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性教育实施现状、滞后原因及对策研究

学前儿童性教育实施现状、滞后原因及对策研究

谢妮[1]2003年在《学前儿童性教育实施现状、滞后原因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性教育,包括儿童性教育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已成为整个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更不用说幼儿性教育了。 本文立足当代中国与世界,提出了学前儿童性教育的迫切性和可行性。采用文献检索、调查访谈、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学前儿童性教育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第一部分,扼要地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的背景、现状、目的、意义、方法。 第二部分通过对家长和教师的知识背景、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成人对幼儿的观察及教育能力等方面的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家长和教师对进行幼儿性教育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也具备一定的学历基础和智力支持,在群众中也有一定的思想基础。但事实上,几乎没有家长和教师实施过正规的、有意的性教育,幼儿园更无一家,因而在行动上显得严重滞后。 第叁部分进一步从社会、心理发展的层面来剖析性教育对幼儿成长的不可或缺性,揭示出儿童期不合适的、错误的、抑制性的性教育对人的性心理健康发展的隐性的和长远的危害。 第四部分探析幼儿性教育滞后的原因及对策。纵观历史与现状及本研究的结论,笔者认为有四大原因限制了幼儿性教育:陈旧的性道德观、成人自身性盲、成人对幼儿的性缺乏了解和否定、幼儿性教育的特殊性等;本研究试图从学前儿童性教育的机构、学前儿童性教育的内容、注意事项即教育策略等方面做出可供操作的叙述,提供一个问题解决的尝试。 结语部分全面地总结了本论文研究的结果。 本论文立足于人文关怀,对幼儿性教育做了深入研究,填补了幼儿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空白。

欧晓燕[2]2012年在《幼儿园性教育活动实施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生儿自一出生便具有明显的生理差异,因这种差异必会产生不同的生理、心理现象。性教育的实施对个体心理健康和家庭幸福美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幼儿园性教育是幼儿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从幼儿园开始性教育,理论上不成问题,实际上也可以操作。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与四川省内江市A幼儿园合作进行为期叁个月的实践研究,旨在发展出一套适合幼儿的性教育活动方案,借由方案的实施,了解性教育活动对幼儿的影响与改变情形为何。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研究首先采用文献法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幼儿在性心理、性概念以及性好奇方面的发展与表现,幼儿性教育的意涵,幼儿性教育的方案制定方面的相关研究,为下一步活动实施提供理论参考。然后,从幼儿、家庭、社会、幼儿园自身这四个角度,探讨了幼儿园性教育的重要价值。接下来,通过对该园幼儿教师以及幼儿的访谈,了解教师对幼儿性教育的看法和建议以及幼儿在性教育实施之前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与实施幼儿园性教育活动方案。活动方案以单元活动的形式呈现,每个主题单元都以一个具体活动的实施情况为例,遵循“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样一个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进行实践。最后,综合各项研究所得,归纳出本研究的结论,包括幼儿在活动中的成长以及教师的发展。在总结此次研究之后,提出研究建议,包括幼儿园性教育研究的建议和未来研究的建议。

