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特性论文_马翾,张洋子,许文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核酸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核酸,光谱,荧光,细小,基因,吸收光谱,特性。

核酸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马翾,张洋子,许文涛[1](2019)在《功能核酸DNA水凝胶的理化特性及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DNA被开发为纳米级的自组装材料以来,凭借其可调节的多功能性、便利的可编程性、精确的分子识别能力、高通用性以及优越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连接了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两大领域。受益于DNA纳米材料的结构特性,以功能核酸作为构建单元,经交联、自组装形成的功能核酸DNA水凝胶已成为新型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此,对功能核酸DNA水凝胶所具有的主要理化特性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综述了近年来功能核酸DNA水凝胶在药物递送与靶向治疗、生物传感、叁维组织构建等生物医学、分子检测及环境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进展。最后,从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角度总结了在设计与搭建功能核酸DNA水凝胶时应考虑的关键点和方向,以期助力DNA水凝胶在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王立林,赵锦,许晓绚,周龙,赵方[2](2018)在《一例早期治疗HIV窗口期献血者核酸筛查及血清学特性追踪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追踪分析1例早期治疗HIV窗口期献血者核酸筛查及血清学特性。方法 HIV窗口期献血者在10次追踪过程中进行早期治疗,补充进口、国产HIV抗体ELISA检测,HIV RNA单人份、多人份混样核酸检测,HIV病毒载量检测,蛋白免疫印迹确证试验,对各种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献血者确定高危行为14 d后献血,进口、国产HIV抗体ELISA检测阴性,进口单人份HIV RNA核酸检测反应性(S/CO=10.60),HIV核酸鉴别试验阳性(S/CO=20.52),6人份混样HIV RNA核酸检测阳性(CT=35.6),12人份混样HIV RNA核酸检测阴性,病毒载量5.62×10~1copies/mL,蛋白免疫印迹确证试验阴性;感染后23 d第2次追踪,病毒载量2.01×10~5copies/mL,进口HIV抗体ELISA检测转阳(S/CO=1.73);感染后45 d第3次追踪,病毒载量9.52×10~4copies/mL,国产HIV抗体ELISA检测转阳(S/CO=1.65),蛋白免疫印迹确证试验由阴性转为不确定(带型为p24,gp160);感染后53d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感染后59 d第4次追踪,病毒载量2.50×10~3copies/mL,蛋白免疫印迹确证试验不确定(带型为p24,gp160),其余检测项目持续阳性;感染后114d第6次追踪,病毒载量转为检出限以下,蛋白免疫印迹确证试验不确定带型转为(带型为p24,p17,gp160);感染后158 d第7次追踪,单人份核酸检测转为阴性,病毒载量持续无检出。结论单人份核酸检测对早期发现HIV窗口期感染更为灵敏,早期治疗后,HIV病毒可降至核酸检测下限,抗体筛查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Zeng,Zhe,Deng,Feng,Shi,Ke[3](2018)在《抗病毒新靶点:冠状病毒nsp9二聚体形态增强其核酸结合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如何对猪场疫病进行有效防控进而净化疫病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近年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作为再现的一种α冠状病毒,能够造成仔猪高死亡率、高度接触性的肠道传染病,给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危害。此外,2014年新发猪δ冠状病毒(PDCoV)在美国、加拿大、中国和泰国等国家相继被检出,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感染仔猪产生严重的水样腹泻和呕吐,给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曾哲[4](2018)在《冠状病毒nsp9二聚体形成及其核酸结合特性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冠状病毒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2010年以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随后PEDV变异株引起的猪流行性腹泻在我国持续发生,然而截止目前我国湖北地区的PEDV变异情况和流行病学尚未完全阐明,同时新出现的猪δ冠状病毒(Porcinedeltacoronavirus,PDCo V)与PEDV共同感染的情况时常发生。深入研究冠状病毒的复制机制对疫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冠状病毒非结构蛋白9(nsp9)是病毒复制复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病毒RNA的结合,对病毒复制起到重要作用,是抗病毒药物的潜在靶点。本文首先对2016年湖北省PEDV的流行病学情况进行了研究,然后以PDCo V为模型,对nsp9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对省内34家猪场收集的172份各类样品,系统分析了PEDV S基因的遗传演变规律,阐明了2016年湖北省PEDV的分子流行病学情况。首先针对PEDV nucleocapsid(N)基因进行了检测,74份样品确定为PEDV阳性,随后对所有阳性样品的spike(S)基因全长进行了测序,通过序列分析获得了21种有不同氨基酸序列的S基因。据此分析得到湖北省内的PEDV基因型具有多样性,除了经典的I型和II型,同时还存在INDEL型。