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溶解性微生物产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生物,产物,溶解性,污泥,聚合物,活性,生物。
溶解性微生物产物论文文献综述
朱振亚,白成玲,王磊,王旭东[1](2019)在《溶解性微生物产物在GO/PVDF杂化膜面的污染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析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在GO/PVDF杂化膜面的污染特性,对膜片进行了宏观污染实验,并采用耗散石英微晶天平(QCM-D)从微观角度分析了SMP在自制镀膜芯片上的吸附规律和污染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GO含量为0.5wt%的膜污染恢复率最高(79.95%),抗污染能力最强.QCM-D实验发现,GO含量为0wt%镀膜芯片表面SMP吸附量最大,污染较为严重.膜片亲水性越强,吸附频率变化越小,抗污染能力越强.此外,GO含量为0.5wt%镀膜芯片表面的污染物结构比较疏松和柔软,其他膜表面的污染物结构较为坚硬和致密.(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刘彤[2](2018)在《重金属对活性污泥释放溶解性微生物产物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大量重金属离子(如Cu~(2+),Hg~(2+),Zn~(2+),Mn~(2+),Ag~+等)被排放进入水体后会形成重金属废水,而市政管网中该类污水的泄入会造成污水厂非稳态运行,导致二级出水水质恶化,其中的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SMP)浓度和组成均会发生变化。该现象会对污水深度处理造成潜在威胁,同时也造成了产生更多消毒副产物前驱体的隐患。因此,本研究搭建了实验室规模的SBR小试装置,通过探究11种重金属离子冲击活性污泥之后SMP分子量分布和微生物活性氧水平的差异,从中筛选出了叁种对生物处理单元造成了严重影响的Cu~(2+),Ag~+和Hg~(2+)深入探究。通过检测不同浓度Cu~(2+),Ag~+和Hg~(2+)冲击活性污泥后SMP组成成分、分子量分布、荧光物质等相关指标,本研究发现SMP特性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分子量大于10 kDa部分的Biopolymer有机碳和有机碳含量均显着增加。随后,本研究结合EPS以及污泥絮体特性的变化,分析了SMP变化的规律及根本原因。最后,本研究发现Cu~(2+),Ag~+和Hg~(2+)对实际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同样会产生显着影响,导致生物单元净化污水的能力下降,验证了重金属冲击会对活性污泥造成影响的这种现象的普遍性。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0.16 mM的Cu~(2+)、Ag~+和Hg~(2+)冲击活性污泥后,二级出水水质均明显下降,DOC的去除率分别从98%下降至96.50%、75.90%和61.69%。同时,分子量大于10 kDa的Biopolymer部分的有机碳含量分别增长至空白的3.5、3.7和6.5倍。并且,水质指标和分子量分布的检测结果均验证了Cu~(2+)、Ag~+和Hg~(2+)的加入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能力。2、随着Cu~(2+)、Ag~+和Hg~(2+)浓度的升高,活性污泥降解污染物的能力明显下降,0.39 mM Cu~(2+)、Ag~+和Hg~(2+)的冲击使得出水有机碳含量分别升高至正常情况下的10、13和22倍,且SMP中组分、大分子物质及荧光物质含量几乎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冲击造成的SMP特性的变化导致超滤膜污染速率明显加快,给污水深度处理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3、不同浓度重金属离子冲击后,分析EPS组成成分、分子量分布、荧光物质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合活性污泥某些特征的探究结果,本研究发现当活性污泥受到外界的影响尚在自身调节能力范围之内的时候,SMP和EPS中有机物总量是比较稳定。但是当冲击程度超过了活性污泥絮体的承受能力,随着重金属冲击浓度的持续增高,SMP和EPS中有机物的总量是明显上升的,且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受到的影响也显着增加。4、依据SEM扫描结果,本研究发现不同浓度的Cu~(2+)对微生物的结构破坏程度较小,高浓度的Cu~(2+)会造成少量细胞膜破裂;但浓度较低的Ag~+和Hg~(2+)的冲击对活性污泥形貌已造成较为显着的影响,特别是其中Hg~(2+)的冲击,当其浓度上升至0.39 mM后大量微生物细胞结构的完整性被破坏。5、通过对西安市第叁污水处理厂好氧活性污泥的实验探究,我们发现Cu~(2+)、Ag~+和Hg~(2+)冲击实际活性污泥后SMP特性也发生了的显着变化,其中Biopolymer部分的有机碳含量分别增长至空白情况下的4.4、4.20和3.4倍。(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杨丹,刘东方,杜丽琼,黄文力[3](2018)在《好氧颗粒污泥系统中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特征及主要组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SBR反应器以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培养好氧颗粒污泥,主要考察好氧颗粒污泥系统中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的产生、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以及主要组成物质.