李少梅[3]2013年在《政府主导下的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学前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它涉及幼儿身心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故此,当今世界各国都将普及学前教育作为政府的重要任务予以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实现科教兴国的梦想,各级政府将主要精力用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入园贵”“入园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由于政府的缺位与失位,社会力量成为农村学前教育的主导力量,农村相对城市学前教育面临更严峻的挑战。2010年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强化政府的责任,目的就在于改变目前农村学前教育过于“市场化”倾向。农村学前教育如何发展?政府在农村学前教育扮演何种角色?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处理?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反思。本文通过对陕西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状况的深入调查,在充分肯定近年来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政府主导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并围绕为什么要政府主导、政府主导什么、政府如何主导等展开论述,在借鉴国外政府干预学前教育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各级政府如何主导学前教育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以教育公平理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公共服务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为依据,探讨了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社会公平的维护者,在发展学前教育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阐述了政府主导的内涵,提出了政府主导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框架,为政府主导学前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第二,以陕西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为对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于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对农村学前教育面临的发展不均衡、缺乏统筹管理、经费投入低、民办园管理失范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予以现实观照。第叁,从政府和公众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偏差,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缺乏制度保障,缺乏基本的经费投入制度,幼儿教师队伍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等方面,剖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第四,系统梳理和分析了美国、英国、印度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干预学前教育的基本做法,提出八条借鉴经验。即:以立法保障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与普及型;建立各级政府举办和发展公立学前教育的责任公担制度;持续强化政府主导职责;以公立学前教育为主导促进学前教育的普及与公平;建立财政优先、重点发展学前教育的保障机制;重视学前教师队伍建设;引导并支持私立学前教育向多元化和公益性方向发展;优先扶持贫困及弱势群体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第五,在调查研究与借鉴的基础上,认为政府主导是发展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现实选择。为此,政府必须做好农村学前教育的顶层设计,加强学前教育立法,加大经费投入,创新办园体制与机制,实现办园模式多样化,健全制度,整体提升幼儿教师的素质,并加强对学前教育督导评估。

李敏[4]2016年在《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研究》文中认为提升质量是我国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在适龄儿童入园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以幼儿园为主体的教育机构的质量提升乃是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教育督导以其监督与指导并重的双重职能,是保障和提升学前教育机构质量水平的重要手段。尽管我国已于2012年颁布实施《教育督导条例》,但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运行体系还不完善,诸多理论问题也有待解决。因此,有必要开展深入的专题研究。国内外已有成果从“学前教育质量”和“学校督导”两个角度为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研究奠定了基础:对学前教育机构尤其是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内涵、要素、评价标准、评价工具等进行了相关研究;探讨了学校督导的职能定位和结构要素;提出了发展性督导、主体性督导等理论框架。但教育督导如何有效提升学前教育机构质量,以及如何针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特征建构相应的质量督导理论,都还有探讨的空间。本研究首先对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涵义进行了解析,提出了以生命取向和赋权增能理念为基础的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价值取向,进而在对《教育督导条例》颁布实施后我国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从主客体及其关系、督导事项、运行方式等方面建构了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理论框架,并通过一项行动研究对其予以检验,最后提出相关的改革建议。论文第一章为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涵义与价值取向。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的核心在于儿童生命意义的实现,应当从生命存在、生命尊严和生命意义的角度去思考教育实践,去研究资源配置,进而作为评判学前教育机构质量水平的根本依据。这种质量观具有方法论的性质,呈现出动态性,它反对孤立静止地关注质量标准和指标体系,而要求教育活动相关主体不断地将自身的实践行动以及既有的质量指标放在生命价值的光辉下审视,并基于审视的结论而对实践行动予以优化调整。生命取向的质量观优先考虑儿童的权利,对互动关系予以积极支持,对人格充分尊重,强调质量标准的多元建构。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则应当通过赋权增能去实现机构的内生性发展。这种赋权增能的督导观并不只单纯试图约束和控制被督导者的权力和行为,而是反过来通过给予被督导者一定的权力、帮助其提升能力,进而最终引发自觉的行为改变,从而实现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的内生性发展。多元对话和激励指导是其显着特征。论文第二章综合采用文献、问卷、访谈等多种方法,研究了我国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督导主体存在职能和权限上的交叉重迭,且对学前教育机构的业务指导乏力;督导客体方面不同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未能受到同样关注,针对早期教育机构的督导明显缺位;督导事项方面存在着政策依据的缺位与错位,对学前教育机构内生性发展的引导不足;督导运行方面多元主体参与不充分,督导效果不佳。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技术理性”主义的普遍盛行,以及由此导致的对生命的宰制;另一方面则是“监管约束”的督导理念所造成的对创造性的泯灭以及对内生性发展的制约。第叁、四、五章分别从主客体及其关系、督导事项的确立、督导运行叁个方面建构新的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理论框架。“锥体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人员的专业素养,乃是督导主体指导力的根源。完善督导人员管理制度、激发内部督导主体的潜在能量是提升督导主体指导力的重要举措。督导客体应以薄弱幼儿园为先,并加强对早教机构的关注。当督导主体从“家长”转变为“教练”,客体行为方式从“遵从”走向“超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则从“我-它”走向“我-你”。确立督导事项当以教育政策法规为基本依据,从“预成”走向“生成”、从“一元”走向“多元”,最终指向人的生命意义之实现。基于发展性、主体性、实用性原则建立的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事项的叁维结构,将过程与结果结合,从教师、儿童、家长等主体视角,把机构愿景与基本理念、组织机构与管理运行、课程方案、保教实践、反思改进等纳入督导事项,既提供了基本的督导事项框架,又能够很好地兼顾不同机构的差异性。质量督导运行的本质是主客体之间围绕督导事项叁维结构所开展的持续对话。对话的核心是提高机构的质量水平,对话的前提是多元共建的话语体系,对话的形式强调对彼此生活情境的卷入,对话的效果要追求观念的认同和行为的转变。为了提升对话的有效性,需要从规范流程、拓展渠道、增加深度、提高效力等方面对运行方式予以改进。第六章为行动研究,通过对一所新建私立幼儿园为期近9个月的督导实践和反思,对前述理论框架予以检验。围绕核心理念、管理运行、儿童活动等与利益相关者展开的深入对话,强调家长参与、反思改进等,有效提升了该幼儿园的质量水平。研究表明,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应秉持正确的价值理念,即质量督导的职能定位应从重监督向重指导转变,有效的指导必须建立在被指导者明确意识到的内在需求基础上,而需求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质量观和教育理念基础上;督导对话应强调持续多元反思;内生发展应以学习型组织为依托。第七章对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改革方向进行了展望。应当进一步厘清督导-教研-评估-审批机构的责权边界,以教育督导机构来实现多元主体的职能整合,并可以考虑将指导职能与监督职能适当分割,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的职能外包。

