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地块论文_曾振,蒲建彬,孙雷,张兴洲,蒋力

导读:本文包含了佳木斯地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佳木斯,地块,地球化学,黑龙江,古生代,锆石,哈达。

佳木斯地块论文文献综述

曾振,蒲建彬,孙雷,张兴洲,蒋力[1](2019)在《佳木斯地块东部二迭纪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十几年来,在佳木斯地块内部相继发现了一套二迭纪花岗岩,其中的锆石年龄介于254~270 Ma之间(吴福元等,2001),同时确定了地块东缘广泛发育二迭纪火山岩,锆石年龄介于263~293 Ma(孟恩等,2008)。这套岩浆岩组合普遍具有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弧成因的地球化学特点(于介江等,2013),表明佳木斯地块作为东北晚古生代大陆板(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4-13)

崔维龙,曾振,张兴洲[2](2019)在《佳木斯地块东缘南双鸭山组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佳木斯地块位于我国黑龙江省东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北和西伯利亚两大古板块所夹持的中亚构造带最东端,东邻西太平洋大陆边缘中生代增生杂岩带。该地块以广泛出露有麻粒岩相高级变质表壳岩系,东缘发育晚古生代大陆边缘沉积层系和早中生代海相沉积地层为特征。早期的研究普遍认为,东北地区以佳木斯地块等为代表的诸变质构造单元是卷入到东亚晚古生代地槽褶皱带或古亚洲(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4-13)

张夺[3](2019)在《佳木斯地块东缘完达山地体的增生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下部的俯冲起始与演化,直接影响并改造了整个东亚地区的构造格局,从原来的近东西向的古亚洲洋构造体系转换为北北东-北东向的太平洋构造体系,控制了我国东部乃至整个东亚地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但是,有关古太平洋板块何时开始俯冲及其动力学过程等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至今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尚未完全解决。完达山地体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佳木斯地块东缘,由先后增生于东亚大陆边缘的两套构造混杂岩组成(跃进山杂岩和饶河杂岩),是探讨其东侧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开始和演化的理想场所。本文对饶河地区中生代大岭桥组(J_(2-3)d)和永福桥组(J_3-K_1y)碎屑岩、饶河杂岩和跃进山杂岩附近水系的河砂分别进行了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分析了其物源组成及潜在物源区,并通过大岭桥组沉积上限限定了饶河杂岩就位时间,同时结合野外观测现象及区域上其他数据探讨了佳木斯地块东缘的增生模式,进而重建了中国东北东部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大岭桥组与永福桥组碎屑锆石绝大多数为岩浆锆石,且U-Pb测年结果显示了二者均具有~270 Ma、460-510 Ma两组主要峰值年龄,以及少量800 Ma、1800 Ma和2500 Ma左右的年龄。通过与佳木斯地块的岩浆岩年龄对比发现,该年龄谱与佳木斯地块岩浆活动期次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而其物源主要来自佳木斯地块上广泛发育的岩浆岩。大岭桥组年龄频谱图中显示的~170 Ma年龄组均为岩浆锆石结晶年龄,且部分碎屑锆石具有基性岩浆成因,可能来源于后期卷入饶河杂岩的洋岛/洋底海山碎片,即饶河杂岩开始增生之后进行沉积,后又卷入饶河杂岩。大岭桥组沉积于饶河杂岩增生期间,也就是古太平洋俯冲增生期间。同时,由于上覆陆相永福桥组在饶河杂岩就位之后才开始沉积,因此同增生沉积的最年轻海相地层大岭桥组的沉积上限可限制饶河杂岩就位的最早时间。大岭桥组碎屑岩样品最年轻的锆石年龄为142 Ma,代表了大岭桥组的沉积上限,即当时饶河地区仍处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增生环境中,饶河杂岩尚未完全就位。结合本区内迄今报道的后碰撞花岗岩最老年龄131 Ma,我们认为饶河杂岩就位时间为142-131 Ma。通过对跃进山杂岩、佳木斯地块和松嫩地块的大量资料进行收集与系统分析,我们认为跃进山杂岩于晚石炭世-中二迭世增生于佳木斯地块东缘,导致其增生就位的俯冲洋壳并非古太平洋板块或古亚洲洋板块,而是该时期存在于佳木斯东缘的某未知洋壳,可能为泛大洋。同时,该洋壳的俯冲导致佳木斯地块广泛发育二迭纪岩浆岩,且导致了晚二迭世-晚叁迭世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之间发生弧后伸展,形成牡丹江洋。晚叁迭世-早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启动向西的俯冲,导致饶河杂岩增生,并引发牡丹江洋壳向松嫩地块之下俯冲,至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饶河杂岩就位,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发生最终拼合,形成牡丹江缝合带。(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4-01)