此外,在本研究中的所有S基因序列上还发现了58个氨基酸突变位点,其中44个位于S1基因,14个位于S2基因。结果表明多种基因型PEDV毒株共存和病毒快速变异的情况是导致我省猪流行性腹泻疫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我省复杂的PEDV分子流行病学情况是对评估传统PEDV疫苗保护力的挑战,迫切需要研发新的疫苗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变异毒株,并制定系统的防控措施,才能更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地方性的PEDV引发的疫情。2.解析了PDCo V nsp9的晶体结构和进行了PDCo V nsp9的生化功能研究,阐明了冠状病毒nsp9二聚体形成和核酸结合的分子机制。在表达纯化了PDCo V nsp9蛋白后,筛选获得高分辨率的蛋白晶体,并解析了其叁维结构。PDCo Vnsp9单体由1个α-helix和7个β-strand组成。发现PDCo Vnsp9氨基端的电子云密度比其它冠状病毒nsp9的更清晰,并参与了二聚体形成,我们将氨基端这个区域命名为N-finger。通过对二聚体界面的分析发现,N-finger上的Leu4和Arg7分别与Arg70和Ser103形成了两个氢键,同时在α-helix的疏水性相互作用下共同形成二聚体。通过分子体积排除色谱法(Size-exclusion chromatography,SEC)和分析型超速离心(Analytical Ultracentrifuge,AUC)实验证实了当PDCo V nsp9缺失N-finger时,其突变蛋白在溶液中完全成为单体。如果同时对N-finger上的Leu4、Leu6、Arg7和Asn8同时突变,突变蛋白在溶液中的单体形式含量上升。在与核酸结合的分子机制上,首先验证了α-helix上的Gly对核酸的亲和力也有很大的影响,这一特点与其它冠状病毒nsp9是一致的。在针对N-finger的进一步研究中,通过凝胶迁移阻滞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和微量热泳动(Microscale thermophoresis,MST)实验揭示了当PDCo Vnsp9缺少N-finger时,结合核酸的能力下降。并进一步发现当对N-finger上Arg7突变后,核酸的亲和力也会减小。结合以上研究,我们首次发现N-finger在PDCo Vnsp9的二聚体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N-finger也影响PDCo Vnsp9的核酸结合能力。冠状病毒nsp9二聚体与核酸的亲和力高于单体更有利于发挥其生物学功能并帮助病毒复制。综上所述,系统分析了2016年湖北省的PEDV的分子流行病学情况,揭示了PEDV S基因的遗传演变规律,为流行性腹泻疫苗的防控提供了指导;解析了PDCo V nsp9的晶体结构,阐明了冠状病毒nsp9的二聚体形成机制和核酸结合特性,揭示冠状病毒的复制机理和为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李小坤[5](2018)在《基于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选育的高核酸酿酒酵母及其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糖核酸不仅在基因的转录表达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参与着细胞的许多生理功能。核糖核酸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医药保健以及畜牧养殖业上。酵母细胞中RNA含量普遍都高于其他微生物,且酵母细胞中RNA含量比DNA含量高得多,容易提取得到品质非常优良的RNA,且酵母生长繁殖快可以大规模培养,对培养基的要求极低。ARTP诱变育种技术目前已经成功地对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酵母、微藻等在内的近60种微生物进行了诱变处理。ARTP诱变育种仪突变性能优越,可引发种类丰富的DNA损伤,最终获得大容量突变库。通过ATRP诱变技术进行高核酸酿酒酵母选育,快速获得细胞生物量以及RNA含量大幅度提高且性能优良及遗传稳定的正突变株,以期解决我国现存的高核酸酵母细胞生物量和RNA产量不太高两大关键问题,降低高核酸酵母产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食品工业、医药保健和养殖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本研究以从环境中筛选得到的酿酒酵母Y17作为出发菌株,分离得到RNA含量较高的单倍体菌株并对其进行连续3次ARTP诱变,利用氯化钾敏感筛选得到RNA含量大幅度提高的诱变菌株Y17aM3-12,然后对Y17aM3-12进行26S rDNA鉴定、生理生化特性以及传代稳定性分析,最后进行发酵培养优化。研究结果如下:Y17于麦氏培养基中诱导产孢第7天时产孢率为32%,分离得到4株Y17 a型单倍体,3株Y17α型单倍体并测定RNA含量,得到RNA含量最高为90 mg-RNA/g-DCW的a型单倍体并作为出发菌株进行ARTP诱变育种。经过连续3次ARTP诱变,最终得到一株RNA含量为112 mg-RNA/g-DCW,比原始出发菌株Y17高39%的诱变菌株Y17aM3-12。对Y17aM3-12进行了26S rDNA鉴定,将测得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26S rDNA序列与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NL9-9同源性达100%。Y17aM3-12的形态特征、糖类发酵、碳源同化以及氮源同化能力均与原始出发菌株Y17相似且与菌种鉴定手册中酿酒酵母的结果一致。Y17aM3-12葡萄糖耐受浓度为10%,KCl耐受浓度为160 g/L,在酸性条件pH5.5时生长最好。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最佳接种量为10%,最佳pH为5.5,最佳温度为26℃;最佳碳源为糖蜜,最佳氮源为蛋白胨,最佳磷源为磷酸。通过正交试验最终综合确定了最佳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组合为接种量5%、培养温度30℃、培养基初始pH5.0、糖蜜10%、蛋白胨2%、磷酸1.0 mL/L。通过对Y17aM3-12进行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优化,最终Y17aM3-12生长OD_(600)由14提高至23,提高了64%;RNA含量由112 mg-RNA/g-DCW提高至142 mg-RNA/g-DCW,提高了26%。(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4-12)

