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觉生理论文-李腊梅,廖莹莹,蒋恩社

味觉生理论文-李腊梅,廖莹莹,蒋恩社

导读:本文包含了味觉生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条件性味觉厌恶,鼓索神经,味觉,大鼠

味觉生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腊梅,廖莹莹,蒋恩社[1](2019)在《咸味觉厌恶模型大鼠鼓索神经对味觉刺激的电生理反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大鼠咸味觉厌恶建立后外周鼓索神经(CT)对咸味觉及其他味觉刺激的电生理反应特性的改变。方法:将14只SD成年雄性大鼠分为咸味觉厌恶模型组(CTA)和对照组(n=7/group)。实验第1日给予大鼠30 min的0.1 mol/L Na Cl饮食,随后CTA组和对照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2 ml 0.15 mol/L Li Cl和同等量生理盐水。在第2、3和4日,测量两组大鼠每天30 min内对Na Cl和蒸馏水饮用量。于第4日行为学测试后,分别记录CTA组大鼠和对照组大鼠CT对口内给予系列浓度Na Cl溶液、0.3 mol/L Na Cl与0.1 mmol/L阿米洛利(一种舌上皮钠通道阻断剂)混合液和其他四种基本味觉刺激溶液的电生理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TA组大鼠CT对系列浓度Na Cl和其他4种基本味觉刺激的电生理反应特性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 0.05);舌上皮钠通道阻断剂阿米洛利强烈抑制CTA大鼠对Na Cl的反应(P<0.01)。结论:条件性咸味觉厌恶模型大鼠CT对各种味觉刺激的电生理反应特性没有发生明显改变。(本文来源于《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李腊梅[2](2017)在《咸味觉厌恶模型大鼠鼓索神经电生理反应特征及其钠欲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条件性味觉厌恶(conditioned taste aversion,CTA)是动物在自然界复杂多变的食物供给中,为了避免重复摄食有害物质而建立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CTA的建立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共同协作完成的。而目前大多数的有关CTA的研究都是关于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目前,尚不清楚大鼠外周味觉神经是否参与其中。缺钠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内分泌变化,激活特异的脑神经环路以产生钠欲,并伴有咸味觉感受功能的改变,以调控摄钠行为,恢复体钠平衡。缺钠通常会引起味觉感受的反应变化,而当钠欲增强时,缺钠动物则表现出对高渗盐溶液的喜好增加,并表现出奖赏反应特性。而当缺钠大鼠又对咸味觉厌恶时。大鼠机体会进行怎样的调节呢?其咸味觉敏感性是否发生变化,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目的1探索条件性咸味觉厌恶建立后,外周味觉系统中的鼓索神经是否参与了大鼠产生咸味觉厌恶的机制变化。2探索大鼠对咸味觉建立条件性厌味后,在大鼠体内缺钠,进而钠欲增强的情况下,大鼠对摄钠的抉择情况及咸味觉厌恶对钠欲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分为两个部分进行探讨。1第一部分实验方法:建立条件性味觉厌恶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麻醉后,在显微镜下寻找并分离鼓索神经。将鼓索神经从其出耳泡处剪断,在不损伤鼓索神经的情况下,剥离神经髓鞘,将其挂于单极电极上,并在舌面给与不同的味觉溶液刺激。运用在体电生理记录技术记录鼓索神经对不同味觉溶液的电生理反应变化。2第二部分实验方法:用叁组不同处理因素的大鼠,探讨味觉厌恶对钠欲的调节。分别是实验组:大鼠建立味觉厌恶模型后快速脱钠处理;对照组1:建立味觉厌恶模型后无快速脱钠对照;对照组2:大鼠无味觉厌恶建立后快速脱钠对照。通过叁组不同处理因素大鼠对咸味觉溶液摄食量的改变,来探讨大鼠机体的钠欲调节情况。实验结果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均数、标准误)进行数据的基本描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一般线性模型重复测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检验水准α=0.05,P值均为双侧概率。结果1.大鼠对咸味觉建立条件性厌味后,其鼓索神经对不同浓度的NaCl的反应特性以及阿米洛利抑制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2.大鼠对咸味觉建立条件性厌味后,其鼓索神经对酸、甜、苦、鲜四种味觉刺激的反应特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3.叁组不同的处理因素的大鼠在摄食NaCl溶液量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4.实验组大鼠对0.1M NaCl和0.3M NaCl溶液的摄食量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而两组对照组对不同浓度的NaCl的喜爱有显着差异(P<0.05)。5.通过大鼠每天喜好的差异图可以得出,实验组大鼠在0.1M NaCl时,其喜好趋势偏向于CTA组大鼠,而在0.3M NaCl时,实验组大鼠的喜好值趋向于快速脱钠组大鼠。结论1.大鼠在建立条件性咸味觉厌恶时,味觉信息在经鼓索神经传递时不发生显着性改变,猜测大鼠顺利建立CTA的关键部位在大鼠的中枢神经系统。2.大鼠建立咸味觉厌恶后再进行快速脱钠,其对咸味觉的厌恶行为可以由于体内缺钠诱发的钠欲而衰减。反过来,大鼠对咸味觉的厌恶行为可以减弱由于体内缺钠而诱发的钠欲行为。(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7-05-01)