张夺,刘永江,李伟民,温泉波,吴迪升[4](2018)在《佳木斯地块及邻区早古生代——晚中生代构造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厘清嘉荫—牡丹江缝合带的形成时代,确定佳木斯地块早古生代—晚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笔者对佳木斯地块及邻区出露的一些特征岩石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与系统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杂岩外来岩块原岩具有类似蛇绿岩的特征,锆石U--Pb年龄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为257~210 Ma,云母及蓝闪石Ar--Ar年龄显示基质与外来岩块共同发生高压变质与退变质事件的时间为193~145 Ma,结合出露于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的早古生代-早侏罗世火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年龄,提出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间经历了早古生代拼合—二迭纪末期叁迭纪裂解—侏罗纪-白垩纪初期再次拼合的构造演化过程。古太平洋板块向西的俯冲作用,驱动了其最终的拼合,形成了以黑龙江杂岩为标志的嘉荫—牡丹江缝合带。(本文来源于《世界地质》期刊2018年04期)

姜迎久,陈磊,赵强[5](2018)在《佳木斯地块马家街群地质特征及形成演化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黑龙江佳木斯地块中马家街群的地质特征描述,对其岩石组合、岩石地球化学进行了详细叙述,结合马家街群千枚岩类岩石的稀土、微量、硅酸盐分析数据、图表,初步恢复了其原岩,并对其形成环境进行了叙述、探讨。经构造环境判别证明了黑龙江东部地区佳木斯地块的形成演化经历了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板块陆缘的拉伸、碰撞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金属通报》期刊2018年10期)

李功宇,周建波[6](2018)在《佳木斯地块由被动大陆边缘向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转化:来自晚古生代沉积岩和火山岩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北地区是中亚造山带东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意义上认为其由多个微陆块组成,自东向西划分为佳木斯-兴凯地块,松辽地块,兴安地块以及西部的额尔古纳地块(Zhou et al.,2013)。其中佳木斯地块位于中亚造山带最东缘,是古亚洲洋、鄂霍次克洋和古太平洋叁大构造域的迭加位置,它是研究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演化历史至关重要的地质单元(Wilde et al., 2003)。佳木斯地块东(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六)——专题12: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专题13:叁江特提斯域构造: 深部地壳流变与地表地貌响应过程与机制》期刊2018-10-21)