结果表明SMP是出水COD的主要组分,浓度为71~85 mg·L-1,SMP的产生与微生物对基质的利用、微生物衰亡和胞外聚合物(EPS)的水解有关.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表明大部分SMP相对分子质量小于3×103,所占比例为54.8%~71.7%,而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103的组分只占总SMP的一小部分,所占比例为9.3%~14.5%.叁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出水SMP具有4个峰,分别属于类芳香蛋白质、类色氨酸蛋白质、类腐殖酸物质和类富里酸物质.气质联用(GC-MS)分析表明SMP主要成分为酯类、短链烷烃、烯烃和醇类,所占质量分数分别为39.0%、14.9%、11.7%和7.6%.其中邻苯二甲酸二酯是出水SMP中主要组成物质,所占质量分数为32.0%.(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胡波[4](2017)在《污泥停留时间对膜生物反应器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和膜污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膜生物反应器(MBR)在水资源回用(零排放)、提标改造等方面表现出极为明显的优势,然而膜污染限制了MBR的推广应用。膜污染机制是当前MBR工艺技术的研究热点。本研究考察不同污泥停留时间(SRT)对MBR运行效果,以及对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浓度和性质的影响,揭示不同SRT条件下膜污染机制。SRT越高污泥沉降性越好。MLSS浓度在低SRT(10、20d)时逐渐降低,中SRT(40d)时保持稳定,长SRT(90d)时缓慢升高。COD的去除效果随着SRT的升高而逐渐增强;中SRT时NH4+-N的去除效果最好,SRT过低和过长均不利于NH4+-N的去除。MBR上清液中SMP的平均浓度为SRT10d<SRT20d<SRT90d<SRT40d,蛋白质为主要的代谢产物,占SMP的39.14%~50.38%,蛋白质与多糖类的比值为1.4~1.9。膜污染物成分分析表明,SRT越低,SMP越容易在膜组件中累积。同时,蛋白类对膜饼层形成的贡献较大,腐殖酸和多糖类更易造成不可逆污染,其中多糖类物质对膜不可逆污染形成的贡献最大。尽管如此,膜污染的程度与MBR中SMP浓度呈相反的变化趋势,SRT过低(10、20d)或过长(90d)会加速膜污染,归因于不可逆污染物质中相对较高的多糖、腐殖酸含量。此外,过低和过长SRT时,膜污染物中无机离子的含量变化与SMP污染趋势相一致,说明SMP与离子的相互作用加深了膜不可逆污染程度。在SRT=40d时,MBR系统性能稳定,无机组分、腐殖酸和多糖类有机物的含量相对较低,膜污染速率较慢,不可逆污染占比小,膜清洗效果更好。SEM-EDX、FTIR分析表明,微生物、颗粒、SMP(腐殖酸、蛋白质、多糖和芳香类)等,与硅酸盐、磷酸盐和氯化物等无机物在膜表面形成滤饼层;无机物和少量有机物在膜孔内部吸附沉降造成膜孔堵塞,这说明膜的污染机制为滤饼-标准堵塞。根据MBR运行在线监测跨膜压差,采用恒流堵塞模型研究后发现,SRT对膜污染类型的影响不大,滤饼堵塞、中间堵塞和标准堵塞是膜污染的主要机制,滤饼中间、中间标准堵塞模型能更准确的描述和预测MBR膜污染。(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张贝贝[5](2016)在《污水处理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生成消毒副产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污染导致可用淡水资源严重短缺,污水回用日益成为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手段。污水中的病原体等细菌影响污水回用的安全,在回用前一般须先经过消毒处理。然而,消毒剂在灭活病原体的同时,也会与污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生成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性的消毒副产物(DBPs)。对于经活性污泥生物处理之后的污水,出水中所含的有机物主要为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s)。SMPs的组成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蛋白质、多糖、腐殖酸和DNA等大分子物质和细胞碎片。消毒过程中,SMPs各组分会与消毒剂进行反应,增加污水出水中DBPs含量,并影响回用污水的毒性和安全性,成为污水回用中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本论文基于实验室模拟废水的生化处理制备SMPs,对SMPs的结构组成、生成DBPs的种类、消毒前后的遗传毒性以及DBPs的生成机理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从而为污水回用的消毒方法选择和安全性评价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结论如下:(1)系统地研究了氯、氯胺、臭氧叁种消毒剂以及不同影响因素(温度、pH、消毒剂量、反应时间、溴离子浓度)对SMPs生成常规含碳DBPs(C-DBPs),包括叁卤甲烷(THMs)、卤代溶剂(CSs)、卤乙酸(HAAs)、卤代酮(HKs)及卤乙腈(HANs)、叁氯硝基甲烷(TCNM)生成势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氯胺消毒,氯消毒能够生成更多的C-DBPs、HANs、TCNM。