万慧颖[5]2014年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纳与融合教育思想逐渐被世界各国接受,我国特殊教育在学前阶段也尝试开展随园就读等融合教育形式。然而,无论融合教育以何种内容或方式呈现,学前特殊儿童的生活都必然建立在以生命尊严与生存价值的人文关怀基础之上,以适切的教育补偿活动为核心的学前教育中。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是学前教育中的教育补偿主体对客观存在缺陷或障碍的儿童进行的潜能代偿活动,教育补偿需要延伸至家庭与社会,以提供更为融合的教育环境的补偿。因此,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补偿需要从笼统与模糊概念中,抽象细化为深具根源性与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关注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补偿是彰显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特殊儿童的学前期属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最佳期,错过黄金期的早期补偿将使儿童的缺陷或障碍无法补救或降低补救的时效性。本研究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内涵出发,阐释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价值、历史发展与现实特征,并以不同视域下的理论为基础探究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补偿。同时,深入实践探讨目前我国专业康复机构中学前听障儿童教育补偿的现状,根据现存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以促进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活动更加丰富与完善。本研究的基本内容如下:导论,从研究缘起出发,指出在教育公平与全纳、融合教育思想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在大量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补偿、缺陷补偿、教育补偿等核心概念进行归纳与分析,从而把握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发展,为本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导论中还明晰了研究的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提出理论与现实研究意义。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价值探寻。研究从早期干预、教育康复、教育救助等概念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进行辨析,以界定本研究中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内涵。并以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为视角,探寻学前特殊儿童早期生命意义的内在提升与社会价值的人权化基础,以进一步阐释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价值存在。第二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特征分析。研究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历史发展为出发点,梳理以国外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发展为主线,以及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发展历程,借此分析现实状态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本质特征。第叁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理论基础。研究从哲学中的关怀伦理为基础阐释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从心理学领域中的阿德勒自卑与补偿理论,与更多应用于教育学的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本研究的基点,阐述其相关理论以及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的启示与借鉴意义。第四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个案分析——以吉林省某聋儿康复中心的儿童为例。研究运用以涉及观察法与访谈法等具体方法,其中以个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力图对吉林省某聋儿康复机构中的学前听障儿童教育补偿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阐释其影响因素。第五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改进策略。研究尝试提出有针对性的叁方面改进策略,包括探究多元的社会支持体系,探究社会支持体系下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补偿模式,以及不断完善教学机构中的教育补偿活动等内容。