周东升,龙九妹[3](2015)在《棉铃虫和烟青虫幼虫对咖啡因的味觉行为及电生理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行为试验双选法研究棉铃虫和烟青虫幼虫对咖啡因的味觉行为反应,采用电生理顶端刺激法研究其电生理反应。行为试验表明,咖啡因对2种幼虫都是取食抑制素,但对寡食性的烟青虫表现出了更强的抑食性;电生理顶端刺激法研究表明,棉铃虫和烟青虫幼虫的中栓锥感受器均有1个对咖啡因敏感的抑食素神经元,烟青虫中栓锥感受器中的抑食素神经元对咖啡因的电生理脉冲反应显着强于棉铃虫的抑食素神经元。表明咖啡因对寡食性烟青虫的抑食效果要强于多食性的棉铃虫。行为上的抑食效果的不同与中栓锥感受器中抑食素神经元对咖啡因的敏感程度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汤清波,党静,詹欢,曹欢,赵新成[4](2015)在《棉铃虫和烟青虫幼虫对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的味觉电生理反应和取食选择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和烟青虫H.assulta(Guenée)2种近缘种昆虫寄主差异和寄主转移的味觉机制,本研究利用单感受器记录和叶碟法测定了棉铃虫和烟青虫5龄幼虫下颚栓锥感器对烟碱、辣椒素、棉酚和番茄苷等植物次生物质的电生理反应和取食选择行为。结果表明,棉铃虫幼虫中栓锥感器内存在对番茄苷和棉酚敏感的味觉神经元,而烟青虫侧栓锥感器和中栓锥感器内分别存在对辣椒素和烟碱敏感的味觉神经元。棉酚能够显着诱导棉铃虫5龄幼虫的取食选择行为,但是供试次生物质并不能显着影响烟青虫幼虫的取食选择行为。(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曹欢,汤清波,马英,詹欢,赵新成[5](2013)在《不同取食经历的棉铃虫幼虫对糖和肌醇的味觉电生理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单感受器记录技术测定了不同取食经历的棉铃虫幼虫对糖和肌醇的电生理反应,以分析昆虫味觉细胞的可塑性.研究结果表明,(1)连续多代取食含量约39 mmol.L-1蔗糖的标准人工饲料的棉铃虫幼虫下颚中栓锥感器和侧栓锥感器对阿拉伯糖、海藻糖、麦芽糖、葡萄糖和蔗糖均产生明显的脉冲反应,但中栓锥感器对海藻糖和葡萄糖的反应频率显着高于侧栓锥感器,表明中栓锥感器内存在海藻糖和葡萄糖敏感细胞.(2)直接从田间采集的野生棉铃虫幼虫中栓锥感器对阿拉伯糖、麦芽糖、葡萄糖、蔗糖和肌醇脉冲反应的反应频率显着高于室内种群的反应频率,但2种群对海藻糖的反应频率没有显着差异,表明幼虫对海藻糖的反应机制不同于对蔗糖、肌醇和其他糖的反应机制.(3)连续多代取食标准人工饲料的棉铃虫幼虫中栓椎感器对阿拉伯糖、麦芽糖、葡萄糖、蔗糖和肌醇的电生理反应被抑制,但是当下一代幼虫取食不含蔗糖的人工饲料后,幼虫对这4种糖的反应频率恢复到野生种群的水平,而对肌醇的反应强度继续被抑制,表明幼虫对肌醇的反应机制不同于对阿拉伯糖、麦芽糖、葡萄糖和蔗糖的反应机制.这些结果表明幼虫前期取食经历能够显着影响后代对不同糖及肌醇的电生理反应,但是不同糖之间、糖与肌醇之间的反应机制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周东升,龙九妹,滕涛[6](2012)在《棉铃虫幼虫对印楝素的味觉适应性行为及其生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行为试验双选法和电生理顶端刺激法研究不同取食经历的棉铃虫5龄幼虫对印楝素的味觉适应性行为。行为试验结果表明,正常人工饲料饲养幼虫对印楝素敏感,表现为味觉抑制行为,而使用含有低浓度印楝素的人工饲料饲养的幼虫对其不敏感。电生理顶端刺激法结果表明,不同取食经历的棉铃虫幼虫的侧栓椎感受器中的取食抑制素神经元对印楝素反应不同。说明棉铃虫幼虫对印楝素有味觉适应性行为,且这种适应性行为与相关味觉神经元的脱敏有关。(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22期)