Shoaib,Iqbal[6](2018)在《脂质辅助的聚合物纳米颗粒表面化学特性对核酸药物递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基因疗法在癌症、炎症和其他疾病中的广泛应用,一度认为基因疗法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临床上涌现出大量具有治疗效果的治疗方案。随着纳米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基于材料的基因递送纳米载体。然而,基因治疗的成功受到转运障碍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关于基因递送载体的表面化学特性在生物学性能中影响的全面研究。在本论文中,我们重点研究了脂质辅助的聚合物纳米颗粒表面脂质结构对核酸药物递送的影响。主要内容和结论分为两部分:1.已成功设计并使用纳米颗粒药物递送载体以口服方式递送小干扰RNA(siRNA)用于治疗炎性病症。在本研究工作中,我们利用表面具有胺基团的合成脂质制备脂质相关的聚(乙二醇)-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EG5K-b-PLGA10K)纳米颗粒(NPs)。纳米载体是通过双重乳液法制备,并且它们的表面电荷可以通过琥珀酰化反应很好的控制和调节,以产生具有不同表面电荷的纳米颗粒,同时保持它们的尺寸和组成。根据它们的表面电荷将制备的NP称为胺化(ANP)、普通(PNP)或羧化(CNP)纳米颗粒。所有NP均表现出期望的结构稳定性和siRNA完整性。ANPs能够影响RAW 264.7细胞摄取和沉默效率。体内研究显示ANP在发炎的结肠组织中有显着的积聚量,并降低TNF-α分泌和mRNA表达水平,同时在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小鼠模型中维持结肠组织正常。这项工作描述了 一种方法来修饰包封siRNA聚合物纳米粒子的表面电荷,并阐述表面电荷对用于局部炎性疾病口服递送siRNA的影响。2.基于脂质的纳米载体是非病毒基因递送的主要策略之一。脂质的掺入并未影响纳米载体有效的封装,细胞质递送和内体逃逸。然而,它们表现出较低的转染效率、毒性和不稳定性。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制备脂质库用于合成脂质辅助纳米粒子。该脂质库包括两类脂质,即胆固醇和烷基链基脂质。论文合成了具有不同链接基团(酰胺,酯)和阳离子头基(脂肪族,芳香族)的基于胆固醇的脂质并进行了表征(1H NMR和ESI-MS)。论文还制备了微流控装置以实施纳米颗粒的尺寸控制和单分散合成。此装置能够将亲水性核酸有效包埋在纳米载体核内,而不需要像之前的方法加入乳化剂、稳定剂和繁琐的纯化程序。纳米粒子的尺寸,电势和回收率都得到很好的表征。(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4-01)