吴冰冰[6]2018年在《基于绘本的大班幼儿性教育实践研究》文中认为3-6岁的幼儿处于性发展阶段的性器期,对性的认知需求是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一种需要。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打下了往后性发展的基础和方向。近年来,由于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性侵犯案件屡见不鲜,倒逼着家长、教育者等社会各方思考开展幼儿性教育的迫切性。幼儿园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理应承担起对幼儿进行性教育的责任。近几年市场上不乏推出一些优秀的性教育主题绘本,如何利用绘本的教育价值,在幼儿园有效地开展性教育是本研究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自编幼儿家庭性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对西安市980名幼儿家长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家庭性教育的现状、家长对实施幼儿性教育的需求、对幼儿园开展性教育活动的支持度,为下一步幼儿园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做铺垫。第二部分,通过文献法分析总结已有研究中的幼儿性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建构本研究的大班幼儿性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通过内容分析法,甄选与幼儿好奇且需要了解的性主题相契合的绘本,以绘本为教育载体设计性教育活动,形成一系列全面的幼儿性教育活动方案。第叁部分,通过教育实验法,使用实验班与对照班前后测实验设计,对31名实验班幼儿进行为期5周的性教育实验,对31名对照班幼儿不做任何干预;通过访谈法和作品分析法,对幼儿、家长和教师进行访谈和对幼儿的绘画作品和学习单进行分析,了解幼儿在参与性教育实验前后在性知识水平、行为习惯、性态度等方面产生的变化,以此来评价性教育实验的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幼儿家庭性教育的现状与需求调查:(1)41.33%的家长获得性知识主要来源于报刊和书籍,1.63%的家长从自己父母那获得性知识,其自身成长过程中欠缺家庭性教育;(2)86.94%的家长认为小孩子应该接受性教育,85.71%家长认为性教育对男孩和女孩一样重要;(3)87.65%家长认为幼儿对性知识感兴趣很正常;(4)家长对于幼儿性教育的内容选择,排在第一位的是“防性侵犯及自我保护”(80.15%),排第二位的是“男女性别差异及角色认同”(66.33%),其次是“性器官的清洁卫生”(60.41%)、“认识生殖器官和身体”(58.27%)、“了解生命孕育的过程,珍惜生命”(54.18%)、“男女平等及关爱”(45.82%);(5)在对性教育方式的选择上,68.47%的家长支持教师讲解,67.86%的家长支持阅读图书,55.41%的家长支持父母谈话,53.27%的家长支持在生活中对幼儿潜移默化;(6)54.18%的家长认为开展家庭性教育的困难在于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回答孩子的性问题,25.31%的家长认为缺乏谈“性”的社会环境;(7)家长期望得到的帮助排在第一位的需求是“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技能训练”(66.63%),其次是“了解更多科学、正确的性知识”(60.92%);(8)84.69%的家长支持幼儿园开展性教育。2.基于绘本的大班幼儿性教育活动设计:(1)构建了大班幼儿性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围绕“身体卫生护理”、“性别认知”、“生命来源认知”和“自我隐私保护”四个主题设计大班性教育内容;(2)筛选出9本适合大班幼儿性教育的绘本,分别是《纸袋公主》《威廉的洋娃娃》《拉便便,真舒服》《肚脐,你好吗》《不要随便亲我》《爱的故事》《小威向前冲》《乳房的故事》和《小鸡鸡的故事》,并形成了以绘本为活动载体的四个单元性教育活动方案。3.基于绘本的大班幼儿性教育实验研究:在教育实验量化结果方面,接受性教育后的实验班与未接受性教育的对照班,在对性知识的总体认知和各个维度认知上存在统计学上的显着性差异;接受性教育之后,实验班在对性知识的总体认知和各个维度认知上,前后测存在显着性差异。同时,实验班家长和教师的质性评价显示,接受性教育实验后,幼儿对性知识有了正确的了解,性困惑得到了解答,在行为和态度上有积极的变化。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大多数家长认可幼儿性教育的价值,对幼儿进行性教育的需求强烈;家庭性教育存在的最主要困难是家长缺乏恰当的教育技能,大多数家长支持幼儿园开展性教育活动。2.大班幼儿性教育应包含“身体卫生护理”、“性别认知”、“生命来源认知”和“自我隐私保护”四个方面内容;本研究所选的9本绘本的内容能契合这四个性教育主题,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画面具有美感,可以应用于大班幼儿的性教育活动中。3.基于绘本的幼儿性教育实验能增进大班幼儿对性知识的正确了解,能解答大班幼儿的性困惑,帮助其树立健康的性观念。最后,针对家庭性教育和幼儿园性教育提出教育建议。对于加强家庭性教育提出叁个建议:(1)家长应当树立起正确的性态度,正确看待性教育;(2)幼儿园应当加强家园联系,指导家长进行性教育;(3)社会应为家庭性教育提供环境支持和专业支持。对于开展幼儿园性教育提出叁个建议:(1)幼儿园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对幼儿进行性教育;(2)充分发挥绘本等文学作品在幼儿性教育中的作用,丰富性教育活动形式;(3)幼儿园应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性教育能力。

