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海温论文_钱代丽,管兆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印度洋海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异常,东亚,菲律宾,环流。

印度洋海温论文文献综述

钱代丽,管兆勇[1](2019)在《滤除ENSO信号前后夏季热带印度洋海盆尺度海温距平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不同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哈得来海表温度和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特征指数,对比分析了ENSO背景下的夏季印度洋海盆尺度模(Indian Ocean basin mode,IOBM)与独立于ENSO的纯IOBM(pure Indian Ocean basin mode,IOBM_P)对西太副高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滤除前期ENSO信号后,西北太平洋上为海温负距平,并在其西北侧强迫出Gill型反气旋。另外,印度洋与海洋性大陆间存在西高东低的海温距平梯度,印度洋正、负海温距平激发出的赤道开尔文波影响至海洋性大陆西部地区,强迫出的异常大气环流关于赤道基本对称。加之此时中国南海至西北太平洋地区降水偏弱,潜热释放偏少,从而非绝热冷却,导致西太副高异常偏强、偏南。而在前期厄尔尼诺的影响下,次年夏季印度洋与海洋性大陆地区均有利于出现海温正距平,开尔文波的影响偏强、偏东,强迫出的异常环流偏向北半球,通过"埃克曼抽吸"和非绝热冷却在对流层低层制造出异常负涡度进而影响西太副高,使其明显偏强、偏西、偏南。由于IOBM_P在2和8年周期上对西太副高的影响最明显,而ENSO信号中主要是3—7 a的短周期振荡,因此,ENSO背景下的印度洋变暖对西太副高的遥强迫实际包含了来自热带中太平洋的3—7 a周期信号的滞后影响和印度洋地区局地变化特别是2和8年周期变化的作用。这些结果为人们深入理解西太副高变化规律和做出有效预报提供了线索。(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田孟坤,郭漪然,王秀英,陈艳,郭世昌[2](2018)在《热带印度洋海温变化对东亚地区臭氧层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英国Hadley中心的海温和NASA的臭氧混合比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计算表征热带印度洋海温变化的主模态(IOB、IOD)的IOBI指数和IODI指数,分析了1980—2015年间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与东亚地区平流层臭氧混合比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了热带印度洋海温变化对东亚臭氧层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热带印度洋海温变化对东亚地区平流层臭氧分布有明显的影响,并且与IOB、IOD的时间变化规律相一致;(2)IOBI、IODI与东亚平流层臭氧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特别是在春、秋季节时,平流层低层(70 h Pa)和中层(40h Pa)高度处两者间的相关性尤为显着.(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金大超,管兆勇,霍利微,王旭栋[3](2018)在《春季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两广夏季降水异常的可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9-2014年观测及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春季南印度洋偶极子(Modified Southern Indian Ocean Dipole,MSIOD)对夏季广东-广西省(两广地区)降水异常年际变率的影响及物理机制。将[65°E-95°E,35°S-25°S]和[90°E-110°E,20°S-5°S]分别定义为MSIOD的西极子和东极子,并将西极子和东极子区域平均的海表温度差定义为MSIOD指数,春季MSIOD指数和夏季两广降水存在很好的正相关关系。春季MSIOD正异常时,MSIOD西极子的南风减弱、东极子的东南信风增强,通过风-蒸发-海温反馈机制使得MSIOD西极子蒸发减弱、东极子蒸发增强,引起夏季MSIOD西极子SST持续正异常、东极子SST持续负异常,即夏季MSIOD持续正异常。并造成了105°E附近越赤道的增强,使得向两广地区输送的水汽异常增多;同时引起海洋性大陆区域低层辐散、高层辐合异常,两广地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异常,造成了两广地区上升运动异常,水汽的增多和异常上升运动共同作用导致了两广地区夏季降水正异常;反之亦然。最后还利用春季MSIOD指数、澳大利亚东侧的海温、南非大陆东侧的海温及北大西洋涛动指数构建了两广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年际变率的统计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两广夏季降水年际变率。(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期刊2018-10-24)