林凡[7](2018)在《大环化合物与核酸特性结构的识别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多具有π电子共轭的大环化合物参与人体内与核酸相关的多种生物学过程,研究大环化合物与核酸特性结构的相互识别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因此,本文选用大环化合物金丝桃素(Hyp)、卟啉衍生物(POH3)作为荧光探针分子,以G-四链体(G4)、脱碱基位点DNA(APDNA)为研究对象。根据大环化合物与核酸特性结构的结合,我们分别研发出了基于Hyp选择性结合G4的荧光Ba~(2+)传感器及高选择性的荧光SNP分析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非传统结构的DNA实现金丝桃素(Hyp)聚集/分散的转变并且作为荧光Ba~(2+)传感器大环化合物作为荧光探针,可以应用于识别蛋白质/核酸的折迭、可视化疾病诊断等领域,从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类探针分子普遍具有聚集诱导的发光或聚集导致的淬灭性质,但是找到一种低浓度下可团聚,基于与核酸特性结构结合由非荧光团向荧光团转变的探针分子是迫切需要的。我们发现金丝桃素具有这种特性并且能够与非传统结构的核酸选择性结合。并且在低浓度的Hyp及选择性结合G4的基础上开发出高选择性的荧光Ba~(2+)传感器。具有合适的序列且折迭的G4结构能够使非荧光的Hyp聚集分散成红色的发光体,而单链及全匹配的双链DNA则无法实现有效分散。作为分散诱导的荧光团,Hyp并不是与G-四分体中的G碱基堆迭产生红色的单体发光。而对于含脱碱基位点的双链DNA,通过激发态电子转移,Hyp与G碱基的堆迭作用对其荧光造成淬灭。这种分散诱导的荧光行为可以在低浓度Hyp下进行,并且在选择性结合G4的基础上研发出荧光Ba~(2+)传感器。2.质子异构化探针用于高选择DNA分析点突变在疾病发生方面的重要性使单核苷酸多态性的识别受到大量关注。从多种核昔酸链中特异性识别单一的目标链的大环化合物是广泛需求的。在这里,我们合成出了双功能化的叁羟基卟啉(POH3),分别以POH3中叁羟基苯基取代、四吡咯大环作为识别单元(RU)及荧光信号单元(SU),SU与RU之间彼此隔离但能够发生质子互变异构。我们发现适当的碱性pH有利于POH3形成非荧光的醌型(O-NH),APDNA对位的胞嘧啶碱基与O-NH构型的RU以氢键全匹配的形式进行结合,通过质子异构化过程从而打开SU的荧光。然而AP DNA对位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均无法实现上述过程,从而展示出高选择性的SNP分析。只有RU嵌入到脱碱基空腔中,而SU并不直接与AP位点相互作用。此外,我们还使用其它类型的羟基取代卟啉来探究POH3中所起到的中对位羟基对实现这种选择性SNP所起到的作用。以前研发的探针很少能够实现这种高选择性SNP识别。(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8-03-11)