崔维龙[7](2018)在《佳木斯地块东缘二迭纪俯冲洋壳的发现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区位于我国黑龙江省东部,北隔黑龙江,东隔乌苏里江与俄罗斯接壤。区域构造上,该区以北北东向展布的同江-密山断裂为界划分为佳木斯地块和完达山(或那丹哈达)增生杂岩两个构造单元。佳木斯地块西以牡丹江-嘉荫断裂为界与松嫩地块相邻,北与俄罗斯境内的布列亚地块相连,统称为“布列亚-佳木斯地块”。完达山(或那丹哈达)增生杂岩为东侧俄罗斯境内锡霍特-阿林中生代增生杂岩的一部分。由于佳木斯地块位于中亚构造带最东端,东邻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其大地构造意义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以佳木斯地块东缘发现的二迭纪俯冲增生杂岩为重点,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相关岩石样品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及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等研究,并结合前人资料的分析,对佳木斯地块东缘二迭纪-早中生代的构造演化提出了新的认识。本文分析的岩石样品均采自佳木斯地块以东地区,采样位置分别位于北部的同江勤得利、中部的红旗岭-石场和南部的蛤蟆通-跃进山-东方红等地。这些地区出露的岩石以往均被划归中生代增生杂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上述叁个地区出露的玄武岩锆石年龄均介于278-257 Ma之间,对应的地质时代为二迭纪。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叁地的玄武岩总体地化组成特征类似,均以相对富碱,贫MgO,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Sr和Ba为特征。其中,北部勤得利地区的样品多具有E-MORB特征,部分样品高场强元素Nb和Ta亏损,且TiO_2含量小于1.55%,不同于典型的MORB;中部石场地区的玄武岩具有E-MORB特征;南部蛤蟆通和东方红地区的玄武岩均遭受了强烈变形和低级变质,它们多数具有E-MORB特征,部分与N-MORB相似。这些玄武岩部分枕状构造保存完好,产状上与硅质岩、泥岩及大理岩等紧密伴生,表明这是一套具有洋壳特点的岩石组合。在中部石场地区发现一套出露厚度大于10m的砾岩,砾石成分主要为玄武岩和少量硅质岩,砾岩之上为一套整合的黄绿色粉砂岩。砾岩中的玄武岩砾石锆石年龄为268-252 Ma,与区域上获得的二迭纪玄武岩年龄一致,说明这套砾岩-粉砂岩是二迭纪玄武岩隆升剥蚀后的产物;砾岩胶结物和粉砂岩中的碎屑锆石测年结果显示,年龄集中为四组:分别为232-216 Ma、269-250 Ma、522-494 Ma和>800 Ma。后两组年龄在佳木斯地块变质结晶基底中普遍存在;269-250 Ma是佳木斯东缘二迭纪火山岩和二迭纪玄武岩的年龄;前者作为最小年龄组,虽然目前尚不清楚这些锆石的来源,但大致可将这一组最小年龄视为这套砾岩-粉砂岩的沉积时代下限,即中叁迭世之后。根据区域地质对比,佳木斯地块普遍缺失叁迭纪沉积,但在其东缘广泛发育有晚叁迭世海陆交互相地层(南双鸭山组),据此推测这套砾岩-粉砂岩的沉积时代为晚叁迭世,与南双鸭山组相当。区域上,南双鸭山组角度不整合在二迭纪花岗岩之上,该组以东地区广泛分布有硅质岩及泥质硅质岩等,其中所含放射虫化石时代为中叁迭世-中侏罗世。以往的研究均将其作为大洋深海沉积。本文对北部勤得利和中部石场等地区硅质岩的物源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硅质岩属于纯硅质岩范围,SiO_2含量介于91.00~99.80 wt.%,但普遍具有较高的Al_2O_3和TiO_2含量,且CaO和Fe_2O_3的含量相对偏低;岩石矿物组合及主微量元素判别图解显示其形成于大陆边缘沉积环境。部分硅质岩中含有数量不等的碎屑锆石也进一步支持其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研究证据充分说明,佳木斯地块以东地区在二迭纪期间(278-257Ma)存在洋脊扩张,同时在地块东缘存在洋壳的向西俯冲与增生作用。这一进展不但为合理解释佳木斯东缘二迭纪岩浆弧的成因提供了直接的地质证据,同时也进一步证明,所谓的完达山(那丹哈达)杂岩并非都由中生代杂岩所组成。晚叁迭世砾岩-粉砂岩不整合在佳木斯地块及二迭纪玄武岩之上,其中的碎屑锆石年龄显示其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佳木斯地块和二迭纪玄武岩。这些证据充分说明,以二迭纪洋壳组合为主的俯冲增生杂岩在晚叁迭世前已经增生就位在佳木斯东缘,成为佳木斯地块东缘的组成部分。鉴于佳木斯地块东缘缺失早-中叁迭世沉积,说明当时的俯冲增生作用已经停止,处于构造隆升剥蚀阶段;晚叁迭世转为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环境。根据构造变形样式和深部地球物理证据,中生代杂岩由一系列向西逆冲推覆的岩片构成,以杂岩西部紧邻佳木斯地块分布的硅质岩-泥质硅质岩中普遍发育有尖棱褶皱构造为特点。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结果揭示,以高阻为特征的中生代杂岩层状分布,厚度小于2km,之下存在向东低角度倾斜的电性界面。由此表明,二迭纪俯冲增生杂岩大面积被后期逆冲岩片所掩盖,本文研究的叁个俯冲增生杂岩出露区是后期剥蚀作用形成的“构造窗”。