并且,相比天然有机质(NOM)为前驱物,SMPs能生成更多的二氯乙酸(DCAA)、HANs以及TCNM。不同的影响因素对DBPs的生成具有较大的影响。氯和氯胺消毒中,除了 HAAs和CSs,温度升高能够增加其他DBPs的生成势;氯消毒中,pH的升高会增加THMs、CSs、TCNM的生成势,但HAAs、HKs、HANs的生成势会降低,但在氯胺消毒中,所有DBPs的生成势均随pH的升高而显着降低;对于氯和氯胺消毒(除了氯消毒产生的HKs和HANs),所有DBPs的生成势随消毒剂用量的增加、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对于叁种不同的消毒剂,溴离子存在能够促进溴代DBPs(Br-DBPs)的生成。相比氯消毒,氯胺消毒能够更好的控制Br-DBPs的产生。在使用叁种不同消毒剂时,溴离子浓度、pH是SMPs生成DBPs的主要影响因素。(2)系统地阐述了叁种消毒剂(氯、氯胺、臭氧)以及不同消毒条件对SMPs生成新型含氮消毒副产物亚硝胺(NAs)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氯和臭氧消毒,氯胺消毒能够生成更多的NAs。NAs总量与消毒剂量、溴离子浓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R2>0.98),并且随反应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但却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氯消毒中,NAs生成势随pH的升高显着降低,臭氧消毒中,NAs生成势随pH的升高显着升高。但对于氯胺消毒,NAs生成势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对于这叁种消毒剂,溴离子浓度是SMPs生成NAs最主要的影响因素。N-亚硝基二甲胺(NDMA)是最主要的NAs,占总NAs的50%以上。同时,臭氧消毒能够有效的降低NAs的生成量。(3)模拟不同胁迫条件:高氨氮(HA)、高盐(HS)、高浓度重金属(HM)、高温(HT)制备SMPs,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对SMPs的分子量进行表征,研究不同胁迫条件对SMPs生成DBPs的影响,并通过SOS/umu方法比较氯化消毒前后SMPs遗传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常态(NS)相比较,胁迫条件能够增加SMPs中低分子量的组成。胁迫条件对生成DBPs的种类没有影响,但会对DBPs的生成量产生显着影响。HT和HS条件能够生成更多的C-DBPs(THMs、HAAs、HKs)和含氮 DBPs(N-DBPs,包括 HANs、TCNM),但 HM条件下C-DBPs和N-DBPs的量反而降低。HA胁迫条件会促进N-DBPs的产生,但对C-DBPs的量基本没有影响。氯化消毒前后,胁迫条件下SMPs的遗传毒性显着高于NS条件。氯化消毒后,HA、HS、HT条件下SMPs的遗传毒性显着升高,但HM、NS条件下SMPs的遗传毒性反而降低。(4)核酸是SMPs的重要组成,而碱基是核酸的基本单元。本研究以叁种嘧啶(胞嘧啶、尿嘧啶、胸腺嘧啶)和两种嘌呤(腺嘌呤、鸟嘌呤)为前驱物模拟氯化,分析生成DBPs的种类,比较氯化消毒后嘧啶、嘌呤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氯化消毒后,嘧啶生成DBPs的量高于嘌呤,尿嘧啶产生的DBPs总量最多,但胞嘧啶产生的N-DBPs量最多。氯化后,嘧啶的遗传毒性高于嘌呤,尿嘧啶和胞嘧啶的遗传毒性甚至高于甘氨酸(污水中最常见的氨基酸)。此外,本论文还对胞嘧啶生成TCNM、二氯乙腈(DCAN)、叁氯乙腈(TCAN)、DCAA和叁氯乙酸(TCAA)的路径进行了探究。利用高分辨液质联用(HPLC-HRMS)技术对胞嘧啶氯化后产生的四种新型中间产物的分子组成进行了鉴定,并通过前言电子云密度法(FED)对反应活性位点进行确认,推测了 DBPs的生成路径。(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6-02-25)
吴杨芳,冯骞,薛朝霞,杨雯,施明杰[6](2016)在《纳米氧化铈作用下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及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纳米氧化铈作为一种应用普遍的人工纳米材料,其生物毒性和环境效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尝试从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角度,解读纳米氧化铈对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影响规律和过程。【方法】在实验室活性污泥系统中投加不同质量浓度纳米氧化铈,研究纳米氧化铈短期作用下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PS)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这两类主要的微生物代谢产物含量和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短期作用下,EPS和SMP的总量都随着纳米氧化铈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低浓度纳米CeO_2不会导致活性污泥中松散型胞外聚合物(LB-EPS)、紧密型胞外聚合物(TB-EPS)含量和组分的显着改变。高浓度纳米CeO_2(25 mg/L以上)作用下TB-EPS含量和组分不受影响,而LB-EPS中多糖和蛋白质为抵抗纳米CeO_2毒性而增多。EPS分层组分含量显着提高,且LB-EPS的增幅显着高于TB-EPS增幅。当纳米氧化铈浓度为50 mg/L时,相较于空白对照组,蛋白质和多糖增幅分别达到35.18%和46.57%。当纳米氧化铈超过25 mg/L以上时,SMP不仅出现蛋白质,多糖和腐殖酸的含量也明显增加。【结论】SMP中蛋白质的产生,可能会与纳米材料相结合,以减小纳米材料的毒性。当纳米氧化铈浓度较低时,EPS的吸附作用会抵制其进入细胞内,当纳米氧化铈浓度较高时,刺激细胞产生更多EPS吸附纳米CeO_2,形成更厚的外部屏障层保护细胞。EPS和SMP的共同作用,构成了微生物细胞对纳米CeO_2的毒性抵抗机制。(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6年02期)