童欢[7]2016年在《发展适宜性教育视角下贵州省K县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对适宜性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还很零散。发展适宜性教育自1987年由全美幼儿教育协会提出以来,经过全美幼儿教育协会两次修订,确立了发展适宜性的主要观点。发展适宜性教育不是一种课程模式,而是为从事儿童工作的各类人员“提供一份详细说明,描述在早期教育项目中开展‘发展适宜性教育’所遵循的原则”。本文在分析发展适宜性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阐述了发展适宜性教育的主要观点,剖析了发展适宜性教育同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关系,呈现了K县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现状,并重点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核心观点、实践路径两方面来对K县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现状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观点提出促进K县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发展的对策。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说明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重点综述目前有关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现状,并对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等相关概念做了界定。第二部分,较全面地阐析了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及实施路径。第叁部分,较深入、系统地阐述了发展适宜性教育的价值取向、自身优势、实施路径与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关联性。第四部分,在现状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呈现并分析了发展适宜性视角下的K县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基本情况。第五部分,综合以上几部分的相关分析,对发展适宜性教育视角下的K县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第六部分,针对K县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开设的问题,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王志强[8]2008年在《小学生性教育现存问题的归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性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儿童性角色发展的重要时期。做好小学儿童性教育工作,有利于青春期性教育的顺利开展。性教育,包括小学生性教育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已成为整个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小学生性教育是我国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知识和身体素质水平,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小学生性教育现状为出发点,以小学生现有的有关性教育的教材和课程开展状况为切入点,将内江市市中区桐梓坝小学作为主要观察对象,采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访谈、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对桐梓坝小学的小学生性教育现存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调查结果与国内不同地区、同类型研究结果进行比对,从而找出我国小学生性教育中所存在的诸如:性观念陈旧、学校师资配备匮乏、教材不足、教育方式落后等方面的问题。了解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仅仅是手段而并非目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更深的层面,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世界观的层面去找出造成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更为有效的解决小学生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办法,提出真正适合中国特色的小学生性教育模式。本文从历史和现实原因两方面,对小学生性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借鉴国外先进性教育经验教训基础上,结合调查中所反映出的突出问题,从性教育目标的明确、教育内容的细化、教育质与量的保障叁个角度,对小学生性教育中所存在的观念陈旧、师资匮乏、教育方式落后、教材不足等方面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