梁昌能,张杰,徐文,丁岚,钱伟[8](2018)在《具不同碱基数单链核酸的光致发光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标准光荧光方法,在不加入探针或荧光、磷光染料的情况下,测量了具有56个和29个碱基的两种核酸单链样品的光致发光特性;该方法不会对样品造成破坏或污染。结果表明:当激发波长在310~410nm之间时,能够在410~480nm波长区间观测到样品明显的发光峰;两种样品的发光峰随着抽运波长的红移而红移,且发光峰的强度随激发波长的增加而先增强后减弱;具有两种不同碱基数和序列的核酸样品由于具有不同的电子能级结构而显示出了不同的光致发光特性,原理上可以用于甄别两种不同的核酸材料,有助于单链核酸样品的无损、无标记检测和鉴别。(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8年03期)

贾俊婷[9](2017)在《血源性人细小病毒核酸检测体系建立与人细小病毒B19分子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血液制品的病毒安全性一直是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输血传播病毒筛查技术以及病毒灭活/去除技术的发展应用,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等对血液制品安全的威胁已极大降低。人细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B19病毒)和人细小病毒4(human parvovirus4,PARV4)成为了新的威胁血液制品安全性的病原体,近年来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降低B19病毒经血液制品传播的潜在风险,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均采取了一系列监控措施,建议/要求在血液制品生产过程中使用B19病毒核酸扩增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chnology,NAT)作为在线控制措施,保证用于血液制品生产的混合原料血浆中B19病毒载量不高于104 IU/m L。PARV4因其生物学特性、理化特性等与B19病毒高度相似而引起关注,其也有可能通过血液制品输注途径传播,但国外尚未制定相关监控措施及标准。我国目前对于原料血浆中细小病毒的监控尚无任何相关文件和技术指导原则,对于献血/献浆人群中细小病毒的携带情况以及原料血浆中的污染状况缺乏足够的基础性数据,也没有对国内现有毒株特性进行系统分析。根据以上研究背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本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人细小病毒B19通用核酸检测体系中竞争性内标的优化与评价在前期建立的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fluorescence-based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的B19病毒通用核酸检测体系基础上,对竞争性内标的构建方法进行优化。将竞争性内标的扩增片段克隆到M13mp18噬菌体载体中,转染XL1-Blue感受态细胞获得了噬菌体蛋白包裹单链DNA的竞争性噬菌体内标M13mp18-IC,并确定了该内标在血浆样品中的最佳添加浓度为10 copies/μL。最后对添加内标的B19病毒检测体系分别进行了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和准确性评价。结果显示,B19病毒通用核酸检测体系的定量下限可达10 copies/μL,即可对病毒载量低至492 IU/mL的血浆中B19病毒核酸进行准确定量;与其他经血传播病毒均无交叉反应;5×107~5×101 copies/μL浓度范围内,B19病毒参考品质粒在批内和批间重复实验中各浓度质粒的Cq值变异系数均小于2%,批内和批间实验中,各浓度B19病毒参考品质粒的拷贝数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8.60%和9.17%;1×108~1×104 copies/μL浓度范围内,B19病毒通用核酸检测体系具有高度准确性(斜率=1.005)。本研究建立的B19病毒通用核酸检测体系,既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和准确性,又可有效的避免因核酸提取和/或抑制物存在等所导致的假阴性检测结果,可用于将来对血液制品生产用混合原料血浆的B19病毒NAT筛查,对于保障我国血液制品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此检测体系还可应用于B19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为下一步B19病毒诊断试剂盒的研发奠定了基础。