金鹏康,陈飞,章佳昕,王晓昌[7](2015)在《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分层组分及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取了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并按EPS的紧密程度对松散EPS、紧密EPS的分层组分以及SMP属性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基质时,松散EPS的主要组成是多糖,紧密EPS的主要组成是蛋白质,而SMP主要由腐殖质类物质构成.SMP、松散EPS、紧密EPS和总样EPS的叁维荧光图谱显示其只有类色氨酸峰和类腐殖酸峰,其类腐殖酸峰主要是由生物代谢产生的腐殖质组成.大分子量腐殖质类物质在几种组分中均出现,但是具有腐殖质特性的分子量为8500 Da的组分会在SMP中大量生成,而具有腐殖质特性的分子量为400 Da的组分只存在于EPS的紧密层中,这与微生物对这3种物质的生物可利用性有关.(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5年07期)
吴伟,余昂[8](2015)在《废水生物处理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活性污泥为代表的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SMP组成复杂是出水有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SMP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发展》期刊2015年04期)
李姗,段亮,周北海,宋永会,田园[9](2015)在《不同泥龄MBR中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对膜污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4套平行运行的小试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研究了不同泥龄下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SMP)对膜污染的影响。以多糖、蛋白质表征SMP的含量,并通过叁维荧光光谱(EEM)、分子量分布(MW)、红外光谱(FTIR)及扫面电镜-能谱分析(SEM-EDX)技术分析了不同泥龄下SMP的变化。结果表明,各泥龄MBR对氨氮和COD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SMP的含量以及膜污染程度均随着泥龄的升高而降低。泥龄越低,膜阻力越大,小分子量物质(<1 000)积累程度越大,低泥龄MBR中蛋白质以及腐殖酸类物质含量较高;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DEX)结果表明,金属元素更容易在低泥龄MBR中的膜表面堆积。(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张姣,肖康,薛涛,俞开昌,黄霞[10](2014)在《膜生物反应器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浓度对污泥生物除磷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累积在MBR中的SMP浓度变化对生物除磷的影响,制备了不同SMP含量的污泥样品进行生物除磷间歇试验,研究SMP含量对污泥除磷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SMP含量较高的污泥样品具有较高的好氧吸磷速率,达0.20 mg-P·(g-MLSS)-1·min-1,并在MBR脱氮除磷工艺长期运行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好氧吸磷速率.对污泥吸磷和释磷过程中上清液组成变化的研究发现,在好氧条件下,存在水相中SMP向污泥相转移的过程.根据这一过程中Zeta电位绝对值的减小推测,上清液中的胶体可能逐步失稳而向污泥相转移,胶体磷由此进入污泥相;此过程可能伴随着对自由磷酸盐的捕集和卷扫,从而促进了污泥的好氧吸磷.(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4年05期)