赵磊,龙天澄[7](2009)在《南方鲇初级味觉中枢的电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生理学方法对南方鲇头面部的皮肤受外界机械和化学物质刺激时其口外味觉初级中枢——面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机械刺激在面叶引起反应的区域大于味觉刺激,而对味觉刺激有反应的神经元多集中在面叶的表层区域.在上颌须神经投射区域,L-丙氨酸和L-精氨酸引起的反应更强,在下颌须神经投射区域,L-组氨酸和奎宁引起的反应更强.②机械和味觉刺激上、下颌须在面叶的接收区域均成倒立形态.③按照对刺激的反应性质不同将面叶的单个神经元分成3种类型,显示出南方鲇初级味觉中枢具有分区不同功能不同的特点,且和外界感受野之间存在特异性一一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10期)

吴秀玲,李大岩,王丹丹,王蕾[8](2009)在《现代味觉电生理技术在中药五味定性和定量研究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性味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之一,五味辨证是中医遣方施药的重要依据。在中药五味的研究中,一方面要注意严谨规范,使中药五味在客观化、规范化方面取得进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科交叉,结合现代多学科的研究,更深入地探索其内涵,揭示其实质。为此要加强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临床分析与理论探讨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以期进入新的领域,在理论上有所突破。本文结合中药五味定性、定量研究的必要性和现代味觉电生理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中药五味定性、定量研究中的可能作用进行综述。1中药五味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09年12期)

梁邦昌[9](2007)在《味觉、嗅觉的一些生理特性与品酒——在2007年国家白酒评委年会上的讲话》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在这里讲的不是重复大家在基础培训中学习的东西,而是就嗅、味觉的一些生理特性与品酒关系做些阐述,共商榷。(本文来源于《酿酒》期刊2007年04期)

张艳民,蒋金炜[10](2006)在《昆虫味觉电生理反应和取食选择反应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主要是其取食行为的直接后果,因而与幼虫取食行为有关的味觉感受器一直为昆虫学家所重视。昆虫的味觉感受器对幼虫的食物选择和取食行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利用幼虫的味觉电生理学和取食选择行为可以筛选出幼虫的取食刺激剂和取食抑制剂。昆虫的味觉感受器的电生理研究方法主要有顶端记录法、侧壁记录法和基部记录法,取食选择反应主要采用两项或多项叶碟法。(本文来源于《华中叁省(河南、湖北、湖南)昆虫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6-10-01)