这套中生代杂岩中最新的化石时代及枕状玄武岩的最新年龄(167 Ma)均为中侏罗世,说明逆冲构造发生在中侏罗世之后;结合区域动力学背景,127-85 Ma期间该区处于古大洋板块快速斜俯冲挤压环境,因此推测逆冲推覆作用可能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到晚白垩世初期。(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董玉[8](2018)在《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拼合历史:年代学与地球化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佳木斯地块和松嫩-张广才岭地块结合部发育的黑龙江杂岩及相关侵入岩的锆石-金红石U-Pb年龄、全岩地球化学特征以及锆石Hf同位素组成,这些数据不仅可以限定岩石的形成时代、源区特征以及构造背景,而且对理解佳木斯地块和松嫩-张广才岭地块间的亲缘性与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黑龙江杂岩位于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之间,呈南北向带状展布于萝北-嘉荫、依兰-桦南以及牡丹江地区,岩石组合主要为蓝片岩、斜长角闪岩、绿片岩、蛇纹岩、云母片岩(石英片岩)、变硅质岩以及大理岩等。其中,依兰-桦南地区的黑龙江杂岩变质沉积岩中大多数的碎屑锆石表现出富集重稀土元素、正Ce异常以及负Eu异常的岩浆成因锆石稀土配分模式。锆石U-Pb年龄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变质沉积岩的最小碎屑锆石年龄为230~180 Ma。结合黑龙江杂岩的早-中侏罗世变质年龄和前人相关研究,认为黑龙江杂岩变质沉积岩原岩于晚叁迭世-早侏罗世沉积。在黑龙江杂岩变质沉积岩的碎屑锆石年龄组成中,大约55%的碎屑锆石年龄变化于297~180Ma之间,并具有270~245 Ma,230~200 Ma和200~180 Ma的峰期年龄,同时27%的碎屑锆石具有544~412 Ma的年龄,峰期年龄为500~480 Ma。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中还发现了元古代碎屑锆石(~15%),年龄变化于2352~595 Ma之间,并以新元古代为主。结合前人的研究和区域资料对比,本文推断黑龙江杂岩中碎屑锆石的来源与佳木斯地块和松嫩-张广才岭地块的岩浆作用密切相关,且变质沉积岩的原岩形成于弧前盆地。此外,本文在依兰地区黑龙江杂岩的斜长角闪岩中获得了274±2 Ma的原岩年龄,且斜长角闪岩具有177±11 Ma和172±5 Ma的金红石SIMS U-Pb年龄,代表了岩石冷却到金红石U-Pb体系封闭的时间,即冷却年龄。这些斜长角闪岩属于拉斑系列岩石,并表现出Nb、Ta亏损,具有弧属性的地球化学特征。依兰大理石厂、龙兰港以及团山子地区的斜长角闪岩具有相似的岩石成因,岩浆均来源于俯冲流体交代地幔楔的部分熔融作用,其中依兰大理石厂地区的斜长角闪岩岩浆的形成可能还与沉积物的交代作用有关。但是这些斜长角闪岩并非同一岩浆源区演化的产物,其中依兰大理石厂地区的斜长角闪岩的岩浆源区可能为尖晶石-石榴石过渡带橄榄岩,而依兰龙兰港与团山子地区的斜长角闪岩的岩浆源区为尖晶石相橄榄岩。结合前人关于黑龙江杂岩的研究,本文认为黑龙江杂岩属于俯冲增生杂岩,其原岩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并经历了绿帘角闪岩相-蓝片岩相-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变质作用的峰期时间为早-中侏罗世。佳木斯地块和松嫩-张广才岭地块结合部发育的基性和酸性侵入岩同样也可以为两地块的复杂拼合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锆石U-Pb年龄的分析结果显示,珠山岩体和太平岩体中岩浆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56±2 Ma和259±3 Ma,代表了基性侵入岩的岩浆结晶年龄。其中,珠山岩体变辉长岩表现出拉斑系列向钙碱性系列过渡的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Zr、Hf等,且_(Hf)(t)值在-5.47~+0.74之间变化。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珠山岩体的岩浆来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岩浆源区为尖晶石-石榴石过渡带橄榄岩。太平岩体辉长岩表现出与珠山岩体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等,且_(Hf)(t)值变化于-4.02~-1.70,暗示二者具有相似的岩石成因。但是经详细研究,本文认为珠山岩体与太平岩体并非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此外,本文的酸性侵入岩(明义、驼腰子、孟家岗、横头山以及青背岩体)主要由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以及花岗闪长岩组成,并形成于早-中二迭世(278~263 Ma)。花岗质岩石大多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和弱过铝质岩石,氧化物与SiO_2具有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并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Ti)和重稀土元素的特征。