溶解性微生物产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大量重金属离子(如Cu~(2+),Hg~(2+),Zn~(2+),Mn~(2+),Ag~+等)被排放进入水体后会形成重金属废水,而市政管网中该类污水的泄入会造成污水厂非稳态运行,导致二级出水水质恶化,其中的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SMP)浓度和组成均会发生变化。该现象会对污水深度处理造成潜在威胁,同时也造成了产生更多消毒副产物前驱体的隐患。因此,本研究搭建了实验室规模的SBR小试装置,通过探究11种重金属离子冲击活性污泥之后SMP分子量分布和微生物活性氧水平的差异,从中筛选出了叁种对生物处理单元造成了严重影响的Cu~(2+),Ag~+和Hg~(2+)深入探究。通过检测不同浓度Cu~(2+),Ag~+和Hg~(2+)冲击活性污泥后SMP组成成分、分子量分布、荧光物质等相关指标,本研究发现SMP特性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分子量大于10 kDa部分的Biopolymer有机碳和有机碳含量均显着增加。随后,本研究结合EPS以及污泥絮体特性的变化,分析了SMP变化的规律及根本原因。最后,本研究发现Cu~(2+),Ag~+和Hg~(2+)对实际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同样会产生显着影响,导致生物单元净化污水的能力下降,验证了重金属冲击会对活性污泥造成影响的这种现象的普遍性。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0.16 mM的Cu~(2+)、Ag~+和Hg~(2+)冲击活性污泥后,二级出水水质均明显下降,DOC的去除率分别从98%下降至96.50%、75.90%和61.69%。同时,分子量大于10 kDa的Biopolymer部分的有机碳含量分别增长至空白的3.5、3.7和6.5倍。并且,水质指标和分子量分布的检测结果均验证了Cu~(2+)、Ag~+和Hg~(2+)的加入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能力。2、随着Cu~(2+)、Ag~+和Hg~(2+)浓度的升高,活性污泥降解污染物的能力明显下降,0.39 mM Cu~(2+)、Ag~+和Hg~(2+)的冲击使得出水有机碳含量分别升高至正常情况下的10、13和22倍,且SMP中组分、大分子物质及荧光物质含量几乎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冲击造成的SMP特性的变化导致超滤膜污染速率明显加快,给污水深度处理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3、不同浓度重金属离子冲击后,分析EPS组成成分、分子量分布、荧光物质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合活性污泥某些特征的探究结果,本研究发现当活性污泥受到外界的影响尚在自身调节能力范围之内的时候,SMP和EPS中有机物总量是比较稳定。但是当冲击程度超过了活性污泥絮体的承受能力,随着重金属冲击浓度的持续增高,SMP和EPS中有机物的总量是明显上升的,且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受到的影响也显着增加。4、依据SEM扫描结果,本研究发现不同浓度的Cu~(2+)对微生物的结构破坏程度较小,高浓度的Cu~(2+)会造成少量细胞膜破裂;但浓度较低的Ag~+和Hg~(2+)的冲击对活性污泥形貌已造成较为显着的影响,特别是其中Hg~(2+)的冲击,当其浓度上升至0.39 mM后大量微生物细胞结构的完整性被破坏。5、通过对西安市第叁污水处理厂好氧活性污泥的实验探究,我们发现Cu~(2+)、Ag~+和Hg~(2+)冲击实际活性污泥后SMP特性也发生了的显着变化,其中Biopolymer部分的有机碳含量分别增长至空白情况下的4.4、4.20和3.4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解性微生物产物论文参考文献
[1].朱振亚,白成玲,王磊,王旭东.溶解性微生物产物在GO/PVDF杂化膜面的污染行为[J].中国环境科学.2019
[2].刘彤.重金属对活性污泥释放溶解性微生物产物影响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3].杨丹,刘东方,杜丽琼,黄文力.好氧颗粒污泥系统中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特征及主要组分[J].环境科学.2018
[4].胡波.污泥停留时间对膜生物反应器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和膜污染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7
[5].张贝贝.污水处理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生成消毒副产物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6
[6].吴杨芳,冯骞,薛朝霞,杨雯,施明杰.纳米氧化铈作用下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及溶解性微生物产物特性[J].微生物学通报.2016
[7].金鹏康,陈飞,章佳昕,王晓昌.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分层组分及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特性[J].环境化学.2015
[8].吴伟,余昂.废水生物处理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的研究进展[J].环境与发展.2015
[9].李姗,段亮,周北海,宋永会,田园.不同泥龄MBR中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对膜污染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5
[10].张姣,肖康,薛涛,俞开昌,黄霞.膜生物反应器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浓度对污泥生物除磷能力的影响[J].环境化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