳作。这些小说都曾经被多次改编为各种艺术形式,经久而不衰。在浪漫主义文学盛行的这个年代,读者却从爱伦·坡的这些作品中看不到诗意的生活、浪漫的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死亡意境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梅.英语爱情与死亡主题诗歌意境与翻译[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
[2].王李云.《安娜贝尔·李》:爱情、死亡与唯美意境[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
[3].马立.日本电视剧中的死亡意境与审美建构[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4].李国磊.死亡之美——白先勇小说死亡意境的营造[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
[5].施津菊.历史视野中的死亡叙事——十七年文学宏大叙事中的死亡话语及其审美意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6].施津菊.毕淑敏文本中死亡意境的美学追求与文化建构[J].中国文学研究.2003
[7].唐祖敏.屈赋死亡意境透析[J].娄底师专学报.2003
[8].林双泉.生与死的对抗[D].福建师范大学.2002
[9].张文奕.浅谈《还乡》中的黑色与死亡意境[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