这些花岗质岩石还表现出一致的Hf同位素组成特征,_(Hf)(t)值变化于–6.16~+2.95,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681~1111 Ma。根据上述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特征,认为明义岩体、驼腰子岩体、孟家岗岩体、横头山岩体以及青背岩体是相似岩浆源区演化的产物,岩浆均来源于角闪岩相铁镁质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但是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综上,本文认为佳木斯地块和松嫩-张广才岭地块结合部的二迭纪基性和酸性侵入岩的形成可能与俯冲作用有关。牡丹江洋向佳木斯地块下的东向俯冲作用可能与文中早-中二迭世酸性侵入岩和晚二迭世太平岩体的形成有关;牡丹江洋向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下的西向俯冲作用可能导致了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二迭纪岩浆作用的产生,其产物包括晚二迭世珠山岩体。此外,结合前人关于黑龙江杂岩和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的岩浆-构造作用的相关研究,本文在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识别出两条南北向平行展布的二迭纪岩浆岩带,其与牡丹江洋的演化历史密切相关。综上,本文认为双向俯冲模式更适合解释牡丹江洋的演化历史,简述如下:(1)~250 Ma之前,牡丹江洋已经存在于佳木斯地块和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之间,且牡丹江洋已发生双向俯冲作用。产物主要为:黑龙江杂岩原岩、佳木斯地块西部发育的弧岩浆岩以及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缘分布的弧岩浆岩。(2)250~230 Ma,牡丹江洋持续发生双向俯冲作用,在佳木斯地块和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分别产生了叁迭纪弧岩浆岩,产物还包括黑龙江杂岩的原岩。(3)230~180 Ma,牡丹江洋双向俯冲作用继续进行,持续产生弧岩浆岩,且在弧前盆地沉积黑龙江杂岩变质沉积岩的原岩。(4)180~160 Ma,牡丹江洋闭合,佳木斯地块和松嫩-张广才岭地块发生碰撞-拼合,并造成黑龙江杂岩发生变质变形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毕君辉[9](2018)在《佳木斯地块东缘晚古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佳木斯地块作为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地质单元,长期以来,因其广泛发育泛非期花岗质岩石、麻粒岩相高级变质岩及其西缘的黑龙江杂岩等而成为地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该地块东缘不同类型晚古生代火成岩的成因及动力学背景的研究是解决佳木斯地块东缘晚古生代地质演化的关键。本文选取区内广泛出露的晚古生代侵入岩和火山岩,并结合其东部跃进山增生杂岩带开展详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原位Hf同位素和全岩Sr-Nd同位素的综合研究,旨在查明区域晚古生代岩浆作用的时空格架,明确火成岩组合的时空变异特征,探讨不同类型火成岩岩浆源区性质及岩浆作用过程,揭示佳木斯地块东缘晚古生代岩浆作用与跃进山增生杂岩的构造演化关系,最终查明佳木斯地块东缘晚古生代构造-岩浆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佳木斯地块东缘晚古生代火成岩的锆石形态多呈自形-半自形晶,其中酸性岩石中普遍发育清晰的振荡环带结构,基性岩石中则多具条痕状吸收的特点,结合较高的Th/U比值,暗示它们具有典型岩浆成因的特点。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佳木斯地块东缘主要分布叁条近NNE向展布的岩浆岩带,分别为晚石炭世-中二迭世的酸性侵入岩带(305-259 Ma)、早-中二迭世的基性侵入岩带(290-274 Ma)和火山岩带(293-263 Ma),其与跃进山增生杂岩带的展布方向近似平行。佳木斯地块东缘晚古生代酸性侵入岩的岩性主要包括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文象花岗岩和花斑岩。根据它们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组成的差异,本文将其分为两组:(1)弱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具有高的SiO_2(64.98–72.90 wt.%)和K_2O(3.08–4.70 wt.%)含量,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比如:Rb、Th和U),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和高场强相地幔深度的部分熔融,而E-MORB型玄武岩的源区可能存在少量富集OIB型组分的加入。相比之下,碱性玄武岩起源于富集的OIB型地幔源区,由石榴石相稳定区持续熔融到尖晶石相稳定区。