味觉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条件性味觉厌恶(conditioned taste aversion,CTA)是动物在自然界复杂多变的食物供给中,为了避免重复摄食有害物质而建立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CTA的建立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共同协作完成的。而目前大多数的有关CTA的研究都是关于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目前,尚不清楚大鼠外周味觉神经是否参与其中。缺钠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内分泌变化,激活特异的脑神经环路以产生钠欲,并伴有咸味觉感受功能的改变,以调控摄钠行为,恢复体钠平衡。缺钠通常会引起味觉感受的反应变化,而当钠欲增强时,缺钠动物则表现出对高渗盐溶液的喜好增加,并表现出奖赏反应特性。而当缺钠大鼠又对咸味觉厌恶时。大鼠机体会进行怎样的调节呢?其咸味觉敏感性是否发生变化,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目的1探索条件性咸味觉厌恶建立后,外周味觉系统中的鼓索神经是否参与了大鼠产生咸味觉厌恶的机制变化。2探索大鼠对咸味觉建立条件性厌味后,在大鼠体内缺钠,进而钠欲增强的情况下,大鼠对摄钠的抉择情况及咸味觉厌恶对钠欲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分为两个部分进行探讨。1第一部分实验方法:建立条件性味觉厌恶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麻醉后,在显微镜下寻找并分离鼓索神经。将鼓索神经从其出耳泡处剪断,在不损伤鼓索神经的情况下,剥离神经髓鞘,将其挂于单极电极上,并在舌面给与不同的味觉溶液刺激。运用在体电生理记录技术记录鼓索神经对不同味觉溶液的电生理反应变化。2第二部分实验方法:用叁组不同处理因素的大鼠,探讨味觉厌恶对钠欲的调节。分别是实验组:大鼠建立味觉厌恶模型后快速脱钠处理;对照组1:建立味觉厌恶模型后无快速脱钠对照;对照组2:大鼠无味觉厌恶建立后快速脱钠对照。通过叁组不同处理因素大鼠对咸味觉溶液摄食量的改变,来探讨大鼠机体的钠欲调节情况。实验结果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均数、标准误)进行数据的基本描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一般线性模型重复测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检验水准α=0.05,P值均为双侧概率。结果1.大鼠对咸味觉建立条件性厌味后,其鼓索神经对不同浓度的NaCl的反应特性以及阿米洛利抑制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2.大鼠对咸味觉建立条件性厌味后,其鼓索神经对酸、甜、苦、鲜四种味觉刺激的反应特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3.叁组不同的处理因素的大鼠在摄食NaCl溶液量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4.实验组大鼠对0.1M NaCl和0.3M NaCl溶液的摄食量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而两组对照组对不同浓度的NaCl的喜爱有显着差异(P<0.05)。5.通过大鼠每天喜好的差异图可以得出,实验组大鼠在0.1M NaCl时,其喜好趋势偏向于CTA组大鼠,而在0.3M NaCl时,实验组大鼠的喜好值趋向于快速脱钠组大鼠。结论1.大鼠在建立条件性咸味觉厌恶时,味觉信息在经鼓索神经传递时不发生显着性改变,猜测大鼠顺利建立CTA的关键部位在大鼠的中枢神经系统。2.大鼠建立咸味觉厌恶后再进行快速脱钠,其对咸味觉的厌恶行为可以由于体内缺钠诱发的钠欲而衰减。反过来,大鼠对咸味觉的厌恶行为可以减弱由于体内缺钠而诱发的钠欲行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味觉生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李腊梅,廖莹莹,蒋恩社.咸味觉厌恶模型大鼠鼓索神经对味觉刺激的电生理反应特性[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9

[2].李腊梅.咸味觉厌恶模型大鼠鼓索神经电生理反应特征及其钠欲变化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7

[3].周东升,龙九妹.棉铃虫和烟青虫幼虫对咖啡因的味觉行为及电生理反应[J].江苏农业科学.2015

[4].汤清波,党静,詹欢,曹欢,赵新成.棉铃虫和烟青虫幼虫对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的味觉电生理反应和取食选择行为[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

[5].曹欢,汤清波,马英,詹欢,赵新成.不同取食经历的棉铃虫幼虫对糖和肌醇的味觉电生理反应[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

[6].周东升,龙九妹,滕涛.棉铃虫幼虫对印楝素的味觉适应性行为及其生理机制[J].广东农业科学.2012

[7].赵磊,龙天澄.南方鲇初级味觉中枢的电生理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8].吴秀玲,李大岩,王丹丹,王蕾.现代味觉电生理技术在中药五味定性和定量研究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09

[9].梁邦昌.味觉、嗅觉的一些生理特性与品酒——在2007年国家白酒评委年会上的讲话[J].酿酒.2007

[10].张艳民,蒋金炜.昆虫味觉电生理反应和取食选择反应的研究进展[C].华中叁省(河南、湖北、湖南)昆虫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标签:;  ;  ;  ;  

味觉生理论文-李腊梅,廖莹莹,蒋恩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