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休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恶性综合征,抗精神药物相关性,无抽搐电休克
电休克论文文献综述
张红梅,廖明生,刘向红,温秀荣,钟振洲[1](2019)在《无抽搐电休克与药物治疗在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恶性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抗精神药物相关性恶性综合征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或药物治疗效果差异。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恶性综合征治疗的82例病患为研究样本,其治疗时间均在2017年8月~2019年8月之间,采取随机数字排列表法将其分成组均41例的常规组以及实验组。予以常规组药物治疗;予以实验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比较每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总出现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恶性综合征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本文来源于《心理月刊》期刊2019年22期)
于名超[2](2019)在《无抽搐电休克在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治疗中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在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治疗中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奥氮平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治疗后4周、12周研究组患者的PAN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无抽搐电休克在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治疗中疗效安全显着,值得临床应用推广,为后续临床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有一定的实践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外女性健康研究》期刊2019年22期)
李群[3](2019)在《探讨电休克治疗对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在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中应用电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中选取56例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时间为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本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采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和采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联合电休克治疗的实验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对。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3、6个月的认知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实验组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临床参考价值(P<0.05)。结论:电休克对于解决抑郁症患者的问题具有显着疗效,可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9年11期)
钟淑维[4](2019)在《系统化护理干预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对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干预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对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江西省赣州市第叁人民医院收治的躯体形式障碍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联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联合系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心理状态及症状自评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躯体化、人际敏感及精神病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化护理干预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可有效缓解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负面情绪,促进其心理健康,利于患者更好地面对治疗和生活。(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9年21期)
石文杰,吴丽丽,张丽,袁秀玉,黄文忠[5](2019)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观舒适度、个人和社会功能、泌乳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泌乳素、主观舒适度、个人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5月淮安市第叁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予以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主观舒适度、个人和社会功能、泌乳素。结果治疗后两组PANSS量表评分、SWN量表评分和PSP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ANSS量表评分和血清泌乳素水平低于对照组,而SWN量表评分、PSP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主观舒适度、个人和社会功能,减少泌乳素紊乱。(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期刊2019年22期)
蔡丽娟[6](2019)在《探讨无抽搐电休克在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运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在抑郁症患者护理中运用无抽搐电休克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82例抑郁症患者,采用摇号的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1例,实验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式,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无抽搐电休克方式。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汉密尔顿抑郁评分。结果通过分析得知,实验组患者在运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抑郁症患者在护理中运用无抽搐电休克方式可有效降低患者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91期)
万小晗,高树贵[7](2019)在《电休克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突触蛋白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抑郁症是一种具有严重危害性的精神疾病,在全世界每年超过1.2亿人受其影响,并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自杀率。电休克治疗是控制抑郁症状和自杀风险的主要手段,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揭示,近年来有关电休克治疗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脑内生物化学及神经可塑性改变,最新的研究显示,电休克对突触蛋白的影响可能是其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9年21期)
张磊莹,周梁,邓鸿琦[8](2019)在《米库氯铵与琥珀胆碱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米库氯铵与琥珀胆碱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92例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患者,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琥珀胆碱治疗,观察组实施米库氯铵治疗,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0、T3时段,两组SBP、DBP及HR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T2时段,观察组SBP、DBP及HR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骨骼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琥珀胆碱相比,米库氯铵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更小,且用药安全性较高,骼肌疼痛率低,可作为琥珀胆碱的替代肌松药物。(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31期)
徐国正,林凯[9](2019)在《30例躁狂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用药分析实践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30例躁狂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用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躁狂症患者,共30例,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两组均给予无抽搐电休克,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用药治疗,观察组采用碳酸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具体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BRMS评分降低(P<0.05);两组在不良反应的对比上无差异(P> 0.05)。结论针对躁狂症患者,经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再加上治疗前合适用药有助于降低BRMS,能够增强临床疗效,临床应用价值高。(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88期)
白青青[10](2019)在《改良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改良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于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1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改良组107例开展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照组108例单纯使用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用阳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制不良反应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第2次治疗后,两组PAN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 <0.05);治疗结束后,两组PANSS评分对比,没有显着差异(P> 0.05);但第4次治疗时,改良组PANSS评分下降明显(t=2.14,P <0.05)。8次治疗后,改良组有效率(89.72%)较对照组(92.59%),差异不显着(χ2=0.656,P> 0.05)。对照组体质量增加高于改良组,两组比较差异显着(χ2=6.17,P <0.05),改良组嗜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1.71,P <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改良电休克治疗,安全有效,而传统电休克治疗起效更快。(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30期)
电休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在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治疗中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奥氮平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治疗后4周、12周研究组患者的PAN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无抽搐电休克在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治疗中疗效安全显着,值得临床应用推广,为后续临床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有一定的实践参考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休克论文参考文献
[1].张红梅,廖明生,刘向红,温秀荣,钟振洲.无抽搐电休克与药物治疗在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恶性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J].心理月刊.2019
[2].于名超.无抽搐电休克在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治疗中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
[3].李群.探讨电休克治疗对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短期和长期影响[J].名医.2019
[4].钟淑维.系统化护理干预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对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9
[5].石文杰,吴丽丽,张丽,袁秀玉,黄文忠.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观舒适度、个人和社会功能、泌乳素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9
[6].蔡丽娟.探讨无抽搐电休克在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运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7].万小晗,高树贵.电休克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突触蛋白影响的研究进展[J].人人健康.2019
[8].张磊莹,周梁,邓鸿琦.米库氯铵与琥珀胆碱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9
[9].徐国正,林凯.30例躁狂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用药分析实践思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10].白青青.改良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