因此,跃进山增生杂岩中的OIB型和MORB型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与地幔柱相关的大洋板内和弧后伸展环境,二者共同构成古太平洋洋壳的组成部分。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并结合区域已发表资料,本文认为佳木斯地块东缘晚石炭世-中二迭世火成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其地球动力学机制可能与佳木斯地块东侧古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作用有关。基于此,我们构建了佳木斯地块东缘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模式:(1)晚石炭世-早二迭世(305–290 Ma)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于佳木斯地块之下,该地块东缘在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下产生大陆弧岩浆作用;(2)早-中二迭世(290–260 Ma)时期俯冲的古太平洋板块发生板片断离,伴有A型花岗岩和双峰式火山岩的形成,并最终停止俯冲。在此过程中,表征洋壳存在的海山、弧后熔岩和其它大洋碎片在古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作用下拼贴就位到佳木斯地块东缘,形成跃进山增生杂岩。(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韩伟[10](2018)在《萝北地区黑龙江杂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其对佳木斯地块构造演化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杂岩带是一条高压变质带,呈南北向展布于佳木斯地块与松辽地块之间,其作为佳木斯地块与松辽地块碰撞拼贴的重要地质记录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本文以萝北地区的黑龙江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以及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等研究方法来探讨萝北地区黑龙江杂岩的岩性组合,原岩时代,变质时代,并结合已有的佳木斯地块东缘二迭纪弧型火山岩和亚洲大陆东缘中生代增生杂岩的研究成果来探索黑龙江杂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和佳木斯地块的构造演化历史。萝北地区的黑龙江杂岩分为基质和岩块两部分,岩块呈构造透镜体或夹层出露于基质中,岩块类型主要包括蛇纹岩、蓝片岩、绿片岩、角闪岩和大理岩,基质由二云母片岩、白云母-钠长石片岩、石英片岩和花岗片麻岩等组成,本文选取6个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岩石学和年代学分析。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样品的原岩形成于~435Ma至~210Ma,结合依兰地区花岗片麻岩的原岩年龄为492±6Ma,证明黑龙江杂岩的原岩形成于~490Ma至~210Ma。此外,黑云斜长片麻岩(PXMS-19)和斜长角闪岩(PXMS-27)中的变质重结晶锆石得出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87±3Ma和185±2Ma,并且野外地质调查发现萝北地区的黑龙江杂岩被晚侏罗世地层不整合覆盖,这些证据表明黑龙江杂岩的变质时代为~210Ma至~185Ma(晚叁迭世至早侏罗世),并非以往所报导的白垩纪。通过对比黑龙江杂岩与中亚造山带的碎屑锆石年龄信息,我们发现在~350 Ma(早石炭世)之前佳木斯地块与中亚造山带存在构造亲缘性,属于中亚造山带东缘的组成部分,随后佳木斯地块从中亚造山带分离出来,并在晚叁迭世至早侏罗世与中亚造山带重新拼合,根据佳木斯地块东缘广泛发育的早-中二迭世大陆弧型火山岩,我们认为佳木斯地块与中亚造山带的分离是由弧后扩张作用引起的。在亚洲大陆东缘,广泛分布伴随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形成的晚叁迭世至白垩纪增生杂岩,因此自晚叁迭世开始,中国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亚洲大陆东缘主要受古太平洋构造域控制,佳木斯地块与中亚造山带的重新拼合伴随黑龙江杂岩的就位很可能是由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引起的。(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佳木斯地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佳木斯地块位于我国黑龙江省东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北和西伯利亚两大古板块所夹持的中亚构造带最东端,东邻西太平洋大陆边缘中生代增生杂岩带。该地块以广泛出露有麻粒岩相高级变质表壳岩系,东缘发育晚古生代大陆边缘沉积层系和早中生代海相沉积地层为特征。早期的研究普遍认为,东北地区以佳木斯地块等为代表的诸变质构造单元是卷入到东亚晚古生代地槽褶皱带或古亚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佳木斯地块论文参考文献