刘景鹏,任宏利,李维京,左金清[4](2018)在《西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率与印度洋海温的关系和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南夏季降水(Southwestern China summer rainfall,SWCSR)具有多时间尺度的变率。较大的年际变率会引起逐年的降水异常,而较大的年代际变率则会引起持续性的干旱和洪涝,给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带来显着影响。2006年以来,西南地区极端干旱的发生频次显着升高。在2006年夏季、2009年秋季及2011年夏季均发生了极端干旱事件[1],引起了政府、公众和科学团体的广泛关注。之前的研究多侧重于SWCSR年际尺度变率的特征及形成机制[2-4]。因此,研究SWCSR的年代际变率特征及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期刊2018-10-24)

吴楠,李丽平,李双林,李琛[5](2018)在《与印度洋偶极子模态有关的西太海温异常型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海温、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GPCP)降水和ECMWF's first atmospheric reanalysis of the 20th century(ERA-20C)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结合大气环流模式ECHAM5敏感性试验,研究了与秋季印度洋海温偶极子模态(IOD)相联系的冬季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型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发现在秋季发生IOD背景下,冬季西太平洋存在两类海温异常的变化型:一类是西太平洋区域一致偏暖/冷的模态,另一类是区域西冷东暖/西暖东冷的模态。尽管西太平洋海温一致偏暖和西冷东暖这两类海温变化型均有利于华南冬季少降水,但影响的范围有所不同。一致偏暖型引起的少降水范围较大,从华南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冷东暖型引起少降水范围主要限于华南,而在长江中下游到华北则降水偏多。相应地,在大气环流上,尽管两类海温异常型均有利于在西北太平洋菲律宾海附近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但气旋的强度和中心位置有差异。一致偏暖型引起的气旋偏强,中心位置偏西,其后部异常东北风控制的范围更大,导致少降水范围更大,而西冷东暖型引起的气旋偏弱,中心位置偏东,其后部异常东北风控制的范围小,导致少降水区域主要在华南沿海。本文结果对认识IOD调制随后冬季东亚降水异常的机理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期刊2018-10-24)

吴楠,李丽平,李双林,李琛[6](2018)在《与印度洋偶极子模态有关的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型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海温、GPC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降水和ERA-20C(ECMWF's first atmospheric reanalysis of the 20th century)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结合大气环流模式ECHAM5敏感性试验,研究了与秋季印度洋海温偶极子模态(IOD)相联系的冬季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型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发现在秋季发生IOD背景下,冬季西太平洋存在两类海温异常的变化型:一类是西太平洋区域一致偏暖/冷的模态,另一类是区域西冷东暖/西暖东冷的模态。尽管西太平洋海温一致偏暖和西冷东暖这两类海温变化型均有利于华南冬季少降水,但影响的范围有所不同。一致偏暖型引起的少降水范围较大,从华南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冷东暖型引起少降水范围主要限于华南,而在长江中下游到华北则降水偏多。相应地,在大气环流上,尽管两类海温异常型均有利于在西北太平洋菲律宾海附近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但气旋的强度和中心位置有差异。一致偏暖型引起的气旋偏强,中心位置偏西,其后部异常东北风控制的范围更大,导致少降水范围更大,而西冷东暖型引起的气旋偏弱,中心位置偏东,其后部异常东北风控制的范围小,导致少降水区域主要在华南沿海。本文结果对认识IOD调制随后冬季东亚降水异常的机理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张宁瑾[7](2018)在《青藏高原降水分布特征与印度洋海温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青藏高原1979—2016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近38a青藏高原降水时空特征。通过利用NECP大气再分析数据及全球海温逐月资料(HadISST),分析了影响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印度洋海温关键区和印度洋海温关键区引起的环流场异常。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青藏高原年降水量分布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多雨区分布在川西、林芝、喜马拉雅山南麓、叁江源区、湟河谷地,少雨区分布在柴达木盆地、藏北高原。青海湖、长江源区、藏北高原降水显着增多,而川西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喜马拉雅山南麓聂拉木却呈减少趋势。青藏高原四季降水量分布来看,聂拉木、雅鲁藏布江下游和川西高原东南部为多雨区,夏季多雨区范围有所扩大。春季高原东南部降水显着增多,夏季青海湖区、长江源区、西藏中西部降水明显增加,秋季青海略微增加,冬季无明显变化。(2)青藏高原年降水量年代际距平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20世纪90年代高原南部多雨,北部少雨;而21世纪00年代高原东南部少雨,北部多雨。近38a青藏高原年降水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6.5mm·(10a)~(-1)。春季降水显着增加,其气候倾向率为4.8mm·(10a)~(-1)。青藏高原雨季和干季分明。不同的是,波密(河谷地区)和聂拉木(喜马拉雅山南麓)月降水量呈双峰型变化。(3)青藏高原降水集中度(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Degree,PCD)和集中期(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Period,PCP)的年际变化和空间差异显着。青藏高原全区PCD在0.61-0.71之间,平均值为0.66。PCP在38-41候之间,平均值为39.9候(7月中旬)。各区降水分布很不均匀,青藏高原南部降水最集中且PCP最晚,青藏高原东北部降水相对均匀,青藏高原西北部PCD、PCP年际波动幅度最大。青藏高原年降水量与PCD的相关在阿里最强,而聂拉木呈负相关。而与PCP相关表现为以90°E为界东部为正相关、西部为负相关。多雨年青藏高原降水较集中,少雨年高原降水相对均匀且PCP偏早。(4)前期11-12月是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关键时期。印度洋海温关键区为赤道西北印度洋(60°-70°E,10°-EQ)和赤道东南印度洋(90°-110°E,10°S-EQ)。当赤道印度洋关键区海温西暖东冷时,西藏、川西南部及青藏高原东北部夏季降水偏多,反之亦然。(5)从对流层低层来看,正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年南海夏季风偏强,负IOD年印度季风加强,南海夏季风偏弱。从对流层中层来看,正IOD年巴尔喀什湖阻塞高压、贝加尔湖低槽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比负IOD年偏强。从对流层高层来看,正IOD年夏季中高纬地区以经向环流为主,负IOD年夏季中高纬地区以纬向环流为主。从水汽输送来看,正IOD年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北部的偏西气流与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汇合于我国云南南部的偏南气流。负IOD年水汽输送截然不同,主要源自西北太平洋偏东北气流。(本文来源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6-01)