尹恒[9]2008年在《我国城市幼儿家庭性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幼儿家庭性教育的实施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不仅有助于幼儿性别角色的认同,而且能够有效地避免青春期性教育中所面临的尴尬。与此同时,家庭是该阶段幼儿接触和识别性别差异的重要场所,更是幼儿接受性教育的重要来源。如何做好幼儿家庭性教育,促进幼儿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本论文以岳阳市长炼小区幼儿园为个案进行研究,在对该幼儿园家长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幼儿家庭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结合国外幼儿家庭性教育的有益经验,探讨了幼儿家庭性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有效对策。本论文的研究价值在于:一是从理论上,通过对幼儿家庭性教育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发展幼儿心理理论及教育理论,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二是从实践上,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幼儿家庭性教育的实践给予关注,在此基础上阐述幼儿家庭性教育的意义并初步探讨实施幼儿家庭性教育的方法,为开展幼儿家庭性教育提供指导。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价值,并对本论文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幼儿家庭性教育的研究,指出了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性本能及性别角色理论,同时还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和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通过对研究对象的问卷调查,对城市幼儿家庭性教育的现状作了一个初步了解,包括幼儿家长对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性教育及其性行为的观念、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及家长对性教育的实施情况。第二章在第一章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和研究,并以叁个案例辅之,探讨了城市幼儿家庭性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找出城市幼儿家庭性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叁章简介了西方国家在幼儿性教育方面的现状和成功经验,分析了这些国家在幼儿性教育中内容、观念和方式等方面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第四章在前叁个部分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幼儿家庭性教育的五项原则和七条对策,使得幼儿家庭性教育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通过本论文的阐明和分析,明确了在幼儿阶段开展性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指出了家庭在开展幼儿性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对幼儿性教育在家庭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胡妙[10]2011年在《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学前班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前班是农村实施学前教育的最主要的机构类型。现阶段,尤其在贫困地区农村,学前班的价值和重要性日益凸显。实践中,贫困地区农村学前班面临巨大的发展困境,已经成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阻力。为此,笔者试图运用教育管理学的相关原理,对贫困地区农村学前班的存在价值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以甘肃省四个国家级贫困县为例,采用质和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到研究地进行历时一个月的实地调研,试图找出贫困地区农村学前班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本研究发现:1.贫困地区农村学前班发展陷入现实、制度以及理念困境之中,这主要表现为:学前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且素质较低;办班条件差,设施设备匮乏;经费不足,投入为零;政策难落实,相关制度缺失,管理低效;当地教育管理者、教育者以及家长对学前班的认识都存在误区。2.造成贫困地区农村学前班发展困境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非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要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文化落后;义务教育的推进对贫困地区农村学前班的影响;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地方政府对学前班的严重忽视等。由此,本研究尝试提出了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学前班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方面国家层面上要明确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实施对贫困地区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专项投入,在政策制定上给予倾斜,并完善相关法规制度,规范学前班的管理;另一方面,贫困地区地方各级政府应切实落实国家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学前班办学现状的同时灵活利用非正规教育形式发展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

参考文献:

[1]. 学前儿童性教育实施现状、滞后原因及对策研究[D]. 谢妮. 西北师范大学. 2003

[2]. 幼儿园性教育活动实施的行动研究[D]. 欧晓燕. 西南大学. 2012

[3]. 政府主导下的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研究[D]. 李少梅.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4]. 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督导研究[D]. 李敏. 西南大学. 2016

[5].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补偿研究[D]. 万慧颖.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6]. 基于绘本的大班幼儿性教育实践研究[D]. 吴冰冰. 陕西师范大学. 2018

[7]. 发展适宜性教育视角下贵州省K县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研究[D]. 童欢. 云南师范大学. 2016

[8]. 小学生性教育现存问题的归因分析[D]. 王志强. 西南大学. 2008

[9]. 我国城市幼儿家庭性教育研究[D]. 尹恒. 中央民族大学. 2008

[10]. 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学前班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D]. 胡妙. 西南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学前儿童性教育实施现状、滞后原因及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