(2)人细小病毒B19-人细小病毒4双重核酸检测体系的建立与评价首先分别合成B19病毒、PARV4的通用检测引物与探针,根据辅助噬菌体M13K07序列设计和合成非竞争性内标的检测引物与探针,并合成或构建B19病毒、PARV4和非竞争性内标的参考品质粒。然后分别对B19病毒和PARV4的qPCR的退火温度、探针浓度和引物浓度以及反应体系中MgCl2+浓度等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反应体系和条件。确定非竞争性内标在血浆样品中的最佳添加浓度(2.5 copies/μL)后,对双重核酸检测体系分别进行了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评价。结果显示B19病毒和PARV4检测下限均可达5 copies/μL;与其他经血传播病毒均无交叉反应;5×106~5×101 copies/μL浓度范围内,B19病毒和PARV4参考品质粒在批内和批间重复实验中各浓度质粒的Cq值变异系数均小于2%;批内实验中,B19病毒和PARV4各浓度参考品质粒拷贝数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4.74%和5.97%,批间实验中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8.22%和12.29%。本研究建立的B19病毒-PARV4双重核酸检测体系,既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又可有效的避免因核酸提取和/或抑制物存在等所导致的假阴性检测结果。为进行我国献血/献浆人群中B19病毒与PARV4的核酸检测奠定了基础。(3)我国献血/献浆人群中血源性人细小病毒的检测应用本研究建立的B19病毒-PARV4双重核酸检测体系,对我国北京地区和西安地区共计1151份单人份献血员血浆进行B19病毒和PARV4核酸检测。结果显示,共有5份单人份血浆为B19病毒核酸阳性,总阳性率为0.43%,病毒载量为6.80×102~1.38×105 copies/m L;其中西安地区B19病毒DNA阳性率为0.3%(3/1000),北京地区阳性率为1.32%(2/151);而所有血浆均为PARV4核酸阴性。应用本研究建立的B19病毒通用核酸检测体系,对我国叁家不同血液制品企业的共计235份混合原料血浆样品进行了B19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169份(169/235,71.91%)样品存在B19病毒污染,病毒载量为5.18×102~1.05×109IU/m L;其中115份样品(115/169,68.05%)的B19病毒核酸阳性的样品病毒载量高于104 IU/mL。结果表明,本研究中献血人群的B19病毒和PARV4核酸阳性率和病毒载量均较低。但混合原料血浆中B19病毒的污染率和污染程度相对较高,使得血液制品存在传播B19病毒的潜在风险,因此建议我国血液制品企业对原料血浆进行B19病毒NAT筛查,对于保障血液制品的病毒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4)我国献血/浆人群中人细小病毒B19分子特性分析对123份B19病毒核酸阳性血浆样品进行了B19病毒NS1-VP1u区的克隆和测序,与GenBank上的B19病毒参考序列多重比对后,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和重组分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在我国至少有3种亚型(1a、1b和3b)的B19病毒传播,其中1a亚型占主导地位(78/123,63.41%),其次为3b亚型(21/123,17.07%)和1b亚型(12/123,9.76%),没有B19病毒2型的存在。重组分析结果显示,有4个序列为B19病毒1a/3b重组型,5个序列中没有检测到重组信号,可能为B19病毒新的亚型。此外,对部分样品中B19病毒近全长序列进行了克隆与测序,与GenBank上的B19病毒参考序列多重比对后,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共获得6个B19病毒近全长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其均为B19病毒1a亚型。本研究首次发现在我国至少有3种亚型B19病毒(1a、1b和3b)的流行,并首次发现B19病毒1a/3b重组型和可能新基因亚型的存在。有助于了解不同基因型B19病毒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及其进化趋势,对于B19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以及保障输血和血液制品病毒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期刊2017-05-22)