李崇银,黎鑫,杨辉,潘静,李刚[8](2018)在《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联合模及其气候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观测资料和LICOM2.0模拟结果的分析研究,简要介绍讨论了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联合模(PIOAM)的存在、特征、演变及其影响等问题。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区域乃至全球范围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资料进行EOF分解,都清楚表明其第一分量在热带太平洋—印度洋的空间形态与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联合模(PIOAM)非常相似,说明PIOAM是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实实在在存在的一种海温异常模态。对应PIOAM的正、负位相,热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夏季(JJA)850 h Pa距平风场有近乎相反的异常流场形势;对流层低层的Walker环流支和亚洲夏季风都出现了不同特征的(近乎相反)异常;在PIOAM正(负)位相将使得100 h Pa的南亚高压位置偏东(西)。对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温跃层曲面上的海温异常(为了方便将其称为SOTA)进行EOF分解,发现其第一模态也是一个叁极子模态,即当赤道中西印度洋大部分海域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分海域偏暖(偏冷)时,赤道东印度洋和赤道西太平洋大部分海域则偏冷(偏暖);它与太平洋—印度洋表层的PIOAM十分类似,也表明PIOAM在海洋次表层也是存在的。高分辨海洋环流模式LICOM2.0的模拟结果,无论是对太平洋—印度洋表层还是次表层的PIOAM的特征和演变都刻画得很好,这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说明PIOAM是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实际存在的一种海温变化模态。PIOAM正、负位相不仅对亚洲及西太平洋地区的天气气候有非常不一样的影响(不少地方有反向的特征),还会对南北美洲和非洲一些地区产生不同影响;而且其影响与单独的厄尔尼诺(El Ni?o)及印度洋偶极子(IOD)都不尽相同。(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方玥炜,唐佑民,李俊德,刘婷[9](2018)在《几种统计模型对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的预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马尔科夫模型分别建立了统计预报模型,对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和印度洋偶极子(IOD)指数进行了63 a的长时间回报实验,并详细比较了线性和非线性统计预报模型的差异。结果表明:统计模型对IOD指数的预报技巧和现有动力模式预报技巧相差不大,对偶极子指数(DMI)有效预报时效为3个月,东极子指数(EIO)为5~6个月,西极子指数(WIO)达到8~9个月。IOD事件强烈的季节锁相特性使得对秋季的DMI指数可以提前4个月做出有效预报。加入同期的ENSO指数来预报IOD指数,能有效地提高IOD预报技巧,特别是对IOD峰值的预报。复杂的神经网络模型和简单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对SSTA和IOD指数的预报具有同等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海洋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田孟坤[10](2018)在《热带印度洋海温变化对东亚地区臭氧层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1980—2015年间英国Hadley中心、NASA、NCEP/NCAR提供的海温、臭氧、大气环流等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讨论热带印度洋海温变化的两个主模态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分析热带印度洋海温变化对东亚地区臭氧层分布的影响,重点关注东亚平流层臭氧的分布变化与热带印度洋海盆模(IOB)及偶极子(IOD)的联系;同时本文也讨论了热带印度洋海温变化时,北半球Hadley环流和剩余环流对大气臭氧的动力输送作用,进而初步探讨了热带印度洋海温变化影响东亚地区臭氧层分布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海温变化具有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等多尺度变化特征,IOB有明显的线性增长趋势;IOD正负位相在2002年后有减弱趋势;IOB和IOD有明显的8年以下的年际变化特征,在所研究的36年期间,未见10年以上长周期变化成分。热带印度洋海温变化对东亚地区臭氧层分布有明显的影响,且在春、秋季节的平流层70hPa和40hPa高度处表现得尤为显着。具体表现为:当出现正(负)IOB时,热带印度洋海温将偏暖(偏冷),东亚低纬度地区平流层臭氧含量将减少(增多),中纬度地区臭氧含量将增多(减少);当出现正(负)IOD时,热带印度洋海温将表现为西暖(冷)东冷(暖),东亚中低纬地区臭氧含量将增多(减少)。研究结果还显示,ENSO信号虽然在低纬度地区的影响有所表现,但不会造成热带印度洋海温变化对东亚地区臭氧层分布的影响过程的根本性变化。当出现正(负)IOB后,北半球Hadley环流将增强(减弱),同时剩余环流也会增强(减弱),这将导致大气环流对臭氧的输送作用得以加强(减弱),进而影响东亚地区臭氧层的分布形势。当出现正(负)IOD时,北半球Hadley环流将减弱(增强),同时剩余环流也会减弱(增强),这将导致大气环流对臭氧的平流输送作用得以减弱(加强),最终影响到东亚地区大气臭氧层的时空分布状态。(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3-01)