[1].曾振,蒲建彬,孙雷,张兴洲,蒋力.佳木斯地块东部二迭纪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C].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摘要集.2019

[2].崔维龙,曾振,张兴洲.佳木斯地块东缘南双鸭山组碎屑锆石年代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C].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摘要集.2019

[3].张夺.佳木斯地块东缘完达山地体的增生过程[D].吉林大学.2019

[4].张夺,刘永江,李伟民,温泉波,吴迪升.佳木斯地块及邻区早古生代——晚中生代构造演化[J].世界地质.2018

[5].姜迎久,陈磊,赵强.佳木斯地块马家街群地质特征及形成演化探讨[J].中国金属通报.2018

[6].李功宇,周建波.佳木斯地块由被动大陆边缘向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转化:来自晚古生代沉积岩和火山岩的制约[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六)——专题12: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专题13:叁江特提斯域构造:深部地壳流变与地表地貌响应过程与机制.2018

[7].崔维龙.佳木斯地块东缘二迭纪俯冲洋壳的发现及意义[D].吉林大学.2018

[8].董玉.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拼合历史:年代学与地球化学证据[D].吉林大学.2018

[9].毕君辉.佳木斯地块东缘晚古生代构造—岩浆演化[D].吉林大学.2018

[10].韩伟.萝北地区黑龙江杂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其对佳木斯地块构造演化的意义[D].吉林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黑龙江东部地区地质略图黑龙江密山二龙山林场珍子山组植物化...佳木斯地块一小兴安岭活动带加...晚叁迭世岩浆岩的主量元素特征研究区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演化示意...佳木斯地块的演化模式图

标签:;  ;  ;  ;  ;  ;  ;  

佳木斯地块论文_曾振,蒲建彬,孙雷,张兴洲,蒋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