申炳俊[10](2016)在《植物活性成分与人血清白蛋白及核酸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天然植物活性成分所具有的抗肿瘤、抗菌等多种生理活性已逐渐为人所知,其来源丰富、结构多样以及副作用小等特点,引起了多个学科的普遍关注。蛋白质和核酸都是构成生命体重要的生物大分子,血清白蛋白(SA)承担了多种内源和外源性化合物的运载体作用,脱氧核糖核酸(DNA)也是许多抗癌和抗菌药物的主要靶向分子。因此,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具有药理活性的植物成分与生物大分子的超分子作用机制,这对于超分子组装、分子识别、新药设计与开发等领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指导。文中利用多种光谱技术对七种具有抗癌等活性的植物成分与人血清白蛋白(HSA)和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紫檀芪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研究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研究了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紫檀芪(PTE)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HSA的荧光能被紫檀芪静态猝灭,并伴随有非辐射能量转移作用,两者间形成了1:1复合物,其作用距离为1.495 nm,结合常数为1.12×104(298 K)、4.07×104(304 K)和2.45×105 L/mol(310K)。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揭示,紫檀芪分子通过甲氧基与HSA进行结合。热力学数据表明,二者间的作用主要为疏水作用。标记竞争实验指出,紫檀芪优先结合HSA上的位点Ⅲ。叁维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显示,与紫檀芪作用使HSA构象发生变化,导致色氨酸残基周围疏水性降低,但对紫檀芪分子构象影响不大。2.对-香豆酸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研究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对对-香豆酸(p-CA)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香豆酸对HSA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其伴有非辐射能量转移。荧光光谱显示在298、304和310K下,对-香豆酸与HSA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3.41×104、2.09×104和1.38×104 L/mol,结合位点数(n)近似为1。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揭示,对-香豆酸的酚基与HSA有效结合。标记竞争实验指出,对-香豆酸在HSA上的结合位点主要在SiteⅠ。反应过程热力学参数表明,二者间的作用主要为静电引力。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对-香豆酸与HSA间的距离为5.11 nm。同步荧光光谱、叁维荧光光谱显示,p-CA的结合没有导致HSA构象发生明显变化。3.柚皮素、柯里拉京和胡桃醌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研究基于荧光猝灭光谱、紫外吸收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叁维荧光光谱等技术及位点竞争实验,考察了柚皮素(NG)、柯里拉京(Cor)、胡桃醌(Jug)与HSA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被分析分子均对HSA的内源荧光具有猝灭作用,而猝灭机制有所差别;其中柚皮素为静态猝灭伴有非辐射能量转移、柯里拉京为静态猝灭而胡桃醌是动、静态猝灭并伴有非辐射能量转移过程。计算了NG-HSA、Cor-HSA和Jug-HSA体系的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及反应的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以此判断了药物与HSA结合过程的非共价作用方式。位点竞争结果显示,柚皮素分子的结合位点主要是SiteⅡ,柯里拉京和胡桃醌均为SiteⅢ。由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被分析分子与HSA间的结合距离。同步荧光光谱和叁维荧光光谱指出,HSA与叁种植物活性分子结合对其二级结构和构象有所改变但不显着。4.肉桂酸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光谱特性研究在模拟生理条件下,以溴化乙锭(EB)为荧光探针,采用荧光光谱、吸收光谱、共振散射光谱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方法并结合离子强度和熔点实验,对肉桂酸(CA)与小牛胸腺DNA(ctDNA)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肉桂酸与ctDNA作用时吸收光谱产生减色效应,肉桂酸的加入能猝灭EB-ctDNA体系的荧光,其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结合常数为1.63×103(293K)和4.97×103 L/mol(310 K)。共振散射光谱和ctDNA熔点结果指出,肉桂酸可在ctDNA结合处进行聚集,形成了超分子体系,使Tm值升高6℃。热力学参数结果显示,肉桂酸与ctDNA碱基间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揭示,肉桂酸在ctDNA的嵌入位置与碱基A或G相邻,形成了碱基堆积。上述结果均证明,在该实验条件下肉桂酸与ctDNA之间通过嵌入方式进行结合,其过程是熵驱动的自发、吸热过程。5.柯里拉京、胡桃醌和查尔酮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研究在pH7.4 Tris缓冲溶液中,采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共振散射光谱方法,结合离子强度影响、ctDNA熔点实验,对柯里拉京(Cor)、胡桃醌(Jug)和查尔酮(Cha)叁种具有抗癌活性的药物小分子与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叁种被分析分子与ctDNA作用后均出现了减色效应,且能有效地猝灭EB-ctDNA体系的荧光,猝灭方式有所差别,计算了结合常数。共振散射光谱和ctDNA熔点结果指出,叁种化合物均可在ctDNA结合处进行聚集,形成了超分子体系,使Tm值升高5~6℃;叁种分子均以嵌入方式与ctDNA进行结合,其强度为查尔酮>柯里拉京>胡桃醌,离子强度的改变对其结合影响不大。另外,根据热力学参数结果获得了叁种化合物与ctDNA间非共价作用力类型。(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6-10-01)