印度洋海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英国Hadley中心的海温和NASA的臭氧混合比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计算表征热带印度洋海温变化的主模态(IOB、IOD)的IOBI指数和IODI指数,分析了1980—2015年间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与东亚地区平流层臭氧混合比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了热带印度洋海温变化对东亚臭氧层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热带印度洋海温变化对东亚地区平流层臭氧分布有明显的影响,并且与IOB、IOD的时间变化规律相一致;(2)IOBI、IODI与东亚平流层臭氧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特别是在春、秋季节时,平流层低层(70 h Pa)和中层(40h Pa)高度处两者间的相关性尤为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印度洋海温论文参考文献

[1].钱代丽,管兆勇.滤除ENSO信号前后夏季热带印度洋海盆尺度海温距平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不同影响[J].气象学报.2019

[2].田孟坤,郭漪然,王秀英,陈艳,郭世昌.热带印度洋海温变化对东亚地区臭氧层分布的影响[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金大超,管兆勇,霍利微,王旭栋.春季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两广夏季降水异常的可能影响[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2018

[4].刘景鹏,任宏利,李维京,左金清.西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率与印度洋海温的关系和机制[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2018

[5].吴楠,李丽平,李双林,李琛.与印度洋偶极子模态有关的西太海温异常型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2018

[6].吴楠,李丽平,李双林,李琛.与印度洋偶极子模态有关的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型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8

[7].张宁瑾.青藏高原降水分布特征与印度洋海温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8

[8].李崇银,黎鑫,杨辉,潘静,李刚.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联合模及其气候影响[J].大气科学.2018

[9].方玥炜,唐佑民,李俊德,刘婷.几种统计模型对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的预报[J].海洋学研究.2018

[10].田孟坤.热带印度洋海温变化对东亚地区臭氧层分布的影响[D].云南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印度洋海温均方差分布(单位:℃)...北印度洋热带气旋活动频次EOF1时间序列...江淮地区夏季雨量与印度洋海温的...1950~1997年印度洋海温距平的前...1950~1997年各季印度洋海温距平...异常年份北印度洋海温异常合成...

标签:;  ;  ;  ;  ;  ;  ;  

印度洋海温论文_钱代丽,管兆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