核酸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追踪分析1例早期治疗HIV窗口期献血者核酸筛查及血清学特性。方法 HIV窗口期献血者在10次追踪过程中进行早期治疗,补充进口、国产HIV抗体ELISA检测,HIV RNA单人份、多人份混样核酸检测,HIV病毒载量检测,蛋白免疫印迹确证试验,对各种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献血者确定高危行为14 d后献血,进口、国产HIV抗体ELISA检测阴性,进口单人份HIV RNA核酸检测反应性(S/CO=10.60),HIV核酸鉴别试验阳性(S/CO=20.52),6人份混样HIV RNA核酸检测阳性(CT=35.6),12人份混样HIV RNA核酸检测阴性,病毒载量5.62×10~1copies/mL,蛋白免疫印迹确证试验阴性;感染后23 d第2次追踪,病毒载量2.01×10~5copies/mL,进口HIV抗体ELISA检测转阳(S/CO=1.73);感染后45 d第3次追踪,病毒载量9.52×10~4copies/mL,国产HIV抗体ELISA检测转阳(S/CO=1.65),蛋白免疫印迹确证试验由阴性转为不确定(带型为p24,gp160);感染后53d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感染后59 d第4次追踪,病毒载量2.50×10~3copies/mL,蛋白免疫印迹确证试验不确定(带型为p24,gp160),其余检测项目持续阳性;感染后114d第6次追踪,病毒载量转为检出限以下,蛋白免疫印迹确证试验不确定带型转为(带型为p24,p17,gp160);感染后158 d第7次追踪,单人份核酸检测转为阴性,病毒载量持续无检出。结论单人份核酸检测对早期发现HIV窗口期感染更为灵敏,早期治疗后,HIV病毒可降至核酸检测下限,抗体筛查意义重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酸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马翾,张洋子,许文涛.功能核酸DNA水凝胶的理化特性及应用进展[J].生物技术进展.2019

[2].王立林,赵锦,许晓绚,周龙,赵方.一例早期治疗HIV窗口期献血者核酸筛查及血清学特性追踪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8

[3].Zeng,Zhe,Deng,Feng,Shi,Ke.抗病毒新靶点:冠状病毒nsp9二聚体形态增强其核酸结合特性[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8

[4].曾哲.冠状病毒nsp9二聚体形成及其核酸结合特性的分子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5].李小坤.基于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选育的高核酸酿酒酵母及其特性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8

[6].Shoaib,Iqbal.脂质辅助的聚合物纳米颗粒表面化学特性对核酸药物递送的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7].林凡.大环化合物与核酸特性结构的识别及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8

[8].梁昌能,张杰,徐文,丁岚,钱伟.具不同碱基数单链核酸的光致发光特性[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8

[9].贾俊婷.血源性人细小病毒核酸检测体系建立与人细小病毒B19分子特性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7

[10].申炳俊.植物活性成分与人血清白蛋白及核酸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病毒的核酸特性四种典型的蜜蜂病毒病发病症状图基于dsDNA修饰的金纳米颗粒的非交联聚...一2原子力显微镜下菌株HZ0201的形态2-2.鞭毛蛋白基因的T载体重组克隆质...基于金纳米粒子聚集的简单灵敏的共振...

标签:;  ;  ;  ;  ;  ;  ;  

核酸特性论文_马